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U GU ZHI(PSORALEA CORYLIFOLIA L) AND BAI ZHI(DAHURIAN ANGELICA ROOT) EXTRACTS ON MELANOCYT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1
作者 马慧群 冯捷 +4 位作者 张宪旗 牟宽厚 刘超 牛新武 党倩丽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05年第1期72-74,89,共4页
Objective To find direct effect of Chinese herbs Bu Gu Zhi (Psoralea corylifolia L) and Bai Zhi (Dahurian angelica root) Extracts on melanocyt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in vitro. Methods Ethanol extracts obtained from t... Objective To find direct effect of Chinese herbs Bu Gu Zhi (Psoralea corylifolia L) and Bai Zhi (Dahurian angelica root) Extracts on melanocyt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in vitro. Methods Ethanol extracts obtained from two kind of Chinese medicinable herbs were tested. Human melanocytes were obtained from neonatal foreskins and 48-well culture dish covered with fibronectin were used to perform melanocyte adhesion assay; Motility was assessed using the micropore filter method. Results: The extracts of Bu Gu Zhi(Psoralea corylifolia L), Bai Zhi(Dahurian angelica root) obviously showed an effect in increasing of human melanocyt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on fibronect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Buguzhi(Fructus Psoraleae) and Baizhi(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might induce melanocyte adhesion and/or mig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 Gu zhi(Psoralea corylifolia L) Bai zhi(Dahurian angelica root) MELANOCYTE Adhesion Migration vitiligo
下载PDF
功夫只在自己——王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解读
2
作者 程志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知行合一”只是“权说”,不是“实说”。若“实说”,则乃“知行不分”,而“知行不分”的本体乃“良知”,故“实说”便是“致良知”。就“致良知”讲,针对诸种“功夫之病”,王阳明既讲了一般原则,又讲了四种针对“功夫之病”的具体对治功夫。在“致良知”功夫论说时,王阳明贯穿其中并凸显的是“功夫只在自己”的观念,而这一观念既赋予人以“主体性”,亦赋予人以“责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功夫论 主体性 责任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栀黄止痛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3
作者 田晓云 杨莹洁 +4 位作者 郑婉婷 黄鸣清 赵海誉 南丽红 陈剑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89,共9页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及体外细胞实验探索栀黄止痛散(Zhi-Huang-Zhi-Tong powder,ZHZTP)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物质基础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得到ZHZTP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得到...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及体外细胞实验探索栀黄止痛散(Zhi-Huang-Zhi-Tong powder,ZHZTP)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物质基础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得到ZHZTP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得到共同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图对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基于HUVEC细胞体外炎症模型,采用MTT法、平板划痕实验及蛋白质印迹等方法验证ZHZTP的药效及机制。结果ZHZTP中筛选出核心成分熊果酸和大黄素;治疗RA的重要靶点AKT1、IL-6和TNF;富集分析中,GO结果表明,ZHZTP对细胞分子功能、生物学功能及细胞组成均有影响,KEGG结果表明,ZHZTP的功能主要富集在PI3K-AKT、TNF和IL-17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结合作用。体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ZHZTP均可抑制HUVECs的炎性增殖和迁移,并且能够抑制PI3K,AKT及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论ZHZTP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RA疾病发展进程,从而发挥抗RA作用,其主要有效物质基础为熊果酸和大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黄止痛散 类风湿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活性成分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论朱子对“格物”工夫的分说与会通——以“穷理”“择善”“致知”为考察中心
4
作者 赵项飞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义礼智”之性;当立足于本体之发用时,他认为“格物”便是“致知”,其目的在于确立“应接事物”的光明“主宰”之心。在朱子看来,“致知格物,便是择善”。因此,“穷理”“择善”“致知”三者之间名异而实同,皆可会通于“格物”。由此可以澄清朱子的“格物”工夫,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又具有修养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 穷理 择善 致知
下载PDF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5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而VP_(2)” “NP之VP” 连词 “而” 结构助词 “之”
下载PDF
郭店儒家竹书文献问题新论--以《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四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23-33,共11页
郭店简《语丛》前三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儒学文献,其他儒家竹书也很可能写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大体上说来,郭店儒家竹书可以看作孔子和子思子的著作集。《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是在... 郭店简《语丛》前三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儒学文献,其他儒家竹书也很可能写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大体上说来,郭店儒家竹书可以看作孔子和子思子的著作集。《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是在文本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高度相关。前三篇很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后一篇的作者或者是孔子本人,或者是其弟子。即使《性自命出》是孔子弟子的著作,从思想来源看,它主要反映的还是孔子思想。此前,学界或将郭店儒家竹书判定为“孔孟之间”的著作,或将其都推测为《子思子》的一部分,这两种流行意见都在较大程度上低估了郭店简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依此,孔子本人的思想和哲学应当据郭店简等资料得到重新解释和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尊德义》 《六德》 《成之闻之》 《性自命出》
下载PDF
殷纣“炮烙之刑”释疑
7
作者 张维慎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69,共6页
殷商“炮烙之刑”重点在“炮”,原意为烧杀,它与辽的“炮烙之刑”重点在“烙”,即灼伤,是不同的。殷纣的“炮格之法”是殷商“炮烙之刑”的一种具体执行办法,即在用薪或焦炭烧死人前,加入了罪犯在圜木(而非铜格、铜柱)上行走的娱乐成分... 殷商“炮烙之刑”重点在“炮”,原意为烧杀,它与辽的“炮烙之刑”重点在“烙”,即灼伤,是不同的。殷纣的“炮格之法”是殷商“炮烙之刑”的一种具体执行办法,即在用薪或焦炭烧死人前,加入了罪犯在圜木(而非铜格、铜柱)上行走的娱乐成分。殷纣的“炮格之法”,惩罚的并不是自由民,它对外惩罚诸侯反叛者,对内惩罚有怨望的百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纣 炮烙之刑 炮格之法
下载PDF
中井履轩《大学杂议》中的“明明德”诠释 被引量:2
8
作者 项依然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作为“明之”这一道德修养工夫,不再具有朱子“格致补传”所言“已知之理”“豁然贯通”的意味,而指向了一种“知行并进”的“进往”工夫。履轩的“明明德”再诠释体现出他以孟子“扩充”逻辑消解朱子“复初”逻辑的倾向,从而彰显了作为其四书学重建工作之纲领的“工夫理路的转换”。履轩对“心”与“理”关系的再认识从根本上促成了这一转换,同时也反映出以履轩为代表的怀德堂儒者不甚关心成德之先验根据的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町人基于后天经验的道德践履,在于“我”与“物”之间正确对应关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井履轩 《大学杂议》 明明德 格物致知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智扶志”长效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万朋 张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从资源型脱贫向内生性发展转化,从依附性脱贫向自主型振兴转化?其核心关键就是从表层的、局部的改革转向深度的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扶智扶志”长效机制。本研究在充分把握梳理了学界有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从资源型脱贫向内生性发展转化,从依附性脱贫向自主型振兴转化?其核心关键就是从表层的、局部的改革转向深度的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扶智扶志”长效机制。本研究在充分把握梳理了学界有关乡村振兴问题以及教育“扶智扶志”长效机制构建问题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构建教育“扶智扶志”长效机制的三条基本路径以及相应的改革关键点,即建立利益兼容的新型核心育人机制、营造“绿水青山”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体系以及筑造扎实可靠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圈、生态圈与保障圈。研究为深入推进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人的现代化实现提供宏观层面的构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教育扶贫 扶智扶志 长效机制
下载PDF
“物”的中介性:朱熹“格物致知”思想新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沁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10-126,共17页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以强调“物”的中介性以及“格物”作为一种中介活动为其根本特征。天理作为万物的普遍本体,必须要通过“物”作为中介才能被主体加以把握。“物”关涉主体的价值判断与实践,“物”与“心”基于“理”的普遍贯通...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以强调“物”的中介性以及“格物”作为一种中介活动为其根本特征。天理作为万物的普遍本体,必须要通过“物”作为中介才能被主体加以把握。“物”关涉主体的价值判断与实践,“物”与“心”基于“理”的普遍贯通而具有内在的关联与一致性,从而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格物致知”作为“心”与“物”之间循环往复、交织过渡的实践活动,最终指向对于“物”在“理”之“所当然”的整体性秩序中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心与理一 中介性
下载PDF
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思想的主要内涵与价值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艳娜 吴小丽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即气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民胞物与
下载PDF
从贞元“龙虎榜”进士穆贽身份到《与僧彦范书》作者的文献考察
12
作者 苏利国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4,F0002,F0003,共8页
关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科举“龙虎榜”中的穆贽究竟是谁,自北宋乐史《登科记》《文苑英华》南宋校订本产生以来便众说纷纭,其后《登科记考》及《登科记考补正》等文献所记对此亦悬而未决。通过对穆贽与中唐河南诸穆在登第时间、仕宦... 关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科举“龙虎榜”中的穆贽究竟是谁,自北宋乐史《登科记》《文苑英华》南宋校订本产生以来便众说纷纭,其后《登科记考》及《登科记考补正》等文献所记对此亦悬而未决。通过对穆贽与中唐河南诸穆在登第时间、仕宦经历、行第称谓、起名规范诸方面的考察,认为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登第的穆贽,为穆审之子,穆宁之侄,与赞、质、员、赏等为从兄弟,是僖宗时宣武节度使仁裕之父,曾任兵部员外郎。基于此,《全唐文》所收《与僧彦范书》的作者当为穆贽而非穆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元八年 “龙虎榜” 穆贽 穆质 《与僧彦范书》
下载PDF
四论、五论“新子学”的再探讨——兼论“《子藏》学”对于《汉》《隋》二志的超越
13
作者 王泽宇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9-27,共9页
方勇先生在四论、五论“新子学”中,均提出变革《汉志》“尊经卑子”思想的主张。沿着方勇先生的思路向上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刘歆、班固等人所阐发的“尊经卑子”理念,其理论支撑是《汉志》《七略》所构建的“诸子出于王官”之学的思想脉... 方勇先生在四论、五论“新子学”中,均提出变革《汉志》“尊经卑子”思想的主张。沿着方勇先生的思路向上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刘歆、班固等人所阐发的“尊经卑子”理念,其理论支撑是《汉志》《七略》所构建的“诸子出于王官”之学的思想脉络,其后《隋志》进一步将各派诸子与《周礼》中的职官一一对应,试图将诸子之学纳入“六经”体系。但若将诸子思想与《周礼》中各职官、职文仔细进行比对,则能发现《周礼》产生于各家诸子思想成熟之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不存在诸子借鉴《周礼》思想而成己派之说的可能,这显示出《汉》《隋》两志在处理“诸子”源流问题上单一、粗简的缺点。在此种情况下,方勇先生所提倡的“《子藏》学”则较好地填补了《汉》《隋》两志在诸子学领域内的缺失之处,其对诸子的分类、评析与等而视之的研究理念,超越以往疏解诸子思想的常规路径,并俨然成为当今子学研究系统中的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子藏》学” 汉志 隋志 诸子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理论探讨无症状肺结节的中医药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8期148-150,共3页
近年来,无症状肺结节检出率日益增加,此病通过影像学确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论治,但此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常导致“无证可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强调在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推求病机的重要性。肺结节常常... 近年来,无症状肺结节检出率日益增加,此病通过影像学确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论治,但此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常导致“无证可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强调在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推求病机的重要性。肺结节常常症状较少或无证可辨。此时,认识和理解其本虚标实核心病机对探求其防治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癥瘕 无症状肺结节 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 《黄帝内经》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权知徐州军州事”还是“权知徐州军事”?——苏轼徐州所任职官说略
15
作者 赵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37-42,共6页
学界在整理《滕县公堂记》中苏轼的职官时,存在“权知徐州军州事”和“权知徐州军事”这两种说法。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古籍史料,可以明晰“权知某州军州事”和“权知某军事”在苏轼的时代是不同的官职,两者分别掌管了地方行政中的一“... 学界在整理《滕县公堂记》中苏轼的职官时,存在“权知徐州军州事”和“权知徐州军事”这两种说法。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古籍史料,可以明晰“权知某州军州事”和“权知某军事”在苏轼的时代是不同的官职,两者分别掌管了地方行政中的一“州”和一“军”之事务,两种职官之间也是一种相对平行的关系。再从文献版本、文体特征等方面考察辩正苏轼在徐州所任的官职,可以发现“权知徐州军事”实为误记,正确的署名应该为“权知徐州军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权知徐州军州事 权知徐州军事 辩正
下载PDF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发覆
16
作者 杨仕君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年第3期119-124,共6页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 经籍志 五十五篇 魏徵 五代史志
下载PDF
《续古今诗苑英华》考辨
17
作者 毛伟林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年第2期96-100,共5页
文章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编撰者、编撰时间、书名、所续对象、选录时间范围、卷数、传播及影响等项,对诸家历史文献记载《续古今诗苑英华》的歧异信息进行考辨,考察造成歧异的原因,更正和补充已有研究成果的纰漏。
关键词 《续古今诗苑英华》 《诗苑英华》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释慧净 刘孝孙
下载PDF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涵养本心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炙甘草和炙甘草汤中甘草次酸的含量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淑萍 田嘉铭 +1 位作者 白雪梅 李旺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0-881,共2页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炙甘草和炙甘草汤中甘草次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YWG-C18(250 mm×4.6 mm,10μm),以乙腈-5%醋酸水(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甘草次酸对照品浓度在9.375-300 mg...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炙甘草和炙甘草汤中甘草次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YWG-C18(250 mm×4.6 mm,10μm),以乙腈-5%醋酸水(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甘草次酸对照品浓度在9.375-30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31.545C-82.030(n=6,r=0.999 1),炙甘草加样回收率为99.81%;炙甘草汤为100.28%。结论HPLC法准确可靠,可为控制炙甘草和炙甘草汤质量提供检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炙甘草汤 甘草次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儒家知识论传统的延展与活化——朱熹格物补传意义的再诠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淑新 余亚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9-104,共6页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朱熹格物补传意义进行再诠释,无疑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再发掘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补传 知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