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Jurassic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 in the Wuqia Pull-Apart Basin and the Strike-Slip Talas-Ferghana Fault,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15
1
作者 QIAO Xiufu GUO Xianp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730-737,共8页
The early Jurassic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occurring within lacustrine sandstone is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Wuqia region of SW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western China. Triggered by earthquakes, such deformatio... The early Jurassic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occurring within lacustrine sandstone is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Wuqia region of SW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western China. Triggered by earthquakes, such deformation was found to occur in three beds overlying the lower Jurassic Kangsu Formation. The main styles of deformation structures comprise load cast, ball-and- pillow, droplet, cusps, homogeneous layer, and liquefied unconformity. The deformation layers reflect a series of three strong earthquakes at the end of early Jurassic in the Wuqia region. The difference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s undergone might represent the varying magnitudes of the earthquake events.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 the Wuqia region was located in a pull-apart basin controlled by the significant Talas-Ferghana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Asia, which initiated the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induced by earthquakes.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aleoseismic magnitudes could have ranged from Ms 6.5 to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Jurassic seismicity load droplet liquefied unconformity talas-Ferghana fault XINJIANG
下载PDF
Strong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Talas-Fergana Fault,Kyrgyzstan 被引量:2
2
作者 Korzhenkov A M Rogozhin E A +2 位作者 Shen Xuhui Tian Qinjian Xu Yuere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4年第1期11-19,共9页
The Talas-Fergana Fault, the largest strike-slip structure in Central Asia, forms an obliquely orien- ted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belt. The fault under- went a... The Talas-Fergana Fault, the largest strike-slip structure in Central Asia, forms an obliquely orien- ted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belt. The fault under- went activ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during the Paleozoic, with right-lateral movements being rejuvenated in the Late Cenozoic. Tectonic movements along the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faults contribute to absorb part of the regional crustal shortening linked to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knowledge of strike-slip motions along the Ta- las-Fergana Fault are necessary for a complete assessment of the active deformation of the Tianshan orogen.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belt and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Talas-Fergana Fault, we identify features of relief arising during strong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Talas-Fergana Fault, fault segmentation, the length of seismogenic ruptures, and the energy and age of ancient catastrophes. We show that during neotectonic time the fault devel- oped as a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possible dextral displacements spreading to secondary fault planes north of the main fault trace. We determine rates of Holocene and Late Pleistocene dextral movements, and our radi- ocarbon dating indicates te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ing along the fault zone during and interval of 15800 years. The re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Talas-Fergana Fault zon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Holocene is about 300 years. The next strong earthquake along the fault will most probably occur along its southeastern chain during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Seismotectonic deformation parameters indicate that M〉7 earthquakes with oscillation intensity I〉IX have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shan region talas-Fergana fault ancient earthquake palaeoseismology earthquake reoc-currence
下载PDF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t the El-Rahawy and the Tala Drains in the Rosetta Branch Water Quality
3
作者 Mohamed K. Mostafa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5年第16期1271-1279,共9页
The El-Rahawy and the Tala drains are the major sources of pollution along the Rosetta branch. The El-Rahawy drain receives primary treated wastewater from the Abu-Rawash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while the T... The El-Rahawy and the Tala drains are the major sources of pollution along the Rosetta branch. The El-Rahawy drain receives primary treated wastewater from the Abu-Rawash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while the Tala drain receives discharge from dair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drainage, as well as domestic wastewater. This research involved attempting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on the El-Rahawy and the Tala drains in the Rosetta branch water quality. Water quality at the El-Rahawy drain is expected to improve after discharging water from the Al-Buhairi Water Canal to the El-Rahawy drain and improving effluent water quality at the Abu-Rawash WWTP. Water quality at the Tala drain is expected to improve after constructing a new WWTP and improving effluent water quality at the dairy industry. The river pollutant (RP) modeling enabled studying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t the drains on the Rosetta branch water quality. The RP modeling showed that applying the proposed solutions w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water quality at the Rosetta bra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Rahawy DRAIN tala DRAIN Aluminum Chloride Carbon Dioxide RP Modeling ROSETTA Branch
下载PDF
Impact of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t the Tala Drain on the Rosetta Branch Water Quality
4
作者 Mohamed K. Mostaf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5年第10期1149-1157,共9页
The Tala drain is the second major source of pollution along the Rosetta branch. The Tala drain receives discharge from dair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drainage, as well as untreated domestic wastewater. This research... The Tala drain is the second major source of pollution along the Rosetta branch. The Tala drain receives discharge from dair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drainage, as well as untreated domestic wastewater. This research involved attempting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t the Rosetta branch by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t the Tala drain. Water quality at the Tala drain will be improved through improving effluent water quality from the dairy industry using aluminum chloride (AlCl3) as a coagulant, with inject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2), and constructing a new WWTP.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aluminum chloride dosage was 225 mg/L at a pH value of 6.15. The estimated treatment cost of 1.0 m3 of dairy wastewater is $0.0425 per day. The river pollutant (RP) modeling was also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t the Tala drain in the Rosetta branch water quality. The RP modeling showed that applying the proposed solution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water quality at the Tala drain and at the Rosetta bra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CHLORIDE Carbon Dioxide RP Modeling tala DRAIN ROSETTA Branch
下载PDF
塔拉斯(TalasⅠ-Ⅱ)碑铭探微
5
作者 李刚 《吐鲁番学研究》 2013年第2期61-68,共8页
除了鄂尔浑河(Orhon)、叶尼塞河(Yenisey)之外,塔拉斯河(Talas)又是突厥文碑铭发现的重要流域之一,在该流域发现的并以其命名的突厥文碑铭共有13个。本文主要选取塔拉斯流域的Ⅰ号和Ⅱ号碑铭进行研究,并分别对这两个碑铭进行标写、转写... 除了鄂尔浑河(Orhon)、叶尼塞河(Yenisey)之外,塔拉斯河(Talas)又是突厥文碑铭发现的重要流域之一,在该流域发现的并以其命名的突厥文碑铭共有13个。本文主要选取塔拉斯流域的Ⅰ号和Ⅱ号碑铭进行研究,并分别对这两个碑铭进行标写、转写、汉译和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拉斯(talas Ⅰ-Ⅱ)碑铭 标写 转写 汉译 注释
下载PDF
从“塔拉”一词透视内陆干旱区域游牧民族水资源观的共有共享——来自湿地生态系统变迁的验证
6
作者 孟和乌力吉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6-26,153,共12页
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拥有连片的内陆干旱草原,从内陆干旱这一名称着眼就不难看出当地生态结构的关键性脆弱缺环正在于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于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围绕着水资源短缺的化解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应对策略,这... 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拥有连片的内陆干旱草原,从内陆干旱这一名称着眼就不难看出当地生态结构的关键性脆弱缺环正在于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于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围绕着水资源短缺的化解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应对策略,这当然是学术界的幸事。但其间的不足和缺漏同样不容忽视。在蒙古语“塔拉”一词中,本身就隐含着可用水资源的富集。但这一深层含义,如果不从文化的主位立场出发,借用甚至误用其他民族的水资源观去展开相应的探讨,从一开始便注定不可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这是因为“塔拉”一词所隐含的本位水资源观,不仅属于蒙古族,乃为诸多干旱草原游牧民族共有共享的水资源哲理。在倡导文化事项共有共享的今天,从主体本位出发去探讨历史上水资源观念的共有共享历程及由此引发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变历史,当然就显得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拉” 水资源观 湿地生态系统 共有共享
下载PDF
新疆境内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早侏罗世走滑的古地震证据 被引量:91
7
作者 乔秀夫 李海兵 +3 位作者 王思恩 郭宪璞 司家亮 宗文明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于新疆乌恰地区早侏罗世康苏组沼泽相砂岩层中,发现并识别出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层,变形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及卷曲变形构造。通过模拟试验的对比研究认为,该软沉积物变形机制与液化作用有关,触发沉积物液化的动力是...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于新疆乌恰地区早侏罗世康苏组沼泽相砂岩层中,发现并识别出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层,变形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及卷曲变形构造。通过模拟试验的对比研究认为,该软沉积物变形机制与液化作用有关,触发沉积物液化的动力是古地震,并且根据地震震级与液化最大震中距的关系,推测出造成早侏罗世软沉积物变形的里氏地震震级为6<M<7。乌恰盆地内早侏罗世的古地震活动表明,控制盆地形成与分布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在早侏罗世时期发生了强烈的右旋走滑运动。侏罗纪以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制约着乌恰盆地中的油气运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早侏罗世 软沉积物液化变形 球-枕构造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新疆
下载PDF
中亚地区中、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左国朝 刘义科 +1 位作者 张招崇 黄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侧的构造演化及成矿过程的差异性发展。中天山微板块北缘发育寒武纪—奥陶纪古洋盆,其南缘西段由寒武纪到中泥盆世经历两次扩张,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其中志留纪洋区被动陆缘上的碳硅质砂页岩建造成为金矿床的最佳赋存层位;东段洋区从震旦纪开始扩张,直到晚泥盆世闭合,晚石炭世南天山东西两侧在造山构造极性上发生西段由南向北、而东段由北向南呈相反方向逆掩推覆的造山过程,同时伴有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钨、锡、铌-钽、钼、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晚二叠世—三叠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伴随有后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从而为汞锑成矿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进入走滑拉分期。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致使南天山发生挤压缩短而强烈抬升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矿背景 多岛洋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西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罗金海 周新源 +3 位作者 邱斌 杨芝林 尹宏 李建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4-587,共4页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形成很可能不相连的库孜贡苏和克孜勒陶断陷盆地,其中发育断陷盆地型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新近纪—第四纪期间则主要形成相关的走滑变形,控制喀什凹陷的油气圈闭与油气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凹陷 断陷盆地 右行走滑 构造活动 油气圈闭 第四纪 新近纪 油气成藏 烃源岩 油气地质特征
下载PDF
新疆西南天山下侏罗统软沉积物变形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乔秀夫 郭宪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1-769,共9页
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地区早侏罗世软沉积物变形位于湖相砂岩中;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有三个层位,位于下侏罗统康苏组的顶部。变形主要类型为负载(load)、球-枕(ball-and-pillow)、滴状体(droplet)、锥形体(cusps)、液化均一层(homogene... 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地区早侏罗世软沉积物变形位于湖相砂岩中;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有三个层位,位于下侏罗统康苏组的顶部。变形主要类型为负载(load)、球-枕(ball-and-pillow)、滴状体(droplet)、锥形体(cusps)、液化均一层(homogeneous layer)和液化不整合(liquefied unconformity)。三个变形层位反映乌恰地区早侏罗世末曾连续发生过三次强地震;变形类型机制不同反映三次地震强度有别。乌恰下侏罗统处于中亚塔拉斯—费尔干纳巨型走滑断裂控制的拉分盆地中,断裂走滑伴随地震直接诱发软沉积物变形;古地震震级为Ms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负载 滴状体 液化均一层 液化不整合 早侏罗世
下载PDF
青海省塔拉滩草原利用方向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训经 那文俊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6年第3期272-279,共8页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是一个平坦开阔的大草原,近40多年来一直有宜农与宜牧之争。本文就此,从3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垦滩种粮的后果严重;超载过牧也有潜在生态危机;最佳出路是将根治沙源与合理利用草原结合起来,发展季节畜牧业,...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是一个平坦开阔的大草原,近40多年来一直有宜农与宜牧之争。本文就此,从3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垦滩种粮的后果严重;超载过牧也有潜在生态危机;最佳出路是将根治沙源与合理利用草原结合起来,发展季节畜牧业,走一条治用结合、滩谷互补、农牧业相互促进的道路,建设一个新型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拉滩草原 垦滩种粮 超载过牧 生态危机 青海省
下载PDF
共和盆地塔拉滩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丽霞 沙占江 +2 位作者 陶炳德 郭丽红 张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8,共4页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137 Cs侵蚀模型来进行土壤侵蚀量的估算;通过野外调查以及土壤资料获得土壤容重和有效土层厚度;在ArcGIS 9.3下,由土壤年均侵蚀量、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得...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137 Cs侵蚀模型来进行土壤侵蚀量的估算;通过野外调查以及土壤资料获得土壤容重和有效土层厚度;在ArcGIS 9.3下,由土壤年均侵蚀量、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得到抗蚀年限图。根据土壤侵蚀的特点参照水利部标准对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分级,研究表明:共和盆地塔拉滩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以轻险型为主,面积为1 692.98km2,占塔拉滩总面积的61.64%,从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指数(SEPDI)来看,为2.42,属于轻度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 分级 137Cs GIS 共和盆地塔拉滩
下载PDF
论怛罗斯战役涉及阿拉伯与唐帝国关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三义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87-92,共6页
怛罗斯战役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并无直接关系。怛罗斯之战的发生 ,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国边境的小国 (或部落 )间的冲突引起的。阿中两国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属国 ,因而发生了直接冲突。唐帝国边疆守将高仙芝的错误策略和行动... 怛罗斯战役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并无直接关系。怛罗斯之战的发生 ,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国边境的小国 (或部落 )间的冲突引起的。阿中两国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属国 ,因而发生了直接冲突。唐帝国边疆守将高仙芝的错误策略和行动给唐政府带来重大损失。至于怛罗斯战役促进了唐和阿拉伯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阻碍了两大帝国间的交流 ,尚需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公元 75 1年之后两大帝国的交往比以前更为密切 ,那是与阿拔斯王朝的“和平外交”政策分不开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怛罗斯战役 阿拉伯 唐帝国 问题 阿拔斯王朝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唐代文献所记怛逻斯归属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义康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关于怛逻斯归属有两种记载,怛逻斯是西突厥城镇,怛逻斯是石国城镇。这两种记载都是有根据的。怛逻斯原为西突厥城镇,突骑施衰落之际,唐天宝元年至十年间,石国乘机将其版图扩张至怛逻斯,怛逻斯遂成为石国城镇。唐代文献关于怛逻斯归属的... 关于怛逻斯归属有两种记载,怛逻斯是西突厥城镇,怛逻斯是石国城镇。这两种记载都是有根据的。怛逻斯原为西突厥城镇,突骑施衰落之际,唐天宝元年至十年间,石国乘机将其版图扩张至怛逻斯,怛逻斯遂成为石国城镇。唐代文献关于怛逻斯归属的两种记载,是怛逻斯在不同时期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献 怛逻斯 归属
下载PDF
高仙芝的活动轨迹与开天之际战略局势的转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保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怛逻斯战役不仅是高仙芝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西北战略局势的转折点。穆斯林军队的胜利中止了高仙芝常胜之师的步伐,也扭转了唐在西域的大好局面。甚至可以说,正是怛逻斯战役的失败导致了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高仙芝最后调离西域... 怛逻斯战役不仅是高仙芝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西北战略局势的转折点。穆斯林军队的胜利中止了高仙芝常胜之师的步伐,也扭转了唐在西域的大好局面。甚至可以说,正是怛逻斯战役的失败导致了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高仙芝最后调离西域,反映了唐开天之际西域政策由扩张向紧缩的变化,这种变化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高仙芝 石国 怛逻斯战役 吐蕃
下载PDF
对怛罗斯之战的多元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2-55,共4页
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两大帝国唐王朝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为争夺中亚地区控制权而导致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给参战双方均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方帝国之间的碰撞以阿拔斯王朝的胜利而... 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两大帝国唐王朝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为争夺中亚地区控制权而导致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给参战双方均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方帝国之间的碰撞以阿拔斯王朝的胜利而告终。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时间,但是这场战役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依然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重新审视。本文试从战役的概况、战役的影响以及从中我们获得的启发等方面重新解读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怛罗斯之战 唐王朝 阿拔斯帝国 中阿文明交流
下载PDF
新疆博尔塔拉盆地的盐生草与油气显示的联系
17
作者 孙立广 杨晓勇 +5 位作者 张兆峰 龚子同 骆国保 黄标 周云龙 赵俊琳 《自然杂志》 199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在新疆博尔塔拉盆地第三系油气显示区内,发现藜科盐生草属植物,并排斥其他植物生长;在油气显示区之外,其他草本植物繁茂而未见盐生草.通过对两类土壤及含油碎屑岩的对比研究,本文提出:盐生草有可能作为中高纬度地区的石油指示植物.
关键词 盐生草 石油 新疆 博尔塔拉盆地
下载PDF
“过渡地带”与怛逻斯之战
18
作者 陈俊达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本文论述了自大食第一次遣使赴唐至怛逻斯之战后唐朝与大食对于中亚"过渡地带"的争夺经过,指出怛逻斯之战本身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唐朝与大食长期争夺"过渡地带"的必然结果。认为怛逻斯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 本文论述了自大食第一次遣使赴唐至怛逻斯之战后唐朝与大食对于中亚"过渡地带"的争夺经过,指出怛逻斯之战本身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唐朝与大食长期争夺"过渡地带"的必然结果。认为怛逻斯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唐与大食同时强势进军中亚"过渡地带",打破了双方一百年来在"过渡地带"中势力均衡的局面。而怛逻斯之战后,由于双方在"过渡地带"内的势力均衡局面重新恢复,因此得以保持友好往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地带 怛逻斯之战 大食 唐朝 中亚
下载PDF
南西天山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新伟 陈汉林 +2 位作者 林秀斌 程晓敢 聂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5-1688,共14页
喀什凹陷西部位于塔里木盆地、帕米尔构造带和南西天山构造带的交接处,在新生代以来接受了大量来自于南天山和帕米尔的沉积物,并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南西天山构造抬升的信息。本文选择了位于南西天山山前的铁热克萨孜晚新生代剖面开展磁组... 喀什凹陷西部位于塔里木盆地、帕米尔构造带和南西天山构造带的交接处,在新生代以来接受了大量来自于南天山和帕米尔的沉积物,并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南西天山构造抬升的信息。本文选择了位于南西天山山前的铁热克萨孜晚新生代剖面开展磁组构研究。铁热克萨孜剖面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为一套整体上粒度逐渐变粗的陆相沉积,由河流湖泊相逐渐变为扇三角洲相,并最终变为冲积扇相和洪积扇相。岩石磁学结果的分析表明剖面晚新生代沉积序列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赤铁矿,仅在帕卡布拉克组下部为以磁铁矿为主。磁组构结果表明该剖面的磁组构为早期的同沉积弱变形磁组构,指示了当时构造应力的方向和变化。在22.1Ma以来南西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磁组构所反映的构造应力整体上为N-S向挤压,这与帕米尔和南天山的南北向持续汇聚作用相一致。在安居安组和西域组时期,应力方向由N-S向挤压变为NNE-SSW向挤压,这一变化可能是由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所导致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Talas-Fergana Fault,TFF)的右行走滑活动可能吸收了南西天山晚新生代的部分应变量,使得南西天山山前的构造应变量相对TFF以东的南天山山前地区要更小,使得TFF以东的晚新生代山前冲断带活动相对TFF以西地区更为发育和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西天山 喀什凹陷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晚新生代 磁组构
下载PDF
中亚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现今的走滑速率及其分段变化特征——基于GPS观测的深究
20
作者 代成龙 张玲 +3 位作者 梁诗明 张克亮 熊小慧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279,共17页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沿NW向斜切西天山山脉,以愈千km的规模尺度构成了中亚地区重要的区域构造边界带。早年和近期的许多地质研究结果均显示该断裂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所估计的全新世滑动速率高达8~20mm/a,但GPS大地测量的简略估算结果却...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沿NW向斜切西天山山脉,以愈千km的规模尺度构成了中亚地区重要的区域构造边界带。早年和近期的许多地质研究结果均显示该断裂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所估计的全新世滑动速率高达8~20mm/a,但GPS大地测量的简略估算结果却表明其现今整体的滑动速率仅约为2mm/a甚至更低。文中基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周边大范围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通过断裂两侧远、近场地壳的差异运动分析、断裂沿线最大剪切应变率定量类比,以及借助半无限弹性空间三维断裂位错模型的严密反演,证实了该断裂现今仅具有中等偏弱的活动强度: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存在分段活动性,其西北段、中段、东南段的右旋走滑速率分别为(2.1±0.7)mm/a、(3.3±0.4)mm/a和(2.4±0.7)mm/a,即中段的速率略大于西北段和东南段,但量值均不突出,远低于目前大多数地质结果所估计的高速率。同时,根据区域无自旋参考框架下断裂两侧远、近场GPS速度矢量的差异甚微的特征,认为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现今的低滑动速率并非断裂强闭锁的暂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西天山 GPS速度场 运动速率 断层分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