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a community forest in Northern Thailand 被引量:1
1
作者 Siriluck Thammanu Dokrak Marod +6 位作者 Hee Han Narayan Bhusal Lamthai Asanok Pipat Ketdee Noppakoon Gaewsingha Seunghyun Lee Joosang Chu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49-662,共14页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is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use of community forest resources.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ree s...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is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use of community forest resources.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deciduous Ban Mae Chiang Rai Lum Community Forest in Northern Thailand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ree biodiversity in the forest.We conducted a stratified systematic sampling of the forest’s total area of 3925 ha,and twenty-five 0.16 ha survey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three different stands of the deciduous forests to estimate and characterize the difference in biological diversity among the stands.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affecting such differences in biodiversity of the stands.The results showed a high diversity of trees in the forest as 197 species,144 genera,and 62 plant families were recorded.The CCA ordination identifi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were elevation,distance to streams,soil moisture,organic matter,and distance to communities—tha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ree species(p<0.05)in the community forest.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ought reduction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check dams,fire protection,and monitoring community forest-product usage would be recommended to furthe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community forest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forest management Species biodiversit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an Mae Chiang Rai Lum community forest northern Thailand
下载PDF
论当代内蒙古多民族作家的北疆文学空间构建
2
作者 崔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16,共5页
北疆文学空间的壮阔构建是内蒙古当代文学的突出特征。“北疆”在文学实践中成为作家创作的地理基础和文化资源,多元丰富的北疆文学空间也成为北疆文化的集聚场域和中国故事的地域性表达,多民族作家创作时的认知情感、意义赋予和价值构... 北疆文学空间的壮阔构建是内蒙古当代文学的突出特征。“北疆”在文学实践中成为作家创作的地理基础和文化资源,多元丰富的北疆文学空间也成为北疆文化的集聚场域和中国故事的地域性表达,多民族作家创作时的认知情感、意义赋予和价值构建的一致性,使北疆文学空间实现了价值聚合和价值共建。北疆文学空间构建体现着内蒙古多民族作家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自觉,并在总体上凸显着当代中国文学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当代文学 多民族作家 北疆 文学空间
下载PDF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隆溪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5-17,共13页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明显存在力量的不平衡,也存在文化资本和知识的不平衡。目前在全球流通的世界文学作品大多是欧洲或西方主要文学传统的作品,至于非西方文学、甚至欧洲“小”的文学,却在其本身的文化...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明显存在力量的不平衡,也存在文化资本和知识的不平衡。目前在全球流通的世界文学作品大多是欧洲或西方主要文学传统的作品,至于非西方文学、甚至欧洲“小”的文学,却在其本身的文化范围之外,基本上不为人知,没有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也没有得到本民族范围之外读者的赞赏。欧洲中心的偏见甚至在今天,仍然对世界文学研究有相当的影响,帕斯卡尔·卡桑诺瓦《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世界文学不仅应该回归文学的阅读,而且应该去发现那些尚未广为人知的世界文学经典。不同的文学传统都早已形成自己的经典,但这些经典尚未超出本身语言文化的范围,在原文读者之外,被介绍给世界上众多的读者。所以世界各文学传统研究文学的学者们,当前重要的任务就是使那些经典著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注意,从而扩展世界文学经典的范围。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应该去发现世界不同文学传统,尤其是非西方文学和欧洲“小”文学传统中,那些尚待发现的经典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欧洲中心主义 卡桑诺瓦 尚不为人知的世界文学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
下载PDF
论北魏渤海高氏的家学家风与文学特质
4
作者 高红萍 刘世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8-74,共7页
渤海高氏是北魏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家族文人众多,成果显著,在北魏政坛与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与北魏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风俗等关系至为密切,文中展现出经世致用的儒家情怀以及追求实录的史官精神。此外,渤海高... 渤海高氏是北魏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家族文人众多,成果显著,在北魏政坛与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与北魏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风俗等关系至为密切,文中展现出经世致用的儒家情怀以及追求实录的史官精神。此外,渤海高氏极为注重族中子弟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家学家风。卓越的经学造诣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渤海高氏的文学作品具有了引经用典、论说严密、语言典正等特质,值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渤海高氏 家学家风 文学特质
下载PDF
论北魏前期拓跋氏皇族的儒学素养与文风趋尚 被引量:1
5
作者 许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拓跋氏文士化倾向渐趋明显,并逐渐有文学作品产生,其文体风格多偏向于实用,明显带有北魏前期文学质朴文风的影响,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趋向,为北魏后期皇室的儒学接受和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氏皇族 儒学教育 文士化倾向 文风趋尚
下载PDF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文学经典化”的两种进路
6
作者 王婉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8-76,共9页
媒介环境学派从“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研究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并与文学经典研究形成理论接驳。新媒介环境孕育着新环境下的新经典,同时也对既有经典发生着“改变”。新媒介环境下的既有经典并... 媒介环境学派从“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研究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并与文学经典研究形成理论接驳。新媒介环境孕育着新环境下的新经典,同时也对既有经典发生着“改变”。新媒介环境下的既有经典并非被放置在新媒介平台上传播与接受的简单面向,其研究重点在于觉察到新媒介对经典传播的形塑作用及其可能引发的经典重估。新媒介文学及其经典化研究则需要看到媒介系统对于文学话语的基架作用,媒介环境变化是新媒介文学的生长点,同时对传统经典观念发起了挑战。从媒介环境理论切入文学经典研究,聚焦文学经典发生与生存的现实媒介环境,增强文学经典研究的现代价值体认;媒介论回应了经典研究的理论谱系,进一步丰富着经典理论的话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 文学经典 媒介 经典化
下载PDF
十六国北魏初期的王言与中古北方文学传统的生成
7
作者 郭晨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化写作奠定于十六国和北魏初期,经由北朝历代一直延续至隋代,形成了悠久的文学传统,一是中古北方帝王亲撰王言;二是王言成为北方文人奠定文坛地位和突破仕途之捷径;三是北方王言形成了宏壮贞刚的文风,并对南方王言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其修辞技巧的提高,使得南方王言从原先行政工具的地位中逐渐摆脱出来,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言 十六国 北魏初期 文学传统
下载PDF
出土墓志视野下的北朝民族文学新观察
8
作者 龙成松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8,共14页
出土墓志为讨论北朝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首先,墓志材料显示北朝时期中央文馆、各级王府中民族文学互动、交流频繁,是北朝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驱动力。其次,墓志突出的家族性特征还表明,通过... 出土墓志为讨论北朝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首先,墓志材料显示北朝时期中央文馆、各级王府中民族文学互动、交流频繁,是北朝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驱动力。其次,墓志突出的家族性特征还表明,通过教育、婚姻等元素的凝聚和传递,各民族文学形成了很强的内在生长力,涌现了一些成就突出的非汉人文学家族。此外,墓志中也出现了南北文人流动、南朝文学观念北传的资料,从微观的层面印证了北朝民族文学与南朝的联系。不同要素与力量的流动、融合,促成了北朝民族文学的崛起,在文学积累较深厚的拓跋宗室元氏家族及其他一些非汉人家族中涌现了类型丰富的“家传”墓志,丰富了北朝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也彰显了各民族文学交融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民族文学 出土墓志 文学家族 家传
下载PDF
太学学官“作新斯文”职责与北宋太学文风变革
9
作者 王朋飞 马自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 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庆历间石介等极力排抑西昆浮靡之风、引导太学文风走向“太学体”的险怪,以及熙宁后慕容彦逢、葛胜仲、曾几、陈与义等为振作卑弱文风所作的努力。太学学官“作新斯文”之举是北宋文风改革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太学学官 “作新斯文” 太学文风 变革
下载PDF
沈从文文学批评与“自我经典化”——兼谈经典观念如何介入作家创作
10
作者 蒋士美 《写作》 2024年第4期61-69,共9页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藉由系列批评文章表达了自身对于文学经典(伟大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思考,这些批评话语背后潜藏着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并在其解读具体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呈现:一是以“我”之经典观点评“他者”,即以...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藉由系列批评文章表达了自身对于文学经典(伟大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思考,这些批评话语背后潜藏着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并在其解读具体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呈现:一是以“我”之经典观点评“他者”,即以自己心中的经典标准来评价或界定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二是主动将自己的作品与同时代风格近于自己的作家作品进行对读比较,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阐释与评价,敞开理解自己作品“经典性”的空间和路径;三是频繁为自己的作品预设理想的读者和评论者,展露出对作品恒久审美价值的深度追求。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关于文学经典的思考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文学经典地位的最终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学批评 经典观 理想读者 自我经典化
下载PDF
浅析北疆文化外宣翻译困境--以文学翻译为例
11
作者 哈丽雅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31-33,46,共4页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区域文化外宣翻译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北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中...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区域文化外宣翻译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北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文化外宣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某种“不可通约性”,使得外宣翻译活动始终存在难点。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传播学科与翻译学科理论视角出发,浅析“北疆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面临的困境,理清其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以期帮助提升文学翻译质量,增强“北疆文化”外宣翻译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外宣翻译 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
下载PDF
地域性与文学表达--论北疆文学中赵长城文化地理叙事
12
作者 王倩倩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25-28,53,共5页
北疆地区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赵长城作为中国北部的标志性地标,在北疆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文学作品的风格、情感和文化认同。北疆地区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多样的民族和文化,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互动提供了独特的媒介。... 北疆地区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赵长城作为中国北部的标志性地标,在北疆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文学作品的风格、情感和文化认同。北疆地区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多样的民族和文化,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互动提供了独特的媒介。地理叙事不仅为文学注入了深厚的地域特色,也将文学作品连接到文化和历史的更广泛背景中。通过探讨地理叙事在北疆文学中的作用,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如何在其叙事中反映和形塑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以及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赵长城与北疆文学之间丰富而复杂的关系,为地域性与文学表达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 文学表达 赵长城 北疆文学 地理叙事
下载PDF
政治的“南”“北”与诗人的自我树立
13
作者 仲浩文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对屈原所作的阐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暗含了作者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基于此,从王国维在1907年前后的事业和学术变化出发,对《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前人的阐释视角:此...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对屈原所作的阐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暗含了作者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基于此,从王国维在1907年前后的事业和学术变化出发,对《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前人的阐释视角:此文写作的动机根植于王国维在这一时期经历的由南入北、进京任职这一人生转折的现实之中,同时也与他因填词而产生的文学抱负有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王国维对屈原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屈原 《屈子文学之精神》 文学地理学 南北精神
下载PDF
宋代诗歌中的阴山文学景观书写探赜
14
作者 罗露琴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8-52,共5页
宋代阴山虽被北方辽夏所控制,但两宋文人笔下仍有对阴山的文学景观书写。从创作书写主体来看,两宋文人主要聚集在江南地带,其以谏官、使节、中书舍人等身份影响着阴山文学景观的构建。阴山画作、边塞风物、阴山历史女性书写主题成为了... 宋代阴山虽被北方辽夏所控制,但两宋文人笔下仍有对阴山的文学景观书写。从创作书写主体来看,两宋文人主要聚集在江南地带,其以谏官、使节、中书舍人等身份影响着阴山文学景观的构建。阴山画作、边塞风物、阴山历史女性书写主题成为了宋代文人的创作焦点,它们在呈现出壮美旷远的北疆文化景观同时,部分主题被赋予宋人忧国伤时慷慨悲凉的情感内蕴,这种多重情感交织和寄寓,形成了阴山文化特有的传承,也丰富了北疆地域文化内蕴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阴山 文学景观 北疆文化
下载PDF
冀北山区森林群落草本多样性及其与地形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曹云生 杨新兵 +2 位作者 张伟 宋庆丰 张建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40-2844,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应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冀北山区12种典型森林群落内的草本植物多样性规律,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群落类...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应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冀北山区12种典型森林群落内的草本植物多样性规律,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群落类型草本植物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数不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纯林的种数最多为34种,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纯林的种数最少为19种,其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0.927 3和2.879 6;在1 200~1 700 m之间,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性,但没有线性上升的趋势关系;选取的地形因子对样点草本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坡向>海拔>坡度>坡位>坡形,坡向是样点草本植物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地形制约因子,环境解释率为98.7%,证明排序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区 草本植物 地形 典范对应分析(CCA)
下载PDF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被引量:62
16
作者 孙军 宋书群 +3 位作者 乐凤凤 王丹 戴民汉 宁修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2-145,共14页
根据2004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陆架区的采样调查,对南海北部Utermohl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106属198种(不包括20种未定种).调查期内,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以颗石藻为... 根据2004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陆架区的采样调查,对南海北部Utermohl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106属198种(不包括20种未定种).调查期内,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以颗石藻为主要组份的金藻和固氮蓝藻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仅在珠江口个别站位被检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 feldii(Grunow) Hallegraeff)、贺胥黎艾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 Hay et Mohler)、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Heiden)、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Cleve et Grunow)、海洋桥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Ehrenberg) Cleve]和旋沟藻(Gyrodiniumspirale Bergh)为群落的优势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以广温、广布型为主,其次是暖水性种,热带、亚热带和冷水性种都较少.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3.8-2 810.3个/cm^3,平均值为206.4个/cm^3;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珠江口南部和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部的多样性较高,近岸和外海区则较低.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盐度和光照的梯度分布是影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磷酸盐和温度的梯度分布也起一定的作用.根据CCA的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植物物种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Ⅰ.高温度、高盐度、高光照和低营养盐组;Ⅱ.高温度和高光照组;Ⅲ.高磷酸盐和硅酸盐组;Ⅳ.低光强高盐度荫生物种组;Ⅴ.高硝酸盐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Utermohl浮游植物 物种组成 细胞丰度 断面分布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2
17
作者 薛冰 孙军 李婷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65,共12页
2014年8月20日—9月6日对南海北部(18°-22°N,114°-116°E)的1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其中2个站位为时间连续站。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68属229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未定种),其中硅藻门43属147种,甲藻... 2014年8月20日—9月6日对南海北部(18°-22°N,114°-116°E)的1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其中2个站位为时间连续站。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68属229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未定种),其中硅藻门43属147种,甲藻门20属75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16.318×10^3 cells/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14.653×10^3 cells/L,占总丰度的89.80%,硅藻的分布决定了浮游植物的分布。近岸冲淡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因此近岸海域的细胞丰度高于大洋海域,垂直分布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次调查的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sp.)、短孢角毛藻(Chaetoceros brevi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以及海洋角毛藻(Chaetoceros pelagicus),各优势种的分布趋势相似,呈现出近岸高于外海的趋势。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7和0.56。浮游植物昼夜垂直变化明显。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总氮盐、硅酸盐、微型浮游动物与盐度的影响。根据细胞丰度进行的站位的聚类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明显可划分为近岸群聚与大洋群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昼夜变化 典范对应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化——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綦天柱 胡铁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语境 当代文学 经典化
下载PDF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军 吴建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3-206,共4页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高度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并采用多种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所体现的"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对美国基督教的认同、对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其对美国...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高度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并采用多种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所体现的"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对美国基督教的认同、对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其对美国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对美国犹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文学经典 美国民族认同 美国精神 美国基督教 美国公民身份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7,共7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经典 生成 谱系 传播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