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汪维辉
-
机构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58-187,共3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21&ZD295)
“汉语词汇通史”(14ZDB093)
+2 种基金
“基于大型语料库的汉语弱组构性历时演变与语言演变规律研究”(18ZDA292)
“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20&ZD298)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基本词汇历史演变研究”(16JJD74001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提要考察表达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是汉语词汇史的基本任务。本文围绕“放牛”这一组合考察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上古汉语说“牧”,至晚从东晋起可以说“放”,并在唐以前可能已经取代了“牧”。先唐佛经比中土文献更能反映口语。近代汉语主要使用“放(北方)”和“看(南方)”,这种北—南对立的格局大致形成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方言用词丰富多样,但没有专用的“放牧”义动词,都是借用其他动词。大官话区基本都是“放”,非官话区则五花八门,“官话(+放)—非官话(-放)”的对立明显可见。这些动词的语义来源多达十种以上,以“看视”义词最多,分布也最广。除“饲”“养”外,“放、看、䁐/眏、睇、觑、睨、望、■、守、掌、管、照、顾、牵、挡、堵、拦、赶、趁、吆、走”等都是用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表达整个事件,后来这种修辞义固化为了词义。跟“一义用多词”相反,也存在“一词有多义”的情况,比如当代方言中的“看”“饲”和近代汉语中的“放”。文章还讨论了近现代汉语里“放+禽畜名”的隐喻义问题。此类工作仍有拓展余地:一是个案的增加,二是研究的精细化。
-
关键词
放牧
牧、放、看
同义异词
同词异义
词义演变
汉语词汇史
汉语方言
-
Keywords
GRAZE
“mu(牧)”“fang(放)”“kan(看)”
different words with the same meaning
the same words use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semantic chang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Chinese dialects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