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cting Our Common Homestead:A Comparative Study on Attitudes Towards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1
作者 陈莹 《海外英语》 2010年第11X期395-397,共3页
In light of increasingly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is paper,through comparing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points out rebuilding a ha... In light of increasingly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is paper,through comparing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points out re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common object of human being,and appeals to people to shake off man-centered thinking pattern,and to treat nature as our fri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man and nature protecting HARMONY
下载PDF
Return Children to Nature——A Critique of Rousseau's Natural Education Thought
2
作者 许和平 周心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第2期24-25,共2页
Jean Jacques Rousseau was one of the famous French Enlightenment thinkers,and Emile was one of his great masterpieces,in which he emphasized his objection to the medieval religious and feudal education that was a hind... Jean Jacques Rousseau was one of the famous French Enlightenment thinkers,and Emile was one of his great masterpieces,in which he emphasized his objection to the medieval religious and feudal education that was a hindr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natural individuality,and he advocated 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education that was conformity to the children's nature,and foster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body and mind.Rousseau's natural education theory was an education rationale for human innovation of its education posterior to his time,which thus was called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human education history.From Rousseau onwards,the human education theory has begun to enter a new period of emphasis on research of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画家 艺术工作者 自然人
下载PDF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的治理逻辑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震 刘栋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6-227,共12页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推动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三方面,揭示出环境党内法规所秉持环境系统观、环境效能观、环境文明观的政理法理。环境党内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环境党内法规所承载上述治理逻辑的规范样态,不仅包括符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严格形式要件的狭义党内法规,也包括引领环境法治发展的环境政策、起到监督保障等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从环境党内法规的政治功能和规范效力来讲,将以决议、决定、意见、通知等为主要载体的环境政策视为广义的环境党内法规,符合新形势下环境党内法规体系构筑的核心要义。从目前党内法规体系的构成情况看,起到监督保障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成为了主力军,但其数量庞杂又单线作战的实践困境使其亟需完善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应进一步探讨党的环境政策和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向狭义党内法规的有机转化,使狭义的环境党内法规成为环境党内法规体系的主体部分。广义视阈下的环境党内法规,在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着规范、治理与重塑的制度功能。环境党内法规通过将党的不成文的环境文明提炼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形态,从而使其获得长远的效能力和长期的执行力。环境党内法规通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赋能,从而全面发挥其环境治理的政治效能、预防效能和发展效能。环境党内法规以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结构为环境文明奠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理念为环境文明铸魂、以党规国法共治为保障的外部制度为环境文明塑形,使其实质上具备了打造人类环境文明新形态的重塑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完备的环境党内法规体系对上述功能的系统发挥尤为重要,因此,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还有待进一步体系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党内法规 治理逻辑
下载PDF
法成令修:新《环保法》对债券定价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倩 边浩东 魏远国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9,共11页
本文将环境规制效应延伸到债券市场,以新《环保法》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重污染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将债券信用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利差和... 本文将环境规制效应延伸到债券市场,以新《环保法》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重污染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将债券信用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利差和违约利差之后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债券违约利差,对流动性利差未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新《环保法》的实施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处罚效应、投资者情绪效应以及资源效应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对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会随着客户集中度的降低、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企业积极改善自身环境绩效而减弱。本文的研究对评估新《环保法》的经济效果,推动政策进一步精准发力,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新《环保法》 信用利差 准自然实验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一项基于多维度的历时性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元喜 方盛举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经传统、统筹与创新三个阶段,构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图景。其中,关于自然价值观的更迭,从生产质料转变为保障条件,再到新型财富,其价值得以不断扩容与彰显。同时,随着自然价值观...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经传统、统筹与创新三个阶段,构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图景。其中,关于自然价值观的更迭,从生产质料转变为保障条件,再到新型财富,其价值得以不断扩容与彰显。同时,随着自然价值观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也从传统阶段的相对分离,转变为统筹阶段的共在共存,再向创新阶段的共生共荣关系抵近。在这一关系变迁中,从发展优先为起点,到发展与保护统筹兼顾,最终演变为生态优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纵观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绿色型发展作为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路径保障,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解构,进而为通往人类现代化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自然价值观 人与自然 发展与保护 绿色型发展
下载PDF
基于气化论探析“天人相应”理论的自然科学内涵
6
作者 郭海珍 赵玉珂 +3 位作者 李晓凤 张文玉 王润英 杜武勋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2期1662-1665,1669,共5页
“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建立在对自然气化与人体气化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天地万物包括人皆为天地之气所生,本于一气,故而气化是“天人相应”理论的根基,离开气化便很难正确理解天人关系并加以利用。故从气化论出发,以自然气化论“天”,... “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建立在对自然气化与人体气化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天地万物包括人皆为天地之气所生,本于一气,故而气化是“天人相应”理论的根基,离开气化便很难正确理解天人关系并加以利用。故从气化论出发,以自然气化论“天”,以人体气化论“人”,以药物气化为中介,通过自然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关系论“相应”,来阐述“天人相应”理论的科学内涵,这对于理解中医理论、推动中医学向现代化的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应 自然规律 自然科学 自然气化 人体气化 药物气化
下载PDF
生态文明促进法的基本设想及其展开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宁 张隽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生态文明促进法是关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蕴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立法。生态文明促进法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利益,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合理期待,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促进法是关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蕴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立法。生态文明促进法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利益,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合理期待,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观内化于社会机体。生态文明促进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凸显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价值,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引领整部立法的结构布局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促进法的法律制度要与基本原则相互呼应,与既有政策相互协调,既要体现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对现行成熟的制度进行整合和完善;又要注重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使制度之间互相衔接,提升制度体系的自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促进法 法律定位 法律原则 制度体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自然区划单独立法研究——以《长江保护法》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姜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区划单独立法,但相关研究只注重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自然区划单独立法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事实上,《长江保护法》对回答环境法治的三个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这三个问题是:为何自然区...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区划单独立法,但相关研究只注重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自然区划单独立法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事实上,《长江保护法》对回答环境法治的三个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这三个问题是:为何自然区划需要单独立法?什么样的自然区划可以单独立法?自然区划法应如何立法?尤其是在强调立法节制的当下,为长江这一自然区划单独立法而不是修正涉及长江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律,背后更是具有深远的立法考量与丰富的研究价值。以《长江保护法》为素材,对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利于《长江保护法》未来的革新与发展,更能为新颁布的《黄河保护法》与《青藏高原保护法》等环境法律提供更为详备的理论支撑,进而最终作用于环境法治的发展与完善。《长江保护法》之所以被制定和颁布,缘于长江等自然区划的环保特殊性与现有法律的普适性存在不洽,并且自然区划的环境法治与环境法律的法域链接存在不洽,导致普适的环境法律无法满足自然区划特殊的环境保护需求,以及环境法治在自然区划上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出现了断裂。自然区划需要单独立法,然而却并非所有的自然区划都需要单独立法,长江流域为自然区划立法提供了一个标准型样范。一方面,长江流域具备地理与人文的特殊性,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具备环保需求与规制手段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长江流域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且又是一个完整而聚合的生态系统。因此,只有具有特殊性与广域性的自然区划才会产生与旧有环境法律的上述不洽,才具有单独立法的必要。为了让自然区划法适应于当前环境法律体系,且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与作用,需要将自然区划法置于环境法律体系中的特殊法地位,在法律适用中予以优先适用。并且,自然区划法具有一项不同于现有环境法律的原则——完整性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自然区划法需要选择一种与当前环境法律有别的立法模式:确立以地方政府为规制对象,并围绕提升环境质量而非个体规制,赋予地方政府以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区划 单独立法 长江保护法 特殊性 广域性 完整性原则
下载PDF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9
作者 杜群 黄辉 +1 位作者 孙佑海 高利红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30,共28页
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对环境法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环境法学守正与创新、完善与突破的挑战。首先,自然生态保护法是环境法体系的新兴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吸纳并展现这一领... 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对环境法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环境法学守正与创新、完善与突破的挑战。首先,自然生态保护法是环境法体系的新兴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吸纳并展现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自然生态保护法按照保护目的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自然保护法和生态保护法领域。自然保护法采取禁止和限制开发利用方式对原真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生态保护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尤其注重对生态破坏后果的修复、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已经考虑设立自然生态保护编,表明法典与学理的融贯。其次,全面确认环境权是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重要使命,其重大意义表现在:能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重要基石,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学科的基础性概念具有重要的法学价值。环境权全面入典,应规定环境权的一般性概念和具体类型,兼顾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内容。再次,生态环境法典编纂重启环境法是否为独立部门法的学理讨论。不同的定位将决定法典不同的编纂模式、结构和制度内容。将环境法认定为领域法,将削弱学术共同体和法治建设共同体对环境法的法体系发展的主观确信,不利于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整体协调发展。环境法作为独立部门法有利于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最后,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应当充分考虑全球生态环境法治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其内在价值规律和制度发展运行逻辑,以整体主义生态观指引法典的内在体系构造,确立环境正义原则,构建沟通、协商制度,加强专家和公众参与决策,增强我国环境法典编纂在全球生态法律秩序中的引领性和贡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自然生态保护法 环境权 独立部门法 法典的全球秩序观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逻辑重构--从“权利救济”到“义务证成”的嬗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小姣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主要是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设计,但在权利话语下,不仅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性质争议引发诉讼性质认定之困难,而且权利本质的个人性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相悖。为避免循此“权利救济”逻辑安排给环... 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主要是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设计,但在权利话语下,不仅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性质争议引发诉讼性质认定之困难,而且权利本质的个人性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相悖。为避免循此“权利救济”逻辑安排给环境司法造成不可忽视的漏洞,有必要转向义务视角证成政府提起索赔的内在逻辑。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实质是政府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新方式。鉴于此,首要的是遵循行政优先原则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行政执法不能之兜底手段,在此基础上合理赋权和严格控权以保证赔偿磋商的公平公正,同时应完善问责机制以避免政府索赔角色的冲突,最后衔接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关联诉讼的关系,进而保障该制度的全面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环境保护义务 公法责任 行政优先
下载PDF
河流伦理的法律表达
11
作者 刘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30,共7页
建构河流伦理是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必经途径,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河流伦理,而中国的流域立法如何体现河流伦理的内容、如何保障河流伦理的实现,仍待深入探讨。中国流域立法在河流伦理的指引下,谱写了对河流自然生命... 建构河流伦理是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必经途径,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河流伦理,而中国的流域立法如何体现河流伦理的内容、如何保障河流伦理的实现,仍待深入探讨。中国流域立法在河流伦理的指引下,谱写了对河流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进行双重保护的法律制度,《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形成了以保障生态安全为理念、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全过程的系统治理为内容的保护河流自然生命的法律制度框架;对河流文化生命的法律保护还需建构河流文化保护规划、河流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河流文化遗产分类保护与宣传教育、河流文化司法保障等制度。研究成果对中国流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完善添砖加瓦,有助于真正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伦理 流域立法 自然生命 文化生命 《长江保护法》 《黄河保护法》
下载PDF
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性质——兼析《海洋环境保护法》第114条第2款
12
作者 凌欣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7-53,共7页
关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性质,学界有公益诉讼说、国益诉讼说和私益诉讼说等不同观点。从《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条款的立法脉络、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司法实践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为了维护海洋环境资源... 关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性质,学界有公益诉讼说、国益诉讼说和私益诉讼说等不同观点。从《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条款的立法脉络、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司法实践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为了维护海洋环境资源所有者国家的利益,由海洋监管机关履行海洋生态环保行政职责而提起的诉讼,其性质应为国益诉讼。鉴于第11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诉讼性质仍然模糊,建议修改第114条第3款,采用“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表述,以有别于第2款“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进一步明晰这两款所规定的涉海环境诉讼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海洋环境保护法 诉讼性质 社会公共利益
下载PDF
新《环境保护法》对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ESG评级视角
13
作者 邢新朋 刘天森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70-75,共6页
为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文章选择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解析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对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新《环境保护法》显著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且... 为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文章选择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解析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对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新《环境保护法》显著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且对于规模更大、所处行业竞争更激烈、区域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企业来说效果更加突出。企业融资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文章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级视角探析新《环境保护法》的微观效果,丰富了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行为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环境保护法》 绿色转型 ESG评级 重污染企业 准自然实验
下载PDF
生态文明立法下保护地役权的现状及规范构造
14
作者 盛余煌 《四川环境》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保护地役权由国外经验引入,在国家公园试点中逐渐成为兼具本土化探索的新兴土地权属管理制度。但基于公私属性争论,保护地役权的规范路径存在众多争论,尚未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式确立。考虑到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 保护地役权由国外经验引入,在国家公园试点中逐渐成为兼具本土化探索的新兴土地权属管理制度。但基于公私属性争论,保护地役权的规范路径存在众多争论,尚未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式确立。考虑到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保护地役权制度应尽快于法有据。基于此,通过分析保护地役权制度属性,对比民法与环境法两条入法路径,结合生态文明立法进程探讨保护地役权规范构造的更优选择。分析得出在环境法中另起炉灶路径较为适宜,建议在先行出台的《国家公园法》中设定具体规则,后考虑在《自然保护地法》与《生态环境法典》中予以原则性纳入,最后将细化规定空间留给专类保护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立法 保护地役权 规范构造 国家公园法 自然保护地体系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明康 薛达元 +1 位作者 常仲农 赵宏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4年第1期53-55,共3页
本文在对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2o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调查和全国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 本文在对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2o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调查和全国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有效管理 中国
下载PDF
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云江 张敏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71-74,共4页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环境问题和民众环境伦理意识淡薄的实际 ,提出环境保护中要提高人们伦理意识 ,端正环保主体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 ,自觉选择环境治理技...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环境问题和民众环境伦理意识淡薄的实际 ,提出环境保护中要提高人们伦理意识 ,端正环保主体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 ,自觉选择环境治理技术 ,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确保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落实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探讨环境保护和建设中 ,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精华 ,提升环保从业人员环境伦理意识 ,加大环保政策和法规执行力度 ,强化环保宣传与教育等途径。指出提高公众环境伦理意识 ,无须增加多少投资 ,也能解决许多环境问题。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伦理 人与自然 可持续发展 中国
下载PDF
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秀梅 张超汉 《时代法学》 CSSCI 2010年第2期83-91,共9页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在保护海外公民权...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在保护海外公民权益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有必要在我国实行外交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海外公民权益保护的策略,以切实保护其权益不受它国的非法侵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人本化 海外公民权益 外交与领事保护 性质
下载PDF
论中国园林的审美特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紫华 陈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7,共7页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至今,人们的认识尚不清晰准确。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中国园林核心的审美特性。中国园林核心的审美特性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独特的"天人合一"、"法天象地"、"法天贵真"...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至今,人们的认识尚不清晰准确。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中国园林核心的审美特性。中国园林核心的审美特性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独特的"天人合一"、"法天象地"、"法天贵真"的造园理念;其二,追求逼真地再现天然的、原生态的自然的审美形式;其三,把自然事物加工提升为艺术品,再把艺术品从形式上还原为自然之美。《周易》、《老子》、《庄子》和禅宗哲学等所宣扬的尊崇"天然"的观念,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决定了中国园林最核心的审美特性,并由此生发出其他的、更多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自然美 艺术美 审美特性 天人合一 法天象地
下载PDF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余小林 周友兵 +3 位作者 申国珍 熊高明 徐文婷 谢宗强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1期158-163,共6页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分析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分析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5个分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的最佳值分别为1.74万人·d^(-1)、1.42万人·d^(-1)、2.15万人·d^(-1)、1.16万人·d^(-1);(2)由于神农架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景区内垃圾日产日清,并运输至景区外进行统一处理,所以生态环境容量暂不是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3)根据"木桶原理",选择最小分量作为最佳旅游环境容量,得到日旅游环境容量的最佳值为1.16万人,年旅游环境容量最佳值为208.37万人。以上结果可为遗产地游客人数及分流、接待设施存量、旅游产品设计及开发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地 旅游环境容量 游客体验 资源保护 木桶原理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程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29
20
作者 张赓 马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9-17,共9页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和批判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科学总结而形成的。从1921年建党到1949新中国成立为党的生态思想萌芽期,1949年到1978年为思...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和批判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科学总结而形成的。从1921年建党到1949新中国成立为党的生态思想萌芽期,1949年到1978年为思想探索期,1978年到2012年为思想发展期,2012年十八大以来为思想成熟期,这几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赓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人民性与价值性统一的理论特征,这是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永葆科学性、先进性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持续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思想 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