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塑记忆:“黄河”舞蹈话语的书写与诠释
1
作者 陆佳漪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132-144,共13页
“黄河”舞蹈话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觉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与革命是“黄河”舞蹈话语反复书写的两大主题,前者促成了“黄河派”舞蹈艺术创作,后者推动了“黄河主题”舞蹈艺术创作。“黄河”舞蹈话语受到中华民族社会框... “黄河”舞蹈话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觉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与革命是“黄河”舞蹈话语反复书写的两大主题,前者促成了“黄河派”舞蹈艺术创作,后者推动了“黄河主题”舞蹈艺术创作。“黄河”舞蹈话语受到中华民族社会框架、同质性认知及表征符号系统的制约,它基于时空关联、群体关联和可重构性三个维度,立足当下,重塑集体记忆,从政治与文化两个方面助力构建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按照“黄河”舞蹈话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来看,它在时代语境中以动觉符号具象化了集体记忆,在艺术创作中以行动实践诠释了社会意义,进而可以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舞蹈话语 集体记忆 国族认同 记忆重塑 动觉符号
下载PDF
黄河话语中的中原城市群国际形象建构研究
2
作者 赵永刚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26-34,共9页
黄河流域城市在国际媒体中的建构是审视相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国际品牌的重要依据。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日报》25年间(1995—2019年)黄河报道中8个高频出现的中原城市形象,发现郑州被建构成充满活力的区域... 黄河流域城市在国际媒体中的建构是审视相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国际品牌的重要依据。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日报》25年间(1995—2019年)黄河报道中8个高频出现的中原城市形象,发现郑州被建构成充满活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开封是宋朝文化深厚的旅游名城,三门峡为文化丰富的生态旅游城市,新乡是蓄势起飞的加工基地,洛阳为历史文化厚重的文明古都,兰考是脱贫模范县,济源则为地质旅游之都;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形象为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整体发展迅速但实体经济仍然落后。相关城市应深挖本土黄河文化特色,在供给侧给对外媒体提供足量、真实的信息;对外媒体也需调整属性议程设置,优化报道主题,为国际社会呈现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原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中原城市群 黄河话语 语料库 《中国日报》
下载PDF
十六天魔舞源流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黎国韬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72,共13页
文章对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进行研究,认为此舞渊源于藏传密教的金刚舞,所表现的内容与莲花生大师收伏魔女并使之成为护法有关。创编这种乐舞的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上师,初期原在河西流传,后来随着黑帽系的得宠而于元末和其他... 文章对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进行研究,认为此舞渊源于藏传密教的金刚舞,所表现的内容与莲花生大师收伏魔女并使之成为护法有关。创编这种乐舞的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上师,初期原在河西流传,后来随着黑帽系的得宠而于元末和其他密法一起进入宫廷。它在汉地的流传过程中不止一次被改造,并逐步减少了宗教因素。元亡以后,此舞仍不时出现在汉族戏曲表演之中,反映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天魔舞 金刚舞 藏传密教 河西 流传 改造
下载PDF
乡村叙事话语的三元交融——《黄河东流去》话语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焦红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1-25,134,共6页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此它又具有民间叙事话语的特征。对这一话语特质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转折时期文学叙事话语的渐变性,它本质上是由转折时代的政治文化决定的,是多元的社会意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準 《黄河东流去》 乡村叙事话语 三元交融
下载PDF
20世纪舞蹈经典《黄河》乐舞综合研究
5
作者 王鸿昀 《音乐探索》 CSSCI 2008年第1期20-25,共6页
本文对被评选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黄河》(张羽军、姚勇创编于1988年),做出了音乐舞蹈形态的综合研究、艺术特征的理性分析、历史文化属性的宏观审视。全文由文本情况、文本解析、文本阐发3个部分组成。在"... 本文对被评选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黄河》(张羽军、姚勇创编于1988年),做出了音乐舞蹈形态的综合研究、艺术特征的理性分析、历史文化属性的宏观审视。全文由文本情况、文本解析、文本阐发3个部分组成。在"文本情况"中,作者从四个艺术层面上予以揭示;在"文本解析"中,作者针对音乐、舞蹈的艺术形态做出了深入的本体解析;在"文本阐发"中,作者对编导者运用"音乐创编法"的得失给予了深入的分析。在结论中作者指出:尽管舞蹈《黄河》对音乐编创法的运用还比较单纯、浅显,但它毕竟在我国"音乐编创法"这"万里长征"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乐舞综合 形态解析 20世纪舞蹈经典
下载PDF
黄河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探析——以宁夏博物馆藏胡旋舞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苗亚婻 王胜泽 《民族艺林》 2020年第3期75-80,共6页
从古至今,黄河是造就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美誉的“血液”,黄河文化是宁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造型精美的胡旋舞石刻是宁夏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交融汇聚的代表。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胡旋舞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 从古至今,黄河是造就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美誉的“血液”,黄河文化是宁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造型精美的胡旋舞石刻是宁夏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交融汇聚的代表。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胡旋舞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型美感在文创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文化创意产品,赋予胡旋舞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以期作为宁夏黄河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黄河文化 文创设计 传承 胡旋舞
下载PDF
论黄河歌舞艺术的嬗变与发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34-139,共6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术产生的根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舞是黄河歌舞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总结回顾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其发展现状,黄河歌舞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一,黄河歌舞艺术流派独树一帜,首开全国民族风情舞蹈先河;其二,黄河歌舞艺术流派日臻成熟,淳朴隽永,博采众长,发展鼎盛;其三,黄河歌舞艺术在探索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黄河歌舞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黄河歌舞艺术未来的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借势改革,创新机制,把黄河歌舞品牌做大做强;二是提高待遇,保护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环境;三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黄河歌舞投融资渠道;四是汲取"黄河三部曲"的成功经验,探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歌舞 嬗变 发展
下载PDF
被缝合的家国想象:21世纪以来“黄河影像”的话语建构
8
作者 郎静 颜筱男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9-94,共6页
在21世纪以前,黄河以其地理上的横贯、时间上的久远与空间的向心力,共同建构了电影中“黄河影像”与国家、民族同构的神话,但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所承载的“家国同构”的象征意义逐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被缝合的“家国想象”。从家国... 在21世纪以前,黄河以其地理上的横贯、时间上的久远与空间的向心力,共同建构了电影中“黄河影像”与国家、民族同构的神话,但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所承载的“家国同构”的象征意义逐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被缝合的“家国想象”。从家国同构到想象缝合,不仅是影像的嬗变,更是暴露社会症候的镜像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黄河影像 家国想象 缝合 话语建构
下载PDF
重返20世纪80年代:重谈《黄河三部曲》诞生背景与成因
9
作者 王峙文 《中国舞蹈学》 2022年第1期265-273,358,359,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寻根热潮”是艺术史及思想史中值得反复研讨的现象,在这个多元艺术共同繁荣的特殊年代,其衍生出的美学价值、话语建构、意义系统都值得当代艺术界反复考究。本文主要从热潮的宏大背景中聚焦黄河流域山西地区出现... 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寻根热潮”是艺术史及思想史中值得反复研讨的现象,在这个多元艺术共同繁荣的特殊年代,其衍生出的美学价值、话语建构、意义系统都值得当代艺术界反复考究。本文主要从热潮的宏大背景中聚焦黄河流域山西地区出现的“黄河歌舞艺术”——《黄河三部曲》,重新将其放置于横向对比与纵向研究中,探讨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与成因,从而为当代山西民间舞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指引与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寻根 黄河三部曲 山西民间舞
下载PDF
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中的“黄河”意象
10
作者 谭洪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64,共5页
“黄河”是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重要主题,创作者们不断以多元的身体形式延展着黄河主题创作中意象的形式边界与主旨意蕴,这不仅是编导个人为延续和创造黄河审美意象所做的个性化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黄河主题舞蹈从“言”到“象”... “黄河”是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重要主题,创作者们不断以多元的身体形式延展着黄河主题创作中意象的形式边界与主旨意蕴,这不仅是编导个人为延续和创造黄河审美意象所做的个性化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黄河主题舞蹈从“言”到“象”再到“意”的整体艺术创新。诸种以黄河为主题的舞蹈创作也启迪了我们对审美意象当代建构路径的认识:一是把握直觉体验中的理解;二是创造情景交融中的雅趣;三是发展时代语境中的内涵。至于舞蹈意象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其体现着中国传统舞蹈审美趣味的内在延续性,为当代舞蹈创作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坚实的美学保障,而其强调超越感性物象追求情志意趣的特征,也有助于提升当下的大众审美品味与艺术创造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当代舞蹈创作 审美意象
原文传递
论王秀芳舞蹈作品创作中的人文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建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33,共4页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开始渗透至各个艺术领域。这一思潮主张追求人类心灵的解放,提出了围绕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展开思考。本文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介入,以"黄河派"舞蹈的主要代表人物王秀芳的舞蹈作品为实例研究,通过对...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开始渗透至各个艺术领域。这一思潮主张追求人类心灵的解放,提出了围绕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展开思考。本文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介入,以"黄河派"舞蹈的主要代表人物王秀芳的舞蹈作品为实例研究,通过对舞蹈文本题材、内容、调度形式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探讨作品创作背后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努力追求自然、平实的艺术态度,为舞蹈创作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王秀芳 “黄河派”作品 编导教学
原文传递
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的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建构——以五部国产影视剧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娟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135,159,共11页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文化符号 集体记忆 影像话语 叙事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