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话语标记“V死”功能分析
1
作者
傅亚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123-125,共3页
“V死”在当代口语与网络语言中,可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单独用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比较灵活自由,在语用上起到话语标记的功能。首先,话语标记“V死”在小句句首、句中、句末皆可出现;其次,动词“死”已经在这个结构中发展出极性义,强...
“V死”在当代口语与网络语言中,可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单独用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比较灵活自由,在语用上起到话语标记的功能。首先,话语标记“V死”在小句句首、句中、句末皆可出现;其次,动词“死”已经在这个结构中发展出极性义,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性情感;最后,“笑死”作为现代网络用语中典型的话语标记,具有形式意义不对称性,其歧义现象作为一种特殊性的“V死”结构,体现了会话原则对该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v死”
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汉语多义构式“V死”研究
2
作者
温爱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9-45,64,共8页
现代汉语多义构式“V死”为原型范畴,内部包含同形异质的四个成员“V死1”“V死2”“V死3”“V死4”。按照V[致死]、[致使]语义特征的强弱,“V死3”可再分为“V死3a”“V死3b”,“V死4”则可再分为“V死4a”“V死4b”“V死4c”。通过语...
现代汉语多义构式“V死”为原型范畴,内部包含同形异质的四个成员“V死1”“V死2”“V死3”“V死4”。按照V[致死]、[致使]语义特征的强弱,“V死3”可再分为“V死3a”“V死3b”,“V死4”则可再分为“V死4a”“V死4b”“V死4c”。通过语义关联分析与句法验证,可将“V死”范畴内各成员的典型性序列细化为“V死1”>“V死2”>“V死3a”>“V死3b”>“V死4a”>“V死4b”>“V死4c”。另外,“死2”“死3”的语法意义均应为状态义,“死4”的语义实现除与“语义冲突”有关外,还与基于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推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构式
“v死”
语义虚化
典型性
语义实现
语法意义
认知推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
3
作者
赵琴
何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09年第S1期97-98,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结构,得出动结式并不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如此,汉代却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
关键词
“v
杀”
“v死”
动结式
词汇兴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V死”类词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4
作者
郭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10期62-64,共3页
"V死"式结构用做语气副词,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小说语体中,具有口语色彩强的特点,为了表达说话人或者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体验,这类词开始慢慢由各种路径虚化成为语气副词。本文选取了三个"V死"类语气副词的用...
"V死"式结构用做语气副词,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小说语体中,具有口语色彩强的特点,为了表达说话人或者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体验,这类词开始慢慢由各种路径虚化成为语气副词。本文选取了三个"V死"类语气副词的用例:"守死"、"苦死"和"定死",以此出发,分析"V死"的语法化历程和主观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死”
语气副词
语法化
主观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
被引量:
36
5
作者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48,共5页
本文认为,“V死O”格式的形成是一种词汇兴替的结果。文章首先论证了六朝时期“V杀O”格式中的“杀”已由他动词变成表结果的自动词。由于“杀”的自动词化,“V杀O”由连动式变成了动补结构,因为动补结构“V杀O”中“杀”的词汇意义...
本文认为,“V死O”格式的形成是一种词汇兴替的结果。文章首先论证了六朝时期“V杀O”格式中的“杀”已由他动词变成表结果的自动词。由于“杀”的自动词化,“V杀O”由连动式变成了动补结构,因为动补结构“V杀O”中“杀”的词汇意义(失去生命)、语法属性(不及物)跟自动“死”相同,于是“死”进入“S施+Vt+杀(vi)+O”中“杀(vi)”的位置,便形成了“S施+Vt+死+O”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补结构
“v
死
O”
“杀”
古代语法
词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正反同义构式“V/A不死P”的多维研究
被引量:
4
6
作者
胡丽珍
张政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一、引言 正反同辞在训诂学中是指“落,始也;受,授也;治,乱也”之类的反义词互训的语言现象。它们虽然是反义词,但是在某个义项上,从某个认知角度去认识的话,它们又是同义的。如从接受的一方来看,就是“受”,而从给出的一方...
一、引言 正反同辞在训诂学中是指“落,始也;受,授也;治,乱也”之类的反义词互训的语言现象。它们虽然是反义词,但是在某个义项上,从某个认知角度去认识的话,它们又是同义的。如从接受的一方来看,就是“受”,而从给出的一方看。就是“授”,因此,授受同辞在同个事件认知框架内来看的话是合理的。训诂学研究的授受同辞现象仅局限于词类,其实在语法结构上,也具有这样一种正反同义的语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研究
同义
构式
语言现象
认知角度
认知框架
语法结构
训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汉语“V+死”多义构式研究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连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文章基于“死”的使用环境,对补语“死”的语义特征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多义构式“V+死”由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的扩展过程。研究发现,“V+死”搭配的宾语由生命体受事到非生命体受事再到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最后到生命体对...
文章基于“死”的使用环境,对补语“死”的语义特征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多义构式“V+死”由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的扩展过程。研究发现,“V+死”搭配的宾语由生命体受事到非生命体受事再到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最后到生命体对象,能够进入的动词由强动作、强致使性动词到弱动作、弱致使性动词再到心理动词和性质形容词,搭配的主语由生命体施事或非生命体致事到只能为生命体施事再到生命体感事。而“V+死”的扩展,则包含“V+死1”到“V+死2”再到“V+死3”和“V+死1”到“V+死1/4”再到“V+死4”两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环境
“v
+
死”
扩展路径
语义角色
语义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V/A+死了”结构的歧义现象考察
8
作者
蒋静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2-,共1页
当同一个词进入"V/A+死了"结构中时会产生歧义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产生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v
/A+
死
了”结构
歧义
原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构式“往死里X”的结构层级和形成机制
9
作者
聂彦平
《现代语文》
2019年第4期149-153,共5页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构式。随着变量“V”的聚合特征逐渐泛化,“A”不断涌入,常项“死”概念语义日益磨损,变量和常项双向互动下,构式“往死里X”演变为一个高程度量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
死
里
v
往
死
里A
构式
高程度量
承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汉语“V心理+死”句的主宾可易位分析
10
作者
王连盛
吴春相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3,共10页
文章对"V心理+死"主宾可易位动补结构形成条件和动因进行了探究。在"S+V心理+死+O"结构式中,文章发现能够进入这一结构式的心理动词均具有"双能"的特征。与主宾语相关的语义角色为感事和当事,其中感事可...
文章对"V心理+死"主宾可易位动补结构形成条件和动因进行了探究。在"S+V心理+死+O"结构式中,文章发现能够进入这一结构式的心理动词均具有"双能"的特征。与主宾语相关的语义角色为感事和当事,其中感事可由第一、第三人称代词和表人名词充当,当事可为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和表人、表物名词。而且,由第一人称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表人名词再到第二人称代词/表物名词,自动性不断减弱,使动性逐渐增强。除此之外,还需要程度补语"死"才能最终形成这一特殊结构。至于形成动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话题延续性"规则与说话人视角转换需求的双重制约,二是满足评价立场表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心理+
死”
主宾易位
形成条件
说话人视角
评价立场
原文传递
范畴化: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
11
作者
王辰玲
朱戈立
《现代外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1-792,共12页
本文从范畴化视角探讨“V死”中“死”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认为其语义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语义类型有关。在Langacker动词图式理论观照下,本文设置异质性、有界性和瞬时性三个参数,将动词V分为四类,与“死”组构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
本文从范畴化视角探讨“V死”中“死”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认为其语义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语义类型有关。在Langacker动词图式理论观照下,本文设置异质性、有界性和瞬时性三个参数,将动词V分为四类,与“死”组构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动类复合动词、达成类复合动词和瞬成类复合动词。语料分析发现“V死”的语义虚化程度由高到低表现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动类复合动词>达成类复合动词>瞬成类复合动词。“死”的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三个参数赋值呈反比,虚化动因在范畴化:无论是概念结构形成的纵向示例化还是横向组合性,范畴化的延伸关系使“V死”具备不稳定性,易触发语义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死”
语义虚化渐变
范畴化
延伸关系
原文传递
题名
话语标记“V死”功能分析
1
作者
傅亚炜
机构
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处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123-125,共3页
文摘
“V死”在当代口语与网络语言中,可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单独用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比较灵活自由,在语用上起到话语标记的功能。首先,话语标记“V死”在小句句首、句中、句末皆可出现;其次,动词“死”已经在这个结构中发展出极性义,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性情感;最后,“笑死”作为现代网络用语中典型的话语标记,具有形式意义不对称性,其歧义现象作为一种特殊性的“V死”结构,体现了会话原则对该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话语标记
“v死”
功能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汉语多义构式“V死”研究
2
作者
温爱华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出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9-45,6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国家语言生态研究及语言资源库建设”(编号:16ZDA211)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写好中国故事——汉语言本科留学生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粤教高函202129)、(广外教20216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汉语言本科留学生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广外教202059)。
文摘
现代汉语多义构式“V死”为原型范畴,内部包含同形异质的四个成员“V死1”“V死2”“V死3”“V死4”。按照V[致死]、[致使]语义特征的强弱,“V死3”可再分为“V死3a”“V死3b”,“V死4”则可再分为“V死4a”“V死4b”“V死4c”。通过语义关联分析与句法验证,可将“V死”范畴内各成员的典型性序列细化为“V死1”>“V死2”>“V死3a”>“V死3b”>“V死4a”>“V死4b”>“V死4c”。另外,“死2”“死3”的语法意义均应为状态义,“死4”的语义实现除与“语义冲突”有关外,还与基于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推理有关。
关键词
多义构式
“v死”
语义虚化
典型性
语义实现
语法意义
认知推理
Keywords
polysemous construction
“v
+
死”
semantic
v
irtualization
typicality
semantic realiz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cogniti
v
e reasoning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
3
作者
赵琴
何萍
机构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09年第S1期97-98,共2页
文摘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结构,得出动结式并不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如此,汉代却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
关键词
“v
杀”
“v死”
动结式
词汇兴替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V死”类词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4
作者
郭宇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10期62-64,共3页
文摘
"V死"式结构用做语气副词,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小说语体中,具有口语色彩强的特点,为了表达说话人或者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体验,这类词开始慢慢由各种路径虚化成为语气副词。本文选取了三个"V死"类语气副词的用例:"守死"、"苦死"和"定死",以此出发,分析"V死"的语法化历程和主观化差异。
关键词
“v死”
语气副词
语法化
主观化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
被引量:
36
5
作者
吴福祥
机构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48,共5页
文摘
本文认为,“V死O”格式的形成是一种词汇兴替的结果。文章首先论证了六朝时期“V杀O”格式中的“杀”已由他动词变成表结果的自动词。由于“杀”的自动词化,“V杀O”由连动式变成了动补结构,因为动补结构“V杀O”中“杀”的词汇意义(失去生命)、语法属性(不及物)跟自动“死”相同,于是“死”进入“S施+Vt+杀(vi)+O”中“杀(vi)”的位置,便形成了“S施+Vt+死+O”格式。
关键词
动补结构
“v
死
O”
“杀”
古代语法
词汇
Keywords
“v
死
O”
“v
杀O”
lexical shift
historical gram mar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反同义构式“V/A不死P”的多维研究
被引量:
4
6
作者
胡丽珍
张政
机构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大型辞书编纂与修订研究”(编号:11YBA29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常用构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编号:11CYY040)
文摘
一、引言 正反同辞在训诂学中是指“落,始也;受,授也;治,乱也”之类的反义词互训的语言现象。它们虽然是反义词,但是在某个义项上,从某个认知角度去认识的话,它们又是同义的。如从接受的一方来看,就是“受”,而从给出的一方看。就是“授”,因此,授受同辞在同个事件认知框架内来看的话是合理的。训诂学研究的授受同辞现象仅局限于词类,其实在语法结构上,也具有这样一种正反同义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
多维研究
同义
构式
语言现象
认知角度
认知框架
语法结构
训诂学
Keywords
network language
metadisceurs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group statement discourse
supposition
realism
v
/A; Busi (不
死
) . P
grammaticalization
construction semantic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汉语“V+死”多义构式研究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连盛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基金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现代汉语非常规动补式句法语义演变研究”(2020EYY008)。
文摘
文章基于“死”的使用环境,对补语“死”的语义特征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多义构式“V+死”由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的扩展过程。研究发现,“V+死”搭配的宾语由生命体受事到非生命体受事再到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最后到生命体对象,能够进入的动词由强动作、强致使性动词到弱动作、弱致使性动词再到心理动词和性质形容词,搭配的主语由生命体施事或非生命体致事到只能为生命体施事再到生命体感事。而“V+死”的扩展,则包含“V+死1”到“V+死2”再到“V+死3”和“V+死1”到“V+死1/4”再到“V+死4”两条路径。
关键词
使用环境
“v
+
死”
扩展路径
语义角色
语义特征
Keywords
En
v
ironment
Polysemous
v
+Si(
死
)Construction
Extension Path
Semantic Roles
Semantic Features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V/A+死了”结构的歧义现象考察
8
作者
蒋静丽
机构
河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2-,共1页
文摘
当同一个词进入"V/A+死了"结构中时会产生歧义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产生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v
/A+
死
了”结构
歧义
原因
Keywords
the sentence '
v
/A+dead'
ambiguity
reason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构式“往死里X”的结构层级和形成机制
9
作者
聂彦平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
2019年第4期149-153,共5页
文摘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构式。随着变量“V”的聚合特征逐渐泛化,“A”不断涌入,常项“死”概念语义日益磨损,变量和常项双向互动下,构式“往死里X”演变为一个高程度量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关键词
往
死
里
v
往
死
里A
构式
高程度量
承继
Keywords
wang si li(往
死
里)
v
wang si li(往
死
里)A
construction
high degree
inheritance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汉语“V心理+死”句的主宾可易位分析
10
作者
王连盛
吴春相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3,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语言动态观下语法和修辞界面的同形结构研究”(15YJA740044)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主要生源国学习者汉语学习与认知的多角度研究”(HGJ201729)的资助
文摘
文章对"V心理+死"主宾可易位动补结构形成条件和动因进行了探究。在"S+V心理+死+O"结构式中,文章发现能够进入这一结构式的心理动词均具有"双能"的特征。与主宾语相关的语义角色为感事和当事,其中感事可由第一、第三人称代词和表人名词充当,当事可为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和表人、表物名词。而且,由第一人称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表人名词再到第二人称代词/表物名词,自动性不断减弱,使动性逐渐增强。除此之外,还需要程度补语"死"才能最终形成这一特殊结构。至于形成动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话题延续性"规则与说话人视角转换需求的双重制约,二是满足评价立场表达的需要。
关键词
“v
心理+
死”
主宾易位
形成条件
说话人视角
评价立场
Keywords
v
+si(
死
)
subject-object displacement
formation conditions
speaker’s perspecti
v
e
stance-taking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范畴化: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
11
作者
王辰玲
朱戈立
机构
信阳师范大学
出处
《现代外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1-79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致使复合动词组构中的词汇化研究”(21FYYB02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致使复合动词组构中词汇化-语法化渐变及语法化选择研究”(2021BYY02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从范畴化视角探讨“V死”中“死”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认为其语义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语义类型有关。在Langacker动词图式理论观照下,本文设置异质性、有界性和瞬时性三个参数,将动词V分为四类,与“死”组构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动类复合动词、达成类复合动词和瞬成类复合动词。语料分析发现“V死”的语义虚化程度由高到低表现为:状态类复合动词>活动类复合动词>达成类复合动词>瞬成类复合动词。“死”的虚化程度与动词V的三个参数赋值呈反比,虚化动因在范畴化:无论是概念结构形成的纵向示例化还是横向组合性,范畴化的延伸关系使“V死”具备不稳定性,易触发语义虚化。
关键词
“v死”
语义虚化渐变
范畴化
延伸关系
Keywords
“"
v
+si"compound
v
erbs
gradience in semantic bleaching
categorization
extension
分类号
H043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话语标记“V死”功能分析
傅亚炜
《今古文创》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现代汉语多义构式“V死”研究
温爱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
赵琴
何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V死”类词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郭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3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正反同义构式“V/A不死P”的多维研究
胡丽珍
张政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现代汉语“V+死”多义构式研究
王连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V/A+死了”结构的歧义现象考察
蒋静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构式“往死里X”的结构层级和形成机制
聂彦平
《现代语文》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现代汉语“V心理+死”句的主宾可易位分析
王连盛
吴春相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11
范畴化:语义虚化渐变的认知动因
王辰玲
朱戈立
《现代外语》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