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物以致其良知——王阳明的格物论及其致思理路
1
作者 郭羽楠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4-52,共9页
王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对朱熹格物之法的质疑与回应。与朱熹讲求“即物穷理”不同,阳明格物论所观照的是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意志,提倡在心上做工夫的新进路。这重塑了格物论的基础,激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全面反思。阳明新诠“格物... 王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对朱熹格物之法的质疑与回应。与朱熹讲求“即物穷理”不同,阳明格物论所观照的是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意志,提倡在心上做工夫的新进路。这重塑了格物论的基础,激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全面反思。阳明新诠“格物”的重心,以“致良知”的提出为界线,经历了由“诚意”到“致良知”的转移。不过,二者在逻辑上存在关联,致知、诚意、格物被相互贯通。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和变化体现出阳明学的宗旨与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格物 良知 诚意
下载PDF
论朱子对“格物”工夫的分说与会通——以“穷理”“择善”“致知”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赵项飞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义礼智”之性;当立足于本体之发用时,他认为“格物”便是“致知”,其目的在于确立“应接事物”的光明“主宰”之心。在朱子看来,“致知格物,便是择善”。因此,“穷理”“择善”“致知”三者之间名异而实同,皆可会通于“格物”。由此可以澄清朱子的“格物”工夫,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又具有修养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 穷理 择善 致知
下载PDF
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文本性质探论
3
作者 陈晨 房伯勇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皆以组诗的形式呈现,组诗前有一段关于作者或作诗背景的文字,其中有一些音乐术语,三篇竹书具有诗、书、乐三方面的特色,可能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乐家文献中的《雅歌诗》为一类,同为... 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皆以组诗的形式呈现,组诗前有一段关于作者或作诗背景的文字,其中有一些音乐术语,三篇竹书具有诗、书、乐三方面的特色,可能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乐家文献中的《雅歌诗》为一类,同为先秦乐家记录乐辞的文献。春秋时期诗、乐分途,诗家主要用“三百篇”文本,而乐家所用的诗文本不仅包括《诗三百》中的诗篇,可能有一些编《诗》未选的早期诗歌,还有一些春秋晚期和战国的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耆夜》 《周公之琴舞》 《芮良夫毖》 雅歌诗
下载PDF
明末清初戏曲家周之标性别、交游、著述考
4
作者 邓嫣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周之标是明末清初活跃于俗文学领域的戏曲家、出版家。周之标确为男性无疑,《吴姬百媚》记载了大量周氏与吴姬交往的细节;附于《兰咳集》出版的《古牌谱》,出自周之标妻子胡贞波之手。周之标有交游的人物多为吴地名士,其文人身份得到当... 周之标是明末清初活跃于俗文学领域的戏曲家、出版家。周之标确为男性无疑,《吴姬百媚》记载了大量周氏与吴姬交往的细节;附于《兰咳集》出版的《古牌谱》,出自周之标妻子胡贞波之手。周之标有交游的人物多为吴地名士,其文人身份得到当地士绅阶层认可。《赛征歌集》不能判定为周之标编选,《吴姬百媚》可以判定为周之标创作的咏姬别集。周氏著述自明万历晚期始,至清顺治中后期止,在江南文士群体中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之标 《吴姬百媚》 《赛征歌集》
下载PDF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涵养本心
下载PDF
《格物入门》在日本的流播 被引量:3
6
作者 咏梅 冯立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7-162,共6页
目的考察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在1868年将中国出版的《格物入门》传入日本、刊刻翻刻传播的情况,了解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方法文献调研和比较研究方法。结果《格物入门》在日本有训点本、... 目的考察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在1868年将中国出版的《格物入门》传入日本、刊刻翻刻传播的情况,了解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方法文献调研和比较研究方法。结果《格物入门》在日本有训点本、和解本等6种版本流传,目前日本各地图书馆仍有很多《格物入门》藏本。结论《格物入门》不同版本对日本科学启蒙、科学教育和科学术语的定名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包括中国对待西学的态度以及对日本的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入门 日本 科学传播
下载PDF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的方药组成考证 被引量:7
7
作者 佟海英 高娃 +3 位作者 呼和木仁 呼日乐巴根 高钰思 乌吉斯古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53-1358,共6页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孟根乌苏-18方。但其中制水银、诃子、草乌、硫黄、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木香、石菖蒲、苏格木勒、石膏、肉豆蔻、丁香、草果、红花、黑云香等16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孟根乌苏-18味丸的药物配比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一致现象,其落差显著,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硫黄和白云香,其次有苘麻子、决明子、草果、文冠木。沿用至今的孟根乌苏-18味丸与《甘露四部》载金-18方是药物组成相同的同方异名,与《蒙医金匮》和《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载孟根乌苏-18方药物组成和配比均相同的同方同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根乌苏-18味丸 药味数 药量 考证
下载PDF
儒家知识论传统的延展与活化——朱熹格物补传意义的再诠释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淑新 余亚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9-104,共6页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朱熹格物补传意义进行再诠释,无疑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再发掘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补传 知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儒家“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10
9
作者 蔡德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64,共5页
儒家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涉及到用格致之学包含的科学精神实现天人合一;用纲纪学说包含的人文精神解决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用修养学说包含的宗教精神解决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按照儒家这三种精神来解决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 仁爱 格致之学 纲纪学说 修养学说
下载PDF
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格致”到“科学”的词义考辨 被引量:12
10
作者 朱发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9-82,共4页
随着西方科学的广泛传播,晚清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清末国人使用的"格致"、"格物"、"科学"词语演变及词义差异中,即可看出当时国人"科学"观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 晚清 科学观 格致 格物 科学
下载PDF
真知格物,必成圣贤——朱子“格物”解发覆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家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4,共8页
学界对朱子学核心范畴"格物"研讨甚多,然仍有待发之覆。朱子"格物"乃成圣之学而非知识之学,它融理性、信仰、存心、实践、境界、道德、觉悟为一体,具有深刻复杂的内涵。朱子将"决定是要做圣贤"视为格物&q... 学界对朱子学核心范畴"格物"研讨甚多,然仍有待发之覆。朱子"格物"乃成圣之学而非知识之学,它融理性、信仰、存心、实践、境界、道德、觉悟为一体,具有深刻复杂的内涵。朱子将"决定是要做圣贤"视为格物"第一义",视"至极"为格物的落脚点,主张格物非知识化学问,而是"见得亲切自然信得及"的理性信仰之学;亦非形式化学问,而是"若实见得自然行处无差"的实践之学。格物不仅是"观理"之方,还是"所以明此心"的存心之法;不仅是为学之始,还是"凡圣之关"的标尺。格物无需穷尽知识,"知至只是到脱然贯通处",它遵循本末、合为、理事、贯通等原则。格物作为朱子四书学的枢纽范畴,还是朱子批判佛老的利器。从圣贤之学而非认识论的角度,方能真切把握朱子格物的蕴含,这也是理解整个宋明理学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格物 圣贤 发覆
下载PDF
刘岳云的“西学中源”论及其构建的科学知识体系——《格物中法》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明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66,共15页
《格物中法》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刘岳云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科学及技术的记载和论述,把它们组织起来,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式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论证"西学中源"说,并与西学一较短... 《格物中法》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刘岳云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科学及技术的记载和论述,把它们组织起来,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式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论证"西学中源"说,并与西学一较短长。文章分析了《格物中法》的选材和构架,并发掘其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中法》 西学中源 刘岳云
下载PDF
个人观的突破与界限:论王艮的“淮南格物” 被引量:3
13
作者 宣朝庆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共4页
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独到创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特别是格物论在今天有重新解读的必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格物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承认个人权利与尊严的优先性,强调为保障个人权利而改造社会组织。颠覆了程朱理... 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独到创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特别是格物论在今天有重新解读的必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格物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承认个人权利与尊严的优先性,强调为保障个人权利而改造社会组织。颠覆了程朱理学的旧有传统,为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艮 淮南格物 社会 个人
下载PDF
论邹守益的慎独说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甲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50,共5页
邹守益通过安顿自身生命困惑与挽救时代危机建构慎独说。他早期接受朱子学思维,困惑于朱子解《大学》格物与《中庸》慎独异问题,后得到王阳明指点才知两者可以合一,从而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与王阳明以《大学》格物统摄《中庸》慎独不同... 邹守益通过安顿自身生命困惑与挽救时代危机建构慎独说。他早期接受朱子学思维,困惑于朱子解《大学》格物与《中庸》慎独异问题,后得到王阳明指点才知两者可以合一,从而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与王阳明以《大学》格物统摄《中庸》慎独不同,邹守益以《中庸》慎独统摄《大学》格物,这主要因为王阳明处理朱子向外穷理的弊端,邹守益处理王阳明向内格心的弊端。当时学者致良知出现落入有或无的弊端,对此邹守益重新诠释《中庸》慎独说,主张学者须在日用常行中达到独知,挽救了学者致良知危机。邹守益建构慎独说,具有保守作风,影响了江右王门后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守益 慎独 格物 统摄 有无之蔽
下载PDF
明清“格物”说和中国科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葛荣晋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5-81,共7页
明清“格物”说着重发挥程朱“格物”说的科学理性精神,在内容上大力提倡“实测之学”,广泛地吸收“西学”的成分;在方法上,它吸取了近代西方“由数达理”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由中国古典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成为先进的中国人... 明清“格物”说着重发挥程朱“格物”说的科学理性精神,在内容上大力提倡“实测之学”,广泛地吸收“西学”的成分;在方法上,它吸取了近代西方“由数达理”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由中国古典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明清实学 中国科学
下载PDF
关注戏剧历史,立足当下舞台——吴戈的戏剧理论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佳磊 李勤莲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年第3期12-16,21,共6页
吴戈是新时期戏剧理论家方阵中比较重要的一位。他在戏剧本质、话剧史、小剧场戏剧、中西戏剧比较、戏剧艺术教育诸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注重戏剧历史的爬梳,又能结合当下舞台,品评作品,指点得失,寻求规律,这是他的戏剧理论的重要特色。... 吴戈是新时期戏剧理论家方阵中比较重要的一位。他在戏剧本质、话剧史、小剧场戏剧、中西戏剧比较、戏剧艺术教育诸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注重戏剧历史的爬梳,又能结合当下舞台,品评作品,指点得失,寻求规律,这是他的戏剧理论的重要特色。吴戈的戏剧理论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戈 戏剧理论 述评
下载PDF
甲骨文中的沚■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江苏 《殷都学刊》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是武丁时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大将 ,他曾是商王朝的一位异姓诸侯 ,被武丁用武力征服后 ,臣服于商王朝。他活动在商王室事务中。武丁对他恩威并重 。
关键词 甲骨文 沚() 武丁 商王朝
下载PDF
殷墟卜辞中的四戈与四巫 被引量:7
18
作者 连劭名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1-2,共2页
甲骨卜辞中的"四戈"即指四方。殷都内的居民依居住方位分为"四单",而"伍"是最其层的居民组织。卜辞中的"四巫"指的就是文献中的"四灵",即"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 甲骨卜辞中的"四戈"即指四方。殷都内的居民依居住方位分为"四单",而"伍"是最其层的居民组织。卜辞中的"四巫"指的就是文献中的"四灵",即"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辞 四戈 四方 四巫 四灵
下载PDF
夏的礼乐文明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I0005,共7页
夏对完善中华礼乐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禹即位之初,致力于完善了舜的礼乐制度,禘、郊、祖、宗四种祭祀历代先王的制度,实现了道统与血统的统一。禹在舜朝即主持了《韶》乐的制作,即位后,命皋陶制作《大夏》,以弘扬先王功德,巩固执政地... 夏对完善中华礼乐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禹即位之初,致力于完善了舜的礼乐制度,禘、郊、祖、宗四种祭祀历代先王的制度,实现了道统与血统的统一。禹在舜朝即主持了《韶》乐的制作,即位后,命皋陶制作《大夏》,以弘扬先王功德,巩固执政地位。禹统治稳固后,命皋陶增修《大夏》,扩充至九个乐章,也称《九夏》,宣扬禹治水的功绩实施礼乐教化,启也参与了此项工作,并因此最终继位。夏制作了《夏颂》,多佚,仅存《赓歌》。夏启当政前期弘扬禹乐,后期为追求享乐制作《万》舞,导致政权衰败。太康失去统治权,其昆弟作《五子之歌》,追思夏禹的训诫。夏乐在商并未断绝,并被周乐所吸收。周封夏族宗孙于杞。杞灭后,夏族南迁,成为南方少数民族。元结、皮日休曾补作夏歌诗,但大部分都不符合夏代音乐的实际情况。夏乐尽管文献资料很少,考古发掘不多,遗佚很严重,但对中华礼乐文明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夏》 《五子之歌》
下载PDF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理论探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中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很多,其中以朱熹与王阳明的最为著名,然而朱、王"格物致知"的内涵却相去甚远。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奠定了道德修养可行性的理论基础...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很多,其中以朱熹与王阳明的最为著名,然而朱、王"格物致知"的内涵却相去甚远。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奠定了道德修养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以良知被外物蒙蔽、失去行为导向功能,昭示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最后以"知行合一"作为修养境界,以"致良知"作为最终目标,凸显了王阳明修养理论的系统性。以此理论为依据,王阳明提出了静坐、事上磨练、改过等道德修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格物致知 道德修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