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元宇宙背景下线上教学的虚实互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怡峰 吴疆 +2 位作者 张云景 刘小虎 汪永伟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8期10-13,共4页
元宇宙描绘未来的虚实共生、虚实链接。该文给出元宇宙背景下线上教学场景,针对线上教学中的学生“虚位”与作业“虚化”两个问题,分析线上教学的虚拟数字对象与物理实体对象的特点,提出采用多模态感知学生状态、推演式知识运用、区块... 元宇宙描绘未来的虚实共生、虚实链接。该文给出元宇宙背景下线上教学场景,针对线上教学中的学生“虚位”与作业“虚化”两个问题,分析线上教学的虚拟数字对象与物理实体对象的特点,提出采用多模态感知学生状态、推演式知识运用、区块链数字作业价值信任和教师数字成果价值流动等虚实互促着力点,为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教学 元宇宙 作业抄袭 学生虚位 虚实互促
下载PDF
中西方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深层动因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翔 鲍海波 武赟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29,共8页
后冷战时代,随着文化的价值功能被重新定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大国之间进行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等西方大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战略不同程度地充当了对外政策的工具,其目的在于按西方价值偏好塑造“新的他者”,重建西方体育主导... 后冷战时代,随着文化的价值功能被重新定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大国之间进行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等西方大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战略不同程度地充当了对外政策的工具,其目的在于按西方价值偏好塑造“新的他者”,重建西方体育主导地位;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则始终聚焦于自身发展,塑造“新的自我”,使中国以和平发展的崭新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商业文明造就的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坛的一种强势文化,是西方现代性主流文化的衍生物,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文明优越论”的文化偏见;而中国体育文化与生俱来地携带着中华文明天下观和美德伦理的先天基因,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德性和包容性的柔性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是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软实力 塑造“新的他者” 塑造“新的自我” 价值偏好 西方体育文化
下载PDF
困境与突围:零余者他者建构的主体性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谫论
3
作者 李靖 邓丽华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0,112,共7页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在他者的入侵下走向分裂、异化甚至毁灭;同时,郁达夫对因他者而产生的欲望主体进行关照,零余者在欲望缺失的驱使下,一方面将身体作为填补欲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展现出欲望缺失下的疾病隐喻。借助拉康的他者论和欲望论来探寻郁达夫短篇小说中零余者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找寻主题,从而揭示零余者自我异化于他者世界的被动性,以及在他者世界中自我建构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拉康 零余者 他者 主体
下载PDF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家煊 《辞书研究》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更能揭示汉语大语法“对言对思”的特性。“语义的不确定性”是语言的正常特性,符合语言交际和语言演化的一般规律。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确定性”出发,确立汉语词汇和语法共同的“名动包含”的格局,这就开启了把名词和动词视为“对等项”的可能,为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创造了学理条件。确立汉语“名动包含”格局还有助于我们从汉语出发反观印欧语,从而加深人们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法 词汇汉外比较 对言格式 语义不确定性 名动包含
下载PDF
视觉形象的“他者化”与“自我他者化”探微——从中外视觉艺术中的“眯眯眼”谈起
5
作者 郭建平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话语权力分布及文化认同程度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尊重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作品,反对其他族群视觉艺术中隐含着的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歪曲表现,同时应能判析本国视觉艺术中是否存在“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并展现出真正的原创力,创作出切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他者形象 文化认同 自我他者化
下载PDF
以“学用互促”为特点的本科生新媒体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浙江大学图书馆i-Lab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例
6
作者 杨柳 沈利华 +3 位作者 徐菁菁 田稷 何晓薇 邵博云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1,90,共9页
文章聚焦本科生新媒体实用技能素养培育,基于教学支架、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设计以“学用互促”为特点的培育模式,以浙江大学图书馆i-Lab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分组制”量体裁衣、“系列课程+实践应用”穿插结合、“老带新... 文章聚焦本科生新媒体实用技能素养培育,基于教学支架、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设计以“学用互促”为特点的培育模式,以浙江大学图书馆i-Lab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分组制”量体裁衣、“系列课程+实践应用”穿插结合、“老带新”合作学习等实践探索,并提出国内高校推广实施建议,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注入新思路,推动素养培育与学生成长互融互促的良性循环,亦为学生团队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素养 本科生 学用互促 信息素养教育 培育模式
下载PDF
一种基于光电自准直法的装甲战车原位校炮系统
7
作者 朱金达 董建国 +3 位作者 张卫民 霍宁 郑明 黄风山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为了解决当前装甲战车校炮时空受限、精度低、过程复杂、无法现场原位校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自准直法的装甲战车原位校炮系统。基于镜炮一致性原理,设计校炮装置的机械结构;构建平行光管及其内部光路结构,利用光学自准直原理实... 为了解决当前装甲战车校炮时空受限、精度低、过程复杂、无法现场原位校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自准直法的装甲战车原位校炮系统。基于镜炮一致性原理,设计校炮装置的机械结构;构建平行光管及其内部光路结构,利用光学自准直原理实现模拟无穷远处虚拟靶标;建立校炮装置的误差模型,通过对误差模型进行分析与合成以评定校炮装置参数的精确性,确定装置允许的最大误差值;通过实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际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所设计的误差模型,其校准误差最大不超过传统校炮方式的60%,且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符合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装甲战车原位校炮系统可应用于装甲战车校炮工作,提高校炮的效率及精度、实现现场原位校准,为装甲战车校炮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学其他学科 装甲战车 校炮 瞄准精度 误差分析
下载PDF
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观念变革
8
作者 王世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总是被置入“人与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量。他者作为一个变量,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参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促使人的本质的理解方式在方法论层面发生变革。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者...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总是被置入“人与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量。他者作为一个变量,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参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促使人的本质的理解方式在方法论层面发生变革。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者,而是有可能充当人的本质的最佳认知参照。人工智能与人本身具有内在本质关联,而不只是人的心智的放大和延伸;同时,人工智能又是人所能创制的最复杂的造物,在特定意义上能够作为人的完成形态。因此,以人工智能为参照,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实现从“人体解剖”到“人工智能体解剖”的方法论变革。这种变革并不否认在人与动物的对照中获得对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但它更强调应该在重新界定人与动物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即人类动物进而将之与人工智能相对照。这种对照表明,我是一个人,个人在根本上是人类动物,而人类动物与人工智能及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就在于,人类动物不但能够理解意义,而且能够为本无意义的宇宙赋予意义。质言之,人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赋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工智能 观念变革 他者
下载PDF
敬畏与助人的关系: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
9
作者 王国芳 田淑萍 +2 位作者 胥子健 陈嘉晔 杨敏齐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为探索特质性敬畏与状态性敬畏与助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研究一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特质性敬畏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及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研究二采用实验法探讨了状态性敬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及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 为探索特质性敬畏与状态性敬畏与助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研究一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特质性敬畏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及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研究二采用实验法探讨了状态性敬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及自我-他人重叠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的特质性敬畏水平越高,其助人行为水平也越高;(2)自我-他人重叠在特质性敬畏情绪与助人行为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3)与中性情绪相比,状态性敬畏能显著增加个体的金钱助人行为,但对时间助人行为没有显著影响;(4)自我-他人重叠在状态性敬畏与时间助人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从自我-他人之间联系的角度揭示了敬畏影响助人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敬畏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性敬畏 状态性敬畏 自我-他人重叠 助人行为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的讲述及协商:中西纪录片的中国边疆叙事探赜
10
作者 王庆福 张贻苒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9-98,共10页
分析近三十年的中国边疆题材纪录片,发现中西方纪录片基于各自叙事意图,通过“自我”与“他者”的表征共同建构了中国边疆的话语和影像符号,并由此发展出鲜明的边疆叙事特征和审美形式。中国纪录片采用了内视角与散文式叙事结构,西方纪... 分析近三十年的中国边疆题材纪录片,发现中西方纪录片基于各自叙事意图,通过“自我”与“他者”的表征共同建构了中国边疆的话语和影像符号,并由此发展出鲜明的边疆叙事特征和审美形式。中国纪录片采用了内视角与散文式叙事结构,西方纪录片则以外视角和戏剧化结构为主,在中西纪录片中,中国边疆分别被刻画为整体的意象空间与他者的现实空间。而当下新的中国边疆叙事亟待提高国际传播的效力,站在人类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时,能发现他者智慧与协商之道。纪录片是讲述中国边疆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国纪录片应建构自身的话语与策略,并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展现多元、真实、生动的边疆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纪录片 中国边疆 叙事 他者
下载PDF
当代文学艾滋叙事的隐喻修辞
11
作者 张堂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3-104,共12页
作为一种疾病,艾滋病在自身之外还附加了众多的隐喻与偏见。当代文学早期艾滋叙事讲述的大多是国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显示了一种盲目排外的他者想象。与此同时,艾滋病又被视为一种世纪瘟疫,是对道德犯禁者的天降惩罚。当代文学艾滋叙事... 作为一种疾病,艾滋病在自身之外还附加了众多的隐喻与偏见。当代文学早期艾滋叙事讲述的大多是国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显示了一种盲目排外的他者想象。与此同时,艾滋病又被视为一种世纪瘟疫,是对道德犯禁者的天降惩罚。当代文学艾滋叙事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军事话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战争修辞特质。艾滋叙事中存在一些话语转义行为,用“爱滋病”“爱之病”或“热病”等指代艾滋病。艾滋叙事在艾滋病的污名建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些话语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艾滋病的污名化,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叙事 隐喻 他者 瘟疫 战争修辞 污名
下载PDF
论《从此以后》中的创伤、幽灵叙事和主体性重构
12
作者 杜丽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创伤与幽灵叙事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以幽灵的形式对现在造成侵扰的多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创伤,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书写即是对创伤的挖掘和治疗。文章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从此以后》的文本细读,探讨小说所再现的个人和家族历史记... 创伤与幽灵叙事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以幽灵的形式对现在造成侵扰的多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创伤,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书写即是对创伤的挖掘和治疗。文章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从此以后》的文本细读,探讨小说所再现的个人和家族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以及它所采用的幽灵叙事模式;借鉴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分析在追寻的叙事框架下,当代主人公比尔·昂文艰难的自我主体性重构;进而论述以《从此以后》为代表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在创伤表征和创伤见证方面的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此以后》 创伤 幽灵 他者 主体性 创伤表征
下载PDF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13
作者 吴先伍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都涉及自我与他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不安”是以他者为中心的,正是他人的悲惨处境激发了我的不安,我为他人感到不安;“不忍”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忍是一种自我的内在能力,我们之所以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之所以对他人做出仁义之举,是因为我们怀有不忍之心。因此,孟子把孔子的“不安”转换成“不忍”,实际上是强化了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得自我在道德上具有主体性。不过,这也容易使道德变成自我对他人的强加,这些都对中国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忍 不安 孔子 孟子 人己关系
下载PDF
笛卡尔与卢梭:他心问题域中的理解儿童探究
14
作者 杨颖慧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1,共14页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同理解路径,笛卡尔催生了一般性他心问题,并怀疑儿童之心的存在,是唯我认识论的理性主义路径;卢梭在与笛卡尔“对话”的基础上,发现了作为身体感受之心与自然善好之心的儿童之心,是德性论的浪漫主义路径。不过,卢梭的发现依然带有笛卡尔痕迹。笛卡尔和卢梭是奠基并影响儿童观念的两个早期关键人物,他们对儿童观念的现代化与现代儿童教育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理解儿童 笛卡尔 卢梭 儿童教育
下载PDF
《苗族史诗》英语译介与研究述略
15
作者 胡作友 孙月朋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48-55,共8页
作为苗族民间口传史诗,《苗族史诗》自19世纪末传入西方,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先后诞生了葛维汉译本、马克·本德尔译本、张绍乔与张继乔译本以及其他节译本。《苗族史诗》在英语世界传播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国... 作为苗族民间口传史诗,《苗族史诗》自19世纪末传入西方,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先后诞生了葛维汉译本、马克·本德尔译本、张绍乔与张继乔译本以及其他节译本。《苗族史诗》在英语世界传播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国外研究论著颇丰。外国传教士的主动译介、民间翻译力量的主动参与、官方力量的主动推介,共同推动了《苗族史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苗族史诗》的英译和西传,深化了全球苗族对其族源和文化的阐释和文化凝聚力量,丰富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跨界民族的文化共享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将拓展更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史诗》 口传史诗 文化西传 他者
下载PDF
复数“他者”:东亚殖民地“看”与“被看”的辩证——梅娘作品“他者”叙事的意义
16
作者 刘晓丽 《东疆学刊》 2024年第1期10-17,131,共9页
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问题具有复杂性而且理论意义重大。通过对日本殖民东亚时期的作家梅娘作品中“他者”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叙事的理论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欧殖民主义“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结... 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问题具有复杂性而且理论意义重大。通过对日本殖民东亚时期的作家梅娘作品中“他者”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叙事的理论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欧殖民主义“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结构,它不同于后殖民理论的“逆写帝国”,杰姆逊的“民族寓言”,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等理论,打开了思考殖民地“他者”议题新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东亚殖民主义 伪满洲国 梅娘
下载PDF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范式——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审视
17
作者 任海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他者性哲学是从主体性哲学迈过主体间性哲学的再次批判和超越,对主体性,特别是主体间性哲学进行批判反思而后生成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主客二元关系对立和个人中心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 他者性哲学是从主体性哲学迈过主体间性哲学的再次批判和超越,对主体性,特别是主体间性哲学进行批判反思而后生成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主客二元关系对立和个人中心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而他者性建立非利益交换的新型主体间关系、充分认同主体间差异的现实、建立现实的非对称性关系,从根本上破除主体间性“唯我论”根基、改变主体间性“同一性关系”论调、打破主体间性对称性关系,是对主体间性的进一步超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照下,他者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生命丰富性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构的师生关系是具有非对称性的新型关系,赋予教育者承担对受教育者无限责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共生关系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哲学范式
下载PDF
面向多源信息互促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法研究
18
作者 刘洪丹 李冰 +2 位作者 张兰勇 张立伟 李芃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4期83-86,共4页
该文构建多学科交叉实践专业知识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研究,教-赛-科互促的研究生创业培养模式研究以及面向“引领共创”的专项创业引导培养模式研究,从而强化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完善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和科技力,将研... 该文构建多学科交叉实践专业知识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研究,教-赛-科互促的研究生创业培养模式研究以及面向“引领共创”的专项创业引导培养模式研究,从而强化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完善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和科技力,将研究生培养由学术型人才向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化,构建思政创新创业研究生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新工科特点的“思政融入-知识实践-教研孪生-师生双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振兴民族经济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创新 人才培养 多源信息互促 思政教育
下载PDF
虚开发票罪中“虚开”行为的规范解释与立法论反思
19
作者 蔡道通 《中国应用法学》 2024年第4期59-74,共16页
《刑法》第205条之一规定了虚开发票罪,但没有对虚开行为作出界定。基于条文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前置法对虚开行为的规定,大多数观点认为,《刑法》第205条之一的虚开行为就是第205条第3款所规定的四类虚开行为。但这一观点存在疑问。第20... 《刑法》第205条之一规定了虚开发票罪,但没有对虚开行为作出界定。基于条文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前置法对虚开行为的规定,大多数观点认为,《刑法》第205条之一的虚开行为就是第205条第3款所规定的四类虚开行为。但这一观点存在疑问。第205条规制的对象是虚开两类具有抵扣税款功能的发票,为保护国家税收重大利益,在必要时进行法律拟制规定具有合理性。但虚开发票罪规制的对象是普通发票,虚开普通发票只能作为后续犯罪的预备行为,对国家税收利益并不具有高度盖然性的侵犯风险,预备行为正犯化的立法应受到更严格的条件限制,司法直接援引第205条第3款法律拟制规定不具备正当性。从规范目的与体系解释出发,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不应当属于虚开发票罪中的虚开。当现有法律体系能够实现对虚开行为的充分评价时,未来的刑法修正案应当删除虚开发票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开发票罪 让他人为自己虚开 介绍他人虚开 法律拟制 体系解释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教育的伦理价值内涵
20
作者 吴洪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8-108,共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共同体或意义共同体,它基于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系统性方案。教育作为人类的共同事业,通过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承担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共同体或意义共同体,它基于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系统性方案。教育作为人类的共同事业,通过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承担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职责与使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域,分析揭示教育的伦理价值内涵,可以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教育的伦理价值内涵可以通过平等性、他者性与自主性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教育的平等性内涵通过阐释教育平等、智力平等与智性解放之间的关系,重申“凡智力皆平等”的主张。教育的他者性内涵具体体现为他者伦理、好客伦理,借此可探讨构建相异之人社群的可能性。教育的自主性内涵意在揭示教育的独立自主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伦理价值 平等性 他者性 自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