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手”的多义性及其认知动因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杜艳青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78-483,共6页
从词义结构来看,汉语"手"表现为复杂的多义结构,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手"的语义进行分析,梳理其引申脉络,归纳其语义范畴,揭示其在语义扩展过程中所运用的隐喻、转喻认知模式,并从语义特征角度解释其跨域... 从词义结构来看,汉语"手"表现为复杂的多义结构,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手"的语义进行分析,梳理其引申脉络,归纳其语义范畴,揭示其在语义扩展过程中所运用的隐喻、转喻认知模式,并从语义特征角度解释其跨域强引申力的动因。文章共梳理出"手"的义项15,包括本文和14项引申义,涉及10个语义范畴。"手"的词义演变总体呈现出以辐射为主,交织着连锁型的演变方式。"手"属于强引申力词,是明显的"功能"特征凸显型人体部位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手” 语义 语义范畴 隐喻 转喻
下载PDF
汉语与印尼语词语的隐喻义和转喻义对比——以含“手/tangan”词语为例
2
作者 全裕慧 彭爱加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2-58,69,共8页
文章对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一方面,两种语言既有一些相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有一些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的完全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两种语言既存在一些不同的隐喻义... 文章对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一方面,两种语言既有一些相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有一些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的完全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两种语言既存在一些不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存在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的词语以及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词语。形成两种语言上述异同的成因在于:两种语言共性的形成,源自人类“手”的生理特点和功能作用的相同性、人类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规律的普遍性、人类认知心理的相通性;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则是由于两国宗教信仰、生活条件、思维方式、语言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手/tangan”词语 隐喻义 转喻义
下载PDF
两周金文中的“勉”义词——兼论先秦汉语中的“勉”义词
3
作者 武振玉 易佳妮 《中国文字研究》 2019年第2期65-73,共9页
表达"勉"义的词,两周金文中有"懋、薄、农、■、敏、肈、享、勤"八词,传世先秦文献中有"懋、农、敏、肈、劝、勉、明、勖、励、勤、劭、蘉、黾勉" 13个词。将两者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勉"义场成... 表达"勉"义的词,两周金文中有"懋、薄、农、■、敏、肈、享、勤"八词,传世先秦文献中有"懋、农、敏、肈、劝、勉、明、勖、励、勤、劭、蘉、黾勉" 13个词。将两者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勉"义场成员的历时替代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各词词义引申和消亡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金文 先秦文献 “勉”义词
下载PDF
汉语中“手的大拇指”义词语的历史演变
4
作者 林彦乔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94-99,共6页
汉语中"手的大拇指"义词语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大指""巨指""巨擘""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开始出现"拇(姆、母)指(头)""大拇(姆、母)指(头)... 汉语中"手的大拇指"义词语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大指""巨指""巨擘""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开始出现"拇(姆、母)指(头)""大拇(姆、母)指(头)""擘指(指擘)";元明清时期基本由"大指(头)""拇指(头)""大拇指(头)"表示"手的大拇指"义,也出现"指拇(姆)"形式;到现代汉语时期基本只用"拇指""大拇指"表示"手的大拇指"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的大拇指”义 同义聚合 历史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