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6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Sense of Placein A Place on Earth
1
作者 苏中维 《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2018年第2期132-133,共2页
Wendell Berry is a well-known contemporary American ecopoet, novelist and essayist. A Place on Earth is one of his series of works about Port William.'Place' and'sense of pla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 Wendell Berry is a well-known contemporary American ecopoet, novelist and essayist. A Place on Earth is one of his series of works about Port William.'Place' and'sense of pla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the novel. Firstly, this essay interprets Berry's conception about ideal'place';secondly, this essay analyses three forms of Berry's'sense of place':the love of l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to place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dell BERRY place sense of place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被引量:1
2
作者 ZHU Hui-fe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期35-45,共11页
下载PDF
社会感知数据表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感变迁——以南锣鼓巷(2008—2022年)为例
3
作者 向岚麟 张君楚 +1 位作者 闫禹涵 马贝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5,共17页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近15年的变迁实践为研究对象,根据2008—2022年社会感知网络数据特征,分析其地方感变化的阶段性差异,以此构建南锣鼓巷地方感变迁的概念模型。首先,建立历史文化街区评价专属词库,基于扎根理论,从专属词库的...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近15年的变迁实践为研究对象,根据2008—2022年社会感知网络数据特征,分析其地方感变化的阶段性差异,以此构建南锣鼓巷地方感变迁的概念模型。首先,建立历史文化街区评价专属词库,基于扎根理论,从专属词库的文本中编码获得地方感的3个维度:地方认知、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通过对历年高频词主类目占比变化曲线、突现词特点、相关语义网络和南锣鼓巷商业业态占比等数据分析,结合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提取特征差异明显的4个阶段:2008—2009年的稳定期、2010—2014年的生长期、2015—2018年的重构期以及2019—2022年的调整期。最后从资本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感变迁进行分析,指出经济资本需要综合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在循环中维持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地方感 社会感知数据 时空语义 变迁
下载PDF
中国结艺术在服饰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探析
4
作者 许平山 洪啸锋 +1 位作者 龙琳 任晓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中国结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意蕴,将其融合于时尚服饰家居产品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与寻找中国结技艺传承人,在充分了解中国结类型与美好寓意基础上,通过基础结设计、组合结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配饰... 中国结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意蕴,将其融合于时尚服饰家居产品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与寻找中国结技艺传承人,在充分了解中国结类型与美好寓意基础上,通过基础结设计、组合结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配饰设计、材料设计、综合设计等实践方法,设计制作出的服饰家居产品既具有时尚卖点又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研究认为:1)将不同中国结类型经过多种设计方法的处理,巧妙地融入到服饰家居产品设计中,可以形成时尚前卫的中国风产品,还能提升中国结的文化美誉度。2)中国结融入服饰家居的设计是具有生命力的传承,是中国结文化保护的最好举措。对中国结技艺融入市场化的探索,旨在带动相关同仁关注中国结技艺,为中国结手工技艺在现代产品设计领域中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结 纹样 文创产品 设计美感
下载PDF
至味在人间:城市烟火气游客体验的探索性研究
5
作者 蒋婷 苗莉 李春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53,共14页
烟火气是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词汇,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烟火气为城市休闲、游客体验注入了新颖活力,然而,目前烟火气尚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也成为旅游体验理论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关键方向。文章透过烟火气这一滤镜去审视城市... 烟火气是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词汇,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烟火气为城市休闲、游客体验注入了新颖活力,然而,目前烟火气尚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也成为旅游体验理论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关键方向。文章透过烟火气这一滤镜去审视城市游客体验,建构了传统文化意蕴下的烟火气作为城市目的地文化符号的意象和学术内涵,运用深度访谈法获悉游客体验烟火气的过程,基于“认知-情感-行为”体验的框架,构建了城市烟火气游客体验的理论模型,实现了城市旅游体验研究的创新;揭示了烟火气游客体验的过程,丰富了基于游客情感体验的基础性理论;通过发现烟火气感知下的游客“家乡”情结在目的地地方认同形成机理中的关键作用,为城市游客地方感研究的深化作出了理论贡献。此外,该研究也提出了打造烟火气体验消费、创设复合空间等有益的实践启示,以及跨文化情境下烟火气感知差异、美食和民俗活动的关键作用等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火气 游客体验 情感体验 食物 地方感
下载PDF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声景对地方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左媛媛 晋美俊 史晓峰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居民的地方情感是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景在构建居民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选取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地方情感与声景感知为中心,将地方感划分为... 居民的地方情感是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景在构建居民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选取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地方情感与声景感知为中心,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探究声景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声景要素方面,传统商业声的偏好度和娱乐活动声的感知频率与地方感及地方依恋呈显著正向关系,而休闲活动声的偏好度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向关系。历史文化街区评价方面,居民对街区历史的了解程度及文化保留程度评价与地方感、地方依恋及地方认同均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结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可以为以声景赋能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地方感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地方依恋 地方认同
下载PDF
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健 李子卿 +1 位作者 孙慧 杨子 《民族学刊》 2016年第5期15-20,101-102,共8页
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 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连续体。当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同样面临如何处理空间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跨越地理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藩篱,段的研究对历史人类学和感觉人类学来说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空间 地方 地方感
下载PDF
论中国美学学科与美育的建立及其早期发展
8
作者 周春雨 赵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54-158,共5页
“美学”的概念自西方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译介,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也尝试将一些美学问题中国化。在宗白华与朱光潜先生的努力下,中国美学开始从早期译介西方的感性之学,转向追求完善人格的人生之美。这一过程中... “美学”的概念自西方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译介,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也尝试将一些美学问题中国化。在宗白华与朱光潜先生的努力下,中国美学开始从早期译介西方的感性之学,转向追求完善人格的人生之美。这一过程中,我国近代美学学科与美育相伴而生。最终在我国学者们的努力下,美育与传统美学思想紧密相连,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美感 美学 人生艺术化
下载PDF
乡村幼儿园教师地方感的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闵慧祖 刘静宜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5,共13页
地方感是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感知,地方感的培育是乡村幼儿园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地方感”为主题,对25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所得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 地方感是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感知,地方感的培育是乡村幼儿园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地方感”为主题,对25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所得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由情感依恋、文化认同、资源运用、人际互动、活动参与五个要素构成,其中,情感依恋提供联结枢纽,文化认同提供信念支撑,资源运用提供物质基础,人际互动提供驱动力量,活动参与提供实践情境,同时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萌发于教师完整的乡土生活,与园所课程紧密相依,并能够反映出乡村的文化样态,其生成是一个具有渗透性、具身性和交互性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从乡土文化氛围、课程资源建设与社交互动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乡村幼儿园教师地方感的培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幼儿园教师 地方感 乡村学前教育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政策体系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大健 祝文龙 常梦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轨迹来看,其理论与政策体系主要包含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人民至上等三个方面。因为,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演进和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百年俱进可以断定,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党...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轨迹来看,其理论与政策体系主要包含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人民至上等三个方面。因为,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演进和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百年俱进可以断定,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高价值尺度;从我党坚持集权与分权的辩证统一和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可以断定,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价值底线;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初心和我党民族政策文本的根本遵循可以断定,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终极价值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与政策体系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人民至上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路径与图景呈现
11
作者 刘梦轩 谢青 徐玮佑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以场所精神为理论指导,聚焦文艺乡建优秀案例,综合实地调研、学科交叉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乡村振兴要求、空间认知转变、时代功能需要三个层次阐述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向度,在此价值驱动下提出空间修辞和情感再造双维度重构路径。并以广... 以场所精神为理论指导,聚焦文艺乡建优秀案例,综合实地调研、学科交叉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乡村振兴要求、空间认知转变、时代功能需要三个层次阐述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向度,在此价值驱动下提出空间修辞和情感再造双维度重构路径。并以广西思陇社区公共空间为改造样本,通过系列设计手法诠释乡村更新图景和独特魅力。这对提高村落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承乡土文化等有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乡村公共空间 乡村振兴 重构路径 图景
下载PDF
国外场所依恋研究现状评述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下地方感建构的启示
12
作者 沈玲慧 钱才云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转向高质型,如何协调人地矛盾、维护城乡地域性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所依恋作为探讨人地关系的代表性理论,较早地运用于国外城市建设,其理论成果对我国城镇地方感建构具有一定的参鉴意义。该文借助CiteSpac...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转向高质型,如何协调人地矛盾、维护城乡地域性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所依恋作为探讨人地关系的代表性理论,较早地运用于国外城市建设,其理论成果对我国城镇地方感建构具有一定的参鉴意义。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外2013年—2022年场所依恋研究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十年场所依恋研究学科交叉特征显著,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尺度下的研究较多,尤其关注居民归属感建立及心理健康,对“情—地”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拓展了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展望:重视多元群体的情感需求;探寻情感与地域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规律,协同城乡发展热点问题,构建体现本土特色的场所依恋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依恋 新型城镇化 地方感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视角的传统建筑空间结构研究——以汾城古镇为例
13
作者 郑晓丹 张勇 曹恩焕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1期135-138,共4页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及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精神氛围,文章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及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精神氛围,文章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与场所精神的内在联系。其关联性即通过精确的空间结构建立场所方向感,因此在传统古镇中,建筑与环境具有地点的、历史的、气候的、整体的关联;也有与当地居民的行为、知觉、记忆相关的联系。这种在时间向度中,环境、建筑、人的整体性契合关系正是以汾城古镇这类传统城镇带给当代场所营造的最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汾城古镇 场所方向感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实之以为屏,虚之以为心——上虞康居路小学设计回顾
14
作者 赵黎晨 李宁 李丛笑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16-17,共2页
只有促成师生的活动和校园各层级空间相互交融,方能使建筑材料所建构的校园空间成为有情感的教学场所,适宜的校园空间组合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环境的感染力并促进这种交融。文章以上虞康居路小学设计为例,从界面围合、群组肌理、空间气... 只有促成师生的活动和校园各层级空间相互交融,方能使建筑材料所建构的校园空间成为有情感的教学场所,适宜的校园空间组合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环境的感染力并促进这种交融。文章以上虞康居路小学设计为例,从界面围合、群组肌理、空间气韵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设计的应对策略,进而讨论了校园设计中的空间序列组织对校园环境营造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建筑 校园环境 场所感 多元 包容
下载PDF
流动性与地方感:“版纳东北人”家的感知与实践
15
作者 蔡利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0,156,共14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人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日益成为以“流动”为常态的人群,其中流动的东北人并非以某地为确认迁移目的地,而是通过不断流动来寻求他们的理想生活。不同类型的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成为东北人向外迁徙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人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日益成为以“流动”为常态的人群,其中流动的东北人并非以某地为确认迁移目的地,而是通过不断流动来寻求他们的理想生活。不同类型的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成为东北人向外迁徙时的重要策略,也使他们在流入地的身份认同建构和寻求精神归宿成为可能。流动性已打破了家的固定空间。外流的东北人通过参与地方意义的再生产,从而构建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流入地产生个体对“家”的想象。无论他们如何移居,家总是如影随形,家的流动性特质也成为人类社会对家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地方感 版纳东北人
下载PDF
《地方与无地方》:基于人本主义的二元地方观念
16
作者 雷晶晶 《建筑师》 202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地方与无地方》是加拿大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的代表作,也是人本主义学派奠定研究范式之作。主要从学术脉络、研究架构和当代影响三方面展开:首先讨论人本主义研究范式时代背景,及其与建筑学的关联;然后解析本书多重二... 《地方与无地方》是加拿大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的代表作,也是人本主义学派奠定研究范式之作。主要从学术脉络、研究架构和当代影响三方面展开:首先讨论人本主义研究范式时代背景,及其与建筑学的关联;然后解析本书多重二元论架构,包括二元对立批判、现象学此在与地方、整全性地方建造;最后评述后续影响与当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感 地方建造 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文地理 现象学
下载PDF
食品包装设计中科技感的呈现手法
17
作者 唐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1,157,共6页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融入科技元素或表现出科技特征,能够使设计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功能价值,有利于拓展包装设计的创新空间,提升产品形象与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文章通过明确设计定位、探索多元表达、融入传统文化和...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融入科技元素或表现出科技特征,能够使设计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功能价值,有利于拓展包装设计的创新空间,提升产品形象与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文章通过明确设计定位、探索多元表达、融入传统文化和体现人文关怀等途径,进一步优化科技感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呈现效果,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感 食品包装 包装设计 科技审美
下载PDF
基于游客凝视理论和ZMET的历史文化街区共识地图构建研究
18
作者 范添怡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3-394,共12页
目的运用游客凝视理论和ZMET隐喻抽取技术对多渠道获取而来的摄影图像和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对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的结构特征、游客行为和共识地图构建进行研究。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高城市旅游形... 目的运用游客凝视理论和ZMET隐喻抽取技术对多渠道获取而来的摄影图像和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对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的结构特征、游客行为和共识地图构建进行研究。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高城市旅游形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空间规划。方法通过ZMET隐喻抽取技术对游客进行访谈,构建研究游客心智模型和共识地图,采用5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包括收集访谈、涉入度分析、ZMET隐喻抽取技术与游客凝视理论结合分析、因子分析和用户认知心理学、分析提炼与探究,最终获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共识地图和游客场所感认知。结果借助高频构念结构表和共识地图分析得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活动经历相比,游客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形象不充分,非物质环境印象不足。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和区域特征时,应重点规划非物质环境和活动经历场所感构成要素。结论通过游客凝视理论与ZMET的拓展研究,为规划者和政府提供参考,提高城市旅游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打算进一步探索样本访谈方法和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全面的共识地图与场所感结构,深化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凝视 ZMET 历史文化街区 共识地图 场所感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外出版工作经验与启示——从“地方”出发的媒介地理考察
19
作者 陆玥 陆高峰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在革命战争年代,利用图书报刊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具有灵活性、便利性、长效性等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出版工作主要采取国内办、海外销和海外办、海外销两种模式。抗日战争... 在革命战争年代,利用图书报刊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具有灵活性、便利性、长效性等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出版工作主要采取国内办、海外销和海外办、海外销两种模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打破敌人封锁,对外出版的主战场移至海外,对外出版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新中国成立前对外出版工作在有意无意间,较为巧妙地利用地方、空间等媒介地理因素,在对外宣传中实现了“天地人媒”的良好互动与和谐平衡。具体表现为:抢占海内外对外出版地理空间有利条件,提高对外出版的“衢地”效应;借“地方的体温”,唤起海外华人的地方感,发挥乡情、亲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等。这些历史经验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对外出版 媒介地理 地方感 恋地情结
下载PDF
《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以地理批评为中心的阐释
20
作者 赖永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4-93,共10页
《寒夜》是巴金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阐释者甚众,文本意义迭出。当前,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研究方兴未艾,《寒夜》起于巴金的重庆地方性体验,展现重庆地方性色彩,是“地方路径”的生动实践。从地理批评出发,可以发... 《寒夜》是巴金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阐释者甚众,文本意义迭出。当前,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研究方兴未艾,《寒夜》起于巴金的重庆地方性体验,展现重庆地方性色彩,是“地方路径”的生动实践。从地理批评出发,可以发现巴金在抗战后期的重庆形成的“场所意识”及其推动绘制《寒夜》故事空间地图的内在逻辑,也能够更好地阐释其中蕴含的外层地理空间与内层活动空间各具特色的叙事状况,进而深化对《寒夜》人物心灵塑造和悲剧主题表达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地理批评 场所意识 空间叙事 地方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