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1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而vp_(2)” npvp” 连词 “而” 结构助词 “之”
下载PDF
“有+VP的NP”与“有+NP+VP”的变换限制——兼论“有+NP+VP”的情态表达功能
2
作者 王梅晓 寇鑫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67-76,F0002,共11页
“有+VP的NP”和“有+NP+VP”结构之间存在互相变换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变换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以“VP的NP”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自指和转指的“有+VP的NP”向“有+NP+VP”变换的语义限制条件,得出以下结论:“有(VP的NP)转指”都可... “有+VP的NP”和“有+NP+VP”结构之间存在互相变换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变换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以“VP的NP”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自指和转指的“有+VP的NP”向“有+NP+VP”变换的语义限制条件,得出以下结论:“有(VP的NP)转指”都可以变换成“有+NP+VP”结构,对NP的语义没有严格的限制;同指性“有+(VP的NP)自指”均不能变换成“有+NP+VP”;限定性“有+(VP的NP)自指”结构中,只有由[+条件义][+附属义]特征的事件属性名词构成的“有+VP的NP”,才能完成结构变换。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结构变换受限的原因,以及“有+NP+VP”结构的情态表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vpnp “有+np+vp” “有”字结构 变换限制 自指 转指 情态表达功能
下载PDF
上古汉语几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 被引量:7
3
作者 孙洪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1,共8页
上古汉语中有四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通过分析其功能特点,可知它们都不是主之谓结构。其中的"之"或有话题标记的功能,用于对比话题和表论断的句子的话题之后;或是焦点标记,用于主语焦点、宾语焦点和状语焦点之后。
关键词 npvp”结构 “之” 话题 焦点
下载PDF
也谈“NP+的+VP”偏正结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早生 郭艺丁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2-394,共13页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NP1的VP'。这些现象可以从NP与VP之间的控制影响能力、自主体验特征等方面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结构 及物性 作格性 控制影响能力 自主体验特征
下载PDF
“NP+的+VP”结构和相关难题的破解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国光 《汉语学报》 2007年第3期53-58,共6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近年来围绕汉语的"NP+的+VP"结构和生成语法学的中心语理论所展开的讨论,并列举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表达为核心,表达控制词类和结构"的思想,并据此修订了... 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近年来围绕汉语的"NP+的+VP"结构和生成语法学的中心语理论所展开的讨论,并列举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表达为核心,表达控制词类和结构"的思想,并据此修订了向心结构理论、句法同构理论和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同时处理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中心语理论 表达功能
下载PDF
否定结构“(看我)不VP+NP”的肯定识解 被引量:3
6
作者 尹海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249-256,共8页
基于功能语言学中的认知语法理论,讨论否定结构"(看我)不VP+NP!"的肯定识解问题,并定性为结构相对松散的一类构式。从交际功能出发,首先阐述该构式的语用功能,分别为:警示与威吓、惩罚与飙狠、预估与告诫。基于内容和形式相... 基于功能语言学中的认知语法理论,讨论否定结构"(看我)不VP+NP!"的肯定识解问题,并定性为结构相对松散的一类构式。从交际功能出发,首先阐述该构式的语用功能,分别为:警示与威吓、惩罚与飙狠、预估与告诫。基于内容和形式相互验证的语言研究原则,依次概括出构式表义中语义、句法与语用的配列关系。其次,描写分析构式的句法结构和标记成分特点,讨论影响构式义表现的人称、位置、重音等几个重要因素。再次,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对构式结构和构式义的生成做共时平面的逻辑推导,认为其来源有两个:一类是无标记否定疑问句和含有否定词的是非问句;一类是"不VP……才怪"框架中"才怪"的脱落。最后,简要讨论了构式"(看我)不VP+NP!"的几种变体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结构 (看我)不vp+np 构式 肯定识解
下载PDF
也谈“NP+的+VP”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徐阳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8-131,共4页
“NP+的+VP”不宜看作“的”字结构,也不宜看作主谓结构,应该看作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VP是谓词性的,而整个结构却是名词性的,是因为词与短语的句法分类标准不一样:前者依据的是一组句法框架,后者依据的是其经常出现的句法位置。当特定... “NP+的+VP”不宜看作“的”字结构,也不宜看作主谓结构,应该看作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VP是谓词性的,而整个结构却是名词性的,是因为词与短语的句法分类标准不一样:前者依据的是一组句法框架,后者依据的是其经常出现的句法位置。当特定句法框架判定一个词为VP时,它出现在任何位置上都看作VP,不然就会造成词无定类。也即“NP+的+VP”的VP只能看作谓词。“NP+的+VP”只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因而是名词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句法分类 偏正结构
下载PDF
大华语视域中“向+NP+VP”结构的共时差异与历时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计伟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6,共9页
当前,“向妈妈说”“向他们交涉”等“向+NP+VP”结构在普通话中较为罕用,但仍然广泛使用于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现代汉语中。本文在“大华语”的视域下,具体分析了这些结构,证明了这些结构源自早期现代汉语,而... 当前,“向妈妈说”“向他们交涉”等“向+NP+VP”结构在普通话中较为罕用,但仍然广泛使用于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现代汉语中。本文在“大华语”的视域下,具体分析了这些结构,证明了这些结构源自早期现代汉语,而非介词“向”在华语变体中产生的新功能,然后从汉语史的角度,阐明了部分“向+NP+VP”结构的衰退或消亡,主要是由语法化过程中介词“向”的语义特征变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 “向+np+vp”结构 共时差异 历时变化
下载PDF
《国语》中“NP+之+VP”结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下载PDF
“NP+的+VP”结构是“的”字结构吗?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敏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5-68,120,共5页
关于“NP+的+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的+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 关于“NP+的+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的+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的+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向心结构 偏正结构 “的”字结构
下载PDF
“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
11
作者 翁义明 王金平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9-44,共6页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汉语方言的大量真实语料表明:现代汉语的"NP的VP"结构是由古代汉语的"NP之VP"主谓结构演变而来,NP和VP间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位于NP和VP之间"的"字的隐现并不能改变"NP的VP...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汉语方言的大量真实语料表明:现代汉语的"NP的VP"结构是由古代汉语的"NP之VP"主谓结构演变而来,NP和VP间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位于NP和VP之间"的"字的隐现并不能改变"NP的VP"是谓词性的主谓结构这一语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 主谓结构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汉语方言
下载PDF
句法中心语“的”与现代汉语“VP+的+NP”结构
12
作者 姚小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87,共6页
汉语语法学界对结构助词"的"已有比较全面的分析,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在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中,"的"被看作后附成分,这和它在句法结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文章通过对结构主义语法和生成语法中心语概念的比较... 汉语语法学界对结构助词"的"已有比较全面的分析,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在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中,"的"被看作后附成分,这和它在句法结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文章通过对结构主义语法和生成语法中心语概念的比较,认为结构主义语法的"中心语"概念实际属于语义中心语,而生成语法的"中心语"则属于句法中心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语法 生成语法 句法中心语 语义中心语 “vP+的+np”结构
下载PDF
“在+NP_1+VP+NP_2”的结构歧义与消解
13
作者 杨同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5-20,共6页
研究“在 +NP1 +VP +NP2 ”这一结构四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方法 ,总结不同层次中NP1 和NP2 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用 30余万字的语料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检验 。
关键词 "在+np1+vp+np2"结构 歧义 消解 识别
下载PDF
句式“NP+VP+AP”句法结构特征及其成因
14
作者 许玉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S3期135-136,共2页
通过典型述补结构“V得R”与句式“NP+VP+AP”之间的对比和变换分析,论证句式“NP+VP+AP”无论在句法形式特征上,还是语法意义上,均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主+述+(宾)+补”结构,并对形成这种句式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述补结构 句式“np+vp+AP” 变换 对比
下载PDF
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
15
作者 姚小烈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82-85,共4页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的"被视为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的"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的VP"之类的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qu...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的"被视为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的"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的VP"之类的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的"分析为"的"字结构的中心语,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寻找争论的根源,并做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结构 向心结构理论 中心语理论
下载PDF
论“NP+VP+得+NP+VP”结构
16
作者 庄会彬 张培翠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10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汉语 np+vp+得+np+vp”结构 语法 句子结构
下载PDF
“这NP VP得C”歧义结构韵律特征分析
17
作者 张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82-84,共3页
在“得”字句中,做补语的成分可以有很多类,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补语,就是主谓结构作补语。文章对主谓结构作补语的不同情境下“这NP VP得C”歧义结构的韵律特征(起伏度、时长比和音量比)进行声学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主谓结... 在“得”字句中,做补语的成分可以有很多类,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补语,就是主谓结构作补语。文章对主谓结构作补语的不同情境下“这NP VP得C”歧义结构的韵律特征(起伏度、时长比和音量比)进行声学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主谓结构补语中N与V的句法关系(施事VS受事)不仅影响句义,在语音韵律表现上也不同。施事关系中补语的N为话语中心,起伏度、时长比和音量比均为全句最大;受事关系中全句的NP为话语中心,其韵律表现最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np vp得C” 歧义结构 韵律特征
下载PDF
“NP+的+VP”结构的扩展与类推
18
作者 聂仁发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4期37-40,共4页
陆俭明(2003)提出“NP+的+VP”结构中“的”具有名词性特征,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本文首先根据“NP+的+VP”的特点,把该结构扩展到“XP1+的+XP2”结构,并用排除归纳法证明“的”在这一结构具有名词性的原因,同时对“的”名... 陆俭明(2003)提出“NP+的+VP”结构中“的”具有名词性特征,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本文首先根据“NP+的+VP”的特点,把该结构扩展到“XP1+的+XP2”结构,并用排除归纳法证明“的”在这一结构具有名词性的原因,同时对“的”名词性特征的来历做了解释。接着把“XP1+的+XP2”结构类推到几种内部没有语义关系的结构,进一步证明“的”的名词性。“的”字结构说突破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形式与意义对应的传统观念,倡导形式与功能对应的新观念,这给认识形式与意义不对应的句法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富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 “的”字结构 形式功能对应
下载PDF
“NP+的+VP”结构研究简述
19
作者 温沁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5-77,共3页
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对"NP+的+VP"结构的认识和争论,从"NP+的+VP"结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未来走向,对"NP+的+VP"结构研究的进程作了简评。
关键词 现代汉语 np+的+vp”结构 名词化 中心词理论
下载PDF
“NP_([L])+V+着+NP”格式乙类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探析
20
作者 骆明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NP_([L])+V+着+NP”格式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将其分化为“静态”A式和“动态”B式,并指出A式、B式对立的原因,让人们认识到了“NP_([L])+V+着+NP”格式实际上是一个歧义格式。然而,该格式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并未受到关注和... “NP_([L])+V+着+NP”格式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将其分化为“静态”A式和“动态”B式,并指出A式、B式对立的原因,让人们认识到了“NP_([L])+V+着+NP”格式实际上是一个歧义格式。然而,该格式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并未受到关注和研究,前期学者只从结果的角度提出“重合说”来解释歧义的产生:当A式、B式重合时产生歧义。其实,从过程的角度揭示该格式歧义的原因和机制,才更有解释力。根据歧义产生的情况,“NP_([L])+V+着+NP”格式可以分成甲、乙、丙三类,只有乙类结构有歧义的可能。乙类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机制在于:乙类结构动词“动作进行”义、“状态持续”义的内在共生性以及此二义都被“容主性”NP_([L])激活,前者是歧义产生的内在基础,后者是歧义实现的关键。动词的“动作进行”义浮现生成了结构的“动态进行”义,动词的“状态持续”义浮现生成了结构的“静态存在”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_([L])+v+着+np格式 乙类结构 歧义 容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