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本老乞大》中助词“者”与“著”功能比较
1
作者 杜道流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者”在《古本老乞大》中是个高频使用的助词,可在后世文献中却消失了。一般认为“者”为“著”本字,其消失是被“著”替代了。然而该书中“者”和“著”存在明显的分工,说明当时人们是运用了二者的语音差异来表达不同功能的,因此“者... “者”在《古本老乞大》中是个高频使用的助词,可在后世文献中却消失了。一般认为“者”为“著”本字,其消失是被“著”替代了。然而该书中“者”和“著”存在明显的分工,说明当时人们是运用了二者的语音差异来表达不同功能的,因此“者”和“著”之间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因此,为什么如崔世珍所言“者”字到明代就“今俗不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本老乞大》 助词 比较
下载PDF
“著(着)+处所词”在共时平面中的两种句法位置 被引量:7
2
作者 罗自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本文通过对"著(着)+处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两种句法位置的比较,分析了"V著(着)L"和"著(着)LV"在地理分布及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历史上不同方言之间的语言接触造成的。
关键词 汉语方言 (着)+处所词” 介词 语言接触
下载PDF
从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动词+著”结构看时体助词“着”的来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琳 《励耘语言学刊》 2013年第2期202-225,共24页
汉魏南北朝佛典中,“动词+著”结构立足于佛学专用概念“著”,与佛家“色、受、想、行、识”五蕴相联系,“著”前动词有身形系缚(色)、心理贪恋(想)、行动执取(受、行)、认识积聚(识)四种类型,这四类中分别有一些词语后面可加... 汉魏南北朝佛典中,“动词+著”结构立足于佛学专用概念“著”,与佛家“色、受、想、行、识”五蕴相联系,“著”前动词有身形系缚(色)、心理贪恋(想)、行动执取(受、行)、认识积聚(识)四种类型,这四类中分别有一些词语后面可加处所名词,成为“著”结构和词义发展的核心环节,“著”前动词不同的语义特征为解释“著”分化为“在”义、“到”义提供了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佛经 “动词+
下载PDF
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下)——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良明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1-39,共39页
1898《马氏文通》到1924《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语法研究分两个阶段。本文上篇谈前段"词本位"体系文法,已发表于本刊总第19辑。这里属下篇,谈后段"句本位"体系文法。"句本位"体系文法初建的原因和条件:国语运动的胜利,代替文言... 1898《马氏文通》到1924《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语法研究分两个阶段。本文上篇谈前段"词本位"体系文法,已发表于本刊总第19辑。这里属下篇,谈后段"句本位"体系文法。"句本位"体系文法初建的原因和条件:国语运动的胜利,代替文言成为正式书面语;国外语言学类型理论、重句法文法体系引进,文法研究方法和文法与逻辑关系探索。所建体系基本内容:文法研究重视句中词的位置次序,以句子的结构和类型研究为重点。分词法(词类)、句法两部门,前者为后者服务;文法单位有词、语、句三级。词类继承前段研究分九品,继用"假借"说,说明词的转类;提出按句法成分位置辨分词品。句子整体结构分主语谓语:主语可含形容性附加语;谓语可含副词性附加语,谓语动词可带宾语、足语;谓语形容词和同动词后成分是表语。谈说句成分所任词语种类、变化和句子结构简式、复式及相互转化。认识句法结构蕴含语义关系并注意二者的结合分析。句子类型,按组织结构分单句、复句;按语气分直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用表格法、图解法显示文法分析结果。行文有"附则"、"注意",配合正文又适合教学需要。书后附标点符号用法,表现语法与标点符号关系密切;也反映新文化运动胜利,国语代替文言的一个成果。"句本位"文法体系的初建,是1922—1923年多位学者多年辛苦探索的成果;也为由《马氏文通》"词本位"科学体系发展为《新著》"句本位"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文法 纪念 九十年 文法 句本位
下载PDF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解中能愿动词反映的“理必”思想
5
作者 王德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能愿动词是指能用在谓语前表示客观必要性的动词,从逻辑推理、句法结构、语义内涵、训诂用法等角度出发,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能愿动词“应”“能”“可”“得”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这些能愿动词所体现出的“理论必然性”,进而发... 能愿动词是指能用在谓语前表示客观必要性的动词,从逻辑推理、句法结构、语义内涵、训诂用法等角度出发,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能愿动词“应”“能”“可”“得”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这些能愿动词所体现出的“理论必然性”,进而发覆段玉裁的“理必”思想。通过分析11个例子发现,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条件以及结论当中,起到总领逻辑推理、列出事实依据、概括总结结论、突出强调结论、补充说明结论、连接前提结论、校勘订正讹误、单独举出特例等作用,已然成了一种“理必标志词”,为阐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理论必然性”提供了另一分析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能愿动词 “理必”思想
下载PDF
甲骨文、金文“追”、“逐”用法浅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邓飞 《殷都学刊》 2002年第4期8-11,共4页
动词“追”和“逐”在现代汉语的中对象已没有太大差异 ,但二者在甲金时代差异却甚大。“追”的对象是人 ,而“逐”的对象是动物。在词义上“追”重在“杀” ,“逐”重在“获得”。其用法亦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 甲金文 动词 语义
下载PDF
朱自清散文中动词重叠的修辞和语用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辉 《陇东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3-46,共4页
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本文就朱自清散文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修辞和语用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从而揭示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 动词重叠 修辞 语用
下载PDF
语法化“注意”的判定与翻译
8
作者 武九菊 蒋跃 《英语研究》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近年来,语法化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亦即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项或结构在某些语境下逐渐具有语法功能,并在语法功能固定下来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基于该理论,我们觉得现代汉语中的&qu... 近年来,语法化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亦即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项或结构在某些语境下逐渐具有语法功能,并在语法功能固定下来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基于该理论,我们觉得现代汉语中的"注意"一词有一定的语法化倾向。为调查"注意"是否具有语法化倾向,我们进行了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现代汉语的"注意"一词正在经历一种语法化的过程,显示出强烈的情态化倾向,即原本用作实义动词的"注意"现在可以被用作情态动词,词汇意义明显虚化或弱化。同时,问卷调查发现,多数人(包括一些权威的汉英字典的编撰者)并未意识到这一语法化现象,故而在汉译英"注意"一词的过程中,还是倾向于按实义动词来理解和翻译语法化了的"注意",从而导致了一些错译和误译。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注意"一词的情态化趋势并就提出了语法化"注意"的判定标准及其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注意” 语义变化 情态动词
下载PDF
第二语言习得中“帮助”“帮忙”偏误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玫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4-86,共3页
留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帮助"与"帮忙"两个词经常产生偏误,通过分析调查偏误用例,概括出"帮助"与"帮忙"主要有四方面的区别:"帮助"不是离合词,"帮忙"是离合词;构成... 留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帮助"与"帮忙"两个词经常产生偏误,通过分析调查偏误用例,概括出"帮助"与"帮忙"主要有四方面的区别:"帮助"不是离合词,"帮忙"是离合词;构成两个词的语素性质不同,"帮助"由两个动语素构成,"帮忙"由一个动语素和一个名语素构成;"帮助"后常带名宾,"帮忙"不能带名宾,常带动宾;"帮助"是动词,"帮忙"是兼类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帮助” “帮忙” 偏误
下载PDF
说“诸”
10
作者 尹世英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18,共5页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的“诸”通常被解释为“之于”的合音词,我们通过对先秦典籍中“诸”的使用以及语言学典籍对“诸”的解释的调查,结合现代语言学合音词、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的关系等语言理论,对动词后“诸”是“之于”的合音词...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的“诸”通常被解释为“之于”的合音词,我们通过对先秦典籍中“诸”的使用以及语言学典籍对“诸”的解释的调查,结合现代语言学合音词、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的关系等语言理论,对动词后“诸”是“之于”的合音词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古代汉语中“诸”的词汇意义很虚,作为虚词,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联结动词和它后面的连带成分,使前后两部分密合成一个整体,使动词的动作有所归属;在现代汉语中,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动词后的“诸”演变成一个意义更虚的词,它和“之”的最大差别是文言色彩更浓一些,使句子在能够完整表意之外,在节律上更趋向完美和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宾结构 述补结构 词汇意义 语法功能
下载PDF
普通话、广州话、盐城话持续体标记的比较
11
作者 蔡华祥 赵怡 《现代语文》 2020年第6期73-78,共6页
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体标记不仅仅是语音或者词汇不同,其语法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普通话的持续体标记“着”、广州话的“住”和盐城话的“著”在存现句、连谓结构、祈使句等句法环境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对不同方言的体标记进行比较,是... 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体标记不仅仅是语音或者词汇不同,其语法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普通话的持续体标记“着”、广州话的“住”和盐城话的“著”在存现句、连谓结构、祈使句等句法环境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对不同方言的体标记进行比较,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可以为汉语体范畴、体标记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体 “着” “住”
下载PDF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中位移动词多义性对比分析
12
作者 王慧丛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3-68,共6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的是经过人脑的认知机制加工后的世界,并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语言的多义性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的体现,在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中,它与语言各层面功能相互作用,参与并影响...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的是经过人脑的认知机制加工后的世界,并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语言的多义性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的体现,在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中,它与语言各层面功能相互作用,参与并影响着这一认知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中的位移动词进行多义对比分析发现,位移动词的多义性由原型意义经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派生出新意义而形成,运用意象图式能清晰地区分出不同意义的不同位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经注》 《梦溪笔谈》 位移动词 多义性
下载PDF
“住”与“着”的句法地位及历时演化
13
作者 张海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5-81,共7页
动结式补语“住”与“着(zhao)”在汉语中分为结果补语和动相补语。共时和历时的考察表明,“着”语法化至动相补语阶段后又继续向时体助词演化,而“住”却仍然停留在动相补语阶段。在生成语法中,功能范畴是动结式的核心,因此是语法演化... 动结式补语“住”与“着(zhao)”在汉语中分为结果补语和动相补语。共时和历时的考察表明,“着”语法化至动相补语阶段后又继续向时体助词演化,而“住”却仍然停留在动相补语阶段。在生成语法中,功能范畴是动结式的核心,因此是语法演化的动因。结果补语和动相补语分别由Bec和Path两个功能范畴引进,前者决定动结式的达成义,后者决定动结式的路径或阶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结式 句法演化
下载PDF
温州方言存在动词“是”的来源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贝加 蔡嵘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2-227,共6页
温州方言“是”是存在动词又是处所介词,“在”也是存在动词和介词。“是”和“在”是两个来源不同的词。“是”在中古时期由判断动词发展为存在动词,然后变为介词,并非中古介词“著”的遗留。温州方言形容词、系词“是”和存在动词、... 温州方言“是”是存在动词又是处所介词,“在”也是存在动词和介词。“是”和“在”是两个来源不同的词。“是”在中古时期由判断动词发展为存在动词,然后变为介词,并非中古介词“著”的遗留。温州方言形容词、系词“是”和存在动词、介词“是”为同源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方言 存在动词 介词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 被引量:7
15
作者 罗自群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7,共6页
通过考察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住"在地理分布和口语读音、书面用字等方面的表现,探讨持续标记"住"与中古去声"苫"和附着意义的"著"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住"只是同音字,它... 通过考察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住"在地理分布和口语读音、书面用字等方面的表现,探讨持续标记"住"与中古去声"苫"和附着意义的"著"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住"只是同音字,它的本字应该是"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方言 持续意义 “住” 地理分布 口语读音 书面用字
原文传递
论“搁不住”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16
作者 付开平 匡鹏飞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95,共7页
汉语中"搁不住"有五种用法:述补短语、动词、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和连词。这五种用法紧密相连,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文章在分析"搁不住"的意义演变基础上,对其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其词汇化... 汉语中"搁不住"有五种用法:述补短语、动词、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和连词。这五种用法紧密相连,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文章在分析"搁不住"的意义演变基础上,对其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其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搁不住 动补结构 情态动词 词汇化 语法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