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顺 刘志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句中谓词的语义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示感情意义的二价形容词充当谓语,"来说"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谓词是表评价意义的二价形容词或宾语部分有二价名词或名动词,"来说"的隐现是自由的,但形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于)……来说” 框式介词 句法条件 话题标记
下载PDF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话题焦点标记功能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志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9-11,28,共4页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在句子中既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谓之间,是焦点话题标记。其功能引进一个与其他成分构成对比的话题,它标记的话题有两种:一种是论元及准论元共指型话题,一种是语域式话题,这两种话题在句子...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在句子中既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谓之间,是焦点话题标记。其功能引进一个与其他成分构成对比的话题,它标记的话题有两种:一种是论元及准论元共指型话题,一种是语域式话题,这两种话题在句子中占据主话题或次话题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于)……来说” 框式介词 话题标记 话题焦点
下载PDF
苏轼“夜雨对眠”意象阐释
3
作者 姚明今 徐宇春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559-563,共5页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夜雨对眠” 悲秋意识 归隐田园
下载PDF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郜同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127,共7页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道经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 《佛说灌顶经》 七七斋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当前我国立法语言中介词“对”和“对于”的考察——兼论我国立法中介引对象的技术规范
5
作者 殷树林 李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24-30,共7页
抽取语料库中的所有的介词“对”和“对于”,对其进行详细标注。将介词“对”的介引对象归纳为动作受动者、动作对待对象、所引导的介引结构分别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表示“朝、向”、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介词“对于”的... 抽取语料库中的所有的介词“对”和“对于”,对其进行详细标注。将介词“对”的介引对象归纳为动作受动者、动作对待对象、所引导的介引结构分别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表示“朝、向”、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介词“对于”的介引对象归纳为动作受动者、动作对待对象、所引导的介引结构分别修饰名词性成分。结合研究的分析和立法语言规范化要求,分析了立法语言中“对”和“对于”影响我国法律文本规范性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在法律文本和法律文书中规范使用“对”和“对于”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 “对于” 立法语言 立法技术规范
下载PDF
对“同语”辞格的重新界说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毅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40-143,共4页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新的修辞手法,过去未曾归于辞格,近年王希杰等先生冠之名“同语”(即反复),称之为“对称式反复”。对这一界说重新进行了探讨,这种辞格在形式上并非对称,也不同于反复:它不出现相同的短语、句子,只出现相同的词,且仅限...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新的修辞手法,过去未曾归于辞格,近年王希杰等先生冠之名“同语”(即反复),称之为“对称式反复”。对这一界说重新进行了探讨,这种辞格在形式上并非对称,也不同于反复:它不出现相同的短语、句子,只出现相同的词,且仅限于名词,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相应性,即出现一个名词,在同一句子结构内必定相应地出现另一个相同的名词,名词之间关系密切,形成六种不同的结构模式,其组合在逻辑语义上违反形式逻辑规则,因而从语义平面传递不出新信息;但其特殊的语用含义,即言外之意却隐含在这变形后的格式之中。这种新型的修辞格,我们称之为对应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语” 对应语 结构 语义 语用 汉语
下载PDF
读《四库全书总目》札记
7
作者 雷雨豪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2-86,共5页
李端《芜城怀古》实为绝句而非律诗,四库馆臣说法有误;《解颐新语》作者为皇甫汸,《明史·艺文志》误载为"皇甫循";《四库全书总目·解颐新语提要》中"黄金费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之作者应为司空曙,而... 李端《芜城怀古》实为绝句而非律诗,四库馆臣说法有误;《解颐新语》作者为皇甫汸,《明史·艺文志》误载为"皇甫循";《四库全书总目·解颐新语提要》中"黄金费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之作者应为司空曙,而非韩滉或顾况;《解颐新语》原文指"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之作者为李商隐,《提要》云:"今《义山集》中亦无之,不知所据为何本。"经考订,该句诗为孟浩然所作,而非版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辨正 芜城怀古 对床夜语 解颐新语
下载PDF
《对山书屋墨馀录》刻本考
8
作者 曹鑫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3-129,共7页
相关论著、书目大多认为,《对山书屋墨馀录》主要有清同治九年(1870)湖州醉六堂吴氏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毛氏甲戌定本两种刻本。然而,醉六堂本并非原刻本(最早版本),仅系翻刻本之一种。清同治九年(1870)上海毛氏亦可居刻本系《对... 相关论著、书目大多认为,《对山书屋墨馀录》主要有清同治九年(1870)湖州醉六堂吴氏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毛氏甲戌定本两种刻本。然而,醉六堂本并非原刻本(最早版本),仅系翻刻本之一种。清同治九年(1870)上海毛氏亦可居刻本系《对山书屋墨馀录》之原刻本,醉六堂本即据亦可居本翻刻而成。同治十年(1871),杭州杨氏文元堂据亦可居本之后印本再次翻刻;十三年甲戌(1874),毛祥麟据亦可居本之后印本重新删易审定,系较好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本 初印本 毛祥麟 上海版刻 《对山书屋墨馀录》
下载PDF
“对(于)”所引成分的信息价值系统
9
作者 徐宏颖 彭宣维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7-778,共12页
"对(于)"引入语篇过程的信息价值,在先前的研究中缺乏等级梯度;研究结论甚至彼此冲突:要么是"非焦点"性质的"已知信息",要么是话题焦点,即"新信息"。为此,本文以SFL三元功能为立足点、以修正... "对(于)"引入语篇过程的信息价值,在先前的研究中缺乏等级梯度;研究结论甚至彼此冲突:要么是"非焦点"性质的"已知信息",要么是话题焦点,即"新信息"。为此,本文以SFL三元功能为立足点、以修正和补充后的Prince信息价值分级模式为框架,以《北京口语语料库》全面检索"对(于)"的结果为依据,系统梳理这一句式引导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的信息价值等级,包括唤召、可推知、未用和非焦点全新四个典型类别及其过渡情形;它们在分布上构成一个连续体。结论是,相关信息成分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可恢复的;即使是全新,也只能是非焦点;行文最后指出产生对立观点的理论根源。我们可以据此考察其他相关汉语句式、补充SFL的信息理论、进而描述语篇信息流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于)” 信息主导句 信息价值系统 分布
原文传递
二苏唱和寄怀诗中“夜雨对床”意象的内涵
10
作者 郑若萍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年第4期75-79,共5页
苏轼与苏辙笃厚的兄弟情谊,与二人一生许下的"夜雨对床"约定有密切关系。而"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二苏唱和寄怀诗中,并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意象。它包含着二苏对仕途的担忧,对聚散无常的感伤,对时光易逝的惆怅,对... 苏轼与苏辙笃厚的兄弟情谊,与二人一生许下的"夜雨对床"约定有密切关系。而"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二苏唱和寄怀诗中,并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意象。它包含着二苏对仕途的担忧,对聚散无常的感伤,对时光易逝的惆怅,对不能共赏风景的无奈等等。最主要的是,"夜雨对床"揭示了二苏的相同命运格局,即对归隐与宦游的矛盾抉择。而这种矛盾抉择恰恰成为二苏"夜雨对床"愿望最终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唱和诗 寄怀诗 夜雨对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