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12”特大地震灾后图书馆恢复重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龚胜泉 郑微波 《四川图书馆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针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对灾区图书馆造成的严重损失、灾后图书馆必须进行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了需要恢复重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图书馆近三年来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5·12 大地震 灾后重建 图书馆
下载PDF
“5·12”汶川特大地震成都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 被引量:4
2
作者 石莉莉 乔建平 黄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7-61,69,共6页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的都江堰等5个市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是震后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威胁的方式。易损性区划不仅反映灾区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而且可以划分出对灾...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的都江堰等5个市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是震后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威胁的方式。易损性区划不仅反映灾区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而且可以划分出对灾害最敏感的区域和承灾体,为灾后的重建规划提供依据。采用贡献权重迭加模型对5个市县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地质灾害。结果表明,高易损度区、中易损度区、低易损度区分别占5个地区总面积的19.3%、22.64%、58.04%,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灾区易损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5·12”特大地震 易损性 区划 贡献权重迭加模型
下载PDF
多难兴邦——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叙事与灾难记忆建构
3
作者 叶茂 梁文烩 罗佳月 《科技传播》 2023年第6期36-41,共6页
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个案探讨其记忆生产逻辑与实践现状。博物馆建构起叙述者这一空间叙事主体,组织起凝聚与共享的集体记忆效果。博物馆的内部展陈通过展览文本的筛选和形成到建筑空间的布局来形成感官上的反馈;外部建筑... 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个案探讨其记忆生产逻辑与实践现状。博物馆建构起叙述者这一空间叙事主体,组织起凝聚与共享的集体记忆效果。博物馆的内部展陈通过展览文本的筛选和形成到建筑空间的布局来形成感官上的反馈;外部建筑景观作为表征物质和有型结构的场所构建“记忆之场”。总体来说,博物馆为使参观者从创伤的情绪中重构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使用“多难兴邦”作为空间媒介的叙事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难记忆 媒介叙事 5·1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
下载PDF
从“5·12”特大地震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网络建设
4
作者 刘霞 向良云 +1 位作者 严晓 赵俊 《中国应急管理》 2008年第12期8-13,共6页
本文基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就我国政府快速高效整合全主体响应行动、信息第一时间在全主体间真实共享、各军兵种联合作战勇贯应急全过程、国际机构和组织参与救援各尽其能等一系列突出特点进行综合思考,提出我国建立... 本文基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就我国政府快速高效整合全主体响应行动、信息第一时间在全主体间真实共享、各军兵种联合作战勇贯应急全过程、国际机构和组织参与救援各尽其能等一系列突出特点进行综合思考,提出我国建立全球框架下公共危机治理网络,践行全主体协同响应模式;完善统一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夯实治理网络的行动基础;建立专业性公共危机治理核心机构,实现危机治理的综合协调;打造高科技公共危机治理技术平台,支撑治理网络无缝隙衔接;键全社会资本与法制规则并济机制,发挥治理网络全主体合力;强化政府媒体与公众三元互动机制,规范危机的社会认知管理;普及全国民应急知识宣教危机意识,提升治理网络的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特大地震 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治理 公共危机治理网络
原文传递
青川刨地里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均益 罗永红 +1 位作者 周赞 南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525,共12页
以“5·12”汶川地震诱发的青川县刨地里滑坡为例,现场调查了滑坡的地质特征,并基于离散元软件(UDEC)分析了1号滑坡动力响应及变形破坏过程,探讨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现场调查表明,刨地里1号滑坡具有近水平“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其... 以“5·12”汶川地震诱发的青川县刨地里滑坡为例,现场调查了滑坡的地质特征,并基于离散元软件(UDEC)分析了1号滑坡动力响应及变形破坏过程,探讨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现场调查表明,刨地里1号滑坡具有近水平“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其中石坎断层穿过了滑坡后缘;滑坡堆积体的岩性分带特征表明,刨地里1号滑坡下部千枚岩先于上部硅质岩被破坏,且破坏时间早于2号和3号滑坡;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在断层带附近的千枚岩内最强,其放大系数达6.79,导致下层千枚岩首先沿陡倾面产生拉裂破坏,随后上层硅质岩体产生拉裂破坏,结果与现场调查堆积物特征较吻合;断层和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对刨地里滑坡动力响应、变形及破坏起到了控制作用。该研究可为上硬下软且含断层的地震滑坡的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上硬下软地层 石坎断层 成因机制
下载PDF
“5·12”地震极重灾区-四川安县甘沟泥石流发育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付尚瑜 黄润秋 +1 位作者 裴向军 裴钻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甘沟泥石流位于"5·12"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四川省安县,是一条新泥石流沟,震前未发生过泥石流。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在降雨影响下,于2009年8月24日,暴发了溃决型泥石流。其主要特征为:①... 甘沟泥石流位于"5·12"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四川省安县,是一条新泥石流沟,震前未发生过泥石流。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在降雨影响下,于2009年8月24日,暴发了溃决型泥石流。其主要特征为:①中上游的一个大滑坡是此次暴发泥石流的主要物源;②泥石流的暴发和降水表现出不同步性;③甘沟泥石流为高容重黏性泥石流;④规模大,其流量为403.17m3/s,为溃决型泥石流。研究结果表明了甘沟泥石流已进入一个活跃期,因此,应该尽快对甘沟流域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地震 泥石流
下载PDF
“5·12”地震德阳水库大坝的破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龚壁卫 王小毛 +4 位作者 赵旻 田波 张明波 苗胜坤 魏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9-10,18,共3页
在"5.12"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德阳市遭受了罕见的灾害损失,全市100余座水库大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险情。通过现场核查,在对相关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对水库大坝的震害特征和影响大坝安全的主要因素,震险水库的破坏形... 在"5.12"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德阳市遭受了罕见的灾害损失,全市100余座水库大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险情。通过现场核查,在对相关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对水库大坝的震害特征和影响大坝安全的主要因素,震险水库的破坏形式以剪切破坏为主。破坏程度与水库大坝到震中的直线距离有关,另外,坝高、库容、坝体断面尺寸、坝型等也是影响破坏程度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除险加固 “5·12地震 德阳市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灾害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永进 叶伟林 《甘肃科学学报》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经过对武都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516处,其中由地震引发新的灾害占87.8%.通过运用GIS技术手段对灾害点综合分析,发现这次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的灾害具有一定...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经过对武都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516处,其中由地震引发新的灾害占87.8%.通过运用GIS技术手段对灾害点综合分析,发现这次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的灾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灾害点具体现象和理论相结合分析了3种灾害特点的成因,为以后抗震减灾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黄土 武都 灾区
下载PDF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薛峰 毛晓红 +4 位作者 刘仲平 马晓燕 杨孟昀 袁钰博 袁斌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3-80,共8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四川省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龙头项目。明确纪念馆的总体定位,广泛拓展纪念馆的作用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纪念馆价值,是当下纪念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四川省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龙头项目。明确纪念馆的总体定位,广泛拓展纪念馆的作用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纪念馆价值,是当下纪念馆的首要任务,对更好地传承5·12地震凝聚在纪念馆的伟大精神和力量具有重大促进意义。本文通过对5·12地震纪念馆功能、服务、宣传、组织建设各方面的完善以及市域联动普及方面的探索,为进一步发挥5·12纪念馆的功能作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 地震纪念馆 功能定位 作用发挥
下载PDF
2008年“5·12”地震后四川局部区域水体离子特征
10
作者 刘伟龙 邓伟 +1 位作者 王根绪 周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45,共6页
2008年四川"5.12"地震对人民生命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为对震后水环境的现状进行一个面上的调查,2008年6月对受地震影响四川局部地区的水取样分析。对66个水样中8大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阳离子的含量特征均为Ca2+>M... 2008年四川"5.12"地震对人民生命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为对震后水环境的现状进行一个面上的调查,2008年6月对受地震影响四川局部地区的水取样分析。对66个水样中8大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阳离子的含量特征均为Ca2+>Mg2+>Na+>K+,而阴离子平均含量依次为SO42->NO3->Cl->PO43-。Ca2+在水井中的含量最高,PO34-在水体中含量最低,66个采样点中有16个水样未检出PO43-。井水中离子含量在所有采样区中最高。除PO43-含量在河流中的含量最高外,其余各离子在水井中的含量居7个分类采样区之首;地裂缝渗出的水中Ca2+、Na+、Cl-仅次于井水含量居第二。在空间位置上水体中Na/Ca比值在0.106上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5·12地震 四川 水环境 离子
下载PDF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影响——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丽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35-137,共3页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长期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官本位思想和等级、人治观念的影响,呈现出治理中固有的特点。人的不完全理性加上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人类生活总是与危机事件相伴而生,地方政府作为直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基层政府,在公共危...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长期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官本位思想和等级、人治观念的影响,呈现出治理中固有的特点。人的不完全理性加上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人类生活总是与危机事件相伴而生,地方政府作为直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基层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结果的好坏中起到最直接的作用。通过教育,提高地方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宣传摆正群众的心态;通过沟通,实现干群的有效交流等措施,是消除负面影响,提升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文化 公共危机治理 5·12大地震
下载PDF
5·12地震后旋地泥石流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磊 邓英尔 +1 位作者 肖冰峰 童憬 《地下水》 2011年第1期138-141,共4页
对四川省平武县旋地泥石流沟流域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5·12地震后旋地泥石流沟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物源和水源条件)。根据野外实地考察,确定旋地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重度为1.724 t/m3。对泥石流沟动储量和易发条件进行评价,得... 对四川省平武县旋地泥石流沟流域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5·12地震后旋地泥石流沟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物源和水源条件)。根据野外实地考察,确定旋地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重度为1.724 t/m3。对泥石流沟动储量和易发条件进行评价,得出在暴雨、震动等不利工况下易暴发泥石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建拦挡坝和排导槽等措施,以保护沟口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地震 旋地泥石流 形成条件 运动 防治措施
下载PDF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医疗救援速度措施及效果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思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7期51-51,53,共2页
目的了解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民众对医疗救援速度措施及效果满意程度,为制定医疗急救速度及措施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自行设计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援措施及防疫防病调查问卷,采用被调查者自己匿名填写,对300名特重灾区、重灾区受灾民... 目的了解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民众对医疗救援速度措施及效果满意程度,为制定医疗急救速度及措施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自行设计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援措施及防疫防病调查问卷,采用被调查者自己匿名填写,对300名特重灾区、重灾区受灾民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300位受灾民众,77%的民众在主震后24h内看到了医疗队救治伤员,救治速度满意程度为68%;78%的民众对当地医疗救助措施表示满意,救治效果满意率为80%。结论受灾民众对地震后医疗救援速度措施和救治效果满意率较高,但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医疗救援设备落后,因此,应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医疗救援设备应未雨绸缪,只有这样灾情发生后才能积极有效地采取救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医疗救援
下载PDF
浅谈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永旭 陈国辉 《四川地质学报》 2012年第4期458-460,共3页
地震作用在地震灾区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引发、促进作用,其引发的地灾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尤以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增加比例较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大... 地震作用在地震灾区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引发、促进作用,其引发的地灾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尤以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增加比例较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危害大的特点,并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分布。地震导致斜坡的稳定性降低,产生大量松散物质,为新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使地震灾区较长时间内处于地质灾害高发期,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在地震灾区选择安置建房场址时要认真考虑地震后可能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尽量避开潜在危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地质灾害 潜在危险地带 “5 12”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地震灾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5·12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博为 苑跃 杨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采用MODIS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数据,反演汶川地震重灾区2000~2019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恢复率,并结合气候因子探讨该地区植... 采用MODIS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数据,反演汶川地震重灾区2000~2019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恢复率,并结合气候因子探讨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时空差异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研究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在空间上从东北至西南呈对角式减少特征,东北方向植被综合生态质量区域改善,震中龙门山中段至南段和盆周低山地区受到地震、气候变化等多因子的耦合影响,植被综合生态质量呈现恶化趋势。(2)震后恢复阶段(2011~2019年),研究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改善明显,龙门山中段至南段东侧植被综合生态质量已得到恢复,但并未恢复至灾前最佳水平。(3)地震对平原、中山、耕地、林地和湿地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损伤较大,对高山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有一定的损伤,但无法判定地震对草地、灌木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是否有影响。(4)气候因子对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恢复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降水比气温更能促进生态质量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 恢复 气候因子
下载PDF
“5.12”地震后铜街子大坝渗流监测特性分析
16
作者 熊敏 王东 《水电与新能源》 2012年第6期61-67,共7页
主要介绍了"5.12"地震后铜街子大坝渗流变化情况,选取坝基扬压、渗漏、长观孔典型测点进行回归分析,评价了地震后渗流的安全状况,认为目前铜街子大坝渗流是安全的。
关键词 “5 12”地震 铜街子大坝 渗流 分析
下载PDF
5·12特大地震武侯祠纪实
17
作者 谢辉 卫永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8-70,共3页
5.12汶川大地震是数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难。本文记录了武侯祠在这场灾难中经受的考验。
关键词 5·12大地震 武侯祠 地震抢险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陈群策 丰成君 +2 位作者 孟文 秦向辉 安其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23-3932,共10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段的印模定向试验数据,由此获得了每个测点处地应力的赋存状态,包括地应力量值随孔深的变化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向.根据库仑准则,结合Byerlee定律对各测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现今地应力的作用强度高于下盘.其上、下两盘现今地应力赋存状态特征及其差异性显示出该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应力环境,容易导致断裂失稳而产生新的活动;印模定向试验数据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北川、江油、平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E向;广元附近为NWW或近东西方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即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为北西方向,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自江油、北川、平武一带至广元、青川附近,其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赋存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 地应力
下载PDF
5·12地震前后灾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比较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妍 向燕辉 +3 位作者 郑涌 吕建国 尹茜 陈寒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5-510,共6页
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LVS)分别三次对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试:5·12地震前1年、震后2周、震后5个月。结果表明:(1)自编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LVS)包括存在价值、目标价值、规则价值三个维度,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问卷... 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LVS)分别三次对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试:5·12地震前1年、震后2周、震后5个月。结果表明:(1)自编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LVS)包括存在价值、目标价值、规则价值三个维度,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在LVS总分和其存在价值维度上,震后2周得分均高于震前1年和震后5个月。(3)在存在价值取向维度上,女生震后2周和震后5个月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理科生震后2周得分高于震后5个月和震前1年,理科生震后2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4)在规则价值取向维度上,文科生震后2周得分显著低于震后5个月,文科生震后2周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5·12地震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 被引量:46
20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3 位作者 葛永刚 朱颖彦 刘应辉 裴来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735-3742,共8页
选择地震极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信息量方法,分析地震崩塌滑坡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结合GIS技术评价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都汶公路沿线最利于地震崩塌滑坡的条件为:(1)坡度... 选择地震极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信息量方法,分析地震崩塌滑坡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结合GIS技术评价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都汶公路沿线最利于地震崩塌滑坡的条件为:(1)坡度:大于35°;(2)坡向:E,ES和S坡向;(3)坡面粗糙度:大于1.15;(4)距断层距离:5~20km;(5)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6)地层岩性:元古代闪长岩、元古代斜长花岗岩、元古界玄武岩、安山岩、石炭系灰岩、泥灰岩和志留系灰绿色千枚岩及石灰岩,尤其是元古界玄武岩和安山岩。利用信息量综合因子叠加技术,对研究区域崩塌滑坡体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将其分为极高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以及基本无危险区。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处于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极高度危险区,三者面积占总面积的70.34%,其中极高度危险区占到总面积的19.15%,范围较大,在公路修复和重新规划建设中应加强预防这些区域发生崩塌滑坡;基本无危险区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11.81%;在分布特征上,极高度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映秀至草坡河段上,草坡河至汶川段大部分处于轻度危险区及以下。研究结果可为震后公路恢复、重建及灾区重建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5·12”汶川地震 崩塌滑坡 都汶公路 信息量法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