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人)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人)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将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候选变异通过反向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的相同位点进行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以及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及其祖母、父亲和哥哥的PC:A和PC:Ag分别降至55%、52%、48%、51%和53%、55%、50%、56%。测序分析显示,上述成员PROC基因的第9外显子均存在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MutationTaster评分为0.991、PROVEAN为评分-3.72、FATHMM为评分-2.49,均提示为有害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Arg398在同源物种间呈弱保守性;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变异前Arg398与Glu341和Lys395各形成1个氢键,变异为Cys398后与Glu341之间的氢键消失,与Lys395之间则增加了1个氢键,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原因。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4代11人)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PCR...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4代11人)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tein C,PROC)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发现的疑似变异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同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分别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和ClustalX-2.1-win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和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46%和50%,其奶奶、大姑、表姐和弟弟的PC:A和PC:Ag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上述5名成员PROC第9外显子均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该缺失变异导致第364位的甲硫氨酸(Met)变成色氨酸(Trp)后框移了15个氨基酸,并在第378位产生提前的终止密码子,最后形成截短蛋白。MutationTaster评分结果为1.000,预示该杂合缺失变异为致病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15个框移的氨基酸在9种同源物种中均位于保守区域;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该缺失变异破坏了PC的催化结构域,从而影响PC的功能。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主要原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人)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将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候选变异通过反向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的相同位点进行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以及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及其祖母、父亲和哥哥的PC:A和PC:Ag分别降至55%、52%、48%、51%和53%、55%、50%、56%。测序分析显示,上述成员PROC基因的第9外显子均存在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MutationTaster评分为0.991、PROVEAN为评分-3.72、FATHMM为评分-2.49,均提示为有害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Arg398在同源物种间呈弱保守性;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变异前Arg398与Glu341和Lys395各形成1个氢键,变异为Cys398后与Glu341之间的氢键消失,与Lys395之间则增加了1个氢键,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原因。
文摘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4代11人)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tein C,PROC)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发现的疑似变异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同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分别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和ClustalX-2.1-win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和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46%和50%,其奶奶、大姑、表姐和弟弟的PC:A和PC:Ag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上述5名成员PROC第9外显子均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该缺失变异导致第364位的甲硫氨酸(Met)变成色氨酸(Trp)后框移了15个氨基酸,并在第378位产生提前的终止密码子,最后形成截短蛋白。MutationTaster评分结果为1.000,预示该杂合缺失变异为致病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15个框移的氨基酸在9种同源物种中均位于保守区域;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该缺失变异破坏了PC的催化结构域,从而影响PC的功能。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