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民歌《月牙照花台》的内容、结构及流播问题探析
1
作者 党心怡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35-148,共14页
文章对河西走廊民歌《月牙照花台》做了分析与考证,认为其唱词反映的故事原型可以上溯至明代的时曲《五更子》与《闹五更》;与其相似的唱词最早为清代流行的时曲《恨郎君》,此类故事与相似唱词在我国多地的汉族民歌中有流行;其旋律原型... 文章对河西走廊民歌《月牙照花台》做了分析与考证,认为其唱词反映的故事原型可以上溯至明代的时曲《五更子》与《闹五更》;与其相似的唱词最早为清代流行的时曲《恨郎君》,此类故事与相似唱词在我国多地的汉族民歌中有流行;其旋律原型最早可以上溯到1919年出版的工尺谱《侉侉调》;江南等地流行的《无锡景》类民歌与《月牙照花台》类民歌是同源关系,但在调式、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南北两个不同体系;以月为意象推动时间发展的五更体结构民歌的渊源可追溯至《诗经》中的《月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牙照花台 五更体 河西走廊 无锡景
下载PDF
山西“五更”类民歌研究
2
作者 王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3-99,共7页
“五更”类民歌是依照古人对“五更”的传统划分而形成的一类时序体民歌。它始于南朝,经唐至五代,到明清时期都有记载。山西“五更”类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广泛流传于全省各地,且称谓多样。它们在继承“五更”类民歌固... “五更”类民歌是依照古人对“五更”的传统划分而形成的一类时序体民歌。它始于南朝,经唐至五代,到明清时期都有记载。山西“五更”类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广泛流传于全省各地,且称谓多样。它们在继承“五更”类民歌固有的定格联章的结构基础上,一方面沿袭明清俗曲“银纽丝”“叠断桥”“梳妆台”等曲牌之曲调形成新的风格;一方面融入了山西各地的曲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更” “五更”类民歌 山西民歌 称谓 曲调
下载PDF
“五更”曲考论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恒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146,共8页
现存最早的"五更"曲为南朝陈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五首》,之后繁衍、流传不息,不仅世俗民众编词歌唱,佛道二教亦利用此曲来宣扬教义。据调查得知,在我国凡有汉族群体居住的地方,都曾传唱过,被现当代音乐工作者采风搜集到的就... 现存最早的"五更"曲为南朝陈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五首》,之后繁衍、流传不息,不仅世俗民众编词歌唱,佛道二教亦利用此曲来宣扬教义。据调查得知,在我国凡有汉族群体居住的地方,都曾传唱过,被现当代音乐工作者采风搜集到的就有千支之多。就其音乐色彩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抒情、温婉、明快的;悲苦、苍凉、低沉的;平缓、简明、质朴的。其音乐结构则主要有四种:用简单的乐句反复重叠;乐段较长,乐句曲调较为复杂;一问一答,中间还穿插着说白;只取"五更"曲的乐谱,而不再用五更时序的铺排结构。如此多姿多彩的"五更"曲,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渐渐消歇。如何使它们起死回生,给当代和未来的人们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乡愁",是目前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更”曲 源流 形态 考论
下载PDF
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五更泻 被引量:4
4
作者 徐信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0期101-102,共2页
目的观察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五更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79例五更泻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 目的观察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五更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79例五更泻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五更泻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更泻 温补脾肾 艾灸 神阙
下载PDF
由“武庚之乱”所引起的周代国家形态之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江林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周初国家形态原也与夏、商两代相似,即以血缘族团为单位进行管理。“武庚之乱”引起了周族统治者对这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从而采取了新的政治改革。其具体措施有二:一方面将殷族及其联盟集团瓦解分散到各地,以摧毁其族群的集团力量,... 周初国家形态原也与夏、商两代相似,即以血缘族团为单位进行管理。“武庚之乱”引起了周族统治者对这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从而采取了新的政治改革。其具体措施有二:一方面将殷族及其联盟集团瓦解分散到各地,以摧毁其族群的集团力量,是为“迁徙殷族遗民”政策;另一方面,又将周民族的血缘关系尽量放大,然后分散到各地,使普天之下都能流动周族的血脉,是为“同姓同宗分封”政策。这两项措施的结果便是封国内出现了地缘管理,而这种地缘管理又被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同宗血缘管理之下。这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又一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管理 地缘管理 中国 早期文明 “武庚之乱” 周代
下载PDF
从清华简《系年》看“武庚之乱” 被引量:2
6
作者 路懿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4,共4页
清华简《系年》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周初大保簋铭文中所见的"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武庚,亦为认识和了解周初的"武庚之乱"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结合简文和西周金文来看,这场商室贵族发动的叛乱有其内在更为深... 清华简《系年》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周初大保簋铭文中所见的"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武庚,亦为认识和了解周初的"武庚之乱"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结合简文和西周金文来看,这场商室贵族发动的叛乱有其内在更为深刻的原因,成王之世的东征不仅仅是平定叛乱,更是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正式确立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年》 录子圣 武庚之乱
下载PDF
“三老民之师”:汉代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的结合 被引量:1
7
作者 姜生 刘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53,共7页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老 三老五更 养老礼 儒家礼制
下载PDF
二人台与中国古代“五更”联章体 被引量:2
8
作者 武君 李晓琴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5-19 49,共6页
二人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能够使人从它现有的艺术样式中窥见古代某些优秀的艺术因素。"五更"形式的歌唱并非二人台独创,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五更"联章的创作方式早已有之,并一直传唱至今。对古代"五... 二人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能够使人从它现有的艺术样式中窥见古代某些优秀的艺术因素。"五更"形式的歌唱并非二人台独创,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五更"联章的创作方式早已有之,并一直传唱至今。对古代"五更"联章体作沿波讨源的工作,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并分析其主题与结构,发现二人台"五更"形式歌唱其实就是继承了古代这种"五更"联章的创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台 五更 定格联章 考源
下载PDF
甲骨文、金文新释两则 被引量:1
9
作者 路国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6,共2页
通过对周原甲骨文H11∶11的重新审视,认为其中的人名"更"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武庚,进而可以确定这片卜辞的年代。通过对戎生编钟铭文中人物世系和年代的梳理,提出铭文中的"皇祖宪公"可能就是文献中的晋献侯稣,戎生家... 通过对周原甲骨文H11∶11的重新审视,认为其中的人名"更"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武庚,进而可以确定这片卜辞的年代。通过对戎生编钟铭文中人物世系和年代的梳理,提出铭文中的"皇祖宪公"可能就是文献中的晋献侯稣,戎生家族是从晋献侯一系分立出去的晋国宗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原甲骨 武庚 戎生编钟 晋献侯稣
下载PDF
论“三老五更”中“五更”的产生年代
10
作者 张寅潇 黄巧萍 《唐都学刊》 2019年第3期23-28,共6页
根据《礼记》关于"三老五更"的记载,学界多以为"五更"与"三老"俱始于周代,然检诸文献,先秦时"五更"的相关记载却相当罕见,西汉初期的文献中也多云"养三老",不言"五更"。... 根据《礼记》关于"三老五更"的记载,学界多以为"五更"与"三老"俱始于周代,然检诸文献,先秦时"五更"的相关记载却相当罕见,西汉初期的文献中也多云"养三老",不言"五更"。又据《汉书》王莽"养三老五更"的记载可知,"五更"的产生年代实应在西汉末年而非周代。今本《礼记》"五更"一词当为后人所加,周代大学"养老礼"的对象也不包括"五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更 《礼记》 三老五更 养老礼
下载PDF
二人台“五更”定格考
11
作者 武君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25-131,共7页
二人台曲目中以"五更"定格的联章体创作方式并非无根之木,它与我国古代传统"五更"联章体文学作品一脉相承,构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链条。二人台《惊五更》《三国题》所采用的"五更月"、"五更鼓&qu... 二人台曲目中以"五更"定格的联章体创作方式并非无根之木,它与我国古代传统"五更"联章体文学作品一脉相承,构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链条。二人台《惊五更》《三国题》所采用的"五更月"、"五更鼓"形式均可追溯至唐代,到明清时代形式与主题两相结合,叙述特点和体式也颇为成熟,为二人台艺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历史的风云际会并没有把这种优秀的创作方式卷走,沧桑变迁后,在民歌和二人台艺术中又再次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台 “五更”定格 “五更月” “五更鼓” 考源
下载PDF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探微夜间咳嗽辨证诊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芷悦 李峰 +2 位作者 吕明圣 刘圣康 吴凤芝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202-205,共4页
子午流注理论为中医时间医学的代表理论,是中医学辨证思维方法之一,根据子午流注学说"脏腑配时""阴阳转换"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咳嗽辨证的时辰因素,通过"辨时"结合"辨证"来判断夜咳病因、病位、病... 子午流注理论为中医时间医学的代表理论,是中医学辨证思维方法之一,根据子午流注学说"脏腑配时""阴阳转换"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咳嗽辨证的时辰因素,通过"辨时"结合"辨证"来判断夜咳病因、病位、病机,因时施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咳嗽 子午流注 食咳 五更嗽
下载PDF
武威藏西夏文《五更转》考释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继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81,共5页
对武威藏西夏文《五更转》进行了全文译释,并与敦煌文献中的《五更转》和俄藏西夏文《五更转》作了比较,指出流行于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五更转和西夏五更转,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西夏文《五更转》是西夏少数民族在唐五代敦煌民间文学... 对武威藏西夏文《五更转》进行了全文译释,并与敦煌文献中的《五更转》和俄藏西夏文《五更转》作了比较,指出流行于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五更转和西夏五更转,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西夏文《五更转》是西夏少数民族在唐五代敦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编创的西夏民间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敦煌 五更转
下载PDF
三伏贴治疗五更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奕臻 李春琴 +1 位作者 邓寒冰 金祖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8期118-119,共2页
目的:通过两组病例对照的方法观察三伏贴治疗五更泻的疗效情况。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择三伏天(夏至日、头伏、中伏、末伏、处暑)按节气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以温针灸,治疗组在灸后进行穴位贴敷,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 目的:通过两组病例对照的方法观察三伏贴治疗五更泻的疗效情况。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择三伏天(夏至日、头伏、中伏、末伏、处暑)按节气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以温针灸,治疗组在灸后进行穴位贴敷,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根据腹痛、腹泻及大便性状进行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对五更泻治疗均有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三伏贴对五更泻治疗有效,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更泻 温针灸 三伏贴
下载PDF
汉代“五更”考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温乐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18,共7页
"五更"是一位知晓五行之道且在仕的年耆德茂的长老,"五更"的身份地位是卿大夫;设置"五更"的目的是陈明悌顺之道,教化天下;"五更"与"三老"分别代表了传统的悌、孝伦理,是帝王宣教孝... "五更"是一位知晓五行之道且在仕的年耆德茂的长老,"五更"的身份地位是卿大夫;设置"五更"的目的是陈明悌顺之道,教化天下;"五更"与"三老"分别代表了传统的悌、孝伦理,是帝王宣教孝悌之道的行为象征,是忠事君主的伦理依据;"五更"的选拔标准与要求比较高,其社会职责是辅助"三老"教学孝悌之道,地位低于"三老";东汉后三老五更制时兴时废,"五更"的社会地位有所变化,至唐代享受的礼遇最高,此后稍降,至明清时"五更"逐渐淡出了官方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更 三老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从“时新小说”到“新小说”——论“时新小说”《五更钟》的小说史意义
16
作者 纪建勋 陈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0,共7页
要想厘清“时新小说”事件的价值,个案研究必不可少。“时新小说”事件围绕“小说”和“三弊”两大关键点展开。中西对章回小说的理解和运用在对接后促成了我国章回小说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其主要体现在直面社会积弊、适应商业运作、平衡... 要想厘清“时新小说”事件的价值,个案研究必不可少。“时新小说”事件围绕“小说”和“三弊”两大关键点展开。中西对章回小说的理解和运用在对接后促成了我国章回小说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其主要体现在直面社会积弊、适应商业运作、平衡小说虚实等方面。《五更钟》充分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小说开头和结尾用广阔的世界眼光审视中国与“三弊”,却在主体部分描绘了一个“实学济世”的传统故事,从而将“三弊”的批判框定在天下秩序中,造成牵涉内外的鸦片书写扁平化,未能达到傅兰雅的预期。“时新小说”事件与“新小说”一脉相承,可谓中国小说史上的午夜清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新小说 《五更钟》 傅兰雅 新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