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鼓盆而歌”新解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向来被认为是庄子表现自己对死采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本文根据文献中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习俗"娱死"丧葬仪式的大量记载,探明庄子承受的文化渊源,而认为他的"鼓盆而歌",只不过是当...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向来被认为是庄子表现自己对死采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本文根据文献中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习俗"娱死"丧葬仪式的大量记载,探明庄子承受的文化渊源,而认为他的"鼓盆而歌",只不过是当时民间习俗"唱斋""娱死"这种丧葬仪式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鼓盆而歌” 文化 丧葬仪式
下载PDF
诠释学视域下“临尸而歌”的经典化路径
2
作者 张文虎 《阴山学刊》 2021年第1期57-63,共7页
“临尸而歌”的经典化路径有两条:第一,隐存的路径;第二,显在的路径。隐存的路径是指庄子与庄子后学在通达“齐生死”的逻辑进路上有所不同。在“临尸而歌”中,庄子把生死问题置于“心——道”结构的内向人生修养框架下予以消化。在“... “临尸而歌”的经典化路径有两条:第一,隐存的路径;第二,显在的路径。隐存的路径是指庄子与庄子后学在通达“齐生死”的逻辑进路上有所不同。在“临尸而歌”中,庄子把生死问题置于“心——道”结构的内向人生修养框架下予以消化。在“鼓盆而歌”中,庄子后学把生死问题置于“气化论”的视角下理解。显在的路径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庄子后学把“临尸而歌”改编为“鼓盆而歌”而凸显。改编主要体现为人物“主体”的转换,即庄子后学把故事的核心人物由孟子反、子琴张、子桑户、孔子与子贡改编为庄子与其妻子。第二阶段由第一阶段的改编而引发,庄子与其妻子的登场把生死问题置于一种现实的家庭场景之下,使后代读者更容易体悟庄子“齐生死”的生命感受。薛恭祖、戴良、阮籍面对“临尸而歌”与“鼓盆而歌”所提供的现实图像,分别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独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庄子》 “临尸而歌 “鼓盆而歌” “齐生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