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头鲂“浦江1号”一个RAPD标记的SCAR转化 被引量:16
1
作者 邹曙明 李思发 蔡完其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6-299,共4页
从100个10bp寡核苷酸引物的扩增带中,筛选出了3个RAPD特异扩增带,即团头鲂“浦江1号”群体所具有的S37277bp、S112660bp带,以及对照群体所具有的S28946bp带。该3条RAPD特异扩增带经回收、克隆和测序,并根据部分序列信息分别设计了3对各2... 从100个10bp寡核苷酸引物的扩增带中,筛选出了3个RAPD特异扩增带,即团头鲂“浦江1号”群体所具有的S37277bp、S112660bp带,以及对照群体所具有的S28946bp带。该3条RAPD特异扩增带经回收、克隆和测序,并根据部分序列信息分别设计了3对各20bp的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用3对引物分别在“浦江1号”群体和对照群体中进行PCR扩增,分别产生了Sc1(248bp)、Sc2(540bp,460bp)和Sc3(320bp)4个SCAR扩增带。其中,Sc2(540bp,460bp)和Sc3(320bp)3个SCAR扩增带在“浦江1号”和对照群体中均呈阳性,不能有效地区分这2个群体;而Sc1产生的248bp带仅在“浦江1号”群体中出现,对照群体中未出现此扩增带。采用大样本对该Sc1标记(248bp)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群体的分布频率高达91.1%(82/90)以上,而在淤泥湖原种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为14.3%(8/56),Sc1标记在良种群体中的高频率,可作为检测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的一个重要的分子遗传特征指标;另外,该Sc1标记在团头鲂“浦江1号”群体中的高出现频率,也说明了在长期(16年)和高强度(0.03%~0.04%选择率)的选育过程中,团头鲂“浦江1号”已大大提高了某些优良性状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浦江1号” RAPD标记 SCAR标记
下载PDF
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世代群体同野生群体间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岩 李思发 唐首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3-900,共8页
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 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补充验证,了解选育所产生的遗传变异及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现状。主要结果:(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16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49.39%。细胞色素b基因在选育良种3个世代中只发现一种单倍型。(2)选育群体同选育奠基群体后代、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如群体多态位点百分数,F9(28.05%)比选育奠基群体后代(40.24%)减少了30.29%,比淤泥湖野生群体(41.46%)减少了32.34%。选育群体同淤泥湖野生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9350),距离最大(0.0672),两两配对FST值最大(FST=0.30572);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选育群体同野生群体处于两个大分支,而在野生群体大支中,选育奠基群体后代与淤泥湖原种野生群体间配对FST值最小(FST=0.05045)。(3)选育群体F7、F8、F9各世代间遗传分化虽弱(低GST0.1417值,高Nm3.0279值),但多态位点百分数、位点基因平均多样性、Nei氏基因多样性、群体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参数仍然都呈现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而降低的趋势。(4)ISSR比细胞色素b基因更适合近缘种的相关关系研究。(5)经过二十多年9代的选育,相对于野生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性状已相当稳定,但离选育极限尚有一定距离,今后应在继续监测其遗传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选育潜力,同时要避免种质混杂、近交衰退及瓶颈效应等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浦江1号”选育良种 野生群体 ISSR 细胞色素B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