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FAT及ELISA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早期血清抗体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陈阳 陈亮 +2 位作者 何似 刘建明 王灵岚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9-782,共4页
目的观察接种狂犬病疫苗人群早期抗体产生水平,探讨国产ELISA试剂盒用于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人群早期狂犬病抗体水平的可行性及其在狂犬病防治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IFAT及ELISA法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血清狂犬病毒抗体,以ROC分析各检测... 目的观察接种狂犬病疫苗人群早期抗体产生水平,探讨国产ELISA试剂盒用于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人群早期狂犬病抗体水平的可行性及其在狂犬病防治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IFAT及ELISA法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血清狂犬病毒抗体,以ROC分析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对第14d、30d血清检测,各方法检出的抗体阳性率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以ELISA-AROC曲线下的面积最大。应用不同批号ELISA-A检测第14、30及45d血清,仅第14d血清各抗体阳性率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而第30、45d无显著性差异,第30、45d血清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均普遍高于第14d。结论不同产家的狂犬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质量存在极大差异;其中以ELISA-A特异性、敏感性最好。试剂盒质量对第14d血清检测结果的影响要大于对第30、45d血清的检测结果,目前国产ELISA试剂盒不宜用于狂犬病疫苗接种者早期血清学免疫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疫苗 早期抗体水平 ifat ELISA
下载PDF
IEST、IFAT和Dot-ELISA诊断华枝睾吸虫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晓明 王之怀 +2 位作者 胡万富 尹晓梅 许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用成虫冰冻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斑点-ELISA(Dot-ELISA)对比检测了51例华枝睾吸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2%、88%和92%.检测健康人血清50例,假阳性率分别为2%、4%和2%.用3法检测22例急性血吸虫... 用成虫冰冻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斑点-ELISA(Dot-ELISA)对比检测了51例华枝睾吸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2%、88%和92%.检测健康人血清50例,假阳性率分别为2%、4%和2%.用3法检测22例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2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和15例肺吸虫感染者血清.IEST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4%、5%和0;IFAT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4%、10%和0;Dot-ELISA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4%、5%和0.显示3种方法诊断华枝睾吸虫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IEST和Dot-ELISA更适于现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虫冰冻切片 免疫酶染色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斑点-ELISA 华枝 睾吸虫病
下载PDF
IFAT和McAb-LAT诊断囊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峰 崔晶 +1 位作者 晋雪香 王中全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84-186,共3页
本文采用猪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试验(McAb-LAT)对囊虫病患者进行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的检测,囊虫病患者抗体检出率为83.71%,分型抗体检测,混合型及脑型检出... 本文采用猪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试验(McAb-LAT)对囊虫病患者进行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的检测,囊虫病患者抗体检出率为83.71%,分型抗体检测,混合型及脑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皮肌型(P<0.01);患者循环抗原的检出率为73.05%,脑型患者囊虫活动期的循环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囊虫钙化期(P<0.01),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循环抗原的阳性率降为44.11%。IFAT和McAb-LAT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at LAT 囊虫病 免疫诊断
下载PDF
IFAT和ELISA用于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监测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霍细香 王莉莉 张绍清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本文报道了用IFAT和ELISA方法对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期人群微丝蚴率由1990年的0.72%(9/1284)降至1994年的0.08%(1/1182);血清学检测,1990、1991、1994年IFAT阳性率分别... 本文报道了用IFAT和ELISA方法对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期人群微丝蚴率由1990年的0.72%(9/1284)降至1994年的0.08%(1/1182);血清学检测,1990、1991、1994年IFAT阳性率分别为26.92%、20.19%和8.96%,ELISA则分别为23.50%、30.70%和14.20%,均呈下降趋势。微丝蚴血症者及原微丝蚴血症者同年检测,抗体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人群抗体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岁以下组儿童最低。两种方法应用比较,结果的符合率为70.9~84.6%,不符者中呈互补性;对个体多次检测的结果仍有波动。表明两者均可作为丝虫病后期流行病学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虫病 监测 ifat ELISA
下载PDF
应用表达微小隐孢子虫P23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建立微小隐孢子虫IFAT诊断方法
5
作者 格日勒图 石泉 +3 位作者 王艳霞 兰丽 满达 张和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96-1300,共5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IFAT和间接ELISA方法作为微小隐孢子虫病诊断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P23,经IPTG诱导表达出GST-P23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将该重组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诊断方法;同样构建重组载体pMG-P23,... 本试验旨在建立IFAT和间接ELISA方法作为微小隐孢子虫病诊断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P23,经IPTG诱导表达出GST-P23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将该重组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诊断方法;同样构建重组载体pMG-P23,用电转化方法将其转入干酪乳杆菌中,称为重组活干酪乳杆菌(含pMG-P23),以此为已知抗原,建立IFAT诊断方法。应用ELISA和IFAT方法检测来自内蒙古地区的508份牛血清、187份绵羊血清和197份山羊血清:其中ELISA方法在各种动物血清中阳性率依次分别为0.59%、5.88%和4.57%,而IFAT方法则为0.19%、5.88%和4.57%。2种检测方法阳性符合率在牛血清样品中为33.33%,在绵羊和山羊中则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重组抗原P23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2种诊断方法的结果基本吻合,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和敏感性,可在微小隐孢子虫病的诊断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重组干酪乳杆菌 P23重组抗原 ELISA ifat
下载PDF
LDT和IFA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鲍勇 于鸣娟 +3 位作者 吴中兴 王兆俊 邵其峰 高金桐 《地方病通报》 1993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组(1.81%)和30岁组(3.28%)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2.18,P>0.05)。两地区LD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泰安地区青少年进行LDT的动态观察,发现其阳性反应和黑热病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不仅证实LDT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作用,而且初步肯定了LD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可行性。对IFAT在黑热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亦给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防治 动态研究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1993~1999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和元江流域疟疾IFAT结果分析
7
作者 许时燕 黄国珍 汪丽波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4年第5期749-750,共2页
目的 比较边境地区 ,元江流域疟疾流行水平 ,以评价其防治效果。 方法 以滤纸干血滴按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 ,用可逆催化模型R =Y/1-e-rt·r的公式推算年感染概率。 结果  1993~ 1999年边境地区、元江流域全人群抗体阳性... 目的 比较边境地区 ,元江流域疟疾流行水平 ,以评价其防治效果。 方法 以滤纸干血滴按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 ,用可逆催化模型R =Y/1-e-rt·r的公式推算年感染概率。 结果  1993~ 1999年边境地区、元江流域全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 2 1 60 %和 5 1.0 0 % ,低龄组居民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 15 5 4%和 19 5 2 % ,疟疾年感染概率分别下降 16 98%和 2 0 % ,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边境地区的抗体阳性率高于元江流域。中缅边境 ,中越边境境内全人群抗体阳性率 1999年比 1993年分别下降 0 97%和 3 1 76% ,低龄组居民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3 7 95 %和上升 5 88% ,疟疾年感染概率下降 3 7 2 9%和 3 9 2 9% ;境外居民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境内 ,中缅边境的抗体水平高于中越边境。 结论 两边境的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境外高于境内 ;低龄组居民的抗体水平的升降与相应发病率的升降相一致 ,且低龄组的疟疾易感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阳性率 疟疾 元江流域 感染 抗体水平 居民 ifat 概率 边境地区 境外
下载PDF
欧洲顶级环保博览会IFAT China 2004将在上海举办
8
作者 安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ifat China 2004” 环境保护博览会 上海 污染物 环保产业
下载PDF
IFAT China2004,更广泛的展示范围,富吸引力的同期活动
9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8,共1页
关键词 ifat 欧洲顶级环保博览会 “ifat China2004” 环保市场 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
下载PDF
IFAT CHINA 2004圆满落幕
10
作者 侯袆虹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4年第7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ifat CHINA 2004” “中国国际环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 能源工业 环境保护
下载PDF
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将在上海举办IFAT China 2004
11
《流程工业》 2004年第1期8-8,共1页
关键词 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 上海 “ifat China 2004” 污水处理设备 废弃物处理 空气净化
下载PDF
IFAT在丝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义洲 白晓蓉 +4 位作者 唐来仪 方宇 欧阳厚坤 段绩辉 李正祥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4-6,共3页
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PAT),以1:20稀释样本检测丝虫抗体的阳性符合率为97.50%,假阳性率为2.44%。在282名流动人口中抗体阳性率为16.31%(46/282)。自1987年以来... 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PAT),以1:20稀释样本检测丝虫抗体的阳性符合率为97.50%,假阳性率为2.44%。在282名流动人口中抗体阳性率为16.31%(46/282)。自1987年以来我省抽样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丝虫抗体水平逐年下降,1992年对21个县市10798人份血样检测,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8~11年后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18%,GMRT为25.59,已接近非流行区健康人水平(2.44%).结果表明丝虫病流行区经海群生防治后的效果是稳定的,IFAT用于现场监测能反映丝虫病流行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at 丝虫病 流行病学 血清流行病学 监测
下载PDF
卫氏并殖吸虫固相抗原IFAT和IEST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志明 章子豪 +1 位作者 张耀娟 倪忠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16-518,共3页
用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童虫固相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及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对比检测79例肺吸虫感染者和25例健康人血清,两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3.7%、89.9%和96.2%、93.7%,假阳性率均为O... 用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童虫固相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及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对比检测79例肺吸虫感染者和25例健康人血清,两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3.7%、89.9%和96.2%、93.7%,假阳性率均为O。IFAT和IEST对比检测20例血吸虫病人血清、25例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和20例肺结核病人血清。IFAT出现的交叉反应率为15%、4%、0和15%、4%、0。IFST出现的交叉反应率为5%、0、0和10%、4%、0。结果表明两法用于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抗原定位好.IEST不需荧光显微镜,用普通生物显微镜就能观察结果,较易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氏并殖吸虫 免疫酶染色试验 固相抗原
下载PDF
Different Patterns of Fluorescence in the Quantisation of anti-Leishmania Infantum Antibodies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 in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Canine Leishmaniasis
14
作者 Pasquale Santoro Andrea Vellusi 《Op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17年第3期23-30,共8页
Although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 performed employing “in house” prepared antigen, is considered by several authors as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the quantisation of anti-leishmania antibodies ... Although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 performed employing “in house” prepared antigen, is considered by several authors as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the quantisation of anti-leishmania antibodies in dogs, there is a lack of papers report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fluorescence that can be observed. An in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patterns of fluorescence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bia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Previous papers report different criteria to define as “positive” a specific pattern of fluorescence, namely: membrane fluorescence, homogeneous fluorescence of the body, or homogeneous fluorescence of the body plus flagellum.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preparation of slides and of the patterns of fluorescence that can be obtained employing “in house” prepared antigen. At least six main patterns of fluorescence may be observed: 1): homogeneous cytoplasmatic green fluorescence;2): membrane pattern, in which the fluorescence is mainly localized along the entire perimeter of the parasites;3): coarse-speckled cytoplasmatic fluorescence;4): flagellar pattern, in which the fluorescence is localized exclusively onto the flagellum;5): punctiform pattern, in which the fluorescence is localized exclusively at the basis of the flagellum;6): nuclear pattern, in which only the nucleus of the parasite shows a homogeneous green fluorescent.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pattern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SHMANIASIS LEISHMANIA Infantum ifat Dog Diagnostics FLUORESCENCE Pattern
下载PDF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Canine Leishmaniasis: Commercial ELISA or in House IFAT?
15
作者 Pasquale Santoro Andrea Vellusi 《Op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15年第2期30-34,共5页
The levels of anti-Leishmania infantum antibodies are relevant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he followup of infected dogs. Both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IFAT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 The levels of anti-Leishmania infantum antibodies are relevant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he followup of infected dogs. Both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IFAT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may be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antibody levels in dogs, but at pres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LISA absorbance and IFAT titer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d the optical densities obtained with a commercial ELISA, Leiscan?(Laboratorios Dr. Esteve S.A.), versus the titers obtained by in house IFAT. We measured ELISA absorbance of: 44 IFAT negative samples coming from an endemic area;10 negative samples coming from a non endemic area;29 samples with an IFAT titer between 1/40 and 1/80;10 samples with an IFAT titer of 1/160;9 samples with an IFAT titer of 1/320;10 samples with an IFAT titer of 1/640;10 samples with an IFAT titer ≥ of 1/1280. Results show that: a) there is a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IFAT titer and ELISA absorbance;b) Leiscan? is not 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FAT negative samples and IFAT titers up to 1:160;c) IFAT negative samples from an endemic or non endemic area show different ELISA absorbanc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kit may be improved by the use of a more appropriate cut-o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ifat LEISHMANIA infantum
下载PDF
湖北省黑热病流行态势的评估 被引量:14
16
作者 桂爱芳 左胜利 +4 位作者 吴锦华 桂希恩 胡乐群 杨连第 张绍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 ]复查湖北省自 1989年起陆续报告的 14例“黑热病”,及评估我省黑热病的流行现况。 [方法 ]复查“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片、免疫学检查 (L DT、IFAT)、接种动物及真菌培养、媒介 (白蛉 )和保虫宿主 (犬 )的调查。[结果 ]除 1例输入... [目的 ]复查湖北省自 1989年起陆续报告的 14例“黑热病”,及评估我省黑热病的流行现况。 [方法 ]复查“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片、免疫学检查 (L DT、IFAT)、接种动物及真菌培养、媒介 (白蛉 )和保虫宿主 (犬 )的调查。[结果 ]除 1例输入的和 1例残存的皮肤型黑热病外 ,其余 12例为播散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1997~ 1999年在 9个地市的 2 3个县 (市 )的 2 5个乡镇进行了免疫学监测 ,对 13 890人采用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L DT) ,阳性率 0 .0 0 7% ,40岁以下的人群无阳性。其中 175 6人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 ,结果均为阴性。在调查区内未发现中华白蛉。查犬 30 2只 ,未发现病犬。 [结论 ]湖北省已消灭黑热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流行病学 LDT ifat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下载PDF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顾政诚 司有忠 +7 位作者 汤林华 吴开琛 邓达 罗丕文 曾林海 蔡贤铮 陈继峰 盛慧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东方县东方镇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对当地疟疾流行的影响。方法:将所调查的6项对疟疾流行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6项因素中选... 目的:了解海南省东方县东方镇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对当地疟疾流行的影响。方法:将所调查的6项对疟疾流行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6项因素中选出3项对疟疾流行影响较大的因素。结论:当地黎族同胞的上山住宿行为,疟防知识和蚊帐使用对当地的疟疾流行影响较大,为今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 社会经济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快速检测花鲈病原菌——鳗弧菌 被引量:19
18
作者 余俊红 姚斐 +2 位作者 俞勇 纪伟尚 徐怀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38-44,共7页
以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弧菌病的病原菌——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W-1为抗原 ,制备兔抗血清 ;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 (FITC-Ig G)为荧光标记二抗 ,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 ,建立检... 以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弧菌病的病原菌——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W-1为抗原 ,制备兔抗血清 ;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 (FITC-Ig G)为荧光标记二抗 ,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 ,建立检测鳗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人工感染后的花鲈组织 (肌肉、鳃、肠、肾 )样品和养殖水体样品进行了鳗弧菌检测 ,结果显示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发病的感染花鲈 ,也可用于检测带菌状态或未发病的感染花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 鳗弧菌 花鲈 检测
下载PDF
新疆沙湾林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涌 谭毓绘 +4 位作者 孙荷 李静 燕顺生 侯学霞 万康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 :调查新疆沙湾林区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 (IFAT)和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沙湾林区居民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 (IgG)。结果 :沙湾林区是莱姆病高感染区 ,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 (IgG... 目的 :调查新疆沙湾林区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 (IFAT)和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沙湾林区居民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 (IgG)。结果 :沙湾林区是莱姆病高感染区 ,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 (IgG)阳性率为16 .1%( 37/2 30 ) ,各年龄组间、哈族与汉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新疆沙湾林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 ,可能是莱姆病的流行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 蛋白免疫印迹
下载PDF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香 房文 +4 位作者 黄芳 沈毓祖 苏云普 黄光全 周水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7-421,共5页
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 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489)和12.0%(295/2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结论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抗体阳性率 可逆催化模型 感染概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