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多普勒后处理的STAP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彩彩 廖桂生 +1 位作者 朱圣棋 袁晓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0-244,255,共6页
针对现有多普勒后处理的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方法在不加权时多普勒通道相互正交,甚至在加权时相关性也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普勒后处理的STAP方法.通过缩小主、辅多普勒通道中心频率的间距来提高相关性,降低杂波的自由度,减轻... 针对现有多普勒后处理的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方法在不加权时多普勒通道相互正交,甚至在加权时相关性也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普勒后处理的STAP方法.通过缩小主、辅多普勒通道中心频率的间距来提高相关性,降低杂波的自由度,减轻空域自适应处理的负担,使其性能提高.对机载双通道雷达实测数据的处理验证了该方法对杂波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能使3DT方法的改善因子提高0.5 dB,且在阵元幅相误差高达10%时,仍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时自适应处理 多普勒 和/差波束 杂波自由度 改善因子
下载PDF
低能离子对高温超导YBa2Cu3O7-δ薄膜的表面改性和机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三胜 李方 +3 位作者 吴晗 张竺立 蒋雯 赵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92,共8页
低能氩离子束轰击并后退火处理的离子束表面改性,会影响高温超导薄膜的表面结构和超导特性,但是其中的深刻微观机理不清楚.本文通过连续改变离子束轰击时间,系统研究了离子束表面改性对于超导膜结构和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 低能氩离子束轰击并后退火处理的离子束表面改性,会影响高温超导薄膜的表面结构和超导特性,但是其中的深刻微观机理不清楚.本文通过连续改变离子束轰击时间,系统研究了离子束表面改性对于超导膜结构和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J_(c-scanning)测试表征样品的结构特性和超导特性,并得出内应变、氧空位缺陷等参量.研究表明,经过表面改性的钇钡铜氧(YBa_2Cu_3O_(7-δ),YBCO)薄膜,随轰击时间增加表面形貌会变得更加均匀致密,a轴晶粒消失,并且临界电流密度有了显著的提高.由化学键收缩配对模型分析得出,临界电流密度的提高与薄膜内应变增大和引发的局部YBCO结构中Cu—O键收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钡铜氧 离子束表面改性 临界电流密度 化学键收缩配对模型
下载PDF
分子束外延生长GaAs中δ掺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战天 吴冰清 +7 位作者 曹作萍 朱文珍 张广泽 王佑祥 陈新 张立宝 朱勤生 邢益荣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1996年第6期383-387,共5页
利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电化学剖面C-V方法研究了生长温度对GaAs中理想Siδ掺杂结构的偏离和掺杂原子电激活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外延生长Siδ掺杂GaAs时,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Si掺杂分布SIMS峰非对称展宽,表面分凝作用加强,... 利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电化学剖面C-V方法研究了生长温度对GaAs中理想Siδ掺杂结构的偏离和掺杂原子电激活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外延生长Siδ掺杂GaAs时,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Si掺杂分布SIMS峰非对称展宽,表面分凝作用加强,但不影响Si原子的扩散。另外,Si施主电激活效率随着生长温度的提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Δ掺杂 砷化镓
下载PDF
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空间梁分析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红华 钱若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418-421,共4页
根据梁在偏心轴力、剪力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从平衡方程的角度 ,建立了梁内一点应变的精确表达式 ,引入了翘曲函数的三次多项式扭转模式 ,得到一个弯、扭及P Δ效应互相耦合影响下的刚度矩阵 ,反映了弯曲、剪切、扭转、翘曲和P Δ效应的... 根据梁在偏心轴力、剪力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从平衡方程的角度 ,建立了梁内一点应变的精确表达式 ,引入了翘曲函数的三次多项式扭转模式 ,得到一个弯、扭及P Δ效应互相耦合影响下的刚度矩阵 ,反映了弯曲、剪切、扭转、翘曲和P Δ效应的相互影响 ,编制了相应的程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梁 翘曲函数 P-△效应 单元刚度矩阵
下载PDF
采场支架-围岩关系新研究 被引量:57
5
作者 曹胜根 钱鸣高 +1 位作者 刘长友 缪协兴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5-579,共5页
以砌体梁结构的“S-R”稳定理论为指导,运用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对采场直接顶岩体的受力边界条件、位移场分布特征、p-Δl关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视直接顶为可变形体,得到传统的p-Δl双曲线关系并不适用于厚度为... 以砌体梁结构的“S-R”稳定理论为指导,运用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对采场直接顶岩体的受力边界条件、位移场分布特征、p-Δl关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视直接顶为可变形体,得到传统的p-Δl双曲线关系并不适用于厚度为6倍采高时的直接顶.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传统支架围岩关系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梁 稳定性 支架-围岩关系 采场 工作面支护
下载PDF
δ掺杂Si对InAs/GaAs量子点太阳电池的影响
6
作者 王科范 王珊 谷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51-3156,共6页
在In As/Ga As量子点的自组装生长阶段,采用δ掺杂技术对量子点进行不同浓度的Si掺杂,可以使得量子点的室温光致发光峰强度大幅提高,其原因是掺杂的Si原子释放电子钝化了周围的非辐射复合中心。这种掺杂也应用到了量子点太阳电池中,结... 在In As/Ga As量子点的自组装生长阶段,采用δ掺杂技术对量子点进行不同浓度的Si掺杂,可以使得量子点的室温光致发光峰强度大幅提高,其原因是掺杂的Si原子释放电子钝化了周围的非辐射复合中心。这种掺杂也应用到了量子点太阳电池中,结果表明电池开路电压从0.72 V提高到了0.86 V,填充因子从60.4%提高到73.2%,短路电流从26.9 m A/cm2增加到27.4 m A/cm2。优化的Si掺杂可将量子点太阳的电池效率从11.7%提升到17.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S/GAAS量子点 太阳电池 δ掺杂Si 分子束外延
下载PDF
二阶效应的荷载判别式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其高 何煌 +1 位作者 谢建军 朱卫华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652-654,651,共4页
结构设计过程中各种判断二阶效应的理论公式都比较复杂和繁琐。以单层钢框架为例,从放大系数与稳定系数之间的关系出发,推导出的二阶效应荷载判别公式形式简单,概念清楚,应用方便。
关键词 二阶效应 稳定系数 二阶弹性分析法 梁柱线刚比 P-Δ法
下载PDF
抽油机电机的Δ/Y双向自动切换控制
8
作者 林立 邢兆栋 陈秀和 《制造业自动化》 2001年第10期52-53,56,共3页
针对目前抽油机电机仅能实现Δ/Y单向切换的问题,研制了数字化Δ/Y双向自动切换控制仪。本文介绍了该仪器的双向切换控制原理,仪器的软硬件系统组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可以明显降低功率消耗,提高功率因数,是一种具有节能和电机过... 针对目前抽油机电机仅能实现Δ/Y单向切换的问题,研制了数字化Δ/Y双向自动切换控制仪。本文介绍了该仪器的双向切换控制原理,仪器的软硬件系统组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可以明显降低功率消耗,提高功率因数,是一种具有节能和电机过载保护功能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梁抽油机 节能 Y-△转换 数控仪表 电机 自动控制
下载PDF
考虑P-Δ效应的高层钢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计算方法
9
作者 庄金钊 杨仁树 高小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3,共5页
根据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实际变形情况,以带刚性节点的十字型梁柱组合单元为计算模型,推导了钢框架结构构件内力与层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式,并采用sap2 0 0 0程序和有关试验结果验证了公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结果表明,框架钢结构的层间位移主... 根据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实际变形情况,以带刚性节点的十字型梁柱组合单元为计算模型,推导了钢框架结构构件内力与层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式,并采用sap2 0 0 0程序和有关试验结果验证了公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结果表明,框架钢结构的层间位移主要由梁的转动产生的变形和在考虑P- Δ效应下的柱的变形2部分组成,其中梁的转动产生的变形约70 %~75 % ,而考虑P- Δ效应下产生的柱变形约2 5 %~30 %。本文中推导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带有刚性节点的十字梁柱单元来计算钢框架的侧移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结构 十字型梁柱 层间位移 P-Δ效应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考虑P-Δ效应的柱顶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熙 刘彦辉 +1 位作者 陈望 金建敏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8,共8页
针对首层悬臂柱无拉梁柱顶隔震结构和有拉梁柱顶隔震结构,在相同设防烈度下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时程分析,研究了悬臂柱截面尺寸的改变对这两种不同结构在考虑P-Δ效应和不考虑P-Δ效应情况下动力响应的影响,并比较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针对首层悬臂柱无拉梁柱顶隔震结构和有拉梁柱顶隔震结构,在相同设防烈度下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时程分析,研究了悬臂柱截面尺寸的改变对这两种不同结构在考虑P-Δ效应和不考虑P-Δ效应情况下动力响应的影响,并比较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考虑P-Δ效应和有无拉梁对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而对悬臂柱的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大;考虑P-Δ效应时,悬臂柱的层间位移角比不考虑P-Δ效应时有明显的增加,且P-Δ效应对结构的影响会随着悬臂柱截面尺寸的增大而减小;拉梁的设置能明显减小悬臂柱的层间位移角并降低P-Δ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顶隔震结构 悬臂柱 拉梁 P-Δ效应 动力响应
下载PDF
用传递矩阵法解梁的弯曲问题——兼算高次超静定罗拉的弯曲变形
11
作者 吴培良 郭金龙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63-70,共8页
本文介绍了用传递矩阵法解梁的弯曲问题,并作了归纳和说明.作者还编制了适用于各种常见类型的超静定梁、静定梁和阶梯形梁的通用程序,计算了A513细纱机罗拉的弯曲变形.
关键词 高次超静定梁 弯曲 传递矩阵法
下载PDF
双缝混凝土三点弯曲梁断裂性能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少伟 尹阳阳 王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5-270,共6页
为了研究双缝混凝土三点弯曲梁的断裂性能,分别对初始缝高比为0.4的单缝,主缝缝高比为0.4、次缝缝高比为0.2~0.4及主次缝间距为120 mm和160 mm的双缝标准混凝土三点弯曲梁,共24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双K断裂理论,分析了次缝缝高比... 为了研究双缝混凝土三点弯曲梁的断裂性能,分别对初始缝高比为0.4的单缝,主缝缝高比为0.4、次缝缝高比为0.2~0.4及主次缝间距为120 mm和160 mm的双缝标准混凝土三点弯曲梁,共24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双K断裂理论,分析了次缝缝高比及主次缝间距对实测的荷载-裂缝张口位移P-δ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次缝缝高比的增大,试件的起裂荷载从4.65 kN增至7.12 kN,增大53.1%,最大荷载从7.37 kN增至8.22 kN,增大11.5%;随着主次缝间距的增大,试件的起裂荷载、最大荷载及其比值均同步先增大后减小,且当主次缝间距为80 mm时,均达到最大。相比单缝试件,次缝缝高比越大,实测P-δ曲线线性段的斜率越高,主次缝间距越大,P-δ曲线线性段的斜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缝混凝土 三点弯曲梁 双K断裂理论 荷载-裂缝张口位移曲线 断裂性能
下载PDF
Bi_2Sr_2CaCu_2O_(8+δ)薄膜的分子束外延法制备及结晶性
13
作者 张炳森 李茂林 +2 位作者 王晶晶 孙本哲 祁阳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3-672,共10页
在BiO-(Sr+Ca)O-CuO相图上的Bi_2Sr_2CaCu_2O_(8+δ)(Bi-2212)相附近选择不同成分,用分子束外延法制备成薄膜,利用XRD,EDS,SEM和AFM研究了成分、衬底温度和臭氧分压对Bi-2212相薄膜成相的影响,分析了生长速率和错配度对Bi-2212相薄膜质... 在BiO-(Sr+Ca)O-CuO相图上的Bi_2Sr_2CaCu_2O_(8+δ)(Bi-2212)相附近选择不同成分,用分子束外延法制备成薄膜,利用XRD,EDS,SEM和AFM研究了成分、衬底温度和臭氧分压对Bi-2212相薄膜成相的影响,分析了生长速率和错配度对Bi-2212相薄膜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i-2212相薄膜单相生成的成分范围(原子分数)分别为Bi 26.3%—32.4%, (Sr+Ca)37.4%—46.5%,Cu 24.8%—32.6%;当衬底温度为720℃且臭氧分压为1.3×10^(-3)Pa时,在MgO(100)衬底上生长出质量较高的c轴外延Bi-2212相薄膜;通过调整生长速率、更换衬底和插入不同厚度的Bi_2Sr_2CuO_(6+δ)过渡层的方法,可以改善Bi-2212相薄膜的结晶质量、表面形貌和导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Sr2CaCu2O8+δ薄膜 分子束外延 衬底温度 臭氧分压 生长速率 错配度
下载PDF
高灵敏度InAs/AlSb量子阱的霍尔器件(英文)
14
作者 武利翻 苗瑞霞 +1 位作者 李永峰 杨小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50-1653,共4页
用分子束外延在Ga As(001)衬底上生长了两个量子阱结构的霍尔器件,一个是没有掺杂的量子阱结构,一个是Si-δ掺杂的量子阱结构。研究了霍尔器件的面电子浓度和电子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00 K下,Si-δ掺杂的量子阱结构的电子... 用分子束外延在Ga As(001)衬底上生长了两个量子阱结构的霍尔器件,一个是没有掺杂的量子阱结构,一个是Si-δ掺杂的量子阱结构。研究了霍尔器件的面电子浓度和电子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00 K下,Si-δ掺杂的量子阱结构的电子迁移率高达25 000 cm^2·V^(-1)·s^(-1),并且该器件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较低。同时,Si-δ掺杂的量子阱结构霍尔器件的敏感度好于没有掺杂的量子阱结构霍尔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器件 量子阱 Δ掺杂 分子束外延
下载PDF
高灵敏度Sb基量子阱2DEG的霍尔器件(英文)
15
作者 武利翻 苗瑞霞 商世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将高灵敏度的In As/Al Sb量子阱结构的Hall器件赝配生长在Ga As衬底上。设计了由双δ掺杂构成的Hall器件的新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面电子浓度。与传统的没有掺杂的In As/Al Sb量子阱结构的Hall器件相比,室温下器件... 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将高灵敏度的In As/Al Sb量子阱结构的Hall器件赝配生长在Ga As衬底上。设计了由双δ掺杂构成的Hall器件的新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面电子浓度。与传统的没有掺杂的In As/Al Sb量子阱结构的Hall器件相比,室温下器件电子迁移率从15 000 cm^2·V^(-1)·s^(-1)提高到16 000 cm^2·V^(-1)·s^(-1)。AFM测试表明材料有好的表面形态和结晶质量。从77 K到300 K对Hall器件进行霍尔测试,结果显示器件不同温度范围有不同散射机构。双δ掺杂结构形成高灵敏度、高二维电子气(2DEG)浓度的In As/Al Sb异质结Hall器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器件 量子阱 双δ掺杂 分子束外延
下载PDF
考虑剪切变形的半刚性连接钢框架P-Δ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孟凡涛 张玉明 阮兴群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0,154,共5页
在综合考虑剪切变形和梁柱节点连接半刚性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公式。当不考虑剪切变形时对本文给出的公式进行简化可得到相关文献中的公式,但本文给出公式的应用范围更广。数值算例表明:剪切变形对框架结构的P-Δ效... 在综合考虑剪切变形和梁柱节点连接半刚性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公式。当不考虑剪切变形时对本文给出的公式进行简化可得到相关文献中的公式,但本文给出公式的应用范围更广。数值算例表明:剪切变形对框架结构的P-Δ效应影响显著,与不考虑剪切变形相比,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所计算的层间侧移的差值已超出工程上可接受的5%的误差范围;剪切变形降低了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增大了层间侧移值,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所编制的计算表格不仅可供工程设计人员用于前期方案阶段的估算,而且可作为对平、立面均规则的钢框架结构电算结果的校核程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OSHENKO梁理论 半刚性连接 剪切变形 P-Δ效应 抗侧移刚度
下载PDF
Mn_(0.1)Ti_(0.9)O_(2-δ)稀磁半导体薄膜的MBE生长及表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延秋 吴曙翔 +2 位作者 刘雅晶 于晓龙 李树玮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58-1062,共5页
采用OPA-MBE方法在SrTiO3(STO)衬底上成功制备了Mn0.1Ti0.9O2-δ(MTO)稀磁半导体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度计以及直流四探针测试仪研究了薄膜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光吸收和电荷输运性质.MTO薄膜具有... 采用OPA-MBE方法在SrTiO3(STO)衬底上成功制备了Mn0.1Ti0.9O2-δ(MTO)稀磁半导体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度计以及直流四探针测试仪研究了薄膜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光吸收和电荷输运性质.MTO薄膜具有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合相,光吸收带边界发生“红移”,电荷输运性质明显提高,室温环境下电阻率仅为37.5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0.1Ti0.9O2-δ薄膜 稀磁半导体 OPA-MBE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水泥路面板与基层接触粘结性能研究
18
作者 盖遵彬 李新凯 黄宇强 《低温建筑技术》 2014年第6期39-42,共4页
水泥路面在荷载与环境因素作用下,板与基层的粘结状况将会不断恶化,由连续接触变为分离。为此,文中通过三点梁弯曲试验,测得荷载-跨中挠度曲线(P-δ)和荷载-裂缝张开口位移曲线(P-CMOD),用于分析和评价板与基层粘结行为变化。根据试验... 水泥路面在荷载与环境因素作用下,板与基层的粘结状况将会不断恶化,由连续接触变为分离。为此,文中通过三点梁弯曲试验,测得荷载-跨中挠度曲线(P-δ)和荷载-裂缝张开口位移曲线(P-CMOD),用于分析和评价板与基层粘结行为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最大开裂荷载并不能够有效的评价水泥混凝土和基层的粘结行为,因此文中提出了基于P-CMOD和P-δ曲线计算断裂能评价界面粘结行为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得到了不同界面处理技术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粘结性能 三点弯曲梁试验 P—CMOD P-δ 断裂能
下载PDF
The Efficiency of Reduced Beam Section Connections for Reducing Residual Drifts in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19
作者 Kamyar Kildashti Rasoul Mirghaderi Iradje Mahmoudzadeh Kani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2年第2期68-76,共9页
In most framed structures anticipated deform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current codes fall into acceptable limit states, whereas they go through substantial residual deformations in the aftermath of severe ground motion... In most framed structures anticipated deform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current codes fall into acceptable limit states, whereas they go through substantial residual deformations in the aftermath of severe ground motions. These structures seem unsafe to occupants since static imminent instability in the immediate post-earthquake may be occurred. Moreover, rehabilitation costs of extensive residual deformations are not usually reasonable. Apparently, there is a lack of detailed knowledge related to reducing residual drift techniques when code-based seismic design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reduced beam section connections as a positive approach are taken action to mitigate the huge amount of residual drifts which are greatly amplified by P-Δ effects.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RBS, a sixteen-story moment resisting frame is analyzed based on a suite of 8 single-component near field records which have been scaled according to the code provisions. The results are then proces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RBS detailing on drift profile, maximum drift, and residual drift. Besides, a special emphasis is given to estimate overall trend towards drift accumulation in each story in the presence of RBS assembly. A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using this connection predominantly allevi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Δ on amplifying residual dr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Deformations REDUCED BEAM SECTION CONNECTION P-Δ Effects
下载PDF
热轧钢管用2Cr13钢束节断裂失效分析
20
作者 蔡煜 苏政卿 +1 位作者 蔡梅艳 邓先宾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6年第8期594-596,共3页
某钢管厂热轧13Cr钢管时使用钼顶头并配套使用2Cr13马氏体不锈钢束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束节连接顶杆部分频繁出现断裂。通过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等方法对束节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束节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某钢管厂热轧13Cr钢管时使用钼顶头并配套使用2Cr13马氏体不锈钢束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束节连接顶杆部分频繁出现断裂。通过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等方法对束节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束节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束节材料晶粒粗大并产生大量沿晶分布的δ铁素体,不仅降低了材料韧、塑性,而且破坏了基体连续性,从而使束节发生沿晶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节 2Cr13 马氏体不锈钢 断裂 过热 Δ铁素体 晶粒粗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