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Ⅶ型胶原的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
1
作者 Uitto J 林麟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91-293,共3页
Ⅶ型胶原是胶原蛋白家族中遗传上独特的一个成员,它是锚纤维的主要成分,锚纤维是皮肤基底膜粘着于其下方真皮的复合物.近来,已经克隆出Ⅶ型胶原相应的基因,对其结构的了解更进了一步.通过制定3号染色体短臂基因图谱并识别了基因内多型... Ⅶ型胶原是胶原蛋白家族中遗传上独特的一个成员,它是锚纤维的主要成分,锚纤维是皮肤基底膜粘着于其下方真皮的复合物.近来,已经克隆出Ⅶ型胶原相应的基因,对其结构的了解更进了一步.通过制定3号染色体短臂基因图谱并识别了基因内多型性标记,表明Ⅶ型胶原的位点和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很强的基因连锁.此篇综述概括了Ⅶ型胶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ⅶ型胶原 分子生物学 病理学
下载PDF
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分子机制:Col15区域突变降低了XVII型胶原的热稳定性
2
作者 Visnen L. Has C. +2 位作者 Franzke C. K. Tasanen 罗素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12-13,共2页
Mutations in the collagen XVII gene, COL17A1, are associated with 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 Most COL17A1 mutations lead to a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PTC), whereas only a few mutations result in amino acid... Mutations in the collagen XVII gene, COL17A1, are associated with 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 Most COL17A1 mutations lead to a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PTC), whereas only a few mutations result i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or deletions. We describe here two novel glycine substitutions, G609D and G612R, and a splice site mutation resulting in a deletion of three Gly-X-Yamino acid triplet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pathomechanisms of non-PTC mutations, G609D and G612R and two previously known substitutions, G627V and G633, and deletion of the amino acids 779- 787 were introduced into recombinant collagen XVII.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mutated collagens was assessed using trypsin digestions at incremental temperatures. All the four glycine substitutions significantly destabilized the ectodomain of collagen XVII, which manifested as 16° C- 20° C lower Tm (midpoint of the helix-to-coil transition). These results were supported by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s, which suggested interruptions of the collagenous triple helix within the largest collagenous domain, Col15. In contrast, deletion of the three full Gly-XY triplets, amino acids 779- 787, had no overall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todomain, as the deletion was in register with the triplet structure and also generated compensatory changes in the NC15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基因突变 热稳定性 交界性 分子机制 氨基酸缺失 分子病理机制
下载PDF
COL7A1和LAMC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3
作者 刘家琦 梁登桓 +5 位作者 张佳佳 郭超杰 刘昱词 徐江 曾妍 郑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Ⅶ胶原蛋白α-1链(typeⅦCollagen α-1 chain, COL7A1)和层粘连蛋白γ-2(laminin γ-2,LAMC2)的表达水平,明确COL7A1和LAMC2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Ⅶ胶原蛋白α-1链(typeⅦCollagen α-1 chain, COL7A1)和层粘连蛋白γ-2(laminin γ-2,LAMC2)的表达水平,明确COL7A1和LAMC2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8例OSCC组织和55例癌旁组织中COL7A1和LAMC2的表达,分析COL7A1和LAMC2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OSCC细胞系中COL7A1和LAMC2的表达量;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验证。结果:OSCC组织中COL7A1和LAMC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5,P<0.001);COL7A1的表达与T分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AMC2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正常口腔角质细胞相比,COL7A1和LAMC2在OSCC细胞系中均呈过表达(P<0.05);生存分析显示,COL7A1和LAMC2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COL7A1和LAMC2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OL7A1和LAMC2在OSCC中表达增高,与肿瘤的TNM分期以及转移有关,对OSCC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ⅶ型胶原蛋白 层粘连蛋白γ2 预后
下载PDF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某些研究现状 被引量:1
4
作者 颜潇潇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5期399-402,共4页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和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为特征。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者都是由编码致...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水疱和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为特征。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者都是由编码致密下层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VII型胶原基因COL7A1发生突变,导致锚原纤维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DEB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突变基因不断发现,本文就其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基因 营养不良
下载PDF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邓桂艳 林有坤 《广西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220-222,共3页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 ⅶ型胶原 基因
下载PDF
锚原纤维与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6
作者 张学奇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2年第2期88-91,共4页
锚原纤维具有维持真表皮紧密连接的作用 ,其主要结构成分是 型胶原 , 型胶原基因 (COL7A1)突变是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EB)的分子发病机制。本文主要综述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型胶原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及其调控功能 ;2... 锚原纤维具有维持真表皮紧密连接的作用 ,其主要结构成分是 型胶原 , 型胶原基因 (COL7A1)突变是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EB)的分子发病机制。本文主要综述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型胶原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及其调控功能 ;2 COL7A1的提早终止密码突变 (PTC)和甘氨酸置换突变对锚原纤维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型胶原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 (分子折叠、聚合和分泌等发生异常 )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营养不良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COL7A1突变
下载PDF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帆 许成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718-720,共3页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以皮肤或黏膜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水疱、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基因连锁研究证实本病是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单个甘氨酸被替换,从而影响到Ⅶ型胶原三螺旋结构的稳...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以皮肤或黏膜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水疱、大疱,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基因连锁研究证实本病是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单个甘氨酸被替换,从而影响到Ⅶ型胶原三螺旋结构的稳定,阻碍蛋白分子的分泌并促使蛋白降解,导致锚状纤维的组成和功能异常。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就其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 ⅶ型胶原
下载PDF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庄滨瑜 栗玉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27-129,132,共4页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RDEB)。近年来随着DEB遗传基因、分子发病机制及VII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DEB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进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该文对DEB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 ⅶ型胶原 治疗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齐新 郭洪志 +3 位作者 王翠兰 屈传强 孙海荣 王蕾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创建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模型。 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胶原酶+肝素注入大鼠尾状核区,观察术后症状、体征、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改变,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发生率。 结果 ① 0 4U胶原酶 +适量肝素SIR... 目的 创建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模型。 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胶原酶+肝素注入大鼠尾状核区,观察术后症状、体征、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改变,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发生率。 结果 ① 0 4U胶原酶 +适量肝素SIRS发生率 75. 4%,MODS发生率 21. 4%, 0. 8U胶原酶 +适量肝素SIRS发生率 100%,MODS发生率 67. 9%。②发生MODS的动物中肺、心、胃肠受累频率较高,病理变化最明显。 结论 ① 0 .8U胶原酶+适量肝素注入大鼠尾状核可以成功建立脑出血致MODS模型。②肺、心、胃肠为较易受累的器官,肺脏受累可能加重其他脏器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出血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
下载PDF
Brunsting-Perry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10
作者 徐楚乔 乌心怡 +4 位作者 李卫平 孙斐 赵肖庆 朱海琴 潘萌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3-925,共3页
患者女,73岁,面颈部丘疹水疱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疱液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皮肤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盐裂皮肤直接免疫荧光示:真皮侧IgG、C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Ⅶ型胶原抗体弱阳性。诊断:Brunsting... 患者女,73岁,面颈部丘疹水疱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疱液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皮肤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盐裂皮肤直接免疫荧光示:真皮侧IgG、C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Ⅶ型胶原抗体弱阳性。诊断:Brunsting-Perry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和甲氨蝶呤片,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随访2年,泼尼松逐渐减量,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Brunsting-Perry类天疱疮 ⅶ型胶原
下载PDF
激光与强脉冲光对皮肤光老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永正 骆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220-222,共3页
老化和日光损伤皮肤的临床特征包括皱纹、色素异常和皮肤萎缩,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和真皮有序结构的缺失,表皮角变平,表皮下基底带Ⅳ型和Ⅶ型胶原减少,真皮厚度下降,紫外线在皮肤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皮肤光老化 强脉冲光 激光 临床特征 损伤皮肤 皮肤萎缩 色素异常 ⅶ型胶原
下载PDF
抗P_(200)血清对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的免疫荧光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元林 桥本隆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9-390,399,共3页
目的 确定P_(200)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对6例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均与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BMZ)反应... 目的 确定P_(200)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对6例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均与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BMZ)反应,而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血清对这些皮肤为阴性。另外,在1例RDEB,EBA血清既与BMZ反应又与Ⅶ型胶原沉积部位的胞浆反应,而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无此反应。结论 结果提示200 kDa抗原不是Ⅶ型胶原成份,而是一种特异的自身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200类天疱疮 免疫印迹 免疫荧光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下载PDF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学奇 张学军 杨森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2年第4期238-242,共5页
显性和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EB)的致病基因均定位于编码 型胶原基因 (COL7A1)上。COL7A1每一功能区 (三螺旋区、铰链区、启动子区、剪接位点、增强子区等 )内均可能发生突变 ,突变类型有甘氨酸置换、启动子突变、... 显性和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EB)的致病基因均定位于编码 型胶原基因 (COL7A1)上。COL7A1每一功能区 (三螺旋区、铰链区、启动子区、剪接位点、增强子区等 )内均可能发生突变 ,突变类型有甘氨酸置换、启动子突变、提早终止密码突变 (PTC)等 ;DEB的分子病理发生和遗传异质性与 COL 7A1突变密切相关 ,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分子遗传学 基因突变 分子病理 COL7A1 ⅶ型胶原基因
下载PDF
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的免疫荧光研究
14
作者 刘元林 桥本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57-858,共2页
目的 :为了确定P2 0 0 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 ,对 6例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所有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与 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 ... 目的 :为了确定P2 0 0 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 ,对 6例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所有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与 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 (BMZ)反应 ,而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EBA)血清对这些皮肤为阴性。另外 ,在 1例RDEB ,EBA血清既与BMZ反应又与Ⅶ型胶原沉积部位的胞浆反应 ,而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无此反应。结论 :这些结果提示 2 0 0kD抗原不是Ⅶ型胶原成份 ,而是一种特异的自身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200类天疱疮 免疫印迹 免疫荧光 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下载PDF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本海 刘民厚 +2 位作者 王广进 潘付堂 张迪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7期560-561,共2页
关键词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类天疱疮 IGG抗体 ⅶ型胶原 血循环 EBA 误诊为
下载PDF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COL7A1基因突变研究
16
作者 王忠 刘炼庆 +1 位作者 凌宏忠 杨俊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378-379,共2页
目的探讨一个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家系基因的突变。方法提取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OL7A1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用PCR检测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确定家系的... 目的探讨一个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家系基因的突变。方法提取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OL7A1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用PCR检测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确定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发现患者COL7A1基因的一条等位基因第2号外显子上存在S48P的错义突变,而另一条等位基因第27号外显子上存在3625del11缺失突变,造成编码区阅读框架的移位,最终导致蛋白终止密码(PTC)的生产。结论COL7A1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错义突变引起该患者临床症状的特异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癣 表皮松解 突变 编码ⅶ型胶原的COL7A1基因
下载PDF
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疗法治疗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英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962-3965,共4页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由于人体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创伤诱发的水疱和瘢痕,并发症以恶性鳞状细胞癌多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分子发病机制...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由于人体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创伤诱发的水疱和瘢痕,并发症以恶性鳞状细胞癌多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分子发病机制及Ⅶ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组织工程化皮肤替代物治疗、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重组人类Ⅶ型胶原蛋白治疗等方法,已成为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性 ⅶ型胶原 治疗
下载PDF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基因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鲍迎秋 张艳君 +3 位作者 李博 宫静 傅裕 徐哲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39-743,共5页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是由编码Ⅶ型胶原α-1链的COL7A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缺少有功能的Ⅶ型胶原蛋白(C7)所致,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支持性缓和治疗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有望成为RDEB的有效治疗措施。本文综...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是由编码Ⅶ型胶原α-1链的COL7A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缺少有功能的Ⅶ型胶原蛋白(C7)所致,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支持性缓和治疗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有望成为RDEB的有效治疗措施。本文综述了目前国际上各RDEB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策略、进展及优缺点,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 基因疗法 成纤维细胞 角蛋白细胞
原文传递
两个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COL7A1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哲 林志淼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5-819,共5页
目的 检测2个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COL7A1基因突变情况,并在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进行胎儿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2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的全... 目的 检测2个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COL7A1基因突变情况,并在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进行胎儿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2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的全部118个外显子并测序;用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外周血作对照。确定致病突变后,在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羊膜腔穿刺术获取羊水细胞。分别自直接抽提的羊水细胞以及培养后的羊水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和测序,检测COL7A1基因突变,同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行产前诊断。胎儿娩出后抽取静脉血,检测COL7A1基因突变。所有测序结果都经过双向测序验证。结果 2例患儿均发现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例1 COL7A1基因存在c.5453G 〉 A及c.6781C 〉 T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编码氨基酸发生p.G1818D突变和产生提前终止密码p.R2261Efs*25,其中c.5453G 〉 A来自父亲,c.6781C 〉 T来自母亲。例2 COL7A1基因存在c.6205C 〉 T及c.8272_8272delG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发生p.R2069C及p.V2758Sfs*28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6205C 〉 T来自父亲,c.8272_8272delG来自母亲。2例患儿的母亲再次怀孕时所取羊水细胞及羊水培养细胞均未测到患儿所携带的COL7A1基因突变。胎儿出生后皮肤黏膜正常,无水疱,基因检测亦未发现患儿所携带的COL7A1基因突变。结论 2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均存在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并成功在2例患儿的母亲再次妊娠时进行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产前诊断 DNA突变分析 COL7A1基因
原文传递
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的突变
20
作者 陈荃 林志淼 +4 位作者 李名扬 张洁 汪慧君 王晓雯 杨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85-788,共4页
目的报告1例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分析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患者男,24岁。主诉反复皮肤水疱24年。出生后全身反复出现泛发水疱和大疱,以摩擦部位为主,夏重冬轻,伴有明显的瘙痒感,无光敏感现象... 目的报告1例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分析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患者男,24岁。主诉反复皮肤水疱24年。出生后全身反复出现泛发水疱和大疱,以摩擦部位为主,夏重冬轻,伴有明显的瘙痒感,无光敏感现象。3~4岁后水疱、大疱减少,仅躯干、腹部余留水疱,症状逐年减轻。5岁时患肾炎,15岁时发展为肾衰竭,进行了肾移植手术,长期口服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服药后皮损减轻。父母非近亲结婚,无相关家族史。皮肤科检查:全身未见水疱,腰背腹部可见大片边缘不规则色素减退萎缩性瘢痕,伴多个甲营养不良。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通过免疫荧光抗原检测、透射电镜检查对患者进行分型,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并测序寻找致病突变,通过软件预测和逆转录PCR对突变结果在RNA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患者皮损部皮肤Ⅶ型胶原表达量减少;皮肤裂隙位于真皮侧,致密板下锚纤维数量减少。COL7A1基因上存在同义杂合的c.C5499T剪接突变和c.C6205T(p.Arg2069Cys)错义突变,两突变分别来自父母。150例无关健康人对照中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c.C5499T的剪接突变和c.C6205T(p.Arg2069Cys)错义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反向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营养不良性 基因 COLTA1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