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白娟 杨蓉 贺外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1946-195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的体检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的体检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脓毒症组(60例)、脓毒性休克组(57例)。观察组根据治疗90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TAT、sFlt-1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TAT、sFlt-1的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指标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AT[(12.59±5.35)ng/mL]、sFlt-1[(28.58±4.05)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5±0.88)ng/mL、(16.50±3.6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86、17.065,P<0.001)。脓毒性休克组血清TAT[(15.09±4.99)ng/mL]、sFlt-1[(30.45±3.30)ng/mL]水平高于普通脓毒症组[分别为(10.22±4.57)ng/mL、(26.81±3.9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5.429,P<0.001)。死亡组脓毒性休克占比、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TAT、sFlt-1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加、APACHEⅡ评分增加和血乳酸、TAT、sFlt-1升高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大于病情程度、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乳酸、TAT、sFlt-1单独预测的AUC(Z=6.525、4.414、4.835、3.787、3.956、3.507,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TAT、sFlt-1水平升高与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且基于TAT、sFlt-1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 预后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血栓弹力图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3
作者 赖媛媛 何振业 +4 位作者 沈化清 林一腾 刘熙君 齐军 林勇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基于Caprini评分将肿瘤患者细分为不同血栓风险组,比较各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比较不同肿瘤类型患者3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PIC、TEG各参数诊断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效能。结果 病例组TAT、PIC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极高风险组TAT、PIC高于中/低风险组(P<0.05);肝癌、肺癌、肠癌、胃癌患者TAT、PIC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EG评价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分别为85.0%、55.0%、56.70%,特异性分别为93.3%、81.7%、7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72、0.63。结论 TAT、PIC可早于TEG提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肿瘤
下载PDF
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许丙洋 袁波 娄志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分析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前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颅脑创伤患者,依据术后30 d内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生存组(n=48)和死亡组(n=22),分析颅... 目的分析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前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颅脑创伤患者,依据术后30 d内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生存组(n=48)和死亡组(n=22),分析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术前TAT复合物水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及术前TAT复合物水平对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大于等于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小于10 h、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小于5分、术前TAT复合物大于100 ng/mL、空腹血糖(FBG)大于10 mmol/L、手术时间≥大于等于3 h为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TAT复合物水平与患者年龄、FBG水平和手术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与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G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术前TAT复合物水平对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5%CI为0.723~0913,P<0.001,敏感度为80.32%,特异度为74.06%,最佳截断值为100 ng/mL,具有较佳的预测价值。结论TAT复合物水平为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与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存在相关性,对颅脑创伤患者死亡有较佳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整合因子复合物在癌症中的研究
5
作者 牛宗格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71-77,共7页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整合因子复合物(Integrator complex, INT)在肿瘤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这些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主要负责mRNA的转运与加工。然而,在肿瘤细胞中,由于遗传突变或表达失调,INT的功能常常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深...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整合因子复合物(Integrator complex, INT)在肿瘤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这些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主要负责mRNA的转运与加工。然而,在肿瘤细胞中,由于遗传突变或表达失调,INT的功能常常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深刻影响肿瘤的形成、发展以及微环境的调控。本综述文章综合分析了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INT如何通过调节mRNA的加工和转运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性和抗药性。研究表明,INT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展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此外,本文还讨论了针对INT功能异常的治疗策略,包括新开发的小分子抑制剂和基因疗法。通过全面回顾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尤其是在发展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因子复合物 癌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倩 余枝广 +3 位作者 柴凡 孙怀娟 李俊鑫 万晓春 《集成技术》 2023年第6期72-82,共11页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产物,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人血浆样本中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该...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产物,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人血浆样本中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该研究以TAT为免疫原制备杂交瘤抗体,以双抗体夹心模式建立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经过反应优化,磁珠浓度和吖啶酯抗体浓度确定为0.20 g/L和0.2 mg/L,样本量为50μL,在37℃条件下,磁珠抗体和待测物孵育5 min,再与吖啶酯标记抗体孵育5 min。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含有凝血酶原(0.20 mg/mL)和抗凝血酶Ⅲ(0.31 mg/mL)的样本没有交叉反应,且与日本希森美康的TAT试剂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较高(r>0.95)。此外,该方法的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空白限LoB≤0.20 ng/mL,检出限LoD≤0.40 ng/mL,在0.40~120 ng/mL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准确度在±8%的范围内,可满足临床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辅助诊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检测方法 性能评估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对骨科老年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建珍 王安硈 +1 位作者 张姗 陈富强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骨科老年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部以下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入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组(硬脊膜组)、硬脊膜外腔阻滞...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骨科老年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部以下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入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组(硬脊膜组)、硬脊膜外腔阻滞加全身麻醉组(联合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于麻醉前或麻醉诱导前(T1)、麻醉完善后或麻醉诱导后(T2)、术毕即刻(T3)、术后24h(T4)和术后48h(T5)5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测定vWF、FIB、TAT和D-二聚体水平,并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液量。结果硬脊膜组在T2、T3时间点的vWF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1),联合组在T3时间点的vWF水平显著低于同组T1时间点(P<0.05),硬脊膜组和联合组在T2、T3时间点的vWF水平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硬脊膜组和联合组在T2、T3时间点的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1),硬脊膜组、联合组和全身麻醉组在T4、T5时间点的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硬脊膜组在T2、T3、T4时间点和联合组在T3、T4时间点的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硬脊膜组、联合组和全身麻醉组在T4、T5时间点的TAT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硬脊膜组和联合组在T3时间点的TAT水平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全身麻醉组T3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0.05)。3组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液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加全身麻醉可改善老年患者行髋部以下骨科手术时的高凝血状态,有助于预防围术期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时可选择的适宜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老年 麻醉方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杰 邓东红 +2 位作者 程鹏 林发全 彭志刚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TAT、vWF、D-D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52.76±17.42 ng/ml)、vWF(197.93%±32.07%)、D-D(542.75±377.14 ng/ml)比正常对照组TAT(2.75±0.77 ng/ml),vWF(67.28%±18.65%),D-D(41.96±6.57 ng/ml)含量明显升高(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P<0.01),经维甲酸治疗7 d后下降,21 d后可达正常。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血管内皮受损、体内存在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应根据不同机制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因子活性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翟艳苓 秦明照 +4 位作者 路亚枫 刘复强 计嘉军 魏立强 洪恩博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8-62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AMI组[T...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AMI组[TF活性(258±111)pmol/L和TAT(28.4±3.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TF活性(110±50)pmol/L和TAT(6.6±3.4)μg/L]、UA组[TF活性(121±49)pmol/L和TAT(9.8±5.6)μg/L]、胆囊炎组[TF活性(143±33)pmol/L和TAT(5.9±2.1)μg/L](P均<0.01)。结论监测血浆TF活性和TAT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和UA患者是否存在由高浓度TF触发的凝血途径激活及有无凝血酶生成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组织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红景天苷复合物纳米微脂囊的备制及其特性
10
作者 周文亚 谢党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34-0038,共5页
文旨在探讨利用薄膜分散技术获得高效、稳定、可控的红景天苷复合物(HGF-SA-CS-NPs)。方法 利用粒度、粒径分散系数、Zeta电位和包裹率等技术参数,构建出具有良好功能和稳定结构的hgf-sa-cs-nps壳聚糖胶囊,从而实现对hgf-sd在神经系统... 文旨在探讨利用薄膜分散技术获得高效、稳定、可控的红景天苷复合物(HGF-SA-CS-NPs)。方法 利用粒度、粒径分散系数、Zeta电位和包裹率等技术参数,构建出具有良好功能和稳定结构的hgf-sa-cs-nps壳聚糖胶囊,从而实现对hgf-sd在神经系统内的有效应用。经过正交试验,我们发现,在研究中,将卵磷脂、胆酸钠的质量比调整到6:1,以及将卵磷脂、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红景天苷的质量比调整到10:1:1,以及将探头的超声时间调整到15min,都是获得优良效果的关键因素。结果 研究表明,HGF-Sd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包装密度在84.54±1.73之间,载药量在25.19±1.19之间,其外观呈现出类似圆柱的颗粒,其平均直径约为175nm,而其zeta电位则在-78.9mV左右。结论 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技术十分成熟,其良好的反馈机理及良好的抑菌效果,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新型药物载体,以期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 红景天苷 复合物 纳米微脂囊
下载PDF
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微微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612-616,共5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TAT)和D-二聚体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47例,其中重... 目的:分析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TAT)和D-二聚体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47例,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阿加曲班治疗为观察组(n=71),rt-PA单独治疗为对照组(n=76)。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AT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出院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预后,分析治疗后TAT、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检测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90 d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增加、TAT水平增加、D-二聚体水平和NIHSS评分为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TAT水平预测AIS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D-二聚体(P<0.05)。结论:AIS超早期应用rt-PA联合阿加曲班可有效降低TAT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超早期 阿加曲班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风险分层中的作用
12
作者 赵园 王亚玲 俞春芝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分析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否具有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患者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asion,MT)风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 目的分析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否具有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患者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asion,MT)风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MT(MT组,n=60)定义为分娩后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10 U,<10 U为非MT组(n=190)。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PPH刚发生时的血浆PIC、TAT水平。结果与非MT组相比,MT组PPH患者拥有更高的TAT[2.20(1.20,3.00)ng/mL vs.4.00(2.20,6.30)ng/mL,Z=-5.464,P<0.001]及PIC[0.99(0.82,1.13)μg/mL vs.1.11(1.05,1.55)μg/mL,Z=-7.228,P<0.00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TAT、PIC联合预测PPH后需要MT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置信区间:0.756~0.886),阳性似然比为4.76、阴性似然比为0.35,明显优于二者单独预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3.25 ng/mL、PIC水平>1.04μg/mL均为PPH后需要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T、PIC水平升高是PPH患者需要MT的独立预测指标,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
下载PDF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人凝血因子Ⅺ残留量检测方法验证
13
作者 刘勇 余雨蓉 +6 位作者 杨龙 李泽秀 张尧 邓靖 李丹 陈云华 赵学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818-822,共5页
目的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人凝血因子Ⅺ残留量的方法,并进行方法验证。方法 人凝血因子Ⅺ将与包被在微滴定板上的捕获抗体结合并发生反应。经过适当的洗涤步骤后,生物素一抗结合到捕获的蛋白质上。过多的... 目的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人凝血因子Ⅺ残留量的方法,并进行方法验证。方法 人凝血因子Ⅺ将与包被在微滴定板上的捕获抗体结合并发生反应。经过适当的洗涤步骤后,生物素一抗结合到捕获的蛋白质上。过多的一抗被洗掉,结合的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反应,加入TMB底物显色,置于酶标仪450 nm波长处检测。对该检测方法的稀释可靠性、准确度、专属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该方法准确度、专属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9.2%, RSD值为6.93%;重复性RSD为6.78%,中间精密度RSD为6.75%,精密度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 9,线性范围内准确度、精确度良好;耐用性验证了孵育时间和试剂盒开启有效期,结果显示孵育时间变化RSD为6.62%,说明该检测方法孵育时间控制在28~32 min,对结果无显著影响;试剂盒开启后按条件保存7 d,前后检测结果RSD为3.84%,说明试剂盒开启后按条件保存7 d对FⅪ检测结果无影响;上述两者结果表明该方法耐用性良好。稀释可靠性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检测PCC中FⅪ残留量时存在“钩状”效应,可以通过稀释100~200倍解决。结论 该方法能够满足实验室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人凝血因子Ⅺ残留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复合物 人凝血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周丽娟 吴蔚 +2 位作者 刘彦 吉薇 沈连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8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血管合并症(冠心病、高血压、糖...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血管合并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排除泌尿系统病变而尿蛋白≥0.05 g/24 h)分为有合并症组与无合并症组;选择同期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接受vWF、ATⅢ检测,比较三组vWF、ATⅢ水平。结果:有合并症组与无合并症组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合并症组ATⅢ水平低于无合并症组,vWF水平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合并血管病变患者ATⅢ活性下降,提示其血栓形成可能性较大;vWF可作为T2DM患者是否合并血管病变的鉴别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病变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抗凝血酶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路晓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6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的衫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的衫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比较2组效果;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结果:2组的麻醉有效率均是100%。其中,对照组麻醉显效34例,麻醉有效16例,无效0例。观察组麻醉显效35例,麻醉有效15例,无效0例。干预后观察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有1例,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而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有9例,出现6例心脑血管疾病。观察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分别是(67.31±1.15)分钟、(101.31±1.56)ml、(812.31±11.15)ml和(50.31±2.14)ml、(101.21±2.44)分钟,而对照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分别是(80.68±1.68)分钟、(113.32±3.55)ml、(824.21±13.55)ml和(64.31±2.34)ml、(113.25±2.78)分钟。结论: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的时间和减少出血,并有利于改善手术高凝状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法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 手术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 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D-二聚体 形响
下载PDF
脑出血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表达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瑞玲 吴成翰 王开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证(20例)3组,并进行出血量评估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另选外科、妇科盆腔及下肢疾病且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腰椎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10例作为脑脊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ICH组静脉血及血浆血肿引流液、对照组静脉血浆或脑脊液检测TAT复合物。结果各型按出血量和NIHSS评分高低顺序排列为脱证>阴闭>阳闭,按GCS评分高低排列为阳闭>阴闭>脱证。与组内1、2天比较,ICH组第4天血浆TAT复合物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H组第1、2、4天血浆TAT复合物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组第1、2、4天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脊液对照组比较,ICH组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833,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09,P<0.01);ICH组TAT复合物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且存在动态演变;阳闭、阴闭、脱证TAT复合物存在明显差异(P<0.01);ICH组血浆和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变化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TAT复合物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客观化指标,并提供闭、脱证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闭证 脱证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鸿利 李建新 陈红兵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5期211-213,共3页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 纤溶酶-抗纤溶酶 复合物 检测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窦红菊 胡钧培 +1 位作者 邹丽芳 陈凯骏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3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起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升高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AT和D-D的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TpP、TAT、和D-D水平是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异常的3个指标。而TpP对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最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栓前体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干预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赟 余伟 +1 位作者 程鹏 吴俭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选用96只5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使用改良的CLP法制备脓毒症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黄芪注...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选用96只5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使用改良的CLP法制备脓毒症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黄芪注射液干预组(5ml/kg)4组,每组24只鼠。分别测定6h、12h和24h3个时段P-选择素、TAT、PL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幼鼠在6h时点P-选择素、TAT、PLT水平无明显差异,脓毒症组幼鼠12h时点P-选择素、TAT水平均出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水平开始出现降低(P>0.05),24h时点P-选择素水平较前下降,而TAT水平持续升高。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在12h、24h时点P-选择素、TAT水平均有升高,但上升幅度低于同时点脓毒症组P-选择素、TAT水平(P>0.05),PLT值在6h时点无明显差异,而12h、24h时点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脓毒症组同时间点PLT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芪注射液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P-选择素、TAT、PLT均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脓毒症 P-选择素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PLT
下载PDF
重症患者凝血酶原复合物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景春 王岗 +9 位作者 房云海 吴海鹰 尹海燕 张进华 柯路 丁仁彧 周洲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9-1369,共11页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了规范PCC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此专家共识,包括定义、适应证、监测与评价等3个部分,共10条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PCC,以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复合物 血液凝固因子 危重病 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