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公众心肺复苏”成功完成心肺脑复苏的规律,提出“公众心肺复苏白金10 min预案”。方法选择2005年至2015年全国重大医疗保障现场、公共场所、比赛场所等空间和笔者在执行院外抢救任务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且经心肺复苏(CP...目的:探究“公众心肺复苏”成功完成心肺脑复苏的规律,提出“公众心肺复苏白金10 min预案”。方法选择2005年至2015年全国重大医疗保障现场、公共场所、比赛场所等空间和笔者在执行院外抢救任务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且经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的16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3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段龄,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场所、诱/病因,实施 CPR 的第一施救者身份,抢救的开始时间、方法、后续治疗衔接时间以及抢救结果等信息。结果患者分布:儿童6例,中年1例,青年6例,老年2例。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场所:运动赛场或公园8例,游泳池或山庄2例,其他公共场所6例。诱因或病因:溺水和窒息6例,运动4例,心源性3例,触电2例,外伤1例。第一施救者:目击者7例(其中家人1例),医护人员6例,救护员3例。抢救方法:采用徒手CPR 15例,背跑式 CPR 1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3例。所有患者平均在1 min[(54.36±45.46)s]内开始接受胸外按压,与进一步救治的衔接时间为(7.13±2.66)min,初步抢救过程均在8~10 min 内完成。除例5后期出现并发症死亡,余患者均未遗留明显脑损害症状。结论在“公众心肺复苏”领域,成功复苏的核心是贯彻现场抢救的立即执行和专业抢救的迅速衔接。制定“公众心肺复苏白金10 min 预案”应具体要求施救者在发现情况的1 min 内开始胸外按压,7 min 内有后续或专业性抢救措施,抢救不以转运为目的而更应进行合理转运。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院前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15年的的变化趋势。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1979年1月至2019年3月)、重庆维普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9年3月)、数据库万方(1990年1月至2019年3月)和Web of Science(1900年1月至2020年5月)相...目的系统评价院前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15年的的变化趋势。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1979年1月至2019年3月)、重庆维普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9年3月)、数据库万方(1990年1月至2019年3月)和Web of Science(1900年1月至2020年5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收集汇总院前心搏骤停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不同时间的心肺复苏数据分析。本研究由两名工作者独立的进行文献检索、筛选、收集资料,采用R软件的meta package进行分析(版本号3.61)。结果经纳入与排除的标准,共有文献资料共114篇,患者总计26334例,其中心搏恢复人数为2229例。异质性检验χ^(2)=5288.48,P<0.01,I=96.3%,存在高度异质性。如果数据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1.合并效应量为0.241[0.192;0.297],即研究期间,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4.1%;2.三个时间段2004至2008年、2009至2013年、2014至2018年自救循环恢复率分别为0.200[0.135;0.286]、0.230[0.147;0.342]、0.281[0.203;0.376],其自救循环恢复率有上升趋势,但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15年每隔5年时段的院前心肺复苏自救循环恢复率有逐段升高趋势的现象,但无统计学差异。2.心肺复苏在目击下就开始抢救,应在10 min之内,尽早尽快,越快越好。3.用时效规律引领今后的努力方向才是正确的:把急救技术储存在民间,并在公共场所装配AED设备,才能实现最大的抢救潜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公众心肺复苏”成功完成心肺脑复苏的规律,提出“公众心肺复苏白金10 min预案”。方法选择2005年至2015年全国重大医疗保障现场、公共场所、比赛场所等空间和笔者在执行院外抢救任务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且经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的16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3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段龄,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场所、诱/病因,实施 CPR 的第一施救者身份,抢救的开始时间、方法、后续治疗衔接时间以及抢救结果等信息。结果患者分布:儿童6例,中年1例,青年6例,老年2例。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场所:运动赛场或公园8例,游泳池或山庄2例,其他公共场所6例。诱因或病因:溺水和窒息6例,运动4例,心源性3例,触电2例,外伤1例。第一施救者:目击者7例(其中家人1例),医护人员6例,救护员3例。抢救方法:采用徒手CPR 15例,背跑式 CPR 1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3例。所有患者平均在1 min[(54.36±45.46)s]内开始接受胸外按压,与进一步救治的衔接时间为(7.13±2.66)min,初步抢救过程均在8~10 min 内完成。除例5后期出现并发症死亡,余患者均未遗留明显脑损害症状。结论在“公众心肺复苏”领域,成功复苏的核心是贯彻现场抢救的立即执行和专业抢救的迅速衔接。制定“公众心肺复苏白金10 min 预案”应具体要求施救者在发现情况的1 min 内开始胸外按压,7 min 内有后续或专业性抢救措施,抢救不以转运为目的而更应进行合理转运。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院前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15年的的变化趋势。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1979年1月至2019年3月)、重庆维普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9年3月)、数据库万方(1990年1月至2019年3月)和Web of Science(1900年1月至2020年5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收集汇总院前心搏骤停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不同时间的心肺复苏数据分析。本研究由两名工作者独立的进行文献检索、筛选、收集资料,采用R软件的meta package进行分析(版本号3.61)。结果经纳入与排除的标准,共有文献资料共114篇,患者总计26334例,其中心搏恢复人数为2229例。异质性检验χ^(2)=5288.48,P<0.01,I=96.3%,存在高度异质性。如果数据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1.合并效应量为0.241[0.192;0.297],即研究期间,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4.1%;2.三个时间段2004至2008年、2009至2013年、2014至2018年自救循环恢复率分别为0.200[0.135;0.286]、0.230[0.147;0.342]、0.281[0.203;0.376],其自救循环恢复率有上升趋势,但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15年每隔5年时段的院前心肺复苏自救循环恢复率有逐段升高趋势的现象,但无统计学差异。2.心肺复苏在目击下就开始抢救,应在10 min之内,尽早尽快,越快越好。3.用时效规律引领今后的努力方向才是正确的:把急救技术储存在民间,并在公共场所装配AED设备,才能实现最大的抢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