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显著。生态空间面积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空间面积逐年缩减;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扩张显著。“三生”空间类型转移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向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为主。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存在关联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澄湖等水域生态空间,中风险区主要为沿湖荡分布的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低风险区多为成片聚集分布的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较高、高风险区面积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4.43%、7.50%。3)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与低-低聚集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水网乡村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优化研究——以井陉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1 位作者 陈宇轩 靳晓雯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源-汇”理论 MCR模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与“三生”空间融合——二论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光远 李平 《新经济》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共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只有立足于这个愿景,才能让新质生产力与空间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发展形成新模式、实现新引领、塑造新形态、达到新目标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形态 “三生”空间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研究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年松 徐贵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74-76,92,共4页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分析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用地的转入转出以及增减情况;再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绘制三生空间流转的桑基图,对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长江岸线 转移矩阵模型 土地利用 桑基图
下载PDF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基于阳朔道山村的调研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彭骞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192-196,共5页
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 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过生态文化来赋能乡村,在桂北乡村振兴模式中树立了“三生”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融合 生产 生活 生态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构建及特征解析——以扎尕那村为例
6
作者 杜森 秦雨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空间基因的新维度;(2)运用参数化方法进行空间基因识别提取具有可操作性;(3)借助“三生空间关系”图形及“地理信息要素分类”编码的形式实现空间基因图谱表达可更好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4)基于空间基因图谱识别出的扎尕那三生空间特征明显,生态空间由9种景观类型组成,裸岩与林地是景观的基质;生活空间建设用地破碎度较高,呈自由式带状布局;生产空间形成农林牧垂直经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传统村落 基因图谱 三生空间
下载PDF
乡村教育振兴的空间正义及其实现
7
作者 王莹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18,共8页
乡村教育振兴的空间正义诉诸于生产空间、权利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资源利用与转化。乡村教育振兴空间正义以现代性为目标取向、以乡土性为现实指向、以整体性为基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总体导向,旨在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形塑乡... 乡村教育振兴的空间正义诉诸于生产空间、权利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资源利用与转化。乡村教育振兴空间正义以现代性为目标取向、以乡土性为现实指向、以整体性为基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总体导向,旨在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形塑乡村教育特色、凝聚乡村教育力量、彰显乡村教育价值;在价值诉求上实现生产正义以盘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实现权利正义以提升乡村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文化正义以唤醒乡村教育生命活力,实现生态正义以追求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教育要主动置身于全局性战略框架下,以空间正义为理论指向,不断增加乡村教育产品供给、释放乡村教育内在潜能、激发乡村教育主体自信、夯实乡村教育组织保障、构建城乡教育共生格局,进而拓展乡村教育发展空间,凸显乡村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乡村教育的独特功能,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振兴 空间正义 生产空间 权利空间 文化空间 生态空间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与障碍诊断——以新一线城市南京市为例
8
作者 张俊峰 徐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态功能呈衰退态势;南京市土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协同权衡关系;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增大,其中SO 2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影响较突出,生活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减小。因此新一线城市应在权衡土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中强化土地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减少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引导土地功能向高度协调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 熵权TOPSIS 障碍度 权衡/协同分析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三生空间研究:内涵、进展与对策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段亚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9,共13页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探讨了“三生空间”的科学内涵、研究进展与对策;通过历史溯源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三生空间”从“混沌”到“协同”演进过程与趋势,探究了“三生空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科学性与学理性;遵循“根本性-规律性-操作性”的逻辑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三生空间”的研究成果;从关系机制、方法体系、空间表征、管控方案四个方面探讨了“三生空间”协同管控的对策。未来“三生空间”研究应是着眼复杂的国土空间现状与协同的空间管控模式,提升对空间本质的认识维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综述 理论内涵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大连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10
作者 王磊 任志宇 +2 位作者 赵瑜 谭琴 王权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7期170-175,共6页
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探究并预测大连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评估国土空间状况和制定协调开发措施提供有效支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三生空间”多功能性显著,生产主-生态副-生活次和... 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探究并预测大连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评估国土空间状况和制定协调开发措施提供有效支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三生空间”多功能性显著,生产主-生态副-生活次和生态主-生产副空间分布最广,占比分别为40%、30%。②2000-2020年,生活主-生产副和生态主-生产副空间分别增加592 km^(2)和491 km^(2);生产生态均衡-生活副空间减少了921 km^(2);其余空间较稳定,呈现先增后减规律。③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相对稳定需注意耕地减少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经济优先情景生态风险增加,需建立监测机制;生态保护情景提高了生态空间占比,但需平衡生态要素的结构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效益。研究可为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大连市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区域“三生”空间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探索
11
作者 王凯 陈明 +1 位作者 张丹妮 付凯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0期92-99,共8页
本文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群都市圈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指南任务要求,从实现“三生”空间优化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耦合,提高生态空间的安全韧性水平,构建区域生活圈... 本文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群都市圈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指南任务要求,从实现“三生”空间优化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耦合,提高生态空间的安全韧性水平,构建区域生活圈的技术路径,以及实现城市群都市圈多情景空间优化配置方案,提出了研究框架和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圈 空间优化 国家研发专项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12
作者 杨霏 方梦银 梁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9,共12页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气泡图谱、生态贡献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以生产和生活空间为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心均位...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气泡图谱、生态贡献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以生产和生活空间为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心均位于南岸区,生活空间重心位于江北区;2000~2020年,生活空间范围不断扩张,面积增加376.42km^(2),生产空间面积减少374.70km^(2),生态空间面积总体变化不大;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低质区以都市核心区为中心逐年向四周扩散,农业生产空间转换为工矿生产空间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自然和经济因素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且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基于风险-质量的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分区构建--以滇池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3 位作者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王梦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2-1066,共15页
随着人类足迹不断延伸,高原湖泊流域人地系统三生空间冲突显著。以滇池流域为例,顾及流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基于三生空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尝试引入四象限模型,结合热点分析,划分风险-质量综合生态环境分区。结果表明:(1)... 随着人类足迹不断延伸,高原湖泊流域人地系统三生空间冲突显著。以滇池流域为例,顾及流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基于三生空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尝试引入四象限模型,结合热点分析,划分风险-质量综合生态环境分区。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类型以较强为主,冲突曲线指数呈现倒“U”型,较强冲突比重不断下降。三生空间类型转换明显,生活空间共增长了312.23km^(2),主要是由于高原湖泊流域的快速城镇化使得生活空间大量挤占了生产和生态空间。(2)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空间上以滇池为中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较高质量和高质量区面积减少了136.66km^(2);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由699.65km^(2)上升到930.51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3)基于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维度将生态分区分为综合生态环境优质、良好、一般、劣质四类,四类区的空间分布连续性相对较好,尤以劣质区面积连续扩展的态势最为典型。针对不同生态分区提出差异化管理措施,为流域人地协调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分区 空间冲突 四象限模型 滇池流域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贵州省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其耦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永偲 兰安军 +2 位作者 范泽孟 陶倩 钱方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对喀斯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风险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景观生态安... [目的]探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对喀斯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风险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机理和耦合协调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贵州省以林地生态空间为主,占国土空间总面积53%以上,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地快速增长,导致城乡生活空间向外扩张挤占农业生产和林地生态空间。(2) 2000—2020年期间贵州省景观生态安全整体处于向好发展,南部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优于北部地区。(3) 2000—2020年贵州省景观生态安全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40,0.400,0.414,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和“低—低”值为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布格局与景观生态安全分布有较高的一致性。(4)贵州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良好,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结论]人类经济活动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改变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从而影响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性,因此需要优化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贵州省生态安全建设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贵州省
下载PDF
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国恩 刘耀彬 +3 位作者 李汝资 李硕硕 骆康 刘澄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8-2322,共15页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影像数据,从“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演变视角分析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规律,并定量识别环湖区、近湖区和远湖区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结果表明:(1)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动态异质性,生产空间持续聚焦于湖滨及河流沿岸平原区,生活空间向各城市建成区蔓延集聚,生态空间存续于湖域及边缘山区丘陵地带。县域尺度格局转型同样呈显著的差异化演进格局,其中生态空间的收缩趋势呈现出由环湖向远湖逐渐衰减的态势;(2)尽管以生态空间为主导的结构基本面未改变,但生态空间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侵占下持续减损,突出表现为大规模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被农业生产、工矿和城镇建设空间侵占;(3)功能指数转型中持续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的梯度变化过程,证实了三生空间功能转型“湖泊效应”现象的存在;(4)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环湖区和近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子,而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主导了远湖区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而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产业经济规模增长和农机使用水平等二级细分因素通过不同情景组合塑造了鄱阳湖区不同地域差异化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机制。研究结果为认识湖域地区独特的国土空间演进规律和因地而异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构建面向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生产-生活-生态”协同的生态文明新格局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 驱动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鄱阳湖区
下载PDF
中国城市“三生”空间高质量建设目标内涵解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鲁达非 江曼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生产空间的双重性要求集约高效目标下既要高效“利用空间”,又要高效“制造空间”;而生活空间的宜居性主要体现在安全有序、环境友好、公平共享、生活...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生产空间的双重性要求集约高效目标下既要高效“利用空间”,又要高效“制造空间”;而生活空间的宜居性主要体现在安全有序、环境友好、公平共享、生活便捷、文明健康等五个方面,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的建设要把握好品质生活与公平共享、基础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扬、阶段性建设与长期性建设的关系;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应以充分的森林绿植覆盖为基础,以水资源及水生态安全为前提,山水一体、相互依存,增强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 城市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多情景视角下云南省“三生”空间变化模拟与效应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志 李石华 +4 位作者 易邦进 傅涛 高七算 孙星玥 邱利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0,共11页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及效应变化。[结果](1)3种情景下经济效益分别增长40.29%,32.10%,34.79%,生态效益分别减少0.89%,0(未变),0.06%,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下降0.78%,0.38%,0.43%,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分别增长2.79%,下降1.21%,下降2.32%;(2)3种情景生活空间均呈上升、生态空间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仅在经济优先情景有较小增长;均存在生活空间侵占生产空间、生产空间再掠夺生态空间的情况,生活空间扩张呈中心向四周蚕食趋势;(3)不同发展情景下均伴随一定程度的生境质量下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可平衡空间冲突;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增幅适中,生境质量变化幅度相对均衡,空间冲突强度下降最多,符合兼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重目标。[结论]形成的模拟-效应-优化的反馈调控机制,可与不同尺度、不同目标结合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效应分析,为国土空间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MOP-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生境质量 空间冲突 云南省
下载PDF
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华飞 赵宇鸾 +1 位作者 杨小飘 赵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地形位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从数量变化来看,生产空间面积萎缩,生活与生态空间面积均扩张。②从格局演变规律来看,生产空间呈大聚集、小分散的阶梯式分布格局,且在研究区南部与东部收缩态势明显;生活空间由聚集中心向外围分散扩张;生态空间自清水江向两岸蔓延,与生产、生活空间毗邻时,呈现被生产和生活空间割裂的细碎化分布特征。③从地形分布看,生产空间分布向中高地形梯度转移,在低地形梯度上呈收缩趋势;生活空间分布向中低地形梯度转移;生态空间分布则呈现向低地形梯度集中的趋势。④从面积转移行为来看,“三生”空间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换行为,以生产空间流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流入行为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GIS) 山区人口迁移 南寨梯田片区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会泽县土地利用变化及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龚郁舒 郭帅龙 +3 位作者 马长乐 杨建欣 吴光焕 杨黎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1,173,共11页
在生态较为脆弱且位置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共存。为有效破解这一发展困境,以曲靖市会泽县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8工具对2000、2010、2020年该地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时空... 在生态较为脆弱且位置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共存。为有效破解这一发展困境,以曲靖市会泽县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8工具对2000、2010、2020年该地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时空分析、转移矩阵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会泽县的土地覆盖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长,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明显。(2)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体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其中草地-林地的转化量最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林地和耕地转化为草地;此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水体均有小部分相互转化,但变化不显著。(3)“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度变化D与耦合度C的变化相似,主要表现为功能中度协调区占比增加,功能高度不协调区占比减少。总体上看,会泽县土地利用的变化相对于大型城镇仍然较为缓慢。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三生空间 会泽县
下载PDF
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成斌 周明忠 +4 位作者 张迪 刘纯军 姚成勇 刘平爱 易祥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000~2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以坡向为正阳向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比例最大,坡向为半阳向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乌蒙山区 时空演化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