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On the Idea of the Heave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etry in the Mid-Tang Dynasty
1
作者 LIU Shun AN Jiaq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9年第12期685-694,共10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id-Tang Dynasty.The discourses on the Heaven by Han Yu,Liu Zongyuan,and Liu Yuxi helped to promot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id-Tang Dynasty.The discourses on the Heaven by Han Yu,Liu Zongyuan,and Liu Yuxi helpe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greatly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ture.The differences in the poetry among the three authors may also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Heaven—Han Yu’s discourse on the Heaven focused on the enemy-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so his poems always showed tension and loss.Liu Zongyuan was interested in the alienation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so his poems were more rational and placid than Han Yu’s.However,Liu Yuxi’s discourse on the Heaven paid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Heaven on human beings,and most of his poems were filled with reason.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lead to the broadened themes,innovated vocabulary,diversified styles,and varied fresh imageries.Likewis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establ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led accordingly to a new type of literature different from the Tang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urse on the heaven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in creative wri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下载PDF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2
作者 谢遐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之性 性本善 文化存在
下载PDF
荀子“礼”学的旨归及内在逻辑
3
作者 石云权 谢卫平 陈灿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社会政治纷争、礼乐文明崩坏的战国亟待重构稳定和谐的世事秩序。荀子赓续前代礼学,熔于一炉,给出了自洽性设想: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将礼视为人世的达道,一方面明确以礼奉养人的自然之欲,调节求欲行为,安顿个体生命,升华道... 社会政治纷争、礼乐文明崩坏的战国亟待重构稳定和谐的世事秩序。荀子赓续前代礼学,熔于一炉,给出了自洽性设想: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将礼视为人世的达道,一方面明确以礼奉养人的自然之欲,调节求欲行为,安顿个体生命,升华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以礼明分等级名分,促成分工合作,推动社会秩序形成和运转,以实现他澄清世事纷乱的初衷。为达成上述两重旨归,荀子寄望于势位尊崇的“圣王”,赋予了他制定礼法、裁夺刑罚的至高权柄,但在制衡王权方面,荀子倾向道德层面的慎终劝诫与警示,并未构想出合理可行的规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于天人之分” 个体生命 社会秩序 “圣王”
下载PDF
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发微
4
作者 刘子珍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99-110,共12页
天人之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不否认“天”对人的限定,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心”对“度”的体认与践行,促使“心”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在... 天人之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不否认“天”对人的限定,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心”对“度”的体认与践行,促使“心”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在向自觉转进。这是上古三代以来固有理性精神在晚周天命观式微大背景下不断张扬的必然结果,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公共思想。晚周天人之分观念在《心是谓中》中表现出较为朴素的特征,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天论》等则对其创造性发展。诸子或侧重于人事道德化,将道德自我圆满视为人生的根本追求;或强调“天”的客观性,将“心”的认知功能提升到“性”的新高度。晚周天人之分观念并非单一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分途并进、互相交叉的多重演进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心是谓中 天人之分 穷达以时 荀子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的逻辑展开及其思想意义
5
作者 孙敏博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1期95-98,共4页
孟子的性善论虽是接续孔子仁学而开出,然其展开却是以人禽之辨作为逻辑起点。在人禽之分的视域下,孟子肯定了人之“性善”。由此出发,孟子以“心”而显“性”,以“心善”作为“性善”的具体表现。以此至善之“心”作为内在价值根源,孟... 孟子的性善论虽是接续孔子仁学而开出,然其展开却是以人禽之辨作为逻辑起点。在人禽之分的视域下,孟子肯定了人之“性善”。由此出发,孟子以“心”而显“性”,以“心善”作为“性善”的具体表现。以此至善之“心”作为内在价值根源,孟子进而提出了他成德成治的设想。从辨分人禽之别到肯定“仁义内在,性由心显”,再到以“心”为本开出其成德论、仁政说,孟子性善论的逻辑展开大体如是。性善论的确立,高扬孔子的道德理想精神,强化了儒家的道德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禽之辨 以心显性 成德成治
下载PDF
天人和谐与中国古代环境道德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新颖 何迎春 吴岱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8-52,共5页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我国"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自然万物之间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因...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我国"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自然万物之间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因而早在古代就已形成朴素生态学和重视生态和谐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内容相整合,提高环境意识,以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21世纪的绿色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道德 中国古代 天人和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 传统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 优秀传统文化 人与环境 道德思想 和谐统一 生态和谐 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 时代特征 环境意识 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 绿色文明 21世纪
下载PDF
基于天人合一理论的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法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代金刚 田思玮 +1 位作者 张明亮 宋军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4,共4页
本文以中医导引法的历史沿革、流传发展和现代研究进展为着眼点,以二十四节气的发展简况及文献记载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天人合一、顺时养生的思想内涵。根据节气和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在二十四个节气内选择相应的时间与方向进行导引、吐... 本文以中医导引法的历史沿革、流传发展和现代研究进展为着眼点,以二十四节气的发展简况及文献记载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天人合一、顺时养生的思想内涵。根据节气和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在二十四个节气内选择相应的时间与方向进行导引、吐纳、存想、按,这项独具特色的古老健身术从唐末宋初流传至今,已经近千年,本文以春季六个节气缩略版为例,从动作和原理进行说明,阐述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法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导引法 二十四节气 天人合一 顺时养生
下载PDF
赖特有机建筑与“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娜蒙 李雨红 许民 《华中建筑》 2007年第1期198-200,共3页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始终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至今仍为人们所迷恋。赖特的有机建筑分成草原式住宅和美国风住宅两个阶段,这两种风格的住宅创作均体现出中国哲...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始终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至今仍为人们所迷恋。赖特的有机建筑分成草原式住宅和美国风住宅两个阶段,这两种风格的住宅创作均体现出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以此来诠释赖特的有机建筑,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建筑的内在涵义,并从中吸取一些对当代建筑创作有益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建筑 草原住宅 美国风住宅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易传》的和合思想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恩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易传》和合思想的核心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和合的最高境界是人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其和合思想特征有四:一是主张阴阳尊卑有序的和合;二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和合的多样性并主张容纳多样性;三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和合... 《易传》和合思想的核心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和合的最高境界是人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其和合思想特征有四:一是主张阴阳尊卑有序的和合;二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和合的多样性并主张容纳多样性;三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和合的两端而主张追求中道,中道是阴阳和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四是认识到了事物阴阳的和合与不和合是并存的、互相转化的。认识和合,目的为追求人与天地合德;认识不和合,目的为居安思危,提高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和合思想 天地合德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北宋熙宁七年的天人之际——社会生态史的一个案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曾雄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6,共12页
雨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的收成,乃至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其中的雨水条件,对于农业和江山社稷的重视使得中国人十分关注自然界中... 雨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的收成,乃至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其中的雨水条件,对于农业和江山社稷的重视使得中国人十分关注自然界中的雨水情况。但在传统中国,雨水又不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雨水被视为有意识的人间主宰者"天"所发出的一种信号,被赋予了许多自然以外的意义。雨水之发生与否往往又被看作是人事的结果,而雨水发生之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又进一步放大了雨水的作用。因此,雨水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历朝列代都十分注意雨水状况,并在做出相应解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一部雨水的历史,也是一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历史。宋代熙宁七年的事例就展示了古人对于雨水的认识,社会在面对灾害性天气时所做出的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七年
下载PDF
天主人从: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及其原因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顺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2,共7页
根据传统天命观的存在,我们可以断定前孔子时期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天主人从的模式。人是一物,古人之物通常指有生命的物体。生命的根据在于气,或曰精气、神气,简称神。神气来源于天,简称"天气",它和"地气"一起创造万... 根据传统天命观的存在,我们可以断定前孔子时期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天主人从的模式。人是一物,古人之物通常指有生命的物体。生命的根据在于气,或曰精气、神气,简称神。神气来源于天,简称"天气",它和"地气"一起创造万物。天通过提供"天气"而成为万物的本源。本源决定了生命体的生存,因而成为它的主宰。天因此成为万物(含人类)的主宰,其表现形式便是天命。天主人从,这便是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胜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81-88,共8页
自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先秦哲学的基础命题,在上古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天人学说不断演化,先后形成了天人交通、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说。而天人合一又以天人相参、天人相类、天人相感为学说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构... 自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先秦哲学的基础命题,在上古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天人学说不断演化,先后形成了天人交通、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说。而天人合一又以天人相参、天人相类、天人相感为学说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系统的天人结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交通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自然审美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薛富兴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2-39,共8页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天然(非人工性)是自然美对象的独特价值,生命则是自然审美的普遍性价值。自然美包括声色与意趣两个层次、对象与环境两大类型,对自然运行之道形而上的智慧领悟和对...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天然(非人工性)是自然美对象的独特价值,生命则是自然审美的普遍性价值。自然美包括声色与意趣两个层次、对象与环境两大类型,对自然运行之道形而上的智慧领悟和对天地自然家园式的情感依恋是人类自然审美极境。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历史与基础逻辑,重申自然审美价值,对当代社会重建天人精神性联系,维持新型天人和谐关系,具有广泛、深刻的人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 天人之际 独特价值 普遍性价值 天人精神性联系
下载PDF
荀子:统摄天人之道的系统哲学家 被引量:3
14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6,共12页
荀子哲学思想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将荀子作为一位系统哲学家来探究。为将荀子理解为系统哲学家,首先必须将其视为一位分析哲学家。这一点得益于已故哲学家柯雄文的相关研究。而整合荀子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使我们对... 荀子哲学思想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将荀子作为一位系统哲学家来探究。为将荀子理解为系统哲学家,首先必须将其视为一位分析哲学家。这一点得益于已故哲学家柯雄文的相关研究。而整合荀子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以使我们对于荀子比以往有更加充分而深入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揭示荀子体现在其人性、语言、知识、道德和政治治理五位一体主张中的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的宏阔视域,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及当前学界一个颇具启示意义的研究理路。这一研究理路,对于全面、完整、公允地认识和评价传统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天人合- 人性恶 系统哲学
下载PDF
原始儒家为什么不论天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顺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43,共7页
孔子罕言天道。孟子几乎不提天道。荀子主张远离天道。在原始儒家那里,天的内涵有二,即自然之天和本然之天。前者指苍苍之天空。后者指天生之本性。古人以为天等自然事物有生命。天故有神。遥远的天空因此具有神秘性。"绝地天通&qu... 孔子罕言天道。孟子几乎不提天道。荀子主张远离天道。在原始儒家那里,天的内涵有二,即自然之天和本然之天。前者指苍苍之天空。后者指天生之本性。古人以为天等自然事物有生命。天故有神。遥远的天空因此具有神秘性。"绝地天通"后,儒家接受了天人相分的观点,以为天人不同、天道不影响人道。远离天道、不迷信天道的最终目的是崇人道、尽人事。勿信天、远天道及重人道才是原始儒家鲜论天道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天道 人道
下载PDF
孔子是怎样解释《周易》的 被引量:4
16
作者 蒙培元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共6页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易》 五十以学《易》 天人之学
下载PDF
以仁为本: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世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3,共7页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是"以仁为本"。仁爱之心的不断扩展,使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过渡,因为人与自然是同本同源的,"仁"(生物之德)是其共同本质。"仁"所要求的世界秩序是爱有差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人为...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是"以仁为本"。仁爱之心的不断扩展,使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过渡,因为人与自然是同本同源的,"仁"(生物之德)是其共同本质。"仁"所要求的世界秩序是爱有差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人为本,实现爱人与爱物的统一。人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履行自己的天职,即"赞天地之化育",这便是"仁"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仁为本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英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5,共5页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易学哲学 元论 天止人继说 人文宇宙观
下载PDF
《周易》自然哲学与生命实践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曙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4,共7页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哲学 三才圆通 知行不二 生成整体 象数
下载PDF
论诗纬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公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9,共7页
诗纬为汉代三家诗及毛诗之外的一种《诗经》解释学 ,其基本性格以天人感应为核心 ,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诗纬虽已残佚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可取的见解 ,包括对《诗经》的整体理解和对篇义及章句的解释。另外 ,诗纬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 诗纬为汉代三家诗及毛诗之外的一种《诗经》解释学 ,其基本性格以天人感应为核心 ,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诗纬虽已残佚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可取的见解 ,包括对《诗经》的整体理解和对篇义及章句的解释。另外 ,诗纬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献 ,以及富含文学性的精警文字。古代因其与经义相悖谬而予排斥 ,近代则以其语涉荒诞多说祥瑞而予否定 ,此皆无助于认识其《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纬 天人感应 《诗推废灾》 《诗合神雾》 《诗泛历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