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常生活叙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80年代”
1
作者 童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4-107,共4页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对"80年代"的记忆常常复活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这种关于"80年代"的叙事既呈现了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世俗化和同一化两个思想层面的矛盾关系,又展示出80年代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规范伦理之间的冲突。9...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对"80年代"的记忆常常复活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这种关于"80年代"的叙事既呈现了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世俗化和同一化两个思想层面的矛盾关系,又展示出80年代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规范伦理之间的冲突。90年代以来关于"8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所展现的这些意义维度,在80年代小说关于当时时代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尚属缺失状态。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1990年代以来"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的时代错位及其将日常生活欲望化的叙事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以来小说 “80年代”叙述 日常生活叙事 现代性
下载PDF
一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林湄和“80年代”的故事
2
作者 沈建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5-31,共7页
在小说《天外》里,林湄讲述了她移民故事的前史--知青的故事,通过郝忻等人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诉说他们的理想与困顿。郝忻等人先后遭遇了从"人的觉醒"到"人归何处"等问题,也因此经历了两次艰难的身份重建。身... 在小说《天外》里,林湄讲述了她移民故事的前史--知青的故事,通过郝忻等人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诉说他们的理想与困顿。郝忻等人先后遭遇了从"人的觉醒"到"人归何处"等问题,也因此经历了两次艰难的身份重建。身份书写是海外华语文学中常见的主题,郝忻等人在《天外》中对"自我"的探询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80年代"以来"人"的遭遇,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80年代"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觉醒 身份重建 理想主义 “80年代”
下载PDF
从原乡记忆到西部电影:重返“80年代”看《人生》改编及其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春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6,共7页
重返"80年代"不是简单地回望过去,而是独立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的重新站位。《人生》的电影改编,链接的是作为现实主义传统践行者的路遥和吴天明,也开启了具有中国气派的西部电影的序幕。从小说的原乡记忆,到电影的西部表... 重返"80年代"不是简单地回望过去,而是独立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的重新站位。《人生》的电影改编,链接的是作为现实主义传统践行者的路遥和吴天明,也开启了具有中国气派的西部电影的序幕。从小说的原乡记忆,到电影的西部表述,城乡二元对立中的底层突围和基于个体身上的道德审视,一直延续并且深化。《人生》改编后黄土高原的苍茫再现、传统风俗的经典表达,都为钟惦棐所倡导的西部电影类型打下基础,并对此后电影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人生》改编坚守的现实主义传统,也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人生》改编 现实主义 原乡记忆 西部电影
原文传递
“社会大讨论”与“80年代文学”相关研究综述——“80年代文学”研究综述之一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萱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32-38,共7页
“社会大讨论”是重返“80年代文学”的一个值得开拓的研究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时期文学”发端和起源问题研究、“80年代文学”思潮研究、“80年代文学”题材研究、“80年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等4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绩,... “社会大讨论”是重返“80年代文学”的一个值得开拓的研究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时期文学”发端和起源问题研究、“80年代文学”思潮研究、“80年代文学”题材研究、“80年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等4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但从“社会大讨论”角度对“80年代文学”发生发展及思潮演进的整体性研究还未发现,有较多值得探索、挖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大讨论” “80年代文学”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人生观大讨论”与“80年代文学”相关研究综述——“80年代文学”研究综述之二
5
作者 李萱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58-64,共7页
20世纪80年代的"人生观大讨论"影响范围和社会效应都比较大,且以"潘晓讨论""张海迪讨论""郑跃讨论"和"丢失的‘草帽’在哪里"等讨论为标志,呈现出迷茫反思—价值探索—多元讨论三个... 20世纪80年代的"人生观大讨论"影响范围和社会效应都比较大,且以"潘晓讨论""张海迪讨论""郑跃讨论"和"丢失的‘草帽’在哪里"等讨论为标志,呈现出迷茫反思—价值探索—多元讨论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实践积极参与了"人生观大讨论",在以文学的形式探索人生意义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学主题与形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也有部分史料的整理,仅有个别研究涉及"人生观大讨论"与"80年代文学"之间的关联。如何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思潮变迁的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80年代文学"与"人生观大讨论"的复杂动态关系等,是一个值得开拓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大讨论” “80年代文学”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兼论“个人化写作”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冬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4-158,180,共6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学演进,经历了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80年代文学"的个人话语指向人性、欲望、生命、尊严、价值等审美要素,对于苦难的审美观照具有启蒙的批判价值,同时具有修正启蒙话语的审美功能。世俗在&q... 中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学演进,经历了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80年代文学"的个人话语指向人性、欲望、生命、尊严、价值等审美要素,对于苦难的审美观照具有启蒙的批判价值,同时具有修正启蒙话语的审美功能。世俗在"90年代文学"的表现更为突出,出现远离公共话语的消费化、"非历史化"和个人化的"个人化写作"。进入90年代,作家更关注文学的个人、自由和自己,文学的内容更多地包含个人体验、个人记忆、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非历史化""非社会化""价值悬空"等倾向让文学远离公共生活和公共话语,审美解构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建构。要警惕"个人主义"发展到"自我本质化"的倾向,这是考量个人与社会、文学与市场、"80年代"与"90年代"等关联问题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世俗 个人化写作 “8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
原文传递
“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5
7
作者 贺桂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35,共9页
在获得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40年后,李陀以长篇小说《无名指》和论文集《雪崩何处》重归文坛,并将重倡"现实主义"作为其主要问题意识。文章以《雪崩何处》勾勒的思想地图为线索,以李陀的文学实践为个案,在四十年的历史视野中反... 在获得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40年后,李陀以长篇小说《无名指》和论文集《雪崩何处》重归文坛,并将重倡"现实主义"作为其主要问题意识。文章以《雪崩何处》勾勒的思想地图为线索,以李陀的文学实践为个案,在四十年的历史视野中反思"新时期"文学的自我批判与20世纪90年代后当代文学展开的内在脉络。论文三部分分别涉及40年中"两个李陀"的断裂与延续、80年代"文学革命"的内在理路和21世纪重构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维度,尝试整体性地考察与检省当代文学四十年的来路与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崩何处》 “80年代人” “文学革命”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在“寻根文学”周边 被引量:3
8
作者 程光炜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8,共9页
与"寻根文学"重要的文学史地位相比,对其中问题的质疑性讨论也同样醒目。重新审视这一文学史概念,从"传统"的"当代化","文化之根"的"国际化",寻根小说与被建构的"穷乡僻壤"... 与"寻根文学"重要的文学史地位相比,对其中问题的质疑性讨论也同样醒目。重新审视这一文学史概念,从"传统"的"当代化","文化之根"的"国际化",寻根小说与被建构的"穷乡僻壤"之关系,以及"寻根小说"与"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的共时性和差异性等问题中,来考察当年在"寻根文学"的"周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80年代文学” 传统文化 当代文化 国际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