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oah”的词源、内涵及其普及化--一项语义社会学的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艾仁贵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7-165,共9页
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已被人们用来指称"纳粹灭绝犹太人行动"的词汇分别有"Final Solution"、"Hurban"、"Pogrom"、"Holocaust"等,而源自《希伯来圣经》的"Shoah"一词只... 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已被人们用来指称"纳粹灭绝犹太人行动"的词汇分别有"Final Solution"、"Hurban"、"Pogrom"、"Holocaust"等,而源自《希伯来圣经》的"Shoah"一词只是到二战结束后才被赋予特定的内涵,逐渐超越以上诸多词汇发展为犹太集体记忆中指称那场空前大浩劫的主要专有名词;尤其是1953年纳粹屠犹与英雄主义纪念法的通过,标志着该词的最终普及化与正统化。从语义社会学的角度考察"Shoah"一词的概念变迁,该词的内涵更新和广泛普及与以色列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相伴相随,因而在创伤记忆国家化的框架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ah” 语义社会学 纳粹灭绝犹太人行动 英雄主义 历史记忆
下载PDF
见证的危机及其超越——纪录片《浩劫》的见证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秀珊娜·费尔曼 陶东风(编译) 《文学与文化》 2020年第4期33-45,共13页
纪录片《浩劫》纯粹使用目击证人的证词进行讲述,而不使用现成的文献资料。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纪录片,更提供了对历史与见证之复杂关系的深刻洞见。它表明大屠杀的极限经验如何使见证行为、使语言经受严峻考验,迫使... 纪录片《浩劫》纯粹使用目击证人的证词进行讲述,而不使用现成的文献资料。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纪录片,更提供了对历史与见证之复杂关系的深刻洞见。它表明大屠杀的极限经验如何使见证行为、使语言经受严峻考验,迫使我们追问真实的极限到底在哪里。《浩劫》还探讨了艺术与见证的关系,以及什么是"作为见证的艺术",艺术如何表现见证行为才能激发证人的良知,扩展其见证的能力?特别是,电影提出了"我们作为观众对见证做了什么?"的问题。见证拒绝虚构,但却不拒绝艺术性;相反,真相需要艺术性来传达。见证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在我们时代,见证本身就经历了重大的创伤,变得困难重重。优秀的见证艺术能让幸存者克服心理阻力站到证人立场,做出见证之举,从而超越目前的见证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劫》(shoah) 兰兹曼(Claude Lanzmann) 创伤 见证
下载PDF
俄裔犹太人的美国之声——马克西姆·施拉耶尔访谈
3
作者 李锋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48-54,共7页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是著名的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现为波士顿学院俄语、英语与犹太研究教授,兼任哈佛戴维斯中心俄罗斯与欧亚犹太人研究项目主任。他因主编《俄国犹太文学选集》而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是著名的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现为波士顿学院俄语、英语与犹太研究教授,兼任哈佛戴维斯中心俄罗斯与欧亚犹太人研究项目主任。他因主编《俄国犹太文学选集》而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随后凭借对犹太诗人和大屠杀见证者的研究赢得2012年度古根海姆奖。此外,他所创作的传记与小说作品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借此成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019年年底,施拉耶尔接受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犹太研究所李锋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他谈及自己的俄国犹太文学研究、移民文学研究、传记与小说写作,以及对族裔与宗教身份、历史、记忆等问题的看法。施拉耶尔指出,尽管俄国犹太文学在其本土日渐式微,但其遗产将在美国和以色列保持生机,而自己的文学研究与创作,也将持续关注俄国犹太移民如何同往昔的欧洲记忆努力实现和解,同时在当下美国营造新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 俄国犹太文学 俄裔美国文学 大屠杀研究 离散研究 移民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