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硬三字组的词性地位及“软/硬”的性质 被引量:1
1
作者 岳秀文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7-82,共6页
软/硬三字组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其构成主要有"软/硬+名词"和"软/硬+动词(含兼类)"两种类型。通过对软/硬三字组的构成分析,厘清了软/硬三字组与软/硬三字词的界限。软/硬三字词中"软、硬"的性质有... 软/硬三字组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其构成主要有"软/硬+名词"和"软/硬+动词(含兼类)"两种类型。通过对软/硬三字组的构成分析,厘清了软/硬三字组与软/硬三字词的界限。软/硬三字词中"软、硬"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仍然是词根语素,有的已经是类词缀,其中"软"的类词缀性质更为明确。造成软/硬三字词增加的原因主要有隐喻引申和类推。总体而言,软/硬三字词呈现出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不对称将是软类三字词的发展趋势,但类词缀"软"很难再向纯粹的词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字词 类词缀
下载PDF
副词“偏”和“硬”的功能差异及主观化效应
2
作者 吴颖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6,共10页
副词"偏"和"硬"皆由形容词转变而来,但两者在情态化基础、语言功能与主观化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偏"的主观性强于"硬","偏"多用于对整个场景或事件表现出发话人与相关人的情态立场... 副词"偏"和"硬"皆由形容词转变而来,但两者在情态化基础、语言功能与主观化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偏"的主观性强于"硬","偏"多用于对整个场景或事件表现出发话人与相关人的情态立场,重在表示偏出预期,强调违愿性;而"硬"是说话人站在动作行为者角度对客观情状的观察、叙述与刻画,重在强调行为人的意志性与执拗性。文章从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两方面入手,刻画语气副词"偏"和"硬"不同的主观化效应,以此证明主观性有其可靠的形式与功能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副词 “偏” 功能差异 主观化效应
下载PDF
元杂剧中的“加三硬”
3
作者 程志兵 赵红梅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80-86,共7页
学者对元杂剧中词语“加三硬”的现有解释均不妥,此词语不是“在秤戥上加三钱重物”的意思,而是“增加三成来称量”的意思。
关键词 元曲 加三 增加三成 称量
下载PDF
晋语平遥方言副词“硬/硬硬”的主观性分析
4
作者 王绣棠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9-35,共7页
“硬/硬硬”是平遥方言中富有特色的评注性副词,主观性特征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硬”。具体体现在:从描摹性副词到评注性副词的演变中;可位于句首,做高层谓语对句子进行主观评述,常与表结果和主观性的成分搭配,以使语义协调;具有表达情... “硬/硬硬”是平遥方言中富有特色的评注性副词,主观性特征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硬”。具体体现在:从描摹性副词到评注性副词的演变中;可位于句首,做高层谓语对句子进行主观评述,常与表结果和主观性的成分搭配,以使语义协调;具有表达情态、突出焦点和指明预设的语用功能;语篇中常有表态度情感的成分共现,以更好体现其主观性,也常用于适宜表达主观性的互动语境。“硬/硬硬”还具有交互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遥方言 / 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
下载PDF
反预期标记“硬”“硬是”语法化的共时推演和对比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殷思源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92,共13页
本文在共时语料的基础上,利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分别考察了"硬"和"硬是"由评注性副词语法化为反预期标记的环境和路径。文章发现"硬"的语法化是一个由[施事性]、[言者主语]、[可控]、[有界... 本文在共时语料的基础上,利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分别考察了"硬"和"硬是"由评注性副词语法化为反预期标记的环境和路径。文章发现"硬"的语法化是一个由[施事性]、[言者主语]、[可控]、[有界]等参数变化推动的重新分析过程,而"硬是"的反预期标记用法,则是受后接VP所指的困难程度和实现与否的影响,根据"质的准则"进行语用推理的结果。由于二者经历的语法化过程不同,因此不同阶段的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 评注性副词 反预期标记 语法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