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浦南古傩艺术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
1
作者 卜俊 孙培贤 周涛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41-446,共6页
浦南古傩是闽南地区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民俗舞蹈。以浦南古傩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元素提取、设计策略与方法、目标用户研究等维度展开分析,提出基于浦南古傩艺术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流程与思路。对浦南古傩角色形象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提炼... 浦南古傩是闽南地区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民俗舞蹈。以浦南古傩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元素提取、设计策略与方法、目标用户研究等维度展开分析,提出基于浦南古傩艺术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流程与思路。对浦南古傩角色形象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关键设计元素进行视觉转化与设计推演,生成浦南古傩七品官、书童和武娃的设计衍生形象。经设计载体选择与特征匹配后,应用于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增加用户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浦南古傩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态化传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加民族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南古傩 艺术元素 视觉转化 创新设计 文创产品
下载PDF
目连戏:观照鲁迅创作与思想的一面镜像
2
作者 李金燕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138,共8页
鲁迅一生对目连戏非常关注,不仅收藏和研究,而且不断回忆和书写。在《无常》中,鲁迅对目连戏中唱词的改写匠心独运,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认知;而在观看绍兴目连戏高潮《跳无常》的表演中,鲁迅感受到蕴藏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和... 鲁迅一生对目连戏非常关注,不仅收藏和研究,而且不断回忆和书写。在《无常》中,鲁迅对目连戏中唱词的改写匠心独运,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认知;而在观看绍兴目连戏高潮《跳无常》的表演中,鲁迅感受到蕴藏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和创造性,并把它们呈现在自己的创作中。目连戏对于鲁迅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情感和艺术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尤其在关于文学大众化的思考中,鲁迅从目连戏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目连戏 无常 《跳无常》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明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61,共4页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古乐” 丽江“洞经音乐” “崩思细哩” 东巴音乐 “热美蹉”
下载PDF
鬼舞:美国印第安小说中的批评隐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文益 邹惠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9-42,共4页
"鬼舞"(ghost dance)是美国印第安部族的传统仪式之一,也是19世纪末泛印第安运动的宗教抗争手段。在希尔克、阿莱克西和维兹诺等当代印第安作家的笔下,"鬼舞"成了一种批评隐喻,再现于文本之中,与文字共舞,展现了当... "鬼舞"(ghost dance)是美国印第安部族的传统仪式之一,也是19世纪末泛印第安运动的宗教抗争手段。在希尔克、阿莱克西和维兹诺等当代印第安作家的笔下,"鬼舞"成了一种批评隐喻,再现于文本之中,与文字共舞,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作家致力于强调印第安民族的历史存在和恢复印第安民族在多元共存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印第安小说 鬼舞 批评隐喻
下载PDF
“六舞纵歌,礼乐传承”——试论西周纪功乐舞兴盛的原因 被引量:3
5
作者 莫非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70-77,共8页
周代是我国古代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舞蹈发展的最高峰,古代舞蹈的这一高峰,主要表现在它继承、集中了前代的乐舞,制定了完整的宫廷雅乐体系和乐舞教育制度,把乐舞的教化功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这时的乐舞发展主... 周代是我国古代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舞蹈发展的最高峰,古代舞蹈的这一高峰,主要表现在它继承、集中了前代的乐舞,制定了完整的宫廷雅乐体系和乐舞教育制度,把乐舞的教化功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这时的乐舞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先贤、祖先和英雄的崇拜以及歌颂统治者功绩的纪功舞蹈上。它的兴盛在西周乃至今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象征礼化的作用;推行政治性社会教化的仪礼化道路,纵贯千古被历代王朝所尊重。本文旨在对西周纪功舞蹈的昌盛原因做一个研究和讨论,并结合所研究出的结果,谈谈其对当代舞蹈发展的一点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舞 纪功舞蹈 神道观念 人本主义 美育功能
下载PDF
浦南古傩舞社会功能的多元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午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56-59,共4页
浦南古傩舞是闽台神尪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傩舞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浦南古傩舞既具有我国傩舞文化的共性功能特征,又有与本地民间信仰融合后的独特功能。明晰浦南古傩舞传统社会功能,探讨其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功能逐渐呈... 浦南古傩舞是闽台神尪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傩舞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浦南古傩舞既具有我国傩舞文化的共性功能特征,又有与本地民间信仰融合后的独特功能。明晰浦南古傩舞传统社会功能,探讨其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功能逐渐呈现的多元化趋势,有助于研究浦南古傩舞的发展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南古傩舞 社会功能 多元化
下载PDF
象无形舞以祀——“巫”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怀堂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0-66,共7页
学术界关于巫之本义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许慎的解释——巫即祝。这一解释并未揭示出巫之本义。其实,巫之本义为"象无形",即妆扮神鬼,为祭祀神鬼仪式一个重要环节。其形式表现为一种巫祭仪式,即象无形舞以祀,以一... 学术界关于巫之本义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许慎的解释——巫即祝。这一解释并未揭示出巫之本义。其实,巫之本义为"象无形",即妆扮神鬼,为祭祀神鬼仪式一个重要环节。其形式表现为一种巫祭仪式,即象无形舞以祀,以一种巫舞而祀呈现出来。故其有两大形态特征:一是象无形,这是其显著特征;二是象无形舞以祀,这是其本质特征。这是巫之原初形态与特征。在其同时或稍后,这种象无形舞以祀形态出现了分化,其中的一支巫舞从祭坛走向民间,成为专门娱人的民间舞蹈,不再具有祭祀性质。这样,巫在上古之时就分化为两条支流:祭祀之巫舞扮演与非祭祀之巫舞扮演。前者是中国戏剧史的暗流,而后者则为中国戏剧史的明河,两者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共同体现出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戏剧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无形 象无形舞以祀 分化
下载PDF
非遗保护的困惑——以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乐舞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孟凡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113-120,共8页
在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乐舞演出中也时有矛盾与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冲突是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研究者没有剥夺文化拥有者自己选... 在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乐舞演出中也时有矛盾与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冲突是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研究者没有剥夺文化拥有者自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力,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给被研究对象,应该尊重文化"局内人"自己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仪式乐舞
下载PDF
远古天钺的三方面演进——中国之美的起源及特色的再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法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85,共12页
曾在远古意识形态中心体现威怒的天钺,在从西周到先秦的理性演进中,有了三个方面的演进,一方面演化为璧-琮-圭,成为天子的象征符号。另方面演化为方相氏,是宫廷和民间的驱鬼之傩。再方面演进为舞乐中的万舞-禹步-夔乐。天钺在消失的过程... 曾在远古意识形态中心体现威怒的天钺,在从西周到先秦的理性演进中,有了三个方面的演进,一方面演化为璧-琮-圭,成为天子的象征符号。另方面演化为方相氏,是宫廷和民间的驱鬼之傩。再方面演进为舞乐中的万舞-禹步-夔乐。天钺在消失的过程中,散渗进了文化的诸多方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诸种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钺 璧-琮-圭 傩-方相氏-方良 万舞-禹步-夔
下载PDF
论《沙丘花园》中鬼舞的文化抵抗策略
10
作者 赵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5,共8页
在《沙丘花园》中,西尔科对土著文化身份的诉求建构在传统文化之上。在后殖民语境下,土著传统文化则是作者进行文化抵抗的有效策略。作者将土著文化表征之一的鬼舞,刻画成书写身份话语的精神之源,在与主流文化的较衡中,彰显其存在的价... 在《沙丘花园》中,西尔科对土著文化身份的诉求建构在传统文化之上。在后殖民语境下,土著传统文化则是作者进行文化抵抗的有效策略。作者将土著文化表征之一的鬼舞,刻画成书写身份话语的精神之源,在与主流文化的较衡中,彰显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另外,小说中虚实结合的历史叙述方式,又直接切中美国历史书写的问题所在,表明作者意在探寻重建文化历史身份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作者还将鬼舞转化为文化大同的符码,以体现其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斯利 马蒙 西尔科 《沙丘花园》 美国印第安文化 鬼舞 文化抵抗
下载PDF
燕赵傩舞文化认同与当代传承——武安《捉黄鬼》、曲周《聚英叉会》体育人类学考察
11
作者 王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2-87,共6页
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其中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已成为燕赵宗... 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其中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已成为燕赵宗教祭祀、神鬼概念与社火仪式的象征,曲周傩舞《聚英叉会》习俗则具有典型的燕赵傩文化图吉利、避凶邪宗教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 傩舞 文化认同 《捉黄鬼》 《聚英叉会》 文化符号
下载PDF
舞与巫的交融:由北朝乐舞刍议北朝巫鬼文化
12
作者 闫莉莉 董园园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巫鬼信仰几千年来一直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民俗常态,而"舞巫同源"一说可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六朝时期,战乱频仍,五胡乱华,民族迁徙,在此影响下,民间巫鬼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北朝乐舞着手,结合民俗学、社会学... 巫鬼信仰几千年来一直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民俗常态,而"舞巫同源"一说可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六朝时期,战乱频仍,五胡乱华,民族迁徙,在此影响下,民间巫鬼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北朝乐舞着手,结合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理论,探讨其背后的巫鬼文化,认为一些乐舞传承至今与其蕴含的巫鬼信仰内涵有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乐舞 巫鬼文化
下载PDF
民俗体育视域下的燕赵傩舞文化认同--武安《捉黄鬼》、曲周《聚英叉会》考察实录
13
作者 杨艳 乔金果 何胜保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5-91,共7页
"傩"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傩面、傩祭、傩仪、傩礼开辟了中国早期傩文化形成的群体话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燕赵"傩舞"文化的早期萌芽;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 "傩"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傩面、傩祭、傩仪、傩礼开辟了中国早期傩文化形成的群体话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燕赵"傩舞"文化的早期萌芽;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认同,成为燕赵宗教祭祀、神鬼概念与社火仪式的象征;曲周傩舞《聚英叉会》习俗由江浙一带传入的说法从使用器械和传承时间上均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依据,表现出娱人意义的民间活动,更赋予了驱鬼禳祟、趋吉祈福的燕赵傩文化符号所指,具有典型的燕赵傩文化图吉利、避凶邪的宗教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 傩舞 文化认同 《捉黄鬼》 《聚英叉会》
下载PDF
红人的绝望挣扎:沃沃卡和1890年鬼舞
14
作者 王春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5-60,共6页
鬼舞是1890年风靡于整个美国西部的一场神秘的宗教运动,由印第安派尤特族先知沃沃卡发起,其预言宣称只要印第安人跳起鬼舞,美国的白人将会全部消失。鬼舞得到爆炸性地传播,但也迅速遭到了美国当局的残酷镇压,引发了著名的"伤膝之战... 鬼舞是1890年风靡于整个美国西部的一场神秘的宗教运动,由印第安派尤特族先知沃沃卡发起,其预言宣称只要印第安人跳起鬼舞,美国的白人将会全部消失。鬼舞得到爆炸性地传播,但也迅速遭到了美国当局的残酷镇压,引发了著名的"伤膝之战"。文章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论述鬼舞盛行的历史根源和背景,以及沃沃卡和鬼舞的由来,从中窥探19世纪末期的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沃卡 鬼舞 印第安战争
下载PDF
传统与调适:1890年美国印第安人鬼舞运动的教义及其诉求
15
作者 唐传星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5-42,共8页
19世纪美国印第安人与西进的白人相遇,白人军事、文化上的压迫,在1890年引发印第安人抵抗的总爆发:鬼舞运动。这是一个关于土著人和白人文化交往的过程,印第安人以自身文化为基础吸收进基督教和摩门教思想,形成一股自我救赎的强大力量... 19世纪美国印第安人与西进的白人相遇,白人军事、文化上的压迫,在1890年引发印第安人抵抗的总爆发:鬼舞运动。这是一个关于土著人和白人文化交往的过程,印第安人以自身文化为基础吸收进基督教和摩门教思想,形成一股自我救赎的强大力量。鬼舞运动所表现的教义和诉求映射了印第安人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文化形态,从中窥探出其宗教传统以及对白人文化的调整适应,是19世纪末北美大地上的一场文化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人 白人 鬼舞运动 宗教 诉求
下载PDF
鬼面战争:傩舞“爱社”的传说情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利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70,共5页
寿阳傩舞"爱社"与"黄帝战蚩尤"传说关系密切,后者所营造的鬼面战争传说情境为"爱社"的表演提供合法性确证,为"爱社"的仪式象征性解释指定了路径。与此同时,鬼面战争的传说情境排斥了其他解释... 寿阳傩舞"爱社"与"黄帝战蚩尤"传说关系密切,后者所营造的鬼面战争传说情境为"爱社"的表演提供合法性确证,为"爱社"的仪式象征性解释指定了路径。与此同时,鬼面战争的传说情境排斥了其他解释可能性的理路,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传说情境视野下的傩舞探讨,在对"爱社"进行整体观照的同时,亦意在关注其作为当代民俗事象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舞 爱社 鬼面战争 传说情境
原文传递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傩舞图像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静贵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60,共7页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大量象人戏兽图像。图像中的熊意象为披着熊皮的方相氏,所戏兽类为以穷奇为代表的十二神兽,图像母题旨在于表现以方相氏和十二神兽为中心的傩舞。图像中的象人形象不仅表现为披着熊皮的方相氏,还包括各类手执道具或兵...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大量象人戏兽图像。图像中的熊意象为披着熊皮的方相氏,所戏兽类为以穷奇为代表的十二神兽,图像母题旨在于表现以方相氏和十二神兽为中心的傩舞。图像中的象人形象不仅表现为披着熊皮的方相氏,还包括各类手执道具或兵器的“狂夫”,它们是汉代傩舞的引导者。这类图像多出现于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墓门位置,它们常与羽人、芝草、仙鹤等形象组合,以此表达打鬼和升仙的思想观念,以祈实现墓主人的生命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画像石 方相氏 神兽 傩舞 打鬼 升仙
原文传递
事实之后:从派尤特岩画谈“事后解释”
18
作者 罗易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28-240,282,共14页
2000年人类学家理查德·斯托菲尔小组针对派尤特岩画做出了一套文化解释。2001年人类学家琳达·麦克尼尔与卡罗尔·帕特森亦针对此同一田野地点做出了另一套文化解释。因对同一阐释对象做出相互冲突的阐释结论,故此文化事... 2000年人类学家理查德·斯托菲尔小组针对派尤特岩画做出了一套文化解释。2001年人类学家琳达·麦克尼尔与卡罗尔·帕特森亦针对此同一田野地点做出了另一套文化解释。因对同一阐释对象做出相互冲突的阐释结论,故此文化事件引发了人类学关于文化解释力的争论。通过此典型个案,人类学家旨在讨论关于'事后解释'问题。人类学家该如何对其田野事实进行文化表征与文化解释。文化是具体的,人类学家的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的表征分布做出解释,从朴素平凡的情景中采取平易可亲的形式以呈现公共表征。人类学家理解文化与解释文化的过程也是追寻文化深藏内核的过程,解释的使命在于接近他者。事实是柔性的,我们即使'在这里'阐释,也依然具备'在那里'接近他者事实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后解释 图像阐述 派尤特岩画 鬼魂舞仪式 事件景观
原文传递
从“方相率隶”到“五鬼闹判”:傩舞的礼俗转变
19
作者 贾利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81,共7页
在中国傩舞的发展历程中,宫廷礼仪傩舞作为上层傩的代表,普遍采用了“方相率隶”的驱傩形式。“方相率隶”逐渐式微,民间傩俗取代宫廷傩礼成为傩文化主干,民间傩舞进入精彩纷呈的发展时期,形式多种多样的钟馗驱鬼成为广为接受的驱傩形... 在中国傩舞的发展历程中,宫廷礼仪傩舞作为上层傩的代表,普遍采用了“方相率隶”的驱傩形式。“方相率隶”逐渐式微,民间傩俗取代宫廷傩礼成为傩文化主干,民间傩舞进入精彩纷呈的发展时期,形式多种多样的钟馗驱鬼成为广为接受的驱傩形式。钟馗驱鬼继承了“方相率隶”的群体驱傩形态,并且保留了装扮逐疫的实质,继承了“借神驱鬼”的心理定势。“方相率隶”和钟馗驱鬼的结构是不同的,尤其是“五鬼闹判”这类社火傩舞的出现,神鬼关系得以重构,以神驱鬼转变为神鬼和合。“方相率隶”到“五鬼闹判”的结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个审视礼仪傩舞转变为民俗傩舞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相氏 “方相率隶” “五鬼闹判” 傩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