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Ⅰ型胶原α_1链及α_2链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东风 吴文 +2 位作者 蔡雪珍 林凯 智喜梅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型。结果231例受试对象中,Ⅰ型胶原α1链PCR扩增产物未发现ACCB7I酶切位点,Sp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型均为SS型;Ⅰ型胶原α2链基因型分别为EE型113例,Ee型91例,ee型27例(分别占48.9%、39.4%、11.7%),等位基因频率E和e各为68.6%、31.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EE基因型的个体比Ee基因型和ee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低,但只在腰椎侧位(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值EE基因型比Ee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COL1A1Sp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COL1A2基因EE型个体较Ee基因型及ee基因个体的骨密度值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COL1A2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α1链基因 原α2基因 基因多态性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下载PDF
贵阳市区绝经后女性Ⅰ型胶原α1链Sp1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2
作者 向菲 李树法 +3 位作者 李海英 王青 王培珊 张韬威 《贵州医药》 CAS 2007年第6期487-489,共3页
目的探讨贵阳地区汉族绝经后女性I型胶原α1链(COL1A1)第一个内含子内Sp1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超声骨量及骨代谢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COL1A1的Sp1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用sunlight omnisense 7000TM型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左... 目的探讨贵阳地区汉族绝经后女性I型胶原α1链(COL1A1)第一个内含子内Sp1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超声骨量及骨代谢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COL1A1的Sp1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用sunlight omnisense 7000TM型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左侧桡骨远端、左侧中指第三指骨、右侧胫骨中段SOS;血清骨钙素(BG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I型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结果COLlAl SPI结合位点的基因型均为SS型,未发现Ss和ss基因型。结论COLlAl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较大的种族差异,贵阳地区汉族绝经后女性COL1A1基因Spl位点多态性与骨量及骨折的关系尚不明确,该基因尚不能作为筛查贵阳地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α1链基因 基因多态性 超声骨量 生化指标
下载PDF
成骨不全一家系1型胶原α1链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4
3
作者 胡云秋 张浩 +2 位作者 何进卫 傅文贞 章振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0-593,I0001,共5页
目的检测一个非近亲婚配的成骨不全家系中5例患者的1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其L1~L4、股骨颈和全髋部位的骨密度(BM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 目的检测一个非近亲婚配的成骨不全家系中5例患者的1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其L1~L4、股骨颈和全髋部位的骨密度(BM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及50名对照者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资料,该家庭中5例患者被诊断为Ⅰ型成骨不全显性遗传。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8外显子的两个碱基(AG)缺失造成的突变(p.Gly632x),均为杂合突变,导致632Gly之后的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而在家系内正常个体及其他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除先证者姨妈和表哥的L1~L4BMD低于同龄正常人外,其他患者的BMD基本与同龄正常人相似。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位于COL1A1基因第28外显子的新突变位点可导致Ⅰ型成骨不全,为进一步探讨COL1A1基因型和成骨不全表型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α1编码基因 成骨不全 突变
下载PDF
多骨受累Caffey病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洋嘉 吕珊珊 +3 位作者 何进卫 傅文贞 张浩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0-385,共6页
发生在婴幼儿的骨皮质增生十分罕见,易被误诊为肿瘤或感染。本文报道一例3月龄女婴,因烦躁哭闹、肢体活动减少并扪及包块就诊,结合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初步诊断为Caffey病,检测发现存在COL1A1基因突变(p.Arg1014Cys)而确诊。本文在进... 发生在婴幼儿的骨皮质增生十分罕见,易被误诊为肿瘤或感染。本文报道一例3月龄女婴,因烦躁哭闹、肢体活动减少并扪及包块就诊,结合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初步诊断为Caffey病,检测发现存在COL1A1基因突变(p.Arg1014Cys)而确诊。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该病例展开讨论,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ffey病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 ⅰ型胶原α1链基因 突变
下载PDF
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卓 徐栋梁 +4 位作者 胡俊勇 廖悦华 杨峥 梁琼 王连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限... 目的探讨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461位点G→A突变(G821S),但其临床特征不一致。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COL1A1基因突变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成骨不全的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与遗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原α1编码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长春市汉族女性COL1A1-1997G/T、+1245G/T与骨质疏松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萌萌 李亚刚 +2 位作者 毛未贤 马倩倩 高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585-2587,共3页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女性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①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③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女性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①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③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④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将249例受试人群分为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三组。结果:长春市汉族女性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37%,GT基因型占46.51%,TT基因型占15.1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GG基因型占46.43%,GT基因型占41.43%,TT基因型占12.14%;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52.17%,GT基因型占34.79%,TT基因型占13.04%。骨质疏松组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80%,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α1 基因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原文传递
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7
作者 张萌萌 李强 +4 位作者 梁斌斌 宋玉庭 吴乃宝 刘洋 赵康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1)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BMD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2)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1)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BMD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2)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ml,提取DNA。(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4)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结果长春市汉族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40%,GT基因型占46.38%,TT基因型占15.2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女性GG等位基因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GG基因型占44.39%,GT基因型占43.37%,TT基因型占12.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47.50%,GT基因型占35.00%,TT基因型占17.50%。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3组同性别间BMD逐渐减少(P<0.05)。3组中女性BMD均低于男性BMD(P均<0.05)。正常人群同性别间BMD不存在差异(P均>0.05);骨质疏松组女性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女性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P均<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53%,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女性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α1 基因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