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
1
作者 汪维辉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58-187,共30页
提要考察表达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是汉语词汇史的基本任务。本文围绕“放牛”这一组合考察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上古汉语说“牧”,至晚从东晋起可以说“放”,并在唐以前可能已经取代... 提要考察表达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是汉语词汇史的基本任务。本文围绕“放牛”这一组合考察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上古汉语说“牧”,至晚从东晋起可以说“放”,并在唐以前可能已经取代了“牧”。先唐佛经比中土文献更能反映口语。近代汉语主要使用“放(北方)”和“看(南方)”,这种北—南对立的格局大致形成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方言用词丰富多样,但没有专用的“放牧”义动词,都是借用其他动词。大官话区基本都是“放”,非官话区则五花八门,“官话(+放)—非官话(-放)”的对立明显可见。这些动词的语义来源多达十种以上,以“看视”义词最多,分布也最广。除“饲”“养”外,“放、看、䁐/眏、睇、觑、睨、望、■、守、掌、管、照、顾、牵、挡、堵、拦、赶、趁、吆、走”等都是用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表达整个事件,后来这种修辞义固化为了词义。跟“一义用多词”相反,也存在“一词有多义”的情况,比如当代方言中的“看”“饲”和近代汉语中的“放”。文章还讨论了近现代汉语里“放+禽畜名”的隐喻义问题。此类工作仍有拓展余地:一是个案的增加,二是研究的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 同义异词 同词异义 词义演变 汉语词汇史 汉语方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