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它簋盖铭文说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的解读——兼申“成王作”中确有非成王语气《诗》 被引量:3
1
作者 宁镇疆 《出土文献》 2020年第4期53-63,156,共12页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传统多读"差寺"为"佐事"或"佐持"。本文结合它簋盖铭文相近辞例,认为其中"差"当读为语词"嗟","寺"当读为"时",...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传统多读"差寺"为"佐事"或"佐持"。本文结合它簋盖铭文相近辞例,认为其中"差"当读为语词"嗟","寺"当读为"时",理解为近指代词"是",故此句当断读为"嗟!寺(时)王聪明"。由此断读,可知这明显是他人称颂时王的口吻,而此句又居"成王作"之第八启中,这说明李学勤先生当初判断"成王作"组诗中也有非成王语气确有道理。由此出发,关于《周公之琴舞》组诗的结构其实还有需要重新探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之琴舞》 它簋 寺王
下载PDF
宋代周礼学文献述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夏微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宋代的《周礼》学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内容更加丰富,大致可分为传说、分篇、专著、图谱四类;宋代《周礼》学文献在训诂上喜与郑、贾立异,并多以义理解经;宋代《周礼》学文献具有珍贵的经学、史学、文献学价值。
关键词 宋代 礼》 礼学
下载PDF
《诗经》与两周金文韵文押韵方式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罗江文 余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共4页
一般来说,诗歌与散文的押韵方式应该不同,但《诗经》与两周金文的押韵方式却极为相似,无论是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或是从韵在一章中的位置,以及一章多韵来看,都大致相同。它们共同表现为韵式多种多样、用韵自由灵活,反映出了先秦时... 一般来说,诗歌与散文的押韵方式应该不同,但《诗经》与两周金文的押韵方式却极为相似,无论是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或是从韵在一章中的位置,以及一章多韵来看,都大致相同。它们共同表现为韵式多种多样、用韵自由灵活,反映出了先秦时期诗文作品用韵的一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押韵 金文 相同 用韵 位置 《诗经》 情况 先秦时期 诗文 作品
下载PDF
“乡评不可掩”——宋元变革视域下的南宋地方社会
4
作者 王瑞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宋元变革社会转型在南宋开启,士人流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势态。较之走出乡里,向上流动,士人更注重在地方上的横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犹如作用于政治场的士论,地域社会的乡评,对士人、士大夫的名誉、地位乃至家族利益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宋元变革社会转型在南宋开启,士人流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势态。较之走出乡里,向上流动,士人更注重在地方上的横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犹如作用于政治场的士论,地域社会的乡评,对士人、士大夫的名誉、地位乃至家族利益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乡评的性质为何?谁握有乡评的话语权?乡评的影响是否仅仅局限于乡里?透过南宋中期宰相周必大的乡评书写,可以获得清晰的具现。从而可以进一步捕捉到的是,作为明清时代乡绅的前身南宋士人、士大夫在地域社会建构活动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宋元变革 乡评 地域社会 必大
下载PDF
子充必大——一个承平时代的士大夫传记的政治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90,共9页
研究南宋中期的历史,无论中央政治,还是地域社会,乃至思想、文学,位至宰相的周必大,都是一位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而《宋史·周必大传》则是研究周必大的最为基本的文献之一。然而已有一定研究积累的周必大研究,对《宋史》本传的研... 研究南宋中期的历史,无论中央政治,还是地域社会,乃至思想、文学,位至宰相的周必大,都是一位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而《宋史·周必大传》则是研究周必大的最为基本的文献之一。然而已有一定研究积累的周必大研究,对《宋史》本传的研究则尚付阙如。其实,包括《宋史·周必大传》在内的正史列传,通过史臣的甄别取舍,在某种程度上说,内容要比出自私家的碑传更为可信和丰富。在重视发掘新史料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基本文献的解读。透过解读《宋史·周必大传》,一个承平时代的士大夫的不平凡作为得以清晰浮现。其所关涉的各种事相,也为解码南宋中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必大 宋史 宋孝宗 士大夫政治
下载PDF
周邦彦两入长安考 被引量:5
6
作者 薛瑞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60,共11页
本文考出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曾两入长安:第一次入长安盖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或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当年秋即离去,此次入长安乃以布衣游学。第二次入长安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春,二月至,三月离去,此次入长安在知河中... 本文考出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曾两入长安:第一次入长安盖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或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当年秋即离去,此次入长安乃以布衣游学。第二次入长安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春,二月至,三月离去,此次入长安在知河中府任,当以公事往来其间。两次入长安均有不少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邦彦 长安 词作 词人 北宋 宋神宗 宋徽宗
原文传递
“褒姒灭周”故事与《诗经·小雅·正月》的性质 被引量:2
7
作者 马银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6,共11页
西周末年,周幽王黜申后、废太子以及嬖爱褒姒的行为,实际上是姬姜婚姻联盟破裂之后周王室对以申侯为中心的姜、戎政治联盟的打击;太子宜臼奔西申后在申侯支持下的自称"天王",则是申侯对周幽王权威的直接挑战,同时这也拉开了&q... 西周末年,周幽王黜申后、废太子以及嬖爱褒姒的行为,实际上是姬姜婚姻联盟破裂之后周王室对以申侯为中心的姜、戎政治联盟的打击;太子宜臼奔西申后在申侯支持下的自称"天王",则是申侯对周幽王权威的直接挑战,同时这也拉开了"周二王并立"的历史序幕。在这场斗争中,褒姒只是周幽王打击申侯势力的工具而已。但是,作为工具的褒姒却不可避免地成为朝臣抨击的目标。《国语·郑语》中史伯对褒姒的妖魔化,是"褒姒灭周"这个政治"讹言"的直接源头。在"周二王并立"的背景下,作为"讹言"的"褒姒灭周"论出自史官之口,从根本上会直接动摇幽王政权的合法性。因此,《正月》诗人才会对"讹言"的"亦孔之将"忧心不已。但是,作为"褒姒灭周"论最直接的受益人,周平王的最后胜出,让"褒姒灭周"这个曾经的政治"讹言"被认定为"真实"的历史。于是,这首旨在警戒幽王君臣当心"讹言"乱政的《正月》,最终也被解释为"知其必灭周也"的政治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褒姒灭 《小雅·正月》 二王并立讹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