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老子哲学“无”“有”观的建筑空间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傅志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0-105,共6页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天下万物既生于"无"又生于"有":道之"无"蕴涵着无限生机,道之"有"具有创生万物的无穷潜力。建筑由"道"所生,建筑的"无",是天、地、物、人交互生发与融...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天下万物既生于"无"又生于"有":道之"无"蕴涵着无限生机,道之"有"具有创生万物的无穷潜力。建筑由"道"所生,建筑的"无",是天、地、物、人交互生发与融合的生命场所,建筑的"有"是天、地、物、人协同构建的空间实体。建筑遵循"道"的规律性:建筑的"无"与"有"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建筑的"有"必然向建筑的"无"回归。建筑的"无"使得构筑建筑"无成法"。我们只有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建筑,依循建筑的本性构筑建筑,才能实现"无不为"的建筑,成就建筑的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与无 无为 建筑空间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以魏晋玄学为例对“本体”的结构及建构逻辑的诠释 被引量:2
2
作者 康中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0-130,共11页
所谓"中国哲学"主要是形成、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一种"性与天道"的天人之学。在此,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是合而为一的,而这个"合"或"一"在哲学理论上逻辑地要求着"本体"的... 所谓"中国哲学"主要是形成、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一种"性与天道"的天人之学。在此,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是合而为一的,而这个"合"或"一"在哲学理论上逻辑地要求着"本体"的思想和理论,故中国哲学中历来有一本体思想。但这种"本体"却不同于西方哲学中那种抽象的范畴实体的本体论,它是一种境界或意境,即境界本体,而此种本体的内涵恰是"事情本身"的本性、本质,即其"有—无"性本质。在中国哲学中,魏晋玄学以其较明确的问题和思想对本体之特性、结构及其逻辑演进作了有益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一无”性 魏晋玄学 独化
下载PDF
“有无”与“虚静”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有无”思维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建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7-22,共6页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qu...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 虚/静 实有/境界
下载PDF
为什么说“不知与所不知”超不出“知与所知”——所知学释疑之一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永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6-70,共5页
在西安交通大学“211”与“985”建设中,学校一直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创建新学说、新学派,为了推动新学说、新学派的创建,本刊特开辟“新学说新学派”栏目。“所知学”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刘永富博士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 在西安交通大学“211”与“985”建设中,学校一直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创建新学说、新学派,为了推动新学说、新学派的创建,本刊特开辟“新学说新学派”栏目。“所知学”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刘永富博士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据推广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创建的哲学新学说,并被列入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承担的“211”与“985”建设内容。目前,所知学已经具备了一门新学说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原则、基本理论框架都已经确立,并且取得了多方面的应用成果。但是,仍然有大量与所知学有关的重要理论和应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争鸣。欢迎所有对所知学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讨论,并欢迎其他有志创建新学说、新学派专家学者来稿。虽然在语言实践中,我们经常谈到“不知”与“所不知”,虽然我们可以说“知”相对于“不知”而言,“知”由“不知”过渡而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所知学关于“我们所谈论、所研究、所自觉处理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所知”这一基本观点。“知与所知”对“不知与所不知”具有优先地位,“不知与所不知”只不过是特殊的“知与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与所知 不知与所不知 是与不是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天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0-86,2,共7页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之意义域 中国传统美学 言不尽意 大象无形 有无相生
下载PDF
论新闻作品的意境美(上) 被引量:2
6
作者 季水河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6期3-8,共6页
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 ,也是人们研究最充分的课题之一。新闻意境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 ,但在新闻理论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艺术意境和新闻意境在呈现形态上有着很多相似性 ,但同时又不能等同 ,尤其是在创造手法和表现... 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 ,也是人们研究最充分的课题之一。新闻意境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 ,但在新闻理论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艺术意境和新闻意境在呈现形态上有着很多相似性 ,但同时又不能等同 ,尤其是在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所表现感情的隐显 ,主体意识的强弱 ,新闻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意境 新闻意境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下载PDF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
7
作者 肖建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4,共6页
"有无"关系的本质体现老子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深层次思维特征。以《老子衍》为基本研究资料,以老子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王夫之批判、吸收、改造老子思想的理论思维根源,论证王夫之"援道入儒&q... "有无"关系的本质体现老子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深层次思维特征。以《老子衍》为基本研究资料,以老子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王夫之批判、吸收、改造老子思想的理论思维根源,论证王夫之"援道入儒"思想的本质特征。王夫之通过对"有无"相生关系的理论思维分析,把老子的"无"境界改造为具有儒家思想内涵与理论合理性的实有境界,体现了他以"有"合"无",以人合天的实有形态即"天人合一"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 实有/境界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王夫之“幽明”哲学初探
8
作者 李一鸣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69-74,共6页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学思想,肯定“太虚即气”,批评朱熹的“理在气先”,以为“凡虚空皆气”。他的“幽明”哲学强调“言幽明而不言有无”。他用“幽明”来取代“有无”之论,认为理解和阐明宇宙世界的本原与生成,最重要的不是“有”与...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学思想,肯定“太虚即气”,批评朱熹的“理在气先”,以为“凡虚空皆气”。他的“幽明”哲学强调“言幽明而不言有无”。他用“幽明”来取代“有无”之论,认为理解和阐明宇宙世界的本原与生成,最重要的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幽”与“明”的问题。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幽明 有无
下载PDF
有无与柔弱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的研究
9
作者 肖建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8-62,共5页
老子"有无合一"的境界形态哲学思维,在人生社会领域表述为与"柔弱"合一,"有无"与"柔弱"合一是对人生社会领域"无"与"无中之有"统一于"无"之境界的境界形态"... 老子"有无合一"的境界形态哲学思维,在人生社会领域表述为与"柔弱"合一,"有无"与"柔弱"合一是对人生社会领域"无"与"无中之有"统一于"无"之境界的境界形态"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论证。王夫之以实有形态的"有"与"有中之无"合"柔弱"于实有,一方面揭示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虚无"思想根源;另一方面,论证了实有"有无"为思维基础的"有无"与"柔弱"合一于实有之"有"的实有形态哲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 柔弱 境界
下载PDF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境界的思维研究
10
作者 肖建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2-71,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于"有无"问题的讨论起于老子,而止于王夫之。王夫之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老子"有无"观及境界形态哲学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儒家实有思想为思维基础,辨析老子以"有无&qu...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于"有无"问题的讨论起于老子,而止于王夫之。王夫之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老子"有无"观及境界形态哲学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儒家实有思想为思维基础,辨析老子以"有无"为核心的境界形态思维方式,赋予"有无"以实有的哲学意义,论证了儒家实有形态的境界观和哲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老子 有无 境界
下载PDF
“道”:在“无”的向度上
11
作者 鲁庆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68-74,共7页
对老子哲学的研究要“言有宗,事有君”;以现代思维方式观照老子哲学存在着错位;老子哲学之道有两个面向,不仅有“有”的向度,更有“无”的向度,而“无”是“道”更重要的面向。在与世界哲学的基本概念如存在、逻各斯、大梵、至上神等观... 对老子哲学的研究要“言有宗,事有君”;以现代思维方式观照老子哲学存在着错位;老子哲学之道有两个面向,不仅有“有”的向度,更有“无”的向度,而“无”是“道”更重要的面向。在与世界哲学的基本概念如存在、逻各斯、大梵、至上神等观念并行的语境中,“无”是中国式的,是老子的贡献;“无”是绝对的。共时地讲,它在世界的背面,历时地讲,它在万物之初。“无”在人的内在中显露,是“内在超越”的方式,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原初的“无”只是看或被看;“看”,是一种逻辑,是中国原初的智慧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老子哲学 “无” “道”
下载PDF
论吴筠的道学思想特色
12
作者 王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3-136,共4页
唐玄宗统治时期,道教重玄学学者吴筠开始将唐初重玄学的理论重心由道本论向本原论 生成论转变,由此形成其贬佛融儒、同有无、忘情说及性命双修等道教哲学思想。同时,这又是对道教的道体论、性情论及修道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特色既代... 唐玄宗统治时期,道教重玄学学者吴筠开始将唐初重玄学的理论重心由道本论向本原论 生成论转变,由此形成其贬佛融儒、同有无、忘情说及性命双修等道教哲学思想。同时,这又是对道教的道体论、性情论及修道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特色既代表了当时上清派主流的理论水平,同时又包蕴了内丹道思想的萌芽,是对重玄学的发展和总结,预示着重玄学已逐步向性命双修的内丹学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筠 唐朝 道学思想 道教 道体论 性情论 修道方法 内丹学 重玄学
下载PDF
老子“有无相生”说与中国美学“意境”之开放性
13
作者 李天道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9-74,共6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相生 阴阳 开放性
下载PDF
老子“虚中妙用”思想考论——《道德经》第十一章解读
14
作者 詹石窗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9-45,共7页
在《道德经》第十一章里,老子要表达“虚中”的道理,但行文却没有出现“虚中”的字眼,而是以比喻的方式来暗示。老子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车、器制作与房屋建造,以有形可感的存在表征了“以虚为中”的大道理趣。引申到精神修养方面,就... 在《道德经》第十一章里,老子要表达“虚中”的道理,但行文却没有出现“虚中”的字眼,而是以比喻的方式来暗示。老子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车、器制作与房屋建造,以有形可感的存在表征了“以虚为中”的大道理趣。引申到精神修养方面,就是要驱除那些干扰内心平静的欲望,纯化自我的心灵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中妙用 有无 道德之本
下载PDF
抗—HBs阳性者的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15
作者 李贵华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72-74,共3页
对32例抗-HBs 阳性者的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125例及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20例比较,显示:1,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偏大;2,肝功能改变较轻。
关键词 抗-HBS 阳性 散发性 非甲非乙型肝炎
下载PDF
句子指称的模型事实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文华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3期5-11,共7页
弗雷格主张句子的指称是真值,罗素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句子的指称是事态,Barwise和J.Perry主张句子的指称是情境类型,陈晓平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件。但这些观点都面临较大困难,故本文提出句子指称的模型事实论(model-fac... 弗雷格主张句子的指称是真值,罗素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句子的指称是事态,Barwise和J.Perry主张句子的指称是情境类型,陈晓平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件。但这些观点都面临较大困难,故本文提出句子指称的模型事实论(model-fact theory)。模型事实论主张:只有相对于一个模型才可以严格地谈句子的指称;如果一个句子在某个模型上有指称,则该句子的指称是该模型上的事实。对词也有类似的主张,即只有相对于一个模型才可以严格地谈词的指称;如果一个词在某个模型上有指称,则该词的指称是该模型中的对象。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用这一观点解决了否定存在难题,且解决的方法不同于蒯因和A.P.Martini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的指称 弹指证明 真值论 模型事实论 否定存在难题
下载PDF
“有”“无”之间的哲学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互阐释
17
作者 张羽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95-98,共4页
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 ,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 ,会通... 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 ,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 ,会通中西学问 ,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相互阐释 ,在挖掘这两大哲学体系中所深蕴的思想宝藏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下载PDF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
18
作者 李贵良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6,共4页
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 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出韩注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谈“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始生万物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阐释出韩康伯注解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韩康伯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阴一阳
下载PDF
试论《老子》中的“无”及其与“有”和“道”的关系
19
作者 张应超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0期16-19,共4页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子》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qu...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子》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 “道” “有”
下载PDF
“有无之境”对“人生境界说”的批判及发展
20
作者 钟亚琳 《阴山学刊》 2016年第5期73-77,共5页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集中体现在《新原人》中,他以觉解区分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虽然陈来先生十分认同《新原人》的努力,提出"境界说是新理学的核心",但是,"冯先生对于无我并没有像对有我...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集中体现在《新原人》中,他以觉解区分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虽然陈来先生十分认同《新原人》的努力,提出"境界说是新理学的核心",但是,"冯先生对于无我并没有像对有我那样做出分疏,从而在《新原人》中没有给本书(《有无之境》)集中讨论的无我之境一个地位。"此外,陈来先生认为"人生境界说"以空灵的形上学为基础因而无法体现其价值。为此,他通过《有无之境》构建了以有为体、以无为用、以有合无的圆融境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陈来 同天境界 有无之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