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2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Dao Yin: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Therapeutic Exercises in Yin Shu(The Book of Pulling,c.2nd Century BCE)and Zhu Bing Yuan Hou Lun(Treatise on the Origi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Various Diseases,610 CE)
1
作者 Dolly Ya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1期76-87,共12页
The manuscript Yin Shu(The Book of Pulling),excavat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No.247,is the earliest surviving text on therapeutic exercise known as Dao Yin(lit.guiding and pulling).Discovered in 1983,this Dao Yin ... The manuscript Yin Shu(The Book of Pulling),excavat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No.247,is the earliest surviving text on therapeutic exercise known as Dao Yin(lit.guiding and pulling).Discovered in 1983,this Dao Yin text,together with the drawings of 44 figures performing“guiding and pulling”exercises found in the Mawangdui Han Tomb in 1974,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Dao Yin.Prior to these discoveries,researchers into Dao Yin relied mainly on material found in the Dao Zang(the Daoist Canon),compiled in 1145.This led to their conclusion that Dao Yin was essentially Daoist.The development of Dao Yin reached its zenith during the Sui Dynasty(581–618 CE),when it became one of the three medical departments at the imperial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As part of the medical reform of the second Sui Emperor,Yang Di,Dao Yin beca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and the employ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Dao Yin specialists to the Sui court transformed the state medical service.The compilation of Zhu Bing Yuan Hou Lun(Treatise on the Origi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Various Diseases)under Yang Di’s decree,incorporated an abundance of resources on Dao Yin,enabling physicians to potentially“prescribe”Dao Yin to their patients.Situating both Yin Shu and Zhu Bing Yuan Hou Lun in thei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ir editorial treatments,examines their different objectives,styles,and readerships,and compares the various exercises described in the two texts.It emphasizes the fact that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a thousand years,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475–221 BCE)to the Sui and Tang periods,Dao Yin was an important medical practice,culminating in its institutionalization by the Sui gover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 Yin Early and 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eutic exercise Yin Shu Zhu Bing Yuan Hou lun
下载PDF
Transmutation of Cai Lun’s Image
2
作者 Yuqi Zou Zijun Zhu +2 位作者 Tingting Li Yuewei Zhu Biao Chen 《Paper And Biomaterials》 CAS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Cai Lun is that of an inventor of papermaking,which is included in historical books such as Dong Guan Han Ji and The Book of the Later Han;later,in his hometown,he was also inked by scholar...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Cai Lun is that of an inventor of papermaking,which is included in historical books such as Dong Guan Han Ji and The Book of the Later Han;later,in his hometown,he was also inked by scholars because of some monuments about him,or the authors used his experience to express their own emotions.Recently,Cai Lun’s image has been clarified in textbooks,literary works,and urba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s no longer considered merely a pioneer of papermaking.The development of his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image derives not only from the need for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the need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i lun PAPERMAK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ersonal image
下载PDF
《伤寒论》英译问题研究
3
作者 张存玉 陈锋 +1 位作者 胡丽萍 王珊珊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译一些术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译法方面,主要涉及音译依赖和文化过滤不足。建议今后组建跨学科翻译团队和平台克服以上问题,使中医典籍英译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英译本 误译 音译 文化过滤 中医药文化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诗经·魏风》“硕鼠”释义新考
4
作者 王福利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2,共6页
随着“安大简”的发现与整理,人们对《诗经·魏风》中的“硕鼠”有了新的认识。“硕鼠”在“安大简”简文中书作“石鼠”,这为我们准确理解常见版本中的“硕鼠”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新视角。《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石鼠”实... 随着“安大简”的发现与整理,人们对《诗经·魏风》中的“硕鼠”有了新的认识。“硕鼠”在“安大简”简文中书作“石鼠”,这为我们准确理解常见版本中的“硕鼠”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新视角。《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石鼠”实际上即“鼫鼠”“大鼠”“鼯鼠”“雀鼠”“飞生”等,这是一种形体较大,双翼如蝙蝠,毛色多种,既能穴处,又能入“树空中”的大飞鼠。它不仅食人禾苗,而且食粟、豆,史书中亦有“雀鼠耗”之典故。它实际上属于兽类,既不是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大老鼠,更不是昆虫类中名为“硕鼠”的蝼蛄。学界对《诗经·魏风》中的“硕鼠”诠释上出现的分歧,多由不辨其名同物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魏风》 硕鼠 石鼠 大鼠 蝼蛄
下载PDF
现代“小说话”与《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建构
5
作者 温庆新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话” 《红楼梦》 阅读史 经典建构
下载PDF
话语标记“从某种程度上说”的模糊限制功能
6
作者 方清明 张静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目前,“从某种程度上说”等话语标记尚有研究空间,本文认为这类话语标记主要表达模糊功能,起到缓和、礼貌、交互主观性等语用功能。“P,从某种程度上说,Q”是其典型语境,言者的交际意图是通过信息P来向听/读者表明立场Q。这类标记的典... 目前,“从某种程度上说”等话语标记尚有研究空间,本文认为这类话语标记主要表达模糊功能,起到缓和、礼貌、交互主观性等语用功能。“P,从某种程度上说,Q”是其典型语境,言者的交际意图是通过信息P来向听/读者表明立场Q。这类标记的典型功能就是模糊地限制Q,Q多是断言性和模糊性的陈述小句。话语标记“从某种程度上说”的模糊限制功能深受其构件“某、种、程度、说”的不定性影响。与“按说”类、“更准确地说”等推进式言说标记相比,表达模糊限制的话语标记具有自身特点;它们符合传信语的判断标准,属于传信语的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话语标记 某种 程度
下载PDF
源流、派别、正变:《杜诗镜铨》对“杜甫诗学”的建构
7
作者 刘重喜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4,I0005,共9页
“杜甫诗学”是郭绍虞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文学史和批评史两方面的含义。在古代杜甫诗集注本中,清代学者杨伦所著《杜诗镜铨》一书最能体现“杜甫诗学”思想。《杜诗镜铨》从文学史出发,通过对历代诗歌文本句法、章法、用典以及诗... “杜甫诗学”是郭绍虞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文学史和批评史两方面的含义。在古代杜甫诗集注本中,清代学者杨伦所著《杜诗镜铨》一书最能体现“杜甫诗学”思想。《杜诗镜铨》从文学史出发,通过对历代诗歌文本句法、章法、用典以及诗体风格的具体分析,细致地梳理出杜诗的“源流所出”和“派别所开”,全面彰显了杜诗“集大成”的文学史地位。从批评史出发,以传统诗论中的“正变”思想作为批评视角,以“变化而不失其正”的杜诗作为评判尺度,通过诠释“别裁伪体”和“清词丽句”,探索出以杜诗为核心的古代诗学史“正”与“变”的发展规律。研究“杜甫诗学”不仅可以进一步认清杜诗“集大成”的文学史意义,对于当前构建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伦 《杜诗镜铨》 杜甫诗学 源流 派别 正变
下载PDF
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之演进与成因——兼谈科举文体的程式迁移与定型
8
作者 林岩 覃若涵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9-69,共11页
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进程始于北宋熙丰年间,而非传统看法中的南宋初年。这一转变与王安石科举改革引经义入科场密切相关。试论程式中的官题与论腰两部分直接源于经义程式,试论的程式化实乃经义程式迁移的结果。而这种迁移最早发生于北宋... 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进程始于北宋熙丰年间,而非传统看法中的南宋初年。这一转变与王安石科举改革引经义入科场密切相关。试论程式中的官题与论腰两部分直接源于经义程式,试论的程式化实乃经义程式迁移的结果。而这种迁移最早发生于北宋后期的太学,之后随时文刊本的传播而普及。试论程式虽始终未被官方制度化,但因便于考生仿效且为考官阅卷提供了便利,故在应举人数增加、试论篇幅渐长的南宋同时受到考生和考官的青睐,最终成为双方心照不宣的试论写作与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论 程式化 经义 科举文体 程式迁移
下载PDF
刘勰文体论对《翰林论》的因革
9
作者 贾奋然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文心雕龙》文体论极大地受惠于李充《翰林论》所建构的关于各类文体的经典秩序、论文体例和简略评说;又充实、丰富、发展了《翰林论》“成文”“德音”“体要”等文体学思想,并探讨“深极骨髓”的文学根本问题,建构了完善的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极大地受惠于李充《翰林论》所建构的关于各类文体的经典秩序、论文体例和简略评说;又充实、丰富、发展了《翰林论》“成文”“德音”“体要”等文体学思想,并探讨“深极骨髓”的文学根本问题,建构了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其视野之开阔、思想之精深、方法之自觉、理论之完善远超出了李充论文水平。刘勰评《翰林论》“浅而寡要”大体合乎事实,“浅而寡要”之“浅”指精省浅近的措辞风格,未必贬辞;“寡要”为少要,亦并非完全否定判断。相较钟嵘贬之“疏而不切”,刘勰批评态度相对温和,且更公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翰林论》 吸纳超越 浅而寡要 精省浅近
下载PDF
柳宝诒与吴鞠通治疗痢疾病案异同研究
10
作者 张迎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 分析柳宝诒和吴鞠通治疗痢疾医案的异同,探索2位医家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柳宝诒医论医案》和《吴鞠通医案》中治疗痢疾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2010软件统计用药频次、功效分类等,分析其用药规律、病机治法的异同。结... 目的 分析柳宝诒和吴鞠通治疗痢疾医案的异同,探索2位医家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柳宝诒医论医案》和《吴鞠通医案》中治疗痢疾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2010软件统计用药频次、功效分类等,分析其用药规律、病机治法的异同。结果 柳宝诒治疗痢疾以理气药、止血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高频药物为木香、白术、枳壳、桔梗、砂仁等,吴鞠通治疗痢疾多用清热药、理气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高频药物为黄芩、白芍、木香、黄连、神曲等。结论 柳宝诒和吴鞠通对痢疾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相同,吴鞠通治疗痢疾强调初痢以祛邪为主,多用清热药和理气药,久痢有虚实之分,以攻补兼施、扶助正气为主。柳宝诒在痢疾病机认识上创新性提出“宿垢”观点,治疗上提出“疏化”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宝诒医论医案 吴鞠通医案 柳宝诒 吴鞠通 痢疾 病案 异同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再谈东垣“阴火”学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秋百 赵月纯 +2 位作者 罗逸祺 孙楠 宋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郁于阴分所化,阴血受火热鼓动,流行周身,故其热象可表现在全身各处。阴火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气郁、郁热三个环节。治疗以补中、升阳二法为主,以治其本,泻热一法从权,以治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阴火 李东垣
下载PDF
从逆、热、郁探讨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可伟 周秉舵 +7 位作者 李亚鼎 刘晓文 许高凡 何聪 王轶 徐亭亭 邓玉海 朱生樑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杂病论》 方证运用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脾胃病导引法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元嘉 管翀 +1 位作者 谢芳芳 姚斐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书中记载大量脾胃病相关症状并提供导引治疗方法。其导引方法涉及调身、调息、调心3个方面,且各有侧重。文章从功法三调角度,总结分析《诸病源候论》脾胃病导引治疗规律,发现《诸病源...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书中记载大量脾胃病相关症状并提供导引治疗方法。其导引方法涉及调身、调息、调心3个方面,且各有侧重。文章从功法三调角度,总结分析《诸病源候论》脾胃病导引治疗规律,发现《诸病源候论》导引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畅气机,主要包括“以脊为枢”调畅气机出入,“闭气调息”调节气机升降,并注重“以意引气”增强调身及调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脾胃 导引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病机汇论》考略及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萌 王一竹 叶放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病机汇论》为明末著名中医学家沈颋目前存世的唯一著作,是一部内科综合性医书。通过对书名内涵及全书内容特点进行考究,概括沈颋的学术思想。全书以病证为纲,病机要素为目,从脉、因、证、治四方面入手,发病机十九条,强调病有虚实,辨... 《病机汇论》为明末著名中医学家沈颋目前存世的唯一著作,是一部内科综合性医书。通过对书名内涵及全书内容特点进行考究,概括沈颋的学术思想。全书以病证为纲,病机要素为目,从脉、因、证、治四方面入手,发病机十九条,强调病有虚实,辨证施治,活用古方,用药灵便。全书内容立足实践,重视疗效,突出实用,强调病机的重要性,可视为对中医内科学病机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所做的积极探索,不乏学术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机汇论 病机 文献考证 辨证论治 沈颋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伤寒论》甘草应用特点分析
15
作者 朱正望 党雪 +2 位作者 朱平生 车志英 苗明三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目的:分析张机(字仲景)《伤寒论》中含甘草方剂的用药特点,为甘草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伤寒论》中含甘草的方剂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药物进行频数、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用量等的... 目的:分析张机(字仲景)《伤寒论》中含甘草方剂的用药特点,为甘草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伤寒论》中含甘草的方剂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药物进行频数、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用量等的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在纳入的全部方剂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70次,100.0%)、桂枝(36次,51.4%)、大枣(35次,50%)、生姜(32次,45.7%)、芍药(25次,35.7%),功效分类以补虚药(146次,52.3%)、解表药(81次,29.0%)最常见,药性主要集中在温(130次,46.6%)、平(86次,30.8%),药味以甘(169次,44.4%)、辛(122次,32.0%)最为常见,归经以脾经(219次,24.1%)、肺经(207次,22.7%)为主;甘草的用量以二两(45次,64.2%)为主,太阳病篇(56首,67.4%)使用含甘草的方剂最多;通过对含甘草的方剂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6种。结论:《伤寒论》中张机使用甘草以太阳病为主,常搭配补虚药、解表药,甘温补虚,辛温发散,多使用桂枝汤方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甘草 用药特点 关联规则
下载PDF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16
作者 张宏辉 郑春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8,214,共14页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忧患”“静朴”“逍遥”为根本精神、以“经世致用”与“味美趣美”为艺术审美追求的“道”文化心灵精神。“道”文化心灵精神作为一种深层性、稳定性、基因型的结构力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及其历史发展有着根本的轨导与牵制的作用,而且深刻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文学及文论的话语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和生成了中国文学及文论追求大宇宙及大生命关怀、致力感物抒怀、以“意象-语象”为中心(“象本位”)、基于“道”的核心范畴性表达等结构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道说希声 文化心灵 文学话语 感物 象本位
下载PDF
选本编纂与王朔小说的经典化
17
作者 汪霖霖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5-53,共9页
在王朔小说的经典化过程中,文学选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争鸣小说选本、先锋小说选本、通俗文学选本等当代文学选本收录王朔小说的复杂情况,反映出王朔小说被同时代人理解、接受和归类上的困难程度。王朔及其作品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典律构... 在王朔小说的经典化过程中,文学选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争鸣小说选本、先锋小说选本、通俗文学选本等当代文学选本收录王朔小说的复杂情况,反映出王朔小说被同时代人理解、接受和归类上的困难程度。王朔及其作品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典律构建中的特殊个案,是历史与现实、作家与社会、文学批评与大众传媒、学术规范与市场逻辑等多重内外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本 王朔小说 经典化
下载PDF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18
作者 宋双莹 苏金峰 +3 位作者 李富震 张福利 李文辉 金鑫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根初 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论 治疫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可视化分析
19
作者 马帅 王守鹏 +3 位作者 刘振陶 孙国栋 仵宵 张震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79-83,共5页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与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借助Microsoft Excel 2021、VOSviewer...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与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借助Microsoft Excel 2021、VOSviewer 1.6.19和CiteSpace 6.2.4对纳入文献的发文情况、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相关研究发文量自2008年开始有明显增加。相关研究均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于国内期刊,各研究机构间缺乏交流合作。相关研究涉及学科领域宽泛且较为分散,近年来研究重点逐渐由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变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其中脑卒中、康复等是近年的研究热点。结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挖掘研究工作并不充分,缺乏合作及国际认可,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导引法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伤寒论》存津液思想浅析
20
作者 齐聪聪 徐立然 +2 位作者 牛学恩 张海燕 李青雅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津、通津、复津液等存津液理念,贯穿于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煎服方法等过程。笔者从津液角度诠释《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津液运行变化规律,通过梳理存津液思想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津液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