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与仙台”研究述略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乔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8-103,111,共7页
1904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习医学,两年以后,他弃医从文。这个时期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医学训练,他同藤野先生的关系,他的弃医从文的决定,成为许多著作和论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对有关鲁迅与仙台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 1904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习医学,两年以后,他弃医从文。这个时期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医学训练,他同藤野先生的关系,他的弃医从文的决定,成为许多著作和论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对有关鲁迅与仙台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并展望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仙台 藤野先生 幻灯片事件 医学笔记
下载PDF
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7
2
作者 韩立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9,共11页
在《巴黎手稿》的研究史上,卢卡奇曾提出过一个"黑格尔将对象化等于异化,而马克思则严格区分了两者;黑格尔肯定了异化,而马克思则否定了异化"的命题。但是,如果仅就《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部分而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而对... 在《巴黎手稿》的研究史上,卢卡奇曾提出过一个"黑格尔将对象化等于异化,而马克思则严格区分了两者;黑格尔肯定了异化,而马克思则否定了异化"的命题。但是,如果仅就《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部分而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而对《第三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而言又是错误的。卢卡奇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没能看到马克思对异化概念所做的"狭义"和"广义"之区分,没能看到《第一手稿》和《第三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差别。因而,重新解读的意义在于指出"卢卡奇命题"的适用范围,重新定位早期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命题 马克思 黑格尔 藤野涉 对象化 异化
下载PDF
解析《藤野先生》开篇句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爱琴 刘千凤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62-164,共3页
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进行解读分析,指出其在文中产生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在结构上,它起到了引起悬念,衔前接后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了强化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它深深地表达... 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进行解读分析,指出其在文中产生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在结构上,它起到了引起悬念,衔前接后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了强化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它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爱国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野先生 也无非是这样 艺术效果 突出主题
下载PDF
《惜别》与鲁迅“弃医从文”——太宰治利用《圣经》虚构之意图 被引量:2
4
作者 蔡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惜别》 鲁迅 《藤野先生》 《旧约·出埃及记》
下载PDF
《藤野先生》“失真”探微
5
作者 徐琼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6-18,90,共4页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叙述,与藤野严九郎本人的回忆相比较,存在“失真”之处。但这种“失真”并非有意“作伪”,而恰恰是鲁迅真实情感的流露。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藤野先生当年给予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关心;另外,作者写作时诸事不利...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叙述,与藤野严九郎本人的回忆相比较,存在“失真”之处。但这种“失真”并非有意“作伪”,而恰恰是鲁迅真实情感的流露。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藤野先生当年给予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关心;另外,作者写作时诸事不利,也使回忆搀杂了许多心理因素,温暖之情再度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野先生》 鲁迅 失真
下载PDF
论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的研究方法与学术成就
6
作者 施仲贞 张琰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3-50,共8页
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以宏大的视域对楚辞进行整体性研究。在纵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紧扣楚辞,以"巫系文学"为理论框架,上挂下联,构建起中国文学的源流体系,向上追溯楚辞的源头;向下则归纳整理楚辞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 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以宏大的视域对楚辞进行整体性研究。在纵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紧扣楚辞,以"巫系文学"为理论框架,上挂下联,构建起中国文学的源流体系,向上追溯楚辞的源头;向下则归纳整理楚辞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而在横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则除了将楚辞与日本同时期或者其他时期、类型相似的文字及文学形式进行微观的关联比较研究之外;更是以楚辞为基点,对整个东西方文化心理进行了宏观的关联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野岩友 《巫系文学论》 源流 比较
下载PDF
竹内好笔下的鲁迅形象——以《藤野先生》的译文为媒介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光辉 余祎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0-137,共8页
1944年出版的《鲁迅》,是竹内好研究鲁迅的标志,也是日本鲁迅研究最深刻的著作。呈现在竹内好笔下的鲁迅形象,作为日本人确认自我身份的"镜像",带有双重性的意义与内涵:一方面,竹内研究视角下的"文学者的鲁迅"或者... 1944年出版的《鲁迅》,是竹内好研究鲁迅的标志,也是日本鲁迅研究最深刻的著作。呈现在竹内好笔下的鲁迅形象,作为日本人确认自我身份的"镜像",带有双重性的意义与内涵:一方面,竹内研究视角下的"文学者的鲁迅"或者说"竹内鲁迅"带有与日本"转向"的文化立场截然不同的"回心"之觉悟,是一个持续抵抗的"中国人"式的形象;另一方面,竹内翻译视角下的、即《藤野先生》之译文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想象",则被刻画为了一个深受外部刺激、不得不选择内在"转向"的"日本人"式的形象。作为日本的鲁迅研究的第一人,竹内好的这一充满了悖论的鲁迅形象也持续地影响着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与中国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藤野先生》 鲁迅
原文传递
Blade of Remembrance: Memory, Objects, and Redemption in Lu Xun 被引量:1
8
作者 Shakhar Rahav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3期453-477,共25页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at mem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u Xun's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memory--more precisely a struggle over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memory--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iconoclastic May Four...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at mem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u Xun's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memory--more precisely a struggle over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memory--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iconoclastic May Fourth Movement with which Lu Xu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everal of Lu Xun's creative writings and memoirs depict memory and its transmission. I argue that, 1) These text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s as mnemonic devices that aid the transmission of memory, 2) The agency of the receiver is key in interpreting these texts and in transmitting them onward, and 3) That Lu Xun posits the texts he creates as such mnemonic objects that serve to transmit his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and personal memory to his readers. Lu Xun's texts thus implicate the reader in the author's project of transmitting onward his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in the hope of redeeming China. Examining these mechanisms of memory transmission I conclude that for Lu Xun redemption lies not in a transcendent future but in reexamining the p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MEMORY transmission mnemonicSwords" (Zhu jian) "Mr. fujino (Tengye xiansheng) (Kuangren riji) "The Kite" (Fengzheng) redemption objects "Forging the"Diary of a Madm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