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10℃积温的分区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立伟 秦步云 《吉林气象》 2000年第1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10℃积温
下载PDF
黄芩白术与PXF对LPS诱导流产小鼠的保胎作用及子宫内IL-10含量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钟秀会 史万玉 +4 位作者 宫新城 翟向和 张铁 李绍华 褚素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7-520,共4页
Lipopolysaccharide (LPS) was injected via the tail vein (0.1 μg per mouse) to induce abortion (embryo resorption) in Kunming mice. The interleukin 10 (IL-10) contents in the uterus was assayed by ELISA. The results r... Lipopolysaccharide (LPS) was injected via the tail vein (0.1 μg per mouse) to induce abortion (embryo resorption) in Kunming mice. The interleukin 10 (IL-10) contents in the uterus was assayed by ELIS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L-10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LPS-induced abortion group of mi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Use of pentoxifylline, or a combination of Radix scutellariae and Rhizoma atractylodis reversed the LPS effects: bringing down the fetal resorption rate, and enhancing the IL-10 level significantly.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anti-abortive effects of PXF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adix scutellariae and Rhizoma atractylodi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the Th2 cytokine IL-10 at the maternal fetal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LPS -α TNF-α IFN-γ γ-
下载PDF
1971—2020年石河子棉区≥1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启瑞 谷然 +3 位作者 李新建 李迎春 王雪姣 吉春容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171-175,共5页
利用石河子棉区4个气象站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均方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石河子棉区≥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日略微推迟,持续日数显著... 利用石河子棉区4个气象站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均方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石河子棉区≥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日略微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积温明显增多;≥10℃积温及持续日数均在199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10℃积温正常年份的概率超过64%,依次向两端递减;≥10℃积温偏低地区主要在莫索湾,偏高地区主要在乌兰乌苏。气候变化背景下,石河子棉区热量条件有较好的改善,棉花延迟型低温冷害有所减轻,石河子棉区品种布局应以早熟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下载PDF
云南热区≥10℃和≥18℃年积温及日数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宏伟 郭立群 +3 位作者 刘勇 冯弦 李江 孟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6-401,共6页
云南热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我国热区的研究与开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利用云南实测地面气温资料等,采用线性回归及残差分析等分析方法,分析了云南热区森林生态系统≥10℃积温及其日数、≥18℃积温等热量指标在不同地区的空... 云南热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我国热区的研究与开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利用云南实测地面气温资料等,采用线性回归及残差分析等分析方法,分析了云南热区森林生态系统≥10℃积温及其日数、≥18℃积温等热量指标在不同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云南热区不同区域≥10℃积温及其日数、≥18℃积温等热量指标都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根据这些划分热量带的基本指标,以及热区分布县市的最低海拔和增温或降温的效应,对其热区分布的海拔上限进行了估测,为准确确定云南热区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各县市热带和南亚热带的热区范围及热区的主要特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年积温 ≥10℃积温的日数 ≥18年积温
下载PDF
近49年新疆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占洲 毛炜峄 +2 位作者 李迎春 李聪 杨志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55-361,共7页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49年来,≥10℃终日在伊犁河谷和石河子地区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向后推迟,北疆其余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初霜期北疆棉区大部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的推迟趋势,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10℃终日变化吐鲁番棉区最为稳定,南疆棉区次之,北疆棉区波动幅度最大。初霜期变化东疆棉区幅度小于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初霜变幅均大于≥10℃终日,尤以塔里木盆地东部棉区最为明显。全疆大部棉区20世纪90年代及2001-2009年≥10℃终日除少部分站点早于常年外,全疆大部棉区均晚于常年,尤其是北疆棉区、吐鲁番棉区、塔里木盆地西部棉区偏晚较多。初霜期全疆大部分棉区延迟趋势明显,且大部棉区2001-2009年平均初霜在各年代中是最晚的。这些对于棉花后期生长都是有利的,主要有利条件为热量多,棉花后期生长遭遇霜冻的风险减小,霜前花产量高,品质好。而且≥10℃终日和初霜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种植界限,近年来新疆棉区向北向西扩展。因此生产上,各棉区可以根据该地的≥10℃积温和初霜变化状况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便于做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终日
下载PDF
近52年来北疆≥10℃初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春玉米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彦君 张山清 +1 位作者 徐文修 只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1-276,共6页
利用1961—2012年北疆48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IDW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疆以及各地州近52年≥10℃初日的变化及其对春玉米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2年北疆平均≥10℃初日整体以-0.9 d... 利用1961—2012年北疆48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IDW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疆以及各地州近52年≥10℃初日的变化及其对春玉米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2年北疆平均≥10℃初日整体以-0.9 d·10a-1的倾向率呈提前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平均4.8 d·10a-1的倾向率呈推迟趋势,之后至今呈持续提前趋势,20世纪90年代提前趋势最为明显,倾向率达-13.5 d·10a-1。(2)北疆春玉米平均播期的提前受气候变暖显著影响,21世纪初北疆春玉米平均播期在3月26日—5月5日,且较20世纪60年代,平均播期最多提前达10~21 d,大部分县市提前1~9 d。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北疆地区春玉米平均播期将进一步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初日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与HA、PⅢP含量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忠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了白细胞介素IL-6、IL-10在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为无创伤的血清学指标,对丙型肝炎患者提供新的肝纤维化指标。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对92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轻度38例,中度31例,重度23例)进行IL-6、IL-10检测,放射免... 目的:探讨了白细胞介素IL-6、IL-10在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为无创伤的血清学指标,对丙型肝炎患者提供新的肝纤维化指标。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对92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轻度38例,中度31例,重度23例)进行IL-6、IL-10检测,放射免疫分析检测HA、PⅢP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HA、PⅢ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ⅢP水平与IL-6、IL-10浓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52(P<0.01)、-0.3124(P<0.05),0.2526(P<0.05),-0.2914(P<0.05)。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IL-6 PP ELISA HA P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IFN-γ、IL-10、IL-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影非 王素云 +7 位作者 任莉莉 杜惠兰 王超 李杰 李世辉 曹晓艳 邓叶君 左金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CD4 /CD8)和血清干扰素-γ(IFN -γ)、白细胞介素(IL) - 10、IL -2的影响。方法将6 5例初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加化疗组(参芪组,32例...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CD4 /CD8)和血清干扰素-γ(IFN -γ)、白细胞介素(IL) - 10、IL -2的影响。方法将6 5例初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加化疗组(参芪组,32例)及单纯化疗组(对照组,33例) ,观察其缓解率、治疗前后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IFN- γ、IL -10、IL- 2水平。结果治疗后参芪组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化疗后第1、2、3周末两组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降低,与本组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 0 1或P <0 . 0 5 ) ;第3、4周末两组成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较化疗后第1、2周回升,且参芪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治疗后两组CD4 、CD4 /CD8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P <0 . 0 1)。治疗后两组血清IFN -γ、IL- 2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 -10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 0 1) ;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 <0 . 0 5 )。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改善、调节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化疗后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增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Γ T IL-2 CD4/CD8 血清IL-10 -γ 0.05
下载PDF
10℃条件下纳米C-S-H掺量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房延凤 惠一心 +2 位作者 尚小朋 丁向群 佟钰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2,共8页
目的探究10℃条件下不同掺量纳米C-S-H对水泥早期水化进程及强度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早强剂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溶液共沉淀法制备纳米C-S-H悬浮液,将其掺入到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在10℃条件下进行养护,分析其对水泥凝结时间、抗折强度、抗... 目的探究10℃条件下不同掺量纳米C-S-H对水泥早期水化进程及强度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早强剂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溶液共沉淀法制备纳米C-S-H悬浮液,将其掺入到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在10℃条件下进行养护,分析其对水泥凝结时间、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XRD、TG等检测手段分析水泥的水化进程及对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掺入0.05%纳米C-S-H,可使水泥初凝时间缩短9.9%,终凝时间缩短10.4%;24 h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34%和33.5%。纳米C-S-H的掺入造成水泥3 d抗折强度略有降低。水化产物中Ca(OH)2质量分数在12 h、16 h和24 h时较参比样分别提高了17.6%、21.3%和29.6%。结论在10℃条件下,纳米C-S-H的加入能够有效促进C 3S和C 2S的水化过程,形成更多的水化产物,从而缩短水泥凝结时间,提高24 h内水泥砂浆强度,28 d强度没有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 10
下载PDF
1960-2013年中国≥10℃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邱新法 王喆 +1 位作者 曾燕 施国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5,共6页
利用中国735个站点1960—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根据积温构成,采用按年代分段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10℃积温、持续天数以及持续天数间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引起我国积温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中国≥10... 利用中国735个站点1960—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根据积温构成,采用按年代分段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10℃积温、持续天数以及持续天数间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引起我国积温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中国≥10℃积温表现为下降趋势。20世纪70、90年代和2000—2009年,≥10℃积温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10℃积温上升趋势站数占统计站点数的88.6%,具有绝对优势,因此≥10℃积温的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最为突出。积温持续天数下降对20世纪60、80年代≥10℃积温下降起主导作用。积温持续天数上升对20世纪70年代和2000—2009年≥10℃积温上升起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积温上升由积温持续天数上升和持续天数间气温上升共同作用。中国近50年≥10℃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按照积温的构成,综合各年代分段趋势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积温持续天数的上升是中国≥10℃积温总体上升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IL-8、IL-10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戌年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8、IL-10与HBVDNA、ALT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离72例CHB临床血清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HBVDNA含量;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8、IL-10与HBVDNA、ALT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离72例CHB临床血清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HBVDNA含量;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IL-8、IL-10水平,以16位健康献血者的血清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CHB患者IL-8、IL-10明显升高,IL-10在HBVDNA阳性组高于HBVDNA阴性组,IL-8在ALT异常组明显高于ALT正常组。结论血清IL-8水平的升高与肝损害程度有关,IL-10水平升高与HBVDNA持续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IL-10 HBVDNA IL-8 IL-8 ALT ALT PCR) CHB
下载PDF
华东地区≥10℃积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唐宝琪 延军平 李英杰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4-682,共9页
利用1961-2013年华东地区86个气象台站的日平均气温等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克里金空间插值法(Kriging)、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域近53a日平均气温稳定≥10℃期间积温、持续日数、初终日以及积温带的... 利用1961-2013年华东地区86个气象台站的日平均气温等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克里金空间插值法(Kriging)、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域近53a日平均气温稳定≥10℃期间积温、持续日数、初终日以及积温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a华东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89.71℃?d?10a-1(P<0.01)和2.96d?10a-1(P<0.05),二者主要受初日提前和终日推迟的共同影响,且初日提前的影响更大。(2)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其变化趋势均呈现自东向西、自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减的规律。(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华东地区气候带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北移东扩,其中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面积不断扩大,分别向北移动1.2、2.2个纬距;北亚热带约向北移动1个纬距,面积有所减小;暖温带的面积不断减小。(4)华东热量资源对平均气温的响应主要表现在积温的上升、持续日数的增加、初日的提前以及终日的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
下载PDF
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志雄 陈正洪 万素琴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9-1352,共4页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各站点≥10℃界限温度持续日数都表现出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除建始、郧西、英山、利川等边缘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年代变化看,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为先提前后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提前的趋势;≥10℃界限温度终日年代变化趋势与初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0℃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20世纪60~70年代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大部分减少,20世纪90年代缓慢变化,进入20世纪大幅增加;≥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随着年代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可见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布局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界限温度
下载PDF
≥10℃积温距平对玉米不同发育期冷害的判定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姜丽霞 王铭 +2 位作者 朱海霞 宫丽娟 曲辉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6期152-162,共11页
为了揭示冷害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玉米生产趋利避害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参考,笔者利用1980—2014年15个农业气象站的资料,基于≥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分析其时... 为了揭示冷害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玉米生产趋利避害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参考,笔者利用1980—2014年15个农业气象站的资料,基于≥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建立积温距平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研究区玉米3个发育时期内的冷害年数为7-17年,冷害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对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响应;空间上呈北多南少特征,并具有群发性、区域性和局地性特点;(2)研究期间,玉米3个发育时期的≥10℃积温距平具有1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1995年以前偏冷,之后偏暖;(3)在3个发育时期,研究区分别有13%、60%、67%的站点≥10℃积温距平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积温距平为100-200℃·d利于玉米高产。以出苗—乳熟期分析热量与产量的关系效果最好;(4)≥10℃积温距平指标判识玉米冷害具有生物学和农学意义,有效提升作物冷害判识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距平
下载PDF
川芎嗪、辅酶Q_(10)防治缺氧性听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柯朝阳 吴展元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探讨川芎嗪、辅酶Q10单独应用及联合用药防治缺氧性听功能损伤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实 验依据。方法 在5%低氧供缺氧豚鼠模型上,观察川芎嗪、辅酶Q10单独应用及联合用药对缺氧30min后耳蜗电图 及动脉血气的影响。结果 缺氧30min... 目的 探讨川芎嗪、辅酶Q10单独应用及联合用药防治缺氧性听功能损伤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实 验依据。方法 在5%低氧供缺氧豚鼠模型上,观察川芎嗪、辅酶Q10单独应用及联合用药对缺氧30min后耳蜗电图 及动脉血气的影响。结果 缺氧30min后,各用药组耳蜗电图N1阈移及振幅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联合用药组又显著低于各药单用组(P<0.05);辅酶Q10组及联合用药组血氧含量、氧饱和度及pH值显著高 于对照组(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又显著高于川芎嗪组(P<0.01)。结论 川芎嗪、辅酶Q10能有效对抗 缺氧性耳蜗损伤,辅酶Q10尚能提高整个机体的抗缺氧能力,联合用药可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0.05 pH
下载PDF
龙薯10号氮磷钾施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子龙 郭其茂 +1 位作者 陈根辉 杨立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75-78,共4页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甘薯新品种龙薯10号进行了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以下的土壤上,氮肥、钾肥对龙薯10号的鲜薯产量影响较大,要特别重视施用钾肥,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要控制氮、磷...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甘薯新品种龙薯10号进行了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以下的土壤上,氮肥、钾肥对龙薯10号的鲜薯产量影响较大,要特别重视施用钾肥,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要控制氮、磷肥的使用,适当施用钾肥.龙薯10号鲜薯产量大于2500 kg/667m2的优化施肥方案是:尿素6.22~13.96 kg/667m2、过磷酸钙23.09~53.27 kg/667m2、硫酸钾24.74~50.05 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cation 尿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夏季-10℃层高度变化及云垂直结构特征
17
作者 康晓燕 山成焘 +4 位作者 王启花 薛丽梅 朱世珍 周万福 王黎俊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548-557,共10页
利用三江源地区沱沱河、玉树、达日3个探空站的探空资料对1999—2021年-10℃层高度时间变化趋势、突变时间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地区2021年云出现频率和云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10℃层高度、云层垂直结构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 利用三江源地区沱沱河、玉树、达日3个探空站的探空资料对1999—2021年-10℃层高度时间变化趋势、突变时间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地区2021年云出现频率和云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10℃层高度、云层垂直结构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来三江源地区夏季08时和20时的-10℃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7 014.1、7 201.6 m,并呈显著上升趋势。突变检验分析确定三江源地区夏季08时-10℃层高度出现突变是从2009年开始,20时出现突变是从2012年开始。(2)08时三江源地区夏季云层结构较为复杂,20时三江源地区夏季主要以单层云为主,6—8月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35%、42%、39%。从三江源地区夏季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层厚度来看,7月云顶高度最低、云底高度最高、云层厚度最小。(3)三江源地区夏季-10℃层位于该地区云层中下部。产生降水时-10℃层高度主要集中在7 200~7 800 m,云层厚度在4 000~11 000 m。三江源地区夏季降水量与-10℃层高度、云顶高、云层厚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云底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10℃层高度与云顶高度、云层厚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云底高度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层高度
下载PDF
基于GIS的山东省≥10℃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崔天丽 张国鑫 +2 位作者 姜常松 杨锦忠 崔日鲜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00-106,共7页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1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早,向东向北逐渐滞后的特征。≥1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早、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晚的特征。≥10℃持续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地区和济南西部及北部地区长、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短的特征。≥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地区高、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中北部低的特征。1961—2015年间,山东省17个气象站≥1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38d/10a;≥10℃终日,除烟台外,其余16个气象站点呈推迟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74d/10a;17个气象站点≥10℃持续日数均呈增大趋势,其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12d/10a;17个气象站≥10℃的活动积温均呈现增大趋势,17个站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3.10℃·d/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热量资源 GIS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安娟 杜志国 +3 位作者 杨晓波 芦晓彤 付小艳 侯文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3期274-275,共2页
为了解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辽阳市气象局1956—2010年≥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资料,分析近55年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10℃初日呈弱提前趋势,... 为了解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辽阳市气象局1956—2010年≥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资料,分析近55年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10℃初日呈弱提前趋势,≥10℃终日以1.75 d/10年的速率显著延后,≥10℃持续日数平均以2.57 d/10年的速率显著增多,≥10℃活动积温以58.4℃/10年的速率在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活动积温
下载PDF
近40a来长江流域≥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时光训 丁明军 《热带地理》 2016年第4期682-691,共10页
基于1970―2013年长江流域131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M-K检验及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突变时间较早的区域主要有嘉陵江流域,中游干流区,太湖流域和下游干流区... 基于1970―2013年长江流域131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M-K检验及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突变时间较早的区域主要有嘉陵江流域,中游干流区,太湖流域和下游干流区(1997年);而岷江、沱江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较晚(2001年);长江源头的金沙江流域最晚(2002年)。2)在区域尺度上,1970年以来,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初日分别以-1.25、-1.39、-0.8 d/10 a提前,终日分别以1.52、1.43、1.47 d/10 a推后,持续日数以2.97、2.92、4.62 d/10 a幅度延长。积温总体上分别以113.5、88.8、77.3℃/10 a增加。3)≥10℃积温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积温增加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奉节―五峰―吉首―武冈―道县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海高原的个别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 M-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