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织绣中“渔樵耕读”纹样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硕 袁宣萍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9-157,共9页
“渔樵耕读”是有清一代流行的人物装饰纹样,表现为渔父、樵夫、农人、书生各司其职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人物形象刻画以成年男性为主,辅以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构图灵活多样,色彩明艳亮丽,呈现较强的写实性和装饰性。渔樵耕读纹样多以刺... “渔樵耕读”是有清一代流行的人物装饰纹样,表现为渔父、樵夫、农人、书生各司其职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人物形象刻画以成年男性为主,辅以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构图灵活多样,色彩明艳亮丽,呈现较强的写实性和装饰性。渔樵耕读纹样多以刺绣技艺加以表现,也有少量提花,在服饰、室内装饰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彰显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文章以相关织绣实物的文献调查和图像分析为基础,通过钩沉史料、回溯清代历史文化语境,发现“渔樵耕读”纹样的盛行顺应了装饰艺术发展的趋势,并与清代重农劝农思想、隐逸与耕读文化、传统礼治文明有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及礼治文明的缩影,更隐射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织绣 渔樵耕读 人物纹样 文化释读 装饰
下载PDF
著名版画家力群访谈记 被引量:2
2
作者 梁红一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2,共4页
关键词 版画家 力群 人物访谈 人物传记
下载PDF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展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7,89,共7页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有其历时性的演变过程,琴曲在充分吸收前代渔樵母题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的生命思索和价值判断。《渔歌》体现出"逍遥物外"的人生追求,《樵歌》被赋予更多的"招隐"意味,《渔樵问答》蕴含着历史兴...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有其历时性的演变过程,琴曲在充分吸收前代渔樵母题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的生命思索和价值判断。《渔歌》体现出"逍遥物外"的人生追求,《樵歌》被赋予更多的"招隐"意味,《渔樵问答》蕴含着历史兴衰之感。这三首琴曲音律潇洒、结构精微、技法高妙,生动再现出渔樵形象的生存空间与情感寄托。琴曲中的渔樵主题对渔樵母题有所继承与扩充,使得渔樵文化富有更为普遍和持久的生命力。渔樵主题琴曲塑造出的隐逸形象,使古琴艺术与隐逸文化的关联更为密切,成为古代士人精神寄托、性情所注的人格典范。对于琴曲文化母题源流与演变的探析,有助于加深古琴艺术史的研究,且利于建构多元化的艺术史理论与文化史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曲 渔樵 文化母题 隐逸文化
下载PDF
孤舟意象与渔樵文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小芒 廖文华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7-20,共4页
孤舟意象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的过程,由功能性的工具逐渐过渡到审美性文学抒情,这在先秦诗歌中已初见端倪。孤舟意象代表了一种隐逸和退居,它不仅反映出急流勇退、隐逸山林的思想,而且是孤高傲世、人格独立品质的表现。孤... 孤舟意象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的过程,由功能性的工具逐渐过渡到审美性文学抒情,这在先秦诗歌中已初见端倪。孤舟意象代表了一种隐逸和退居,它不仅反映出急流勇退、隐逸山林的思想,而且是孤高傲世、人格独立品质的表现。孤舟意象独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渔樵"形象,渔樵形象是历代文人士子漂泊遁世的共同追求目标,它在唐宋时期得以成熟和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意象 “孤舟” “渔樵” 文化史
下载PDF
人虎情缘的诗意书写--鄂西故事《樵哥》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守华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我国新时期以来,以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学科方法来解读民间故事,成绩斐然。本文就鄂西流传的一篇义虎型故事《樵哥》,尝试性地进行故事诗学解析,并附录故事原作,介绍文本的采录与写定经过,以启迪学人,推进中国故事学、民间... 我国新时期以来,以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学科方法来解读民间故事,成绩斐然。本文就鄂西流传的一篇义虎型故事《樵哥》,尝试性地进行故事诗学解析,并附录故事原作,介绍文本的采录与写定经过,以启迪学人,推进中国故事学、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诗学 《樵哥》 采录写定 虎文化
下载PDF
传说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以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3-66,共4页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了中国民间的"狂欢化"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海砍樵传说 演变 神话原型
下载PDF
古代建安版画木刻家考略
7
作者 陈铎 《武夷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2-15,45,共5页
古代建安版画家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但由于他们的版刻生涯流寓不定加上史载不详,其籍贯在后世往往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建阳出身的版刻大师刘素明等人常常被划武林、金陵等地和徽州木刻家的名下,在学术界造成了很多混乱。
关键词 建本 建安版画 木刻家
下载PDF
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艺术观对粤东青年木刻家的启迪(1933-1936)
8
作者 周晓平 《济宁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3-38,共6页
鲁迅对木刻艺术十分重视,他把木刻当成一种真正的艺术而去承受它。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的木刻艺术处于兴起时,鲁迅有意识使其成长为茂林嘉卉,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箴言闪烁着他对木刻艺术的真知灼见:木刻表现了现代社会的魂魄。... 鲁迅对木刻艺术十分重视,他把木刻当成一种真正的艺术而去承受它。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的木刻艺术处于兴起时,鲁迅有意识使其成长为茂林嘉卉,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箴言闪烁着他对木刻艺术的真知灼见:木刻表现了现代社会的魂魄。他对粤东青年木刻家的关爱是良苦用心的。在其感召下,一代客籍木刻青年茁长成长,为木刻艺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艺术观 木刻家罗清桢 教诲与启迪
下载PDF
谈花鼓戏《刘海砍樵》选段《比古调》 被引量:1
9
作者 金鹃飞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93-96,共4页
花鼓戏是湖南的地方戏,《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比古调》是《刘海砍樵》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比古调》新调旋律朴实流畅,悦耳动听,容易上口,符合当今观众口味和审美需求,常常成为声乐演唱者及戏曲爱好者在舞台... 花鼓戏是湖南的地方戏,《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比古调》是《刘海砍樵》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比古调》新调旋律朴实流畅,悦耳动听,容易上口,符合当今观众口味和审美需求,常常成为声乐演唱者及戏曲爱好者在舞台上表演的保留曲目。文章主要对《比古调》的音乐、表演、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海砍樵 比古调 音乐 表演 特色
下载PDF
《西游记》中的“樵夫”形象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10
作者 瞿丽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1-66,共6页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林林总总,姿态万千。就“樵夫”这一形象来说,也是各有不同。《西游记》中共出现了六回关于樵夫的书写,涉及三种樵夫形象,其中对第一回、第九回、第三十二回的樵夫形象还作了服饰方面的描写,而服饰描写在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林林总总,姿态万千。就“樵夫”这一形象来说,也是各有不同。《西游记》中共出现了六回关于樵夫的书写,涉及三种樵夫形象,其中对第一回、第九回、第三十二回的樵夫形象还作了服饰方面的描写,而服饰描写在小说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功能。其中,这五个樵夫所表现出来的三种形象分别是:忠孝老实,乐山好水、不慕功名和指引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樵夫 山水 服饰
下载PDF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对“朱买臣休妻”母题的突破与创新
11
作者 刘伟楠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1-14,共4页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取材于传统历史故事“朱买臣休妻”。本文试从这一母题的故事源流入手,深入探讨《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在故事情节与作品、内涵上的突破创新之处,从而进一步思考时代风气与思想观念对剧作者创作心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朱买臣休妻 突破 创新
下载PDF
抗战时期延安版画家作品个性与民族化的探索研究
12
作者 李夏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5-93,共9页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木刻版画除了革命性、战斗性之外,因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版画作品,探究了焦心河、古元、沃渣三位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家的艺术追求、作品个性、民族化风...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木刻版画除了革命性、战斗性之外,因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版画作品,探究了焦心河、古元、沃渣三位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家的艺术追求、作品个性、民族化风格,他们在创作中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大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使命相结合,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延安版画家们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发挥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个性,他们将艺术的个性追求与民族表现形式很好地融合,最终形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延安版画,使艺术真正起到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的作用。延安时期版画家们的创新思路,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仍有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美术 延安木刻 木刻版画 木刻家 民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