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煤循环流化床锅炉0~1 mm制粉系统开发与热力计算方法
1
作者 尚曼霞 姚禹歌 +2 位作者 柯希玮 周托 黄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0-1566,共7页
为实现粉煤循环流化床(powdered coal-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PC-CFB)的0~1 mm给煤,借鉴传统煤粉锅炉制粉系统的设计及计算经验,开发PC-CFB锅炉0~1 mm制粉系统,其特征为采用中速磨煤机制备粉煤,利用气固分配器分离制粉乏气与粉煤的... 为实现粉煤循环流化床(powdered coal-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PC-CFB)的0~1 mm给煤,借鉴传统煤粉锅炉制粉系统的设计及计算经验,开发PC-CFB锅炉0~1 mm制粉系统,其特征为采用中速磨煤机制备粉煤,利用气固分配器分离制粉乏气与粉煤的混合物,并设置备用系统以保证系统发生故障时的正常燃料供应。提出0~1 mm制粉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确定磨煤机通风量、干燥剂配比以及干燥剂温度等关键技术指标,预测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并分析PC-CFB锅炉0~1 mm制粉系统的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保持磨煤机出力、热风温度不变,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磨煤机出口温度,有利于降低干燥剂量,提升干燥出力;磨煤机出口温度每降低1℃,制粉系统所需的干燥剂量减少约523 m3/h,干燥出力增加约0.4 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循环流化床 0~1 mm粉煤 制粉系统 热力计算
下载PDF
登封煤田二1煤层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马争艳 杨昌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3-76,共4页
通过对大量钻孔数据和生产矿井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探明了登封煤田二1煤层煤层气(瓦斯)体积含量由南向北、由浅而深逐渐增大,按照煤层气体积含量的变化及其地质背景的差异分为两大类6个煤层气地质单元;认为煤层埋深、煤层厚度、地... 通过对大量钻孔数据和生产矿井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探明了登封煤田二1煤层煤层气(瓦斯)体积含量由南向北、由浅而深逐渐增大,按照煤层气体积含量的变化及其地质背景的差异分为两大类6个煤层气地质单元;认为煤层埋深、煤层厚度、地质构造、围岩和地下水是影响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因素,其叠加效应增加了煤层气赋存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登封煤田煤层气的富集带和排泄区,对登封煤田二1煤层煤层气资源的开发选区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封煤田 煤层 煤层气 赋存规律
下载PDF
红山1井大断裂带钻井技术
3
作者 艾贵成 顾秉松 +3 位作者 张永海 田宏岭 王钱社 许建忠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100,共3页
红山1井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部署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口重点风险探井,处于F7断裂带上,地层破碎,夹多套煤层和砾石层,地层倾角大,井塌、井漏和卡钻事故频繁发生。通过简化钻具组合、优化钻井参数、强化短起下钻作业、增强钻井液的悬浮与封堵... 红山1井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部署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口重点风险探井,处于F7断裂带上,地层破碎,夹多套煤层和砾石层,地层倾角大,井塌、井漏和卡钻事故频繁发生。通过简化钻具组合、优化钻井参数、强化短起下钻作业、增强钻井液的悬浮与封堵防塌性能,成功完成了钻探工作。在测井、下套管前,采用不开泵通井、沉降和封闭液法,保证了测井和下套管作业一次成功。红山1井的成功钻探,为断裂带钻探施工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煤层 钻井 井眼稳定 红山1
下载PDF
安鹤煤田二_1煤层煤变质规律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振芬 马黎明 《中国煤田地质》 2001年第1期17-18,24,共3页
区内二 1煤层具有煤类多、分带明显的特点,煤变质程度具有南高北低的变化规律。燕山期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煤变质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汽水热液变质作用又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煤层 煤变质程度 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煤田 接触变值作用
下载PDF
浅析首山一井二_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王书华 《中国煤田地质》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研究了平顶山煤田首山一井勘探区内二 1煤层发育、结构及分岔的情况,分析了二 1煤层厚度变化特点,探讨了影响二 1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所致。
关键词 煤层 厚度变化 沉积环境 冲刷作用 后期构造
下载PDF
101.6mm煤层气钻井专用钻杆研制与应用
6
作者 陈长青 王显林 +4 位作者 李毅平 张德旺 王青林 张晓慧 李德伟 《石油矿场机械》 2017年第2期74-77,共4页
针对煤层气钻井井眼小、曲率大、煤层松散的特点,提出煤层气钻井专用钻杆的设计思路。通过减小接头外径、采用接头与管体等径设计,增大了井眼环空间隙,提升了煤层钻井颗粒的携带能力,提高了井壁稳定性;通过1∶16的锥度设计、非对称牙型... 针对煤层气钻井井眼小、曲率大、煤层松散的特点,提出煤层气钻井专用钻杆的设计思路。通过减小接头外径、采用接头与管体等径设计,增大了井眼环空间隙,提升了煤层钻井颗粒的携带能力,提高了井壁稳定性;通过1∶16的锥度设计、非对称牙型角设计、减小螺纹牙高、增大螺纹牙根圆角半径、在双台肩结构基础上增加公接头大端长度,降低了螺纹应力集中,研制出101.6mm高抗扭、高抗疲劳的煤层气钻井专用钻杆。在郑试1平-5H井使用效果良好,在定向造斜和水平钻井过程中均表现优良的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钻杆 等径 接头
下载PDF
铝胺多元协同防塌钻井液在乌参1井三开井段的应用
7
作者 邱春阳 王宝田 +1 位作者 司贤群 何兴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3年第4期24-27,5,共4页
乌参1井是在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部署的一口重点参数井,完钻井深6323.60m。该井三开裸眼段长,砂泥互层,煤层发育,钻井液体积多,井壁稳定及钻井液维护处理难度大。通过使用"多元协同"防塌钻井液体系,施工中采用合理钻井液密... 乌参1井是在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部署的一口重点参数井,完钻井深6323.60m。该井三开裸眼段长,砂泥互层,煤层发育,钻井液体积多,井壁稳定及钻井液维护处理难度大。通过使用"多元协同"防塌钻井液体系,施工中采用合理钻井液密度支撑-双重封堵防塌-多元强化抑制技术,保证了长裸眼井段的井壁稳定,特别是煤层段的井壁稳定,满足了三开钻进的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勘探成果。该井的钻探成功为深化研究乌伦古地区成藏条件及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参1 多元协同 井壁稳定 煤层 封堵防塌
下载PDF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被引量:31
8
作者 胡国艺 刘顺生 +3 位作者 李景明 李剑 张建博 李志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9-321,共3页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中煤层气δ13 C1值为 - 2 96 3%~ - 3 5 39% ,明显低于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原生煤层气δ13 C1值 (- 2 70 1% ) ,由此判断其为次生煤层气。由于该区煤层气组分中 ,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 (>98...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中煤层气δ13 C1值为 - 2 96 3%~ - 3 5 39% ,明显低于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原生煤层气δ13 C1值 (- 2 70 1% ) ,由此判断其为次生煤层气。由于该区煤层气组分中 ,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 (>98% ) ,不存在甲烷和CO2 碳同位素的交换 ,而且其保存条件良好 ,也不可能受到次生生物作用的影响 ,所以 ,煤层的解吸 -扩散 -运移作用才是晋城地区次生煤层气形成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 次生作用 晋城地区 沁水盆地
下载PDF
沁水煤田霍东地区山西组主要煤层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仙平 张学彦 《中国煤田地质》 2002年第3期17-18,共2页
运用标志层、层间距、物性特征、煤层本身特征等方法,对霍东地区沁安矿区和沁源矿区山西组1号、2号、3号煤层进行对比,认为沁安矿区未沉积3号煤层,该矿区现有的两个煤层与沁源矿区的1号、2号煤层可比,而不是2号、3号煤层,其中既有定性... 运用标志层、层间距、物性特征、煤层本身特征等方法,对霍东地区沁安矿区和沁源矿区山西组1号、2号、3号煤层进行对比,认为沁安矿区未沉积3号煤层,该矿区现有的两个煤层与沁源矿区的1号、2号煤层可比,而不是2号、3号煤层,其中既有定性又有定量,较成功的解决了南北两大矿区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间的对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东地区 l、2、3号煤层 煤层对比
下载PDF
忻州窑烟煤Ⅰ型和Ⅱ型断裂特性的半圆弯曲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毅鑫 孙荘 刘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93-1604,共12页
为研究切缝深度和层理角度对煤样Ⅰ,Ⅱ型断裂特性的影响差异,采用半圆弯曲测试法对SCB煤样开展3种切缝深度和5种层理角度下的Ⅰ,Ⅱ型断裂测试,分析切缝深度与层理角度对煤样Ⅰ,Ⅱ型断裂峰值载荷、断裂韧度及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规律;并... 为研究切缝深度和层理角度对煤样Ⅰ,Ⅱ型断裂特性的影响差异,采用半圆弯曲测试法对SCB煤样开展3种切缝深度和5种层理角度下的Ⅰ,Ⅱ型断裂测试,分析切缝深度与层理角度对煤样Ⅰ,Ⅱ型断裂峰值载荷、断裂韧度及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规律;并对煤样加载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煤样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微裂纹损伤演化及宏观破坏特征。研究表明:测试煤样的Ⅱ型断裂峰值载荷与断裂韧度均大于Ⅰ型断裂峰值载荷与断裂韧度,且KⅡC/KⅠC=1.02;煤样Ⅰ,Ⅱ型断裂峰值载荷随无量纲切缝深度a的增加逐级降低,断裂韧度KⅠC和KⅡC均随a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Ⅱ型断裂峰值载荷与断裂韧度随层理角度的增加均先减小后增大,呈"对勾"型分布;煤的Ⅰ型断裂裂纹扩展路径近似为直线,而Ⅱ型断裂裂纹扩展路径为曲线。层理对Ⅱ型断裂裂纹扩展路径影响较大,层理角度为22.5°,45°和90°时,裂纹出现沿层理面扩展的现象;煤样的Ⅰ,Ⅱ型断裂破坏过程分为压密、裂纹稳定扩展和裂纹非稳定扩展3个阶段。总体表现为拉伸裂纹主导的拉剪复合型断裂,拉伸微裂纹最先发育,之后拉剪复合型微裂纹急剧扩展,并最终造成试样的宏观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样 型断裂 半圆弯曲 切缝深度 层理角度 声发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