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3D Digital Model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ies
1
作者 Xuke W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3年第1期98-109,共12页
The concepts of “digital twins”, “3D real scene”, “metacosm” and others were the technical paths for building digital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w... The concepts of “digital twins”, “3D real scene”, “metacosm” and others were the technical paths for building digital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was to build a digital and virtualized city that matched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to achieve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ll elements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digital virtual world. And one of its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was a highly similar, virtual simulation of the 3D real scene. After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manual 3DsMax modeling, UAV low-altitude digital oblique photogrammetry modeling,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modeling and other single modeling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3D digital modeling technology used by the UAV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point cloud and low-altitude digital oblique photogrammetry for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constructing the 3D scene of the digital city.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technical rout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3D digital modeling,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related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Point Clouds Low-Altitude Oblique Photogrammetry Real Scenes Digital City Digital twins
下载PDF
Twin Cities A Matter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2
作者 Nitza Davidovitch Heli Arbil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9期463-476,共14页
The term "twin cities" refers to a program in which citi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world form a "twinning" alliance that serves as a setting for education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ollaborations (G... The term "twin cities" refers to a program in which citi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world form a "twinning" alliance that serves as a setting for education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ollaborations (Grosspietsch 2009). 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is to promote the twin citie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Jayne, Hubbard, and Bell 2013) and facilitate a feeling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among their residents (Ogawa 2012).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ities of Beer Sheva and Nahariya were taken as case studies for exami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ogram to promoting residents' feeling of belonging to their Jewish identity.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own of residence and age group on feeling of belonging, and whether familiarity with the Twin Cities program affected the feeling of belonging to Jewish identity, in the assumption that residents familiar with the program would report a stronger feeling of belonging than residents not familiar with it. The study included 147 participants aged 17-64, of them 80 residents of Beer Sheva and 67 of Nahariya.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o the study voluntarily and were requested to complete an online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examining feeling of belonging to Jewish identity. Moreover, an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legations at the Amal school in Nahariya, to reaffirm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futed the main research assumption that the Twin Cities program would influence the feeling of belonging. In fact,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feeling of belonging and any of the research measures, aside from religiosity. Furthermore, and in contrast to the hypothe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articipants who we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program reported a stronger feeling of belonging than participants who were familiar with it. Due to the surprising findings, the current study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Twin Cities program is undergoing a process of change and thus promotes individual values more than collective values. This contention changes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the program and 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 cities IDENTITY belonging VALUES Israel
下载PDF
Modeling Methods of 3D Model in Digital Twins
3
作者 Ruijun Liu Haisheng Li Zhihan Lv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8期985-1022,共38页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3D modeling in Digital Twins(DTs),abundant literatures on DTs and 3D modeling a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3D mod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3D modeling in Digital Twins(DTs),abundant literatures on DTs and 3D modeling a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3D modeling to DTs modeling is analyzed,as well a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DTs modeling in various industries.The application of 3D DTs modeling in the􀀀elds of smartmanufacturing,smart ecology,smart transportation,and smart buildings in smart cities is analyzed in detail,and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are summarized.It is found that the 3D modeling technology in DTs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has a huge impact on all walks of life and even human lifestyles.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of DTs modeling reli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capabilities of mature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ing,Articial Intelligence,and game technology.Therefore,although som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This work aims to provide a goo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3D DTs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twins 3D modeling smart manufacturing smart city smart buildings
下载PDF
Distributed Edge Cooper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for Digital Twins of Wide-Areas
4
作者 Mancong Kang Xi Li +1 位作者 Hong Ji Heli Zhang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23年第8期177-197,共21页
Digital twins for wide-areas(DT-WA)can model and predict the physical world with high fidelity by incorporat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model.However,the AI model requires an energy-consuming updating process to... Digital twins for wide-areas(DT-WA)can model and predict the physical world with high fidelity by incorporat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model.However,the AI model requires an energy-consuming updating process to keep pace with the dynamic environment,where studies are still in infancy.To reduce the updating energy,this paper proposes a distributed edge cooper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scheme.The AI model is partitioned into multiple sub-models deployed on different edge servers(ESs)co-located with access points across wide-area,to update distributively using local sensor data.To reduce the updating energy,ESs can choose to become either updating helpers or recipients of their neighboring ESs,based on sensor quantities and basic updating convergencies.Helpers would share their updated sub-model parameters with neighboring recipients,so as to reduce the latter updating workload.To minimize system energy under updating convergency and latency constraints,we further propose an algorithm to let ESs distributively optimize their cooperation identities,collect sensor data,and allocate wireless and computing resources.It comprises several constraint-release approaches,where two child optimization problems are solved,and designs a largescale multi-agent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lgorithm.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efficiently reduce updating energy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twin smart city multi-agent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esource allocation
下载PDF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及推进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高盛 卢健松 《建筑经济》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探究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及运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数字孪生城市内涵和运行机理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把握数字孪生城市概...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探究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及运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数字孪生城市内涵和运行机理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把握数字孪生城市概貌。其次结合已有实践探索总结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八大典型领域,并选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数字孪生先进城市为案例,总结建设思路和实践经验。最后,分析现阶段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结合实际提出推进建议,为当下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城市 建设运营 智慧城市 城市治理
下载PDF
数字孪生城市的治理变革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良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数字孪生城市作为现阶段探索智慧城市治理的新型模式,其本质是利用智能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现实的物理城市进行精准复刻,借助克隆的孪生城市进行模拟、预测和干预城市的运营和治理,其主要优势在于造就了一种系统智能化和干预智能化相结... 数字孪生城市作为现阶段探索智慧城市治理的新型模式,其本质是利用智能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现实的物理城市进行精准复刻,借助克隆的孪生城市进行模拟、预测和干预城市的运营和治理,其主要优势在于造就了一种系统智能化和干预智能化相结合的全过程智能,形成了“全景映射”“极致可视”“虚实融合”“即时交互”的智能治理结构。数字孪生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催生新一轮城市治理革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技术发展困境、虚拟现实融合困境与现实治理协调困境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调数字孪生城市的底层逻辑是对城市属人性本质的不断深化,只有让技术手段和人文关怀共同进步、相得益彰,才能让城市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成果真正转化为不断改善的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数字孪生 城市治理 “城市大脑” 虚实融合 平台协作
下载PDF
数字孪生赋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党安荣 李翔宇 +3 位作者 吴冠秋 田颖 陈麦尼 伦玉昆 《中国名城》 2024年第1期3-8,共6页
从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40多年来我国已经拥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一直是政、产、学、研各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在数字中国与文化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下,多种技术方法的集成应用促成了数字孪... 从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40多年来我国已经拥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一直是政、产、学、研各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在数字中国与文化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下,多种技术方法的集成应用促成了数字孪生理念的形成与数字孪生城市的诞生。从价值保护、利用传承、实施路径3个维度梳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需求,并从现实空间、赛博空间、认知空间及其相互作用解析数字孪生的核心理念与技术内涵。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典型案例实践探索,阐述数字孪生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赋能其科学保护与传承,旨在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逐步从信息化走向智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历史文化名城 认知空间 保护传承 智慧名城大脑
下载PDF
面向智慧城市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8
作者 刘映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58-63,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全新的、智慧化的地质环境信息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全新的、智慧化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地质环境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举。本文基于上海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从总体框架、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研究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下,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实现路径,旨在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实现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数字孪生 数字化转型 地质环境 信息平台
下载PDF
城市群品牌体系评价与形象提升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9
作者 刘进平 丁迪 卓佳明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51,共15页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其品牌形象塑造,将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城市品牌符号的竞争,增强城市群的吸引力、传播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借鉴相关成熟指标和...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其品牌形象塑造,将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城市品牌符号的竞争,增强城市群的吸引力、传播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借鉴相关成熟指标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建构由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宜居水平、文化影响和品牌传播力等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城市群品牌评价体系,并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市(区县)进行测算。研究结论如下:城市经济越发达,其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部分区县文化资源开发存在较大差距;除核心城市外,多数城市的品牌传播力指数较低,表明地方媒介的作用与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经济、创新、宜居和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群的整体品牌形象提升战略与整合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品牌 评价指标体系 形象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成渝城市群智慧化治理
10
作者 马庆禄 张丽 王欣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4-62,共9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成因复杂、种类多样、影响广泛等特点给城市群治理建设带来挑战。为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缺少行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信息管理存在疏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纵向链条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成因复杂、种类多样、影响广泛等特点给城市群治理建设带来挑战。为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缺少行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信息管理存在疏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纵向链条过长、城市群社区智治水平有待提升、城市交通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急管理联动指挥机制,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智慧化,构建成渝一体化智慧城市政务系统,提高智慧城市群社区智治水平,实现基于新技术的智慧化交通治理等,从而不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智慧城市 城市群治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提升的现实审视与困境突破
11
作者 韦吉飞 唐铃博 汪桠如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5期90-100,共11页
作为与产业发展和民生就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提升已经具备充分的认知动力,包括由经济利益驱使、团队协作、管理调控需要等构成的外源动力及区域发展需要构成... 作为与产业发展和民生就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提升已经具备充分的认知动力,包括由经济利益驱使、团队协作、管理调控需要等构成的外源动力及区域发展需要构成的内源动力。协同理论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提升的理论向导,对标首都经济圈进一步发现成渝职业教育协同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战略顶层设计、资源同城共享、产教同化激励、健全共同体平台等实践路径,以期为相关决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方向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职业教育 协同提升
下载PDF
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实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12
作者 王明爽 卢廷军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8期89-92,96,共5页
以某市的实景三维建模项目为例,研究探讨了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实景三维模型的方法。通过使用飞马V10搭载D-OP4000倾斜模块,获取项目区的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Context Capture和DP-Modeler等倾斜摄影后处理软件系统,进行实景... 以某市的实景三维建模项目为例,研究探讨了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实景三维模型的方法。通过使用飞马V10搭载D-OP4000倾斜模块,获取项目区的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Context Capture和DP-Modeler等倾斜摄影后处理软件系统,进行实景三维的构建,并按照行业现行标准对所构建的实景三维模型进行质检和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实景三维模型达到了所需的精准度,有效地提升了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效率,为智慧城市动态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智慧城市 实景三维 无人机 倾斜摄影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科教融汇问题研究
13
作者 南海 刘烁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合力与科教融汇产出不足、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整体不强、科教融汇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大学城与科学城“联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教育生态圈,促使“塔尖”“塔基”人才同频共振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人才生态圈,助推企业主体、政校两翼协同驱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产业生态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深度介入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科技创新 科教融汇 高等职业院校
下载PDF
涉安全领域未来城市建设的风险隐患分析
14
作者 王晓苏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14期131-136,共6页
文章旨在全面分析未来城市建设中涉及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通过深入研究智慧孪生、绿色低碳、协同专业、文化自信等特征下的城市建设,探讨了城市间、城市内部的风险隐患交织所导致的综合风险体,阐述了可能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涉及城市... 文章旨在全面分析未来城市建设中涉及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通过深入研究智慧孪生、绿色低碳、协同专业、文化自信等特征下的城市建设,探讨了城市间、城市内部的风险隐患交织所导致的综合风险体,阐述了可能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涉及城市意识形态、智慧管理平台、供给链路瓶颈、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些风险,文章提出以堵不如疏、攻守兼抓、可控自主、有序更新为策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化解。文章得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城市建设风险隐患的结论,为城市发展的持续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城市 智慧孪生 城市建设 风险隐患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楷奇 郑俊浩 陆新征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随着工业4.0概念的发展,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已经成为智能制造和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相关领域的主要数字化解决手段。在工程建设领域,提升土木工程结构数字化防灾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精确可靠的数... 随着工业4.0概念的发展,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已经成为智能制造和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相关领域的主要数字化解决手段。在工程建设领域,提升土木工程结构数字化防灾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精确可靠的数字孪生模型,一方面,可以帮助实现工程灾害的精准防控和重大灾害事故的风险识别预警;另一方面,数字孪生也为未来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首先对数字孪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阶段性发展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了在土木工程领域里孪生数据获取和构建数字孪生体的技术手段。最后,从结构运营评估、灾害仿真推演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三个领域来回顾与展望数字孪生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数字化防灾 运营评估 灾害仿真推演 数字孪生城市
下载PDF
川渝省际毗邻经济新区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以川渝高竹新区为例
16
作者 周长明 朱家巡 朱斌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共11页
重庆市、四川省积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在两地交界地区携手共建川渝高竹新区,着力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产城景乡深度融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囿于行政区划、经济基础... 重庆市、四川省积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在两地交界地区携手共建川渝高竹新区,着力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产城景乡深度融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囿于行政区划、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因素,川渝高竹新区规划范围内的渝北区、邻水县两地的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上差别较大。为提升川渝高竹新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能力、增强户籍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应遵循经济建设“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坚持以行政区经济理论、府际关系理论、跨域治理理论为指导,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高竹新区 户籍制度改革 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面向智慧新城的市政管线全周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路径
17
作者 王光耀 朱律 +2 位作者 王伟 陈功亮 汪旻琦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6-220,共5页
针对上海市5个新城目前市政管线的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本文提出并构建了面向智慧新城的市政管线全周期数字孪生平台,论述了平台建设的实施路径。在明晰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机制的前提下,以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和安全管控方... 针对上海市5个新城目前市政管线的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本文提出并构建了面向智慧新城的市政管线全周期数字孪生平台,论述了平台建设的实施路径。在明晰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机制的前提下,以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和安全管控方案为基础,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市政管线在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城市政管线集约高效建设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新城市政管线平台场景中的应用,能够为管线三维审批、应急保障、城市体检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管线 全生命周期 物联感知 数字孪生平台
下载PDF
伊宁市历史文化街区句法分析——以六星街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卫晴 胡江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3-51,共9页
文化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代表之一,蕴藏城市独有历史文化内涵。文章以伊宁市历史文化街区—六星街为研究对象,对街区分层级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空间句法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句法能为六星... 文化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代表之一,蕴藏城市独有历史文化内涵。文章以伊宁市历史文化街区—六星街为研究对象,对街区分层级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空间句法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句法能为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提供量化分析和参数表达,整合度和选择度的高值主要在工人街、赛依拉木街和黎光街三条主街道,支巷空间不易感知到街区整体空间;可理解度在主街与支巷的节点处呈现高值;庭院全局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达性和可穿越性均较高且东西厢房具有一定私密性。文章揭示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及成因,并对街区在街区层、巷道层和庭院层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今后街区保护和更新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宁市 六星街 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辨析与演变逻辑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桦 《新疆社科论坛》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随着ICT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城市研究,还是城市建设,均层出不穷地产生了各种概念。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概念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应用,但部分对城市研究的学者和城市的建设者,给这些概念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内涵,以至... 随着ICT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城市研究,还是城市建设,均层出不穷地产生了各种概念。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概念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应用,但部分对城市研究的学者和城市的建设者,给这些概念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内涵,以至于因这些概念不够明晰而导致人们常混淆使用这些概念。人们缺乏对这些概念的梳理和边界界定,更缺乏对这些概念内在演变关系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等概念进行梳理、比较和分析,剖析其间的关系和演变逻辑,界定这些概念的边界,以便为各地的学者和建设者提供更明确的研究和发展方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智能城市 数字城市 数字孪生城市
下载PDF
苏州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与水环境调度数字孪生平台研究
20
作者 喻凯 马振坤 +3 位作者 洪磊 范子武 谢忱 丁瑞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9期47-52,共6页
水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河网工程群智慧化调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苏州市中心城区大包围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水利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平台,以期解决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智慧化调度等问题。平台以感知数据为驱动,以模型为核心,... 水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河网工程群智慧化调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苏州市中心城区大包围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水利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平台,以期解决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智慧化调度等问题。平台以感知数据为驱动,以模型为核心,以远程控制为手段,以水动力—水质为目标,构建河网水动力模型,并针对实况暴雨开展模型率定验证,水位误差小于5 cm,满足业务化运行要求。以“四预”业务体系为基础,结合苏州市实际情况,提出不同边界条件与工况组合,构建面向防洪排涝和水环境业务的调度预案集,以多目标为决策变量提出防洪排涝和水环境调度优选方法,并构建水利“四预”业务体系,提升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智慧化调度水平,驱动水利智慧化发展,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治水为民,兴水惠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市 中心城区 数字孪生 防洪排涝 水环境调度 “四预”业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