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所谓“李白《秋风词》”的误传及其原因溯源
1
作者 朱佩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出于对《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中“君在湘江头,儿在湘江尾”两句的附会,在该诗的整体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古琴音乐创制在历代典籍中寻找曲词文本的传统,《湘妃怨》与《古秋风》自身音乐属性的相似,琴乐良好的大众传播基础,导致了所谓“李白《秋风词》”的产生和广泛误传,并在当代通过发达的出版业,在一般作者、读者以及非古代文学专业方向学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秋风词》 《湘妃怨》 《意娘与李生相思歌》
下载PDF
训诫故事与道德难题:“罗愿之死”的文化史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晔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6,共5页
罗愿是南宋前期的一位知名学者。由于其父罗汝楫曾经参预谋害岳飞的缘故,他的离奇死亡往往被后人理解为岳飞含冤死后的报复行为。在传统时代,鬼神杀人、冤魂复仇的传闻会被广泛的社会观念所认同,并支撑着世人对于此事的态度。在士大夫... 罗愿是南宋前期的一位知名学者。由于其父罗汝楫曾经参预谋害岳飞的缘故,他的离奇死亡往往被后人理解为岳飞含冤死后的报复行为。在传统时代,鬼神杀人、冤魂复仇的传闻会被广泛的社会观念所认同,并支撑着世人对于此事的态度。在士大夫们看来,博学君子罗愿惨死与道德偶像岳飞神格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围绕此事的讨论因而历久不衰。让知识精英们深感焦虑的是,此论题所涉及的教化功能与道德理性两难兼容,传统思维模式的困境与局限由此显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愿 岳飞 死因 训诫故事 难题
下载PDF
王夫之及俞樾“邹元标论”之异同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美洁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3期93-96,共4页
邹元标为晚明东林党"三君"之一,早年更以新进士身份,力劾首辅张居正"夺情"之议而廷杖远谪,直声震中外。仕途淹蹇,家居讲学三十年后,再返之天启之朝。于其行迹,同时及晚间人多以其人为晚明"士气"之所标尚... 邹元标为晚明东林党"三君"之一,早年更以新进士身份,力劾首辅张居正"夺情"之议而廷杖远谪,直声震中外。仕途淹蹇,家居讲学三十年后,再返之天启之朝。于其行迹,同时及晚间人多以其人为晚明"士气"之所标尚,而王夫之与俞樾论邹元标之则于众人颇有不同处。王认为其再立朝为助晚明君臣道丧之势,俞则认为其好名,立身亦有非明智处。二人论有同而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俞樾 邹元标论 士气观
下载PDF
柳宗元《非〈国语〉》中的“大中之道”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伏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6,共3页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非〈国语〉》 大中之道
下载PDF
柳宗元《非〈国语〉》中的疑古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伏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1-32,63,共3页
怀疑精神乃儒学的内在生命力。处于中唐儒学复兴思潮背景下的柳宗元,在疑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国语》进行了系列的批评和非议而做《非〈国语〉》六十七篇,柳宗元的这一思想为宋学疑古、惑经的全面展开开启了序幕。
关键词 柳宗元 疑古 《非(国语〉》
下载PDF
于谦与岳飞的影响力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6
作者 钱国莲 薛冰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98-402,共5页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诗人,其生平功业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岳飞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享有崇高的地位。相形之下,于谦的影响力则要小很多。本文拟从文学作品、最...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诗人,其生平功业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岳飞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享有崇高的地位。相形之下,于谦的影响力则要小很多。本文拟从文学作品、最高统治者的价值认同、传播情境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谦 岳飞 影响力
下载PDF
旖旎西湖 忠魂永系——从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谈起
7
作者 董欣 《太原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2001年第1期38-39,共2页
论述了岳飞和于谦之死的相似性 ,特别讨论了宋高宗与岳飞被戮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岳飞 宋高宗 于谦 明代 西湖 文征明 画家
下载PDF
庾信作品编年二则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鹏 韩理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109,共3页
对学术界关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答赵王启》两篇文章作年的几种说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对照《周书》的有关记载,认为《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作于563年(周武帝保定三年),《答赵王启》作于577年(周... 对学术界关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答赵王启》两篇文章作年的几种说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对照《周书》的有关记载,认为《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作于563年(周武帝保定三年),《答赵王启》作于577年(周武帝建德六年)正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 《答赵王启》 编年
下载PDF
朱熹手迹“鸢飞鱼跃”的理学意蕴 被引量:2
9
作者 方彦寿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1-24,共4页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鸢飞鱼跃 理一分殊 逃禅归儒 本体论
下载PDF
《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作者综论——兼与惠康祐同志商榷
10
作者 陈世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1-37,共7页
自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之后,疑者渐众,一般有三种怀疑:岳飞说,王越说和于谦说。此文通过考证史料,结合岳飞、王越、于谦的自身经历,认为此词的作... 自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之后,疑者渐众,一般有三种怀疑:岳飞说,王越说和于谦说。此文通过考证史料,结合岳飞、王越、于谦的自身经历,认为此词的作者应为岳飞无疑。在论析过程中,进一步指出了其他观点的论证不周和失之严谨,以期与持"王越说"和"于谦说"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词 作者 王越 于谦 岳飞
下载PDF
《尚书·金縢》篇“予仁若考”解诂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云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5-88,共4页
《尚书·金縢》篇有"予仁若考"句,自伪《孔传》之后,孔颖达、林之奇、江声、王念孙、孙星衍、俞樾、阮元等人疏解各不相同,莫衷一是。文章通过比较各家之说,从"若考"二字衍文问题、"仁若"意义解诂、&... 《尚书·金縢》篇有"予仁若考"句,自伪《孔传》之后,孔颖达、林之奇、江声、王念孙、孙星衍、俞樾、阮元等人疏解各不相同,莫衷一是。文章通过比较各家之说,从"若考"二字衍文问题、"仁若"意义解诂、"仁""佞"二字关系方面考辨,稽考历代文献资料,认为"若考"依《清华简》简文断定而非衍文,"仁"与"佞"存在音近假借关系,"若"释为"如","考"释为"父祖","予仁若考"释义为:我周公旦之高材如父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縢》 “予仁若考” “佞” 江声 俞樾 阮元
下载PDF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歌曰”之源头与流变
12
作者 丁玲 《唐都学刊》 2012年第4期8-12,共5页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歌曰"体现了对屈原、宋玉赋的沿革。渲染音乐情境的"歌曰"源于《招魂》《大招》中对音乐场面的描摹,并在乐器、歌舞题材赋中成为一种创作模式,且渐有作者情志之寄托;对话体及代言体的"歌曰...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歌曰"体现了对屈原、宋玉赋的沿革。渲染音乐情境的"歌曰"源于《招魂》《大招》中对音乐场面的描摹,并在乐器、歌舞题材赋中成为一种创作模式,且渐有作者情志之寄托;对话体及代言体的"歌曰"源自《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其作用在于抒写主人公心志和实现赋中角色的互动,这类"歌曰"往往有较为明显的角色感,南朝宫廷赋中则出现了代言女性心志而无角色感,使赋中情境与抒情主人公相融无间的"歌曰";以"歌曰"、"诗曰"、"谣曰"、"重曰"等形式出现的双重乃至多重总领心绪语是由屈原赋中"重曰"、"少歌曰"、"倡曰"、"乱曰"等发展而来,南朝假设古人作赋情境之赋,也可视为对屈赋双重或多重总领心绪语创作模式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歌曰 屈原 宋玉
下载PDF
论东林学派对“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的美学接受与创作实践
13
作者 渠嵩烽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2,共11页
自先秦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吾与点也”和“鸢飞鱼跃”就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者不仅是重要的学术概念,还因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生动描述而具有了美学属性。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是对抽象宇宙本体... 自先秦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吾与点也”和“鸢飞鱼跃”就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者不仅是重要的学术概念,还因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生动描述而具有了美学属性。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是对抽象宇宙本体,即“道体”的最恰当描述,因此愈发受到推崇;而其中蕴含的审美属性则成为指导理学家诗歌创作的重要理念。晚明东林学派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贯彻了这一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将“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蕴含的美学价值呈现在诗歌中,体现了对先秦儒家审美传统与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林学派 吾与点也 鸢飞鱼跃 审美
原文传递
袁枚、俞樾的戏曲观及原因、意义探赜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桂萍 马丽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188,共16页
作为两位时代性大家,同为浙籍的俞樾生前已有将之与袁枚相比的说法。俞樾最为认可的是袁枚倡导的诗歌性灵理论,其性情、行迹乃至人生选择等也都或多或少带有袁枚影响的影迹。就戏曲而言,袁枚与俞樾都是在晚年进入戏曲活动的活跃期。袁... 作为两位时代性大家,同为浙籍的俞樾生前已有将之与袁枚相比的说法。俞樾最为认可的是袁枚倡导的诗歌性灵理论,其性情、行迹乃至人生选择等也都或多或少带有袁枚影响的影迹。就戏曲而言,袁枚与俞樾都是在晚年进入戏曲活动的活跃期。袁枚诗主性灵,所评点的戏曲作品也多为性灵之作,认为戏曲创作应以情为圭臬,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愫。俞樾亦强调"感人"是戏曲功能实现的关键,然更为重视的还是戏曲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袁枚和俞樾的戏曲活动皆发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鲜明表现出诗歌之于戏曲的侵蚀,从另一个维度揭示了传统戏曲受制于诗学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俞樾 戏曲观
原文传递
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目的、原型等考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9,共8页
白居易对自己作《新乐府》的动机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即"难于指言者,辄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为朝廷乐府机构进献歌词,从而发扬古人以歌言政的传统,不同于其他讽谕诗创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借鉴原型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毛诗》... 白居易对自己作《新乐府》的动机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即"难于指言者,辄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为朝廷乐府机构进献歌词,从而发扬古人以歌言政的传统,不同于其他讽谕诗创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借鉴原型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毛诗》,而是取自《尚书.五子之歌》;新乐府创作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可能被朝廷的乐府机构所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元九书》 《五子之歌》 新乐府 白居易
原文传递
俞樾造园思想研究
16
作者 傅志前 《建筑史》 2015年第2期83-89,共7页
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寓居苏州时,利用屋旁的余地筑成曲园。俞樾营造的曲园,朴拙无华,布局规则,但是园主曲意深远,追求'曲则全''曲而达'的生命境界。曲园以'春在'为主旨,园林中春意盎然,充盈着生机活力,展示出园... 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寓居苏州时,利用屋旁的余地筑成曲园。俞樾营造的曲园,朴拙无华,布局规则,但是园主曲意深远,追求'曲则全''曲而达'的生命境界。曲园以'春在'为主旨,园林中春意盎然,充盈着生机活力,展示出园主的生命理想。俞樾以'乐天知命'的生命态度,不以小园为陋,经营着人、园圆融共生的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园 俞樾 文人园林 生命境界
原文传递
武术之圣,谁担重任
17
作者 杨祥全 《中华武术(研究)》 2012年第3期22-27,共6页
崇圣是中国人的文化诉求,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出孔子、关羽、姜子牙、司马迁等众多领域的圣人。长期以来,学术界有把"武圣"视为兵圣的倾向,这对当前的武术学术研究、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等极为不利。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姜... 崇圣是中国人的文化诉求,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出孔子、关羽、姜子牙、司马迁等众多领域的圣人。长期以来,学术界有把"武圣"视为兵圣的倾向,这对当前的武术学术研究、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等极为不利。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姜子牙、孙武、孙膑是谋略的化身,关羽是勇武和忠义的象征,他们是"兵圣"而非武圣。那么,谁才是真的武术之圣呢,是岳飞、赵匡胤、戚继光,还是越女、僧稠,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讨论且不可过早下结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圣 兵圣 姜子牙 关羽 岳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