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mm波段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BHU-2D) 被引量:12
1
作者 薛永 苗俊刚 万国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20-1023,共4页
介绍了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BHU-2D成像原理、系统构成及性能指标、校正方法、部分成像实验及其成像结果.BHU-2D工作在8mm波段,共有10个接收单元,天线阵列为T形结构,接收机为二次变频超外差结构,I/Q解调及相关运算采用了数字方式并通... 介绍了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BHU-2D成像原理、系统构成及性能指标、校正方法、部分成像实验及其成像结果.BHU-2D工作在8mm波段,共有10个接收单元,天线阵列为T形结构,接收机为二次变频超外差结构,I/Q解调及相关运算采用了数字方式并通过软件实现,采用点辐射源校正方法及背景对消反演算法校正系统通道间不一致、相关偏置及混叠误差.目前,BHU-2D已经研制完成,并进行了系统测试及成像实验,得到了室内人工场景及人物场景的辐射亮温分布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二维综合孔径 8 mm波段 bhu-2D
下载PDF
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误差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锋 苗俊刚 +1 位作者 胡岸勇 薛永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97-201,共5页
北航电磁工程实验室已经研制出的一套工作于8mm波段(34.07GHz)的10天线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系统BHU-2D,其原理样机采用T形阵列。对其采用相关/不相关噪声注入法进行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关偏置的主要原因是采集板量化前的互相... 北航电磁工程实验室已经研制出的一套工作于8mm波段(34.07GHz)的10天线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系统BHU-2D,其原理样机采用T形阵列。对其采用相关/不相关噪声注入法进行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关偏置的主要原因是采集板量化前的互相耦合;通道间相位不平衡误差为-53.89度,当积分时间为0.2秒时,其起伏不大于0.18度;由于采用数字解调,IQ非正交误差很小,可以忽略其影响,同时拟合出了条纹洗涤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 bhu-2D 相关偏置 条纹洗涤函数 通道间相位不平衡 IQ非正交误差
下载PDF
从比较哲学角度考察on(Being,有/在/是)(中)——on(Being)在中文与梵文中如何体现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用中文回应西方哲学的on(Being)包括三个方面:在词义上,"是"包含了on(Being)的内涵,但未能成为哲学概念;在句式上,"是"演变成了系词句式,但未能成为定义句式;在哲学上,"是"不能成为哲学概念,这是由中国... 用中文回应西方哲学的on(Being)包括三个方面:在词义上,"是"包含了on(Being)的内涵,但未能成为哲学概念;在句式上,"是"演变成了系词句式,但未能成为定义句式;在哲学上,"是"不能成为哲学概念,这是由中国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梵语中,与on(Being)对应的词根有二:as和bhu。前者关系于性(质)的肯定,主要用于抽象的、静的、永恒的、绝对的方面;后者关系于情(况)的肯定,主要用于具体的、动的、暂时的、相对的方面。一词二分,透出了印度哲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Being) 中国哲学 印度哲学 as和bhu
下载PDF
从比较哲学角度考察on(Being,有/在/是)问题(下)——on(Being)在德、俄、日、阿拉伯语中的具体体现
4
作者 张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9,共6页
在德语中,on(Being)体现为Sein(有/在/是)、Seiende(有者/在者/是者)和Dasein(此在)。在俄语中,Быти啨展开为三个对子(本体/现象,本质/存在,现实/理想)的综合。在日语中,其以そんざい的形式复述着西方的思想。在阿拉伯语中,一方面,... 在德语中,on(Being)体现为Sein(有/在/是)、Seiende(有者/在者/是者)和Dasein(此在)。在俄语中,Быти啨展开为三个对子(本体/现象,本质/存在,现实/理想)的综合。在日语中,其以そんざい的形式复述着西方的思想。在阿拉伯语中,一方面,其展开为wujud(existence,具体的存在)和mahiyyah(essence,本质)的对子;另一方面,这一对子加上作为绝对者的真主,又不同于西方on(Being)的思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Being) 德语 俄语 日语 阿拉伯语
下载PDF
“Sein”“■”与“■”--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与梵文“存在”的意义等值性
5
作者 王涵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3年第2期47-55,共9页
对于存在问题的思索是海德格尔建构其存在论诠释学的原初动力。为了瓦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规避自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所创制的统摄现象界的哲学信仰,海德格尔把追问的始源定位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思想中,以“思言一体... 对于存在问题的思索是海德格尔建构其存在论诠释学的原初动力。为了瓦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规避自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所创制的统摄现象界的哲学信仰,海德格尔把追问的始源定位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思想中,以“思言一体”的词源学阐释方式探究印欧语言形态的本质含义,构建其生存论意义上的此在的诸种样态。在1935年夏季学期讲稿《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把对于“存在”动词“Sein”的词源学考察置放在印度一日耳曼语系下进行,并认为“存在/是”的最古老词干发端于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与古德文都是归属或派生于梵文的“存在”词干。这也是海德格尔在其著作中为数不多的与梵文直接相遭遇。但耐人寻味的是,海德格尔对于以梵文为代表的印度传统却近乎保持着绒默。我们将在多重语际构建文本意义的深层关联,探询海德格尔对于印度思想文化这一绒默态度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N 此在 此-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