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中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张腾 唐学杰 +4 位作者 刘贤铭 夏碧桦 冉群钗 唐波 李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5期278-279,共2页
目的探讨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5例患者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获得成功,7例穿刺失败,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 目的探讨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5例患者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获得成功,7例穿刺失败,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小、操作成功率高、止血容易、术后不需严格卧床及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erⅰ导管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并发症
下载PDF
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涛 周鹏 陈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8-463,共6页
目的探讨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5 F Tiger Ⅰ导管不能完成显影的研... 目的探讨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5 F Tiger Ⅰ导管不能完成显影的研究对象15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采用6 F Judkins及Amplatz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试验组80例,采用5 F Tiger Ⅰ造影导管塑形技术,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复杂冠状动脉造影原因分为A、B、C 3类:A类为左、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B类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较常规开口高或低,或开口向下、向上;C类为升主动脉较长、较宽,或较短、较细。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X线暴露时间[(4.17±1.67)min比(4.78±1.51)min,P=0.017]、X线剂量[230(175, 275)mGy比267(230, 321)mGy, P〈0.001]、对比剂剂量[(54.6±8.2)ml比(61.8±7.9)ml, P=0.001]、手术时间[21.6(18.9, 25.4)min比26.8(23.4, 31.4)min, P〈0.001]和使用的导管数量[(1.30±0.56)根比(2.47±0.57)根, P=0.001]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5%(78/80)比98.7%(78/79),P=0.567]。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2.5%(2/80)比5.1%(4/79),P=0.396]和冠状动脉痉挛[1.3%(1/80)比3.8%(3/79),P=0.639]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A和C类原因的研究对象中,两组之间的X线暴露时间、X线剂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使用的导管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在C类原因的研究对象中,试验组使用的对比剂剂量少于对照组(P=0.001)。在B类原因的研究对象中,试验组的X线剂量、对比剂剂量、手术时间和使用的导管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之间的X线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结论对于复杂冠状动脉造影,运用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与使用6 F Judkins及Amplatz导管相比造影成功率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5 F TIGER ⅰ导管 塑形技术
原文传递
构建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及其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重建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申智敏 段宜强 +1 位作者 叶川 庄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64-1569,共6页
背景:Ⅰ型胶原蛋白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力强,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降解。同时,经过交联处理、干预后能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但是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中的重建效果缺乏研究。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制备方法及在... 背景:Ⅰ型胶原蛋白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力强,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降解。同时,经过交联处理、干预后能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但是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中的重建效果缺乏研究。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制备方法及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重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SD大鼠40只,随机取10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剩余30只SD大鼠采用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建立大鼠前臂正中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10只、Ⅰ型胶原蛋白组10只和自体神经组10只。假手术组常规喂养,不参与建模;阳性对照组建模成功后不采取特殊处理,自行修复;Ⅰ型胶原蛋白组采用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进行桥接,自体神经组采用自体神经进行桥接,比较各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1)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交联前Ⅰ型胶原蛋白排列松散,呈蜂窝状不规则的孔隙及孔径,孔径大小为10-100μm,孔隙20-200μm,孔隙间质相对较薄,交联后Ⅰ型胶原蛋白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能形成相对规则的孔径、孔隙,大小为50-100μm,孔隙为20-200μm,孔隙间质增厚,空间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2)Ⅰ型胶原蛋白组与自体神经组修复后4,8,12周翻转及放置明尼苏达手灵巧度评定方法评分,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 <0.05),高于假手术组(P <0.05);(3)Ⅰ型胶原蛋白组、自体神经组修复后12周波幅、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 <0.05);(4)修复12周后,阳性对照组可见神经损伤部位明显,周围可见坏死组织;自体神经组未见损伤部位,周围坏死面积减少,恢复良好;Ⅰ型胶原蛋白组甲苯胺蓝染色下未见损伤部位,恢复良好;(5)结果提示,通过自制模具能成功制备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将其用于大鼠前臂正中神经损伤重建中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有助于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 前臂正中神经损伤 自制模具 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 自体神经桥接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胶原 正中神经 炎症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