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5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1
作者 XIAO Pi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2年第8期459-464,共6页
As a scientific theory, Marxist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he achievements over the years have proved that only by connecting it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can it be understood and used by our peopl... As a scientific theory, Marxist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he achievements over the years have proved that only by connecting it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can it be understood and used by our people and become a weapon to guide people’s actions. Therefore,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grasp its general law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new stage, and new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promote China’s development, we must give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heory in practice, guide education with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 and realize the further upgrading of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ism sinicization LAW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性与省思西方现代性的现实议题,受社会心理转变和推介核心价值观念的隐喻思维影响,纷纷试图采用“大同”观念解决时代问题。但因择取非科学的思想学说,不具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空间,不仅未能带动传统观念发挥时代价值,而且使其落入倒退或空想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在于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发挥鼓舞群众实践的效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先进阶级语境中的传统观念理解、认同和运用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应对现实课题及社会心理转变,科学利用隐喻思维推动理论大众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继承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更多原创性理论探索和创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确证了民族标识和政党形象,承担世界责任、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隐喻思维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4
作者 刘先春 李琦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和研究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拓新与理论积淀,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围绕这一重大命题,理论界从多个维度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阐释,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已有研究文献分析表明,关于这一重大命题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尚在起步与破题阶段,理论研究呈现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尝试从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主题主线、精髓要义、结构逻辑和构建要求等六个维度,研究和阐释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理意蕴,并提出整体性的构建思路与体系框架,全面提高这一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学理性,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建设 理论体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追寻、现实考量与未来遵循
5
作者 王保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不可推卸的庄严历史责任。从历史追寻维度看,“两个根本两个行”的判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不可推卸的庄严历史责任。从历史追寻维度看,“两个根本两个行”的判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时代问题;从现实考量维度看,“两个结合一个运用”的规律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基因激活,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和独特实践丰富并滋养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展现其科学性、真理性和世界意义的真实写照;从未来遵循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6
作者 荆世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7
作者 黄盼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逻辑,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使其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弘扬愚公...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逻辑,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使其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仍需要以“两个结合”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增强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践性、注重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性以及凸显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愚公移山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发展逻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
8
作者 庄晓东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3,8,共4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原则,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实时跟进。新时代,中国始终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原则,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实时跟进。新时代,中国始终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化丰富,同时,使其更契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新,是引导中国践行“中国梦”的导航灯,其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涵,也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明确了方向,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总结了规律,为人类今后的良性发展探索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创新、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化
下载PDF
“四个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论新话语
9
作者 韩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9-74,共16页
“四个之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前途、人类命运、人民诉求、时代使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科学回答与现实观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识论新话语的高度彰显,有着丰富的话语意涵。“四个之问”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 “四个之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前途、人类命运、人民诉求、时代使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科学回答与现实观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识论新话语的高度彰显,有着丰富的话语意涵。“四个之问”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它不仅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新时代新征程实践要求的积极回应。“四个之问”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典范,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之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认识论
下载PDF
“两个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10
作者 李洪岩 许志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和思想保证,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发展、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有机结合。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形成脉络、现实根基和时代需要,才能... “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和思想保证,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发展、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有机结合。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形成脉络、现实根基和时代需要,才能深刻体悟“两个确立”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进而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拥护“两个确立”并将之转化为坚定“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确立” 理论自觉
下载PDF
全球化、智能化与不平等:走向共同富裕的无条件基本收入政策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晓华 钟晓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3-36,共14页
积极稳妥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智能技术与全球化大生产带来的机器与人竞争、工资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等问题可能会在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导致工人低工资并在长期内处于仅能糊口水平,使得工人阶级陷入一种... 积极稳妥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智能技术与全球化大生产带来的机器与人竞争、工资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等问题可能会在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导致工人低工资并在长期内处于仅能糊口水平,使得工人阶级陷入一种“悖论性贫困”状态。智能化和全球化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固化和阶级不平等深化,导致社会流动性消失,可能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无条件基本收入(UBI)作为一种应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智能化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失业和工资长期低位化问题的政策工具而备受关注,其在发达国家被视为应对智能化引起的就业结构挑战和改善现有社会福利制度的工具,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一种渐进性的减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中国倡导以渐进方式建立无条件基本收入制度,以减少社会不平等,推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并通过实施无条件基本收入项目为国际相关进展贡献“中国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智能化 无条件基本收入 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朋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68,71,共3页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要求,“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路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要求,“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路径。深刻把握这一创新理论的内在逻辑,才能开辟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与时俱进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研究现状、评价反思与创新发展
13
作者 柯增金 李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6,25,共7页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国内学界从“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逻辑关系、何以可能、形成发展、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进路日益深入。在...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国内学界从“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逻辑关系、何以可能、形成发展、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进路日益深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进一步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理论研究,深化“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细化“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研究,坚持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分析中心
14
作者 李中涵 陈继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 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工人阶级崛起与社会结构裂变的时代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道德观具有深刻的内涵释义,在产生的根源、阶级属性以及基本立场上有不同的表达,并根植于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必然结果。道德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表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鞭挞了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欺诈性进行了批判,奠定了中国式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道德观 瞿秋白 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看家本领”的系列重要论述
15
作者 康凤云 刘超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所决定的,是在中国人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发展传承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所决定的,是在中国人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发展传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因为它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具体实际;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启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能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根基,能攥牢解决中国问题的密钥,能不断增强理论的感召力辐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
16
作者 黄德雄 梁发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百年来坚持“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伦理之维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涵,深度挖掘其蕴含的伦理意蕴,全面揭示其价值理性和伦理应然,有助于人们从伦... 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百年来坚持“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伦理之维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涵,深度挖掘其蕴含的伦理意蕴,全面揭示其价值理性和伦理应然,有助于人们从伦理视域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之维,对于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鲜明特征蕴含以下五重伦理意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了“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流露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伦理意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7
作者 薛峰 闫鑫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5-71,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让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创新理论,在中国被认识、接受、运用的过程中也遭遇过很多艰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让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创新理论,在中国被认识、接受、运用的过程中也遭遇过很多艰辛和曲折,而战胜困难的思想之道就是解放思想。新时代面临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中国化 时代化
下载PDF
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把握
18
作者 王军旗 刘东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百年大党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要从理论渊源、基本特征和原始创新3个视角进行把握和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百年大党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要从理论渊源、基本特征和原始创新3个视角进行把握和理解。第1个视角着力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源于哪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第2个视角着力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特在何处,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历史性、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战略性等基本特征;第3个视角着力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新在何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原始创新,表现在确立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取得了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境界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表现及其比较价值——兼论结构对照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
作者 欧阳琼芳 马明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并且以中国化成果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拓展。在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领导下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在吸收社会建设经验后诊治现代性症候的能力,在理论拓新的同时坚持群众路线和人类关怀的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地域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实践论》视域下“两个结合”的实现路径与价值启示
20
作者 牛晓靖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实践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系统阐述与继承发展,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中国化形态;既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论哲学的系统阐述与继承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论哲学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实践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系统阐述与继承发展,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中国化形态;既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论哲学的系统阐述与继承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论哲学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的中国化,又实现了中国传统知行论哲学的现代化;既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和中国传统知行论哲学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实践论》为当今运用“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方法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毛泽东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