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骨型Ⅲ类矫治前后前牙区变化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何方林 蒋立辉 +1 位作者 宋思吟 吴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型Ⅲ类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前牙区牙槽高度和宽度变化以及前牙区牙根位置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1月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口腔科正畸掩饰治疗的成人骨型Ⅲ类患者50例,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患者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和... 目的探讨成人骨型Ⅲ类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前牙区牙槽高度和宽度变化以及前牙区牙根位置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1月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口腔科正畸掩饰治疗的成人骨型Ⅲ类患者50例,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患者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其中包括上前牙槽骨厚度(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thickness,UA)、上后牙槽骨厚度(upp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UP)、上牙槽骨总厚度(upper alveolar bone width,UW)、下前牙槽骨厚度(low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LA)、下后牙槽骨厚度(low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LP)、下牙槽骨总厚度(lower alveolar bone width,LW)、根中水平上前牙槽骨厚度(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UA-m)、根中水平上后牙槽骨厚度(upp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UP-m)、根中水平上牙槽骨总厚度(uppe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UW-m)、根中水平下前牙槽骨厚度(low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LA-m)、根中水平下后牙槽骨厚度(lower posterio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LP-m)、根中水平下牙槽骨总厚度(lowe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at the mid-root level,LW-m)以及上前牙槽骨高度(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height,UAH)和下前牙槽骨高度(lower anterior alveolarbone height,LAH)。结果正畸治疗前后患者UA、UP-m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后患者UP、UW、UA-m、UW-m测量值均显著降低(P<0.05)。正畸治疗后患者LP、LA-m测量值与正畸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后患者LA、LW、LP-m、LW-m测量值均降低(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后患者UAH、LAH测量值均显著降低(P<0.05)。正畸治疗后,患者上下颌前牙解剖牙根长度分别为(10.62±0.57)mm、(9.65±0.48)mm,正畸治疗前患者上下颌前牙解剖牙根长度分别为(11.01±0.58)mm、(10.37±0.48)mm,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患者上下颌前牙解剖牙根长度明显减小(P<0.05)。结论成人骨型Ⅲ类患者进行正畸掩饰治疗后,牙槽形态会发生相应改变,患者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和高度会一定程度地减少。因此,在矫治过程中应当对患者牙槽形态的变化给予密切关注,尽量避免上下前牙发生代偿性移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骨型 正畸掩饰治疗 前牙区 牙槽形态 牙槽高度 牙槽宽度 代偿性移动
下载PDF
Serum Vitamin D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ldren with Growing Pain in a Tertiary Hospital of Bangladesh
2
作者 Md. Asif Ali Mujammel Haque +2 位作者 Mohammad Imnul Islam Mohammad Zahirul Islam Khan Shahana Akhter Rahman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CAS 2022年第5期815-826,共12页
Background:Growing pain (GP)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nonspecific, recurrent leg pain in children aged 4 - 12 years. The exact etiology of GP is not known. However,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vit... Background:Growing pain (GP)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nonspecific, recurrent leg pain in children aged 4 - 12 years. The exact etiology of GP is not known. However,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and Bone Mineral Status (BMD) status with GP in their study.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serum level of vitamin D, and BMD and to determine their association with growing pain in children.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analyt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Bangabandhu Sheikh Mujib Medical University (BSMMU). Sixty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 of 6 - 12 year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from March 2020 to August 2021. Children who fulfilled the Evans criteria of GP were enrolled as cases and thirty age and sex matched healthy children were recruited as the control in the study. Informed written consent was obtained from patients and parents. Serum 25-hydroxy-vitamin-D levels and BMD were performed among cases and controls and subsequently compared to see their association in growing pain. A preformed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completed for each participant which included socio-demographic,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tests were appli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performed by SPSS version 22. A p-value less than 0.05 was considered as significant at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 Results: In this study, 96.7% of growing pain patients had hypovitaminosis D and among them,<span style="font-family: "> the majority (86.7%) was vitamin D deficien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with GP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 BM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lumbar vertebra (L1 -<span style="font-family: "> L4) and femoral neck region (both right and left) among GP childre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From this study,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with GP had hypovitaminosis D and low BMD statu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low BMD statu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 with growing pain.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 Clearance Certificate (NO. BSMMU/2020/4503 Date: 15/03/2020) was provided from the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Bangabandhu Sheikh Mujib Medical University, Dhaka, Banglade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ing Pain Vitamin D bone Mineral Density
下载PDF
牙合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齿及牙槽骨形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鲍秋红 乌兰其其格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3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牙齿、颌骨及软组织有典型的代偿性表现,且该类错[牙合]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代偿性特征也有差别。这种有差别的代偿性表现影响着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齿转矩的调整、牙齿的移动方...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牙齿、颌骨及软组织有典型的代偿性表现,且该类错[牙合]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代偿性特征也有差别。这种有差别的代偿性表现影响着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齿转矩的调整、牙齿的移动方向、施力的大小、[牙合]平面倾斜程度等矫治方案的设计,关系到选择代偿性治疗还是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并决定了矫治效果的呈现。所以,了解垂直骨面型与颅颌面发育的关系,充分认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牙齿、牙槽骨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代偿性特征,将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诊断、治疗设计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 垂直骨面型 牙槽骨形态 牙齿形态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博 房兵 +2 位作者 樊林峰 毛丽霞 夏韫晖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 成人 牙槽骨厚度 锥形束CT 垂直骨面型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相变增韧陶瓷Ⅲ型裂纹增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庆平 黄勇 +1 位作者 余寿文 黄克智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8-303,共6页
本文采用压力敏感相变准则和权函数法对相变增韧陶瓷Ⅲ型裂纹的增韧效应进行了理论预测,分别给出了静止裂纹和定常扩展裂纹相变塑性屏蔽的理论表达式。结果表明:相变体积膨胀对增韧无贡献,裂尖屏蔽来自于晶格剪切和裂纹扩展尾区的贡献。
关键词 相变增韧 裂纹 剪切塑性 陶瓷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与方向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卢海燕 王好公 +1 位作者 马文盛 董福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 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儿童2 5例及正常儿童2 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 -S... 目的 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儿童2 5例及正常儿童2 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 -S(V)、H -FH、H -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 -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 -MP显著减小,AR -H -ME显著增加。结论 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安氏类错he 舌骨位置 头影测量研究 X线 正常HE儿童 测量项目 头颅侧位片 对比研究 垂直向 水平向 正常者 顺时针 MP 长轴
下载PDF
骨性Ⅲ类畸形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三维测量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秦燕军 沈云娟 +3 位作者 谷妍 王珊 刘可 赵春洋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9-703,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的变化,从三维方向上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14例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0-12岁,平均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的变化,从三维方向上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14例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0-12岁,平均10.9岁,采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牵引治疗前、后,进行CBCT三维扫描,采用Dolphin 11.0对骨组织及牙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体系,选择23个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前方牵引后,A-冠状面的距离、SNA、ANB均显著增大(P〈0.01);A-水平面的距离显著增大(P〈0.05),ANS-PNS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上颌骨向前、向下生长。Po-S-N显著增大(P〈0.01),SNB显著减小(P〈0.05),提示颏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生长得到抑制。U1j-冠状面的距离显著增大(P〈0.01),提示上切牙前移;U1牙长轴-SN交角显著增大(P〈0.05),提示上切牙唇倾。U6j-水平面的距离、U6j-冠状面的距离均显著增大(P〈0.05),提示上颌磨牙近中移动、伸长。额颌缝等4条骨缝三维方向上均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后,经CBCT三维测量,证实翼腭缝等骨缝的生长改建在上颌骨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颌骨及上颌牙明显向前、向下生长;下颌骨生长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 前方牵引 骨缝 锥形束CT 三维测量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郭新星 王春玲 +3 位作者 刘东旭 魏福兰 徐鲁勇 寇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牙合(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 正常[牙合] 垂直骨面型 牙槽骨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雷 韩培辉 +1 位作者 李永明 陈金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手术 CBCT 舌骨 气道 骨性类错 鼻咽 口咽
下载PDF
X射线测量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前牵引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结构的改变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亚非 王雅淋 +3 位作者 左艳萍 孙琦 尉静 赵利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54-1159,共6页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不正常的上下颌骨位置关系和不正常的咬合接触可影响髁突和关节窝的形态,同时影响下颌运动及咀嚼肌的功能。前牵引矫治器作为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矫形力可以重建颌骨位置关系,改善骨性Ⅲ类...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不正常的上下颌骨位置关系和不正常的咬合接触可影响髁突和关节窝的形态,同时影响下颌运动及咀嚼肌的功能。前牵引矫治器作为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矫形力可以重建颌骨位置关系,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关节窝-盘-突关系。目的:研究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牵引矫治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变,探讨前牵引矫治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29例年龄12-14岁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12.90±0.99岁),均采用牙支持式固定前牵引矫治器治疗。在前牵引治疗前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定量分析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窝、髁状突的改变及前牵引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与结论:在前方牵引矫治后,矢状方向上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状突整体均未发生位移(P>0.05);垂直方向上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状突后缘和上缘无明显移动(P>0.05),但髁状突前缘发生向上移位(P<0.05)。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治疗前后比较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牵引矫治后颞下颌关节会发生适应性改建,但是关节间隙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性改变,因此不会对颞下颌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错牙合 前牵引 青少年 X射线 髁状突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Ⅲ类手术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婕 李小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4名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摄取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利用单样本t检验方法与北京大...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4名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摄取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利用单样本t检验方法与北京大学正常样本库的相应数值进行比较,获取其牙槽厚度的特征,对样本病例的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测量值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根据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将患者分成4组,(1)A组:ANB角<-4°,SN-MP角≤37.7°,11例;(2)B组:ANB角≥-4°,SN-MP角≤37.7°,16例;(3)C组:ANB角<-4°,SN-MP角>37.7°,14例;(4)D组:ANB角≥-4°,SN-MP角>37.7°,13例。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对4组前牙牙槽骨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方法。结果: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上、下前牙区牙槽厚度均较正常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垂直向骨型均与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有一定相关性(P<0.05),而矢状向骨型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有一定相关性(P<0.05)。按不同骨型分组的4组病例在前牙牙槽骨厚度特征方面,下前牙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均显示C、D组患者小于B组(LP,LW,P<0.05);对于上前牙牙槽骨总厚度,C组较B组明显小[UW(upper alveolar bone thickness)分别为7.86、9.05 mm]。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上、下前牙区牙槽厚度均较正常小;不同骨面型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征有所不同,在对其进行前牙去代偿时尚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测颅法 牙槽骨质吸收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福田 赵杰 +1 位作者 张荣峰 孙新君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7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伴有骨缺损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22例,所有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骨折一期给予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固...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伴有骨缺损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22例,所有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骨折一期给予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部分患者残留创面给予皮瓣、植皮处理,待局部软组织好转后,二期给予更换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断端,进行截骨延长术治疗骨缺损。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6个月(平均20个月),17例患者二期截骨延长术后一期愈合,5例患者延长断端发生偏移,拆除外固定支架再次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结论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Ⅲ型骨折,前期可有效的保护断端软组织血运,减少二次损伤,符合损伤控制理论,后期可促进肢体恢复及功能重建,是治疗GustiloⅢ型骨折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胫腓骨 骨缺损 GUSTILO 型骨折
下载PDF
前方牵引治疗不同骨龄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魏福兰 王春玲 +1 位作者 刘东旭 寇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8-541,共4页
目的:评价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且根... 目的:评价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且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颈椎成熟程度将其分为3组:生长加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Ⅰ~Ⅱ期),生长峰值期组(颈椎成熟度Ⅲ期),生长减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Ⅳ~Ⅵ期)。结果:生长加速期及生长峰值期2组间患者的上颌骨前移量没有明显差异;生长减速期患者上颌骨前移量减小,但其牙槽反应增加;3组间下颌向下后旋转、面下1/3高度增加、磨牙萌出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应重视骨龄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牵引 骨龄 骨性安氏类错[牙合] 颈椎成熟度
下载PDF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后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远平 段银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病例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X... 目的比较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病例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后舌骨的位置,与其治疗前比较,H-FH、H-S、H-Ptm、Ar-H-Me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1);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HFH、H-S、H-Ptm增大(P<0.05),Ar-H-Me角度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5)。结论经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与其治疗前相比,位置更靠后、下,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比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角度更大,下颌在发生后下位移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舌骨位置的后上移位,对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FR型矫治器 安氏类错 舌骨位置
下载PDF
不同骨面型对青少年骨性Ⅲ类错正畸疗效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斌 梁甲兴 +2 位作者 林立 张玉华 李多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正畸治疗疗效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骨性Ⅲ类错患者42例,根据不同骨面型分为3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骼与软组织改变,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错畸形面部改善疗效的差...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正畸治疗疗效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骨性Ⅲ类错患者42例,根据不同骨面型分为3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骼与软组织改变,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错畸形面部改善疗效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凹陷的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改善。高角患者主要通过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平面逆时针旋转及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代偿来实现前牙反的解除,而低角患者更多依赖上前牙唇倾及上颌骨的发育来实现。均角患者其面部比例及颌骨关系相对正常,矫治后主要变化为牙齿的相对移动。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Ⅲ类错正畸疗效不尽相同;高角型患者在选择采取单纯正畸治疗时需更加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正畸矫正器 骨基质 正畸学 矫正 牙测量学
下载PDF
应力刺激下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森 靳安民 +3 位作者 付国建 王鹏成 闵少雄 张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 目的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与B组(非应力刺激组)。A组术后第2周开始训练;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两只,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⑴术后2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但无明显差别;⑵术后4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A组Ⅰ、Ⅲ型胶原染色颜色均较B组深,且稍显均匀,犹以Ⅲ型胶原为明显;⑶术后6周,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分布均较前广泛,A组较B组明显,且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有序;⑷术后8周,A组胶原排列相对更为有序,Ⅰ型胶原染色较Ⅲ型更为均匀分布,Ⅲ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应力刺激能够促进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胶原合成,从而促进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冈上肌腱 腱-骨修复 应力刺激 Ⅰ、型胶原
下载PDF
解剖锁定钢板植骨与不植骨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42
18
作者 覃勇志 冉学军 +1 位作者 蒲川成 周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 对比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后植骨与不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1例)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B组(30例)采取... 目的 对比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后植骨与不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1例)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B组(30例)采取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不植骨治疗.对手术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A组80 min±7.6 min,B组63 min±3.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A组9~15( 11.5±1.1)周,B组10~15( 11.9±1.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6例取骨区不适,B组因未取骨而无不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植骨与不植骨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相当,但取髂骨植骨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取骨区手术创伤,术后可能遗留取骨区不适,故解剖锁定钢板固定不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优于植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 解剖锁定钢板 植骨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青春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改良前后侧貌改变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小华 韩红娟 吴浩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730-734,共5页
目的研究改良牵引装置治疗青春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改变。方法 20名中轻度骨性Ⅲ青春期患者,采用改良牵引装置行面弓前牵引后,对其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相关指标测量,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结果... 目的研究改良牵引装置治疗青春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改变。方法 20名中轻度骨性Ⅲ青春期患者,采用改良牵引装置行面弓前牵引后,对其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相关指标测量,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上颌骨前部发育促进明显,下颌后退明显,上前牙直立,下前牙舌向倾斜移动,鼻基底角增大,鼻尖高度未变,下颌后旋,侧貌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口内牵引装置,能有效的矫治青春期骨性Ⅲ患者,同时避免了上前牙唇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骨性 前牵引 青春期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苏莉 纪昌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 :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 ,每组 30例 ,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 ,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 目的 :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 ,每组 30例 ,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 ,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 ,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 :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骨位置 对比研究 骨性安氏I类错He 骨性安氏类错He 头影测量 口腔正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