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代汉语“V不V”“V没V”结构语义对比分析
- 1
-
-
作者
李宗侠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
文摘
"V不V"和"V没V"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进入这两种格式的动词性短语有一定的限制,"V"为双音节成分的时候还常常有变式。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汉语教学以及日常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意义。
-
关键词
“v不v”
“v没v”
结构
语义
-
Keywords
"v 不 v" in modern Chinese
"v 没 v" in Modern Chinese
structure
semantic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V没V”与“V了没”格式的比较研究
- 2
-
-
作者
王莹莹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
出处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
文摘
"V没V"与"V了没"都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句式,在口语中大量使用。通常情况下两者是可以互换的,但有细微的差别。本文研究了它们在格式构造、对动词的选择、语义、句法和语用价值的差异,分别从表、里、值三方面对"V没V"与"V了没"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关键词
“v没v”
“v了没”
比较研究
-
Keywords
v or v
v or no
comparative study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构式“V了等于没V”的语义增殖与生成动因
- 3
-
-
作者
姜文锦
-
机构
喀什大学
-
出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9期28-30,共3页
-
文摘
“V了等于没V”结构表现出各组构成分所不具备的减量主观评价义,产生了语义增殖。构件对语义增殖现象产生影响,“V了”与“没V”之间的语义冲突为语义增殖创造了条件,“等于”的非范畴化进一步促使语义增殖的发生。“V了等于没V”基于承继“X了等于没Y”产生惯性压制,是“V了等于没V”语义生成的构式动因,“等于没V”以“V了”为认知参照点产生反预期表达效果,是构式语义生成的内部认知动因。对此,本文将围绕构式“V了等于没V”的语义增殖与生成动因展开详细探究,以期揭示这一构式如何在语言使用中实现语义的丰富与扩展。
-
关键词
“v了等于没v”
语义增殖
生成动因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试论“V了等于没V”的构式义及其语用功能
- 4
-
-
作者
吕佩
吕俊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凤城镇宜儿初级中学
-
出处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81-87,共7页
-
文摘
"V了等于没V"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构式,包括常量单位"……了等于没……"和变量成分"V"。基于回溯推理和语境吸收,这一构式在高频使用的情况下逐渐固化,表达与说话人的主观预期不相符合,是一种主观上的否定。构式可以用在语篇的开头,也可以用在中间,还可以出现在末尾,起到了不同的衔接作用。
-
关键词
“v了等于没v”构式
构式义
语用功能
-
Keywords
" v le deng-yu mei v" construction meaning
pragmatic function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V了和没V一样”格式的语义浅析
- 5
-
-
作者
刘宇
-
机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11期59-60,共2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
关键词
“v了和没v一样”
语义
自足
格式
影响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哈尔滨方言中的选择问句
被引量:2
- 6
-
-
作者
金美
-
机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5-57,共3页
-
-
关键词
哈尔滨方言
选择问句
复句式
“v不/没v0”式
“A不/没”式
“v不/没”式
-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