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六朝时期“V1+О+V2”格式语法属性浅析
1
作者 徐秀云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4期34-35,共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O+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O+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O+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O+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史 动结式 “v1+o+v2”格式
下载PDF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荣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59,共9页
“V1+ V2+O”向“V+C+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O”演变为“V+C+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 “V1+ V2+O”向“V+C+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O”演变为“V+C+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自主]、[+可控]、[+终结]、[+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V2+O”结构的V2 位置时,“V1+V2+O”才有可能演变为“V+C+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自主]、[+可控]、[+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特征 功能特征 “v1+v2+o “v+C+o 结果自足动词
原文传递
中古漢語“V1+O+令/使+V2”句式探源
3
作者 程亞恆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22-130,共9页
中古漢語中存在大量的'V1+O+令/使+V2'句式。'V1+O+令/使+V2'結構本質上屬於連動結構,其功能是經常充當句子的謂語。'V1+O+令/使+V2'句式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它可能的來源有三個。從語法演變的歷時角度分析,@... 中古漢語中存在大量的'V1+O+令/使+V2'句式。'V1+O+令/使+V2'結構本質上屬於連動結構,其功能是經常充當句子的謂語。'V1+O+令/使+V2'句式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它可能的來源有三個。從語法演變的歷時角度分析,@三種可能的來源句式中,只有使令類兼語句纔真正是'V1+O+令/使+V2'連動句式最直接的源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1+o+令/使+v2”句 隔開的使成式 兼語句 共賓結構
原文传递
重动句的口头释因格式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高逢亮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11-117,共7页
重动句(动词拷贝结构)有一种简省形式,即"V+O+V+的"结构格式,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用来解释事情的原因。"V+O+V+的"所对应的完整形式是致使性重动句,它们都是主观过量构式。与致使性重动句不同,这种口头释因格式结构简... 重动句(动词拷贝结构)有一种简省形式,即"V+O+V+的"结构格式,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用来解释事情的原因。"V+O+V+的"所对应的完整形式是致使性重动句,它们都是主观过量构式。与致使性重动句不同,这种口头释因格式结构简短而凝固,意义焦点明确,所适用语境主要为答话或叙述的后续句。这种格式的使用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另外,"V+O+V+的"格式对"V+O"存在值得注意的选择倾向:容易导致非预期结果的行为更易进入"V+O+V+的"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v+的” 重动句 释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