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crV基因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Ⅲ型分泌系统1效应蛋白易位的影响
1
作者 李婉君 薛婷月 +4 位作者 廉乐乐 任建鸾 汤芳 薛峰 戴建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8-1618,共11页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T3SS1通过向宿主细胞分泌效应蛋白发挥致病作用,vcrV基因位于T3SS1编码基因簇。【目的】以vcrV基因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副溶血弧菌...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T3SS1通过向宿主细胞分泌效应蛋白发挥致病作用,vcrV基因位于T3SS1编码基因簇。【目的】以vcrV基因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T3SS1致病机制的影响。【方法】以副溶血弧菌POR-1株为参考菌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vcrV基因缺失株ΔvcrV和回补株CΔvcrV,比较各菌株在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黏附及细胞毒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3SS1诱导条件下POR-1、ΔvcrV和CΔvcrV等菌株效应蛋白分泌量,进一步利用具有过表达载体pMMB207-vp1683-CyaA的各菌株侵染HeLa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效应蛋白VopR(Vp1683)的易位量。【结果】与基础菌株POR-1相比,缺失vcrV基因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细胞黏附等生物学特性,显著降低了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具有过表达载体的POR-1、ΔvcrV和CΔvcrV等菌株效应蛋白VopR的分泌差异不显著,ΔvcrV菌株侵染HeLa细胞的过程中,VopR的易位量显著下降。【结论】vcrV基因参与T3SS1介导的细胞毒性过程,对于副溶血弧菌T3SS1效应蛋白易位是必需的,具有过表达载体的ΔvcrV仍能分泌效应蛋白Vo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ⅲ型分泌系统1 vcrV基因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沙门菌的侵袭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彭鹏 《华夏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175-180,共6页
沙门菌是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的肠杆菌科细菌。沙门菌在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后,需要进一步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即沙门菌的侵袭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沙门菌对机体的感染。现就沙门菌侵袭的分子机制、细胞路线和机体对侵入的沙门菌的反应等研... 沙门菌是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的肠杆菌科细菌。沙门菌在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后,需要进一步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即沙门菌的侵袭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沙门菌对机体的感染。现就沙门菌侵袭的分子机制、细胞路线和机体对侵入的沙门菌的反应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侵袭 沙门菌毒力岛1分泌系统
下载PDF
T3SS1和T3SS2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致病性的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雪瑞 王权 +5 位作者 凌娇 万莹 陈永军 方维焕 孙卫东 蒋蔚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466,共12页
【目的】探究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3SS1和T3SS2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致病性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以T3SS1和T3SS2主要结构基因vcrD1和vcrD2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ΔvcrD1、ΔvcrD2、ΔvcrD... 【目的】探究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3SS1和T3SS2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致病性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以T3SS1和T3SS2主要结构基因vcrD1和vcrD2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ΔvcrD1、ΔvcrD2、ΔvcrD1-vcrD2,以及互补株CΔvcrD1和CΔvcrD2;分析各菌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的差异;比较各菌株对细胞毒性以及对细胞炎性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与野生株相比,各缺失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缺失株ΔvcrD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和细胞毒性均极显著下降;缺失株ΔvcrD2主要表现为细胞炎性因子IL-1β和IL-6转录水平的显著上调,同时对细胞毒性作用下降。双基因缺失株ΔvcrD1-vcrD2在缺失株ΔvcrD1的基础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细胞毒性均进一步显著下降,但在细胞炎性因子的转录水平上,则与ΔvcrD1一致,与野生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T3SS1和T3SS2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和细胞致病性的影响存在差异。T3SS1主要影响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及细胞毒性作用;T3SS2不影响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等生物学特性,参与细菌对细胞炎性反应中的负调控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T3SS1有助于副溶血弧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而T3SS2可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免疫逃避的过程。T3SS1和T3SS2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和细胞致病性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ⅲ型分泌系统1和2 基因缺失株 生物学特性 细胞致病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