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Jebba Granitic Gnei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al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Jebba Area, Southwestern Nigeria 被引量:5
1
作者 C. T. Okonkwo V. Y. Gane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2年第5期1065-1073,共9页
Jebba area southwestern Nigeria forms part of the Nigerian basement complex which lies in the Neoproterozoic PanAfrican mobile belt. It is underlain by several lithological units among which is a polydeformed granitic... Jebba area southwestern Nigeria forms part of the Nigerian basement complex which lies in the Neoproterozoic PanAfrican mobile belt. It is underlain by several lithological units among which is a polydeformed granitic gneiss. This rock has been dated by LA-ICP-MS yielding a concordant U-Pb zircon age of 2207 ± 20 Ma indicating the crystallization age of the granite protolith. This early Rhyacian age and its affinity with within-plate granites indicates emplacement during crustal extension and rifting presceding the main phase of the Eburnean orogeny. The strong, early, shear fabric, S1, in the rock is interpreted to be also of Paleoproterozoic age i.e. imprinted during the Eburnean orogeny. The Jebba granitic gneiss is thus correlatable with the widely abundant Paleoproterozoic granitic magmatism now represented by many orthogneisses and documented in other parts of southwestern Nigeria,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the Borborema Province, the Gurupi Belt, Sao Luis craton and Sao Francisco craton in Braz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bba area NIGERIA GRANITIC gneiss U-Pb Dating PALEOPROTEROZOIC Eburnean OROGENY
下载PDF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Retrogressive Textures of Gneiss in the Donghai Area——Evidence from gneisses in drillhole ZK2304 被引量:12
2
作者 LIU Fulai, XU Zhiqin, XU Huifen and YANG Jingsui Institute of Geology, CAGS, 26 Baiwanzhuang Rd., Beijing 100037 Zhu Xi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0-315,370,共17页
In the gneisses from the drillhole ZK2304 of the Donghai area, there have been preserved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a series of complicated retrogressive textures and relevant metamo... In the gneisses from the drillhole ZK2304 of the Donghai area, there have been preserved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a series of complicated retrogressive textures and relevant metamorphic reactions. In addition to garnet, jadeititic-clinopyroxene and rutile, other peak stage (M2) minerals in some gneisses include phengite, aragonite and coesite or quartz pseudomorphs after coesite. The typical peak-stage mineral assemblages in gneis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garnet + jadeitic-clinopyroxene + rutile + coesite, garnet + jadeitic-clinopyroxene + phengite + rutile ± coesite and garnet + jadeitic-clinopyroxene + aragonite + rutile ± coesite. The grossular content (Gro) in garnet is high and may reach 50. 1 mol%. The SiO2 content of phengite ranges from 54.37% to 54.84% with 3.54-3.57 p.f.u. Quartz pseudomorphs after coesite occur as inclusions in garnet.The gneisses of the Donghai area have been subjected to multistage recrystallization and exhibit a closewise P-T evolutional path characterized by the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The inclusion assemblage (Hb+Ep+Bi+Pl+Qz) within garnet and other minerals has recorded a pre-peak stage (Mi) epidote amphibole fades metamorphic event.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peak metamorphism (M2) took place at T=750-860℃ and P>2.7 GPa. The symplectitic assemblages after garnet, jadeitic-clinopyroxene and rutile imply a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metamorphism (M3, M4) during the rapid exhumation.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of petrography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indicate that both gneisses and eclogites have experience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the Donghai area. This research may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Su-Lu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eiss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retrogressive texture drillhole Donghai area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新沂地区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成因及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3
作者 张琪 周琦忠 +6 位作者 孙超 施建斌 王博 侯琪 罗跃 冯学知 王国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9,共20页
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缘。本文通过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与构造环境,以揭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反响。研究认为: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属准铝... 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缘。本文通过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与构造环境,以揭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反响。研究认为: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具有高SiO_(2)、富碱、贫CaO、低Al_(2)O_(3)质量分数的特征,以及右倾海鸥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集Rb、Zr、Hf等元素,严重亏损Sr、Eu、Nb、Ta等元素,形成年龄为746.0~742.5 Ma。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是来自下地壳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以钾长石和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而后经过超高压变质作用最终形成。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后碰撞伸展环境,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苏鲁造山带新沂地区的最初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新沂地区 新元古代 花岗片麻岩 岩石成因 RO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与果实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保国 齐国辉 +2 位作者 郭素平 李惠卓 张林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20,共4页
对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因素与红富士果实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该类型土壤中N、P、K含量较丰富,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中等偏下,而Ca、Zn含量不足。在多种营养因素相互作用下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Fe和速效钾,其次... 对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因素与红富士果实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该类型土壤中N、P、K含量较丰富,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中等偏下,而Ca、Zn含量不足。在多种营养因素相互作用下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Fe和速效钾,其次是Zn和全P;生产优质苹果的表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为30~127mg/kg,速效磷含量为18~107mg/kg,速效钾含量为50~164mg/kg,其适宜比例为1:0.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区 苹果园 土壤营养 果实品质 新垦地 矿质营养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太行山区坡地水文地质特性与渗流集蓄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曹建生 刘昌明 +1 位作者 张万军 杨永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太行山片麻岩区的浅层地下渗流是一种普遍现象,多以壤中流和裂隙潜流的形式出现在坡地的下部或流域的出口处,对这部分水资源进行合理收集是我国北方石质山地雨水利用的重要方面。以四水(降水、地表水、土壤水、裂隙水)转化为出发点,在... 太行山片麻岩区的浅层地下渗流是一种普遍现象,多以壤中流和裂隙潜流的形式出现在坡地的下部或流域的出口处,对这部分水资源进行合理收集是我国北方石质山地雨水利用的重要方面。以四水(降水、地表水、土壤水、裂隙水)转化为出发点,在分析太行山片麻岩区坡地水文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岩土二元结构体"的概念,并通过坡地岩土水分与水势的测定,得出了坡地岩土不同埋深处的水分特征曲线,同时,根据岩土水分特征曲线,对坡地介质的复杂性与空间变异性从机理上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坡地渗流进行集蓄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对传统雨水集蓄形式的发展与创新,对北方土石山地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区 坡地 水文地质 壤中流 裂隙水 渗流 集蓄技术
下载PDF
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微地形植物群落异质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袁振 魏松坡 +3 位作者 贾黎明 张亚雄 刘龙龙 刘正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7,共9页
微地形是导致植物群落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地形因子,探讨不同微地形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对于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片麻岩山区内的微地形及原状坡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坡顶、塌陷、巨... 微地形是导致植物群落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地形因子,探讨不同微地形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对于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片麻岩山区内的微地形及原状坡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坡顶、塌陷、巨石背阴、缓台、陡坎、谷坡和U形沟7种微地形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原状坡的差异,为片麻岩山区植被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微地形与原状坡在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微地形植被平均高、盖度和生物量多优于原状坡(33.64 cm、59.61%、291.79 g/m2),其中以U形沟(49.12 cm、78.02%、574.84 g/m2)、塌陷(50.94 cm、74.81%、570.50 g/m2)最为显著,陡坎(30.65 cm、62.49%、89.13 g/m2)和坡顶(28.73 cm、52.67%、78.36 g/m2)较差。植物群落多样性方面,在各个微地形及原状坡中,谷坡与原状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相似,物种较少,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布较均匀;缓台和U形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优,且这两种微地形物种丰富且分布均匀;塌陷、巨石背阴、坡顶属于单优势种群落,物种种类少且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的优势地位突出;陡坎虽然物种丰富,但是多样性指数较低,而且大都是伴生种或偶见种,且分布最不均匀。因此从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角度看,U形沟、塌陷、缓台是最有利于植被生长的微地形,是片麻岩山区进行植被恢复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山区 微地形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多样性 物种组成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整体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金柱 徐学华 +1 位作者 杨艳坡 张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61-164,共4页
对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富岗山庄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岗山庄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山地板栗和山地苹果为主,三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5.23%,且大部分处在山坡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优势... 对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富岗山庄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岗山庄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山地板栗和山地苹果为主,三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5.23%,且大部分处在山坡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优势度指数较其他景观类型大,破碎度指数较其他景观小,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强。其他景观类型占有较小面积比例,呈小面积零散分布,破碎度较大,但与优势景观相互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格局。富岗山庄目前的景观格局基本合理,利于富岗山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片麻岩区 富岗山庄 景观空间格局 破碎度指数
下载PDF
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微地形表层土壤养分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袁振 魏松坡 +2 位作者 贾黎明 张亚雄 刘龙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90,共7页
以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7种微地形(坡顶、塌陷、巨石背阴、缓台、陡坎、谷坡、U形沟)及原状坡的表层土壤养分测定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表层土壤养分的异质性,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微地形... 以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7种微地形(坡顶、塌陷、巨石背阴、缓台、陡坎、谷坡、U形沟)及原状坡的表层土壤养分测定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表层土壤养分的异质性,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微地形、坡向、风化层厚度均影响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变化,而微地形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子。(2)微地形的表层土壤养分特征多数优于原状坡。其中,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有机质含量最大(68.94g/kg,60.71g/kg,62.77g/kg),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坡顶处最小(22.58g/kg)。(3)全氮与全磷含量规律基本一致,都在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最大,缓台和坡顶处较小。全钾含量在坡顶、陡坎、谷坡处最大(11.88g/kg,12.56g/kg,11.67g/kg),塌陷、巨石背阴处较小(9.39g/kg,9.69g/kg)。(4)碱解氮含量在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最大(6.87mg/kg,6.54mg/kg,5.93mg/kg),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及原状坡,坡顶处最小(3.75mg/kg)。U形沟处速效磷含量最大(3.55mg/kg),塌陷、巨石背阴、陡坎和谷坡次之,这5种微地形显著高于坡顶和原状坡,坡顶处最小(1.27mg/kg)。速效钾含量在坡顶、陡坎达到最大(60.09mg/kg,58.27mg/kg),这2种微地形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5)通过对7种微地形和原状坡的3个坡向的表层土壤养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好,坡顶和原状坡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山区 微地形 土壤养分 异质性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地区微地形土层厚度特征及其植被生长阈值 被引量:8
9
作者 袁振 陈美谕 +1 位作者 贾黎明 魏松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6-163,共8页
【目的】探讨片麻岩山区不同微地形土层厚度的分异特征,明确植物生物量、平均高、盖度对土层厚度的响应规律,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以期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种微地形及原状坡的土层厚度、植物群落... 【目的】探讨片麻岩山区不同微地形土层厚度的分异特征,明确植物生物量、平均高、盖度对土层厚度的响应规律,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以期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种微地形及原状坡的土层厚度、植物群落特征数据为基础,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片麻岩山区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土层厚度的异质性,并运用拐点探测分析软件Change-point analyzer 2.3探讨不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结果】由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层厚度、微地形均影响了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的变化,而土层厚度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首要因子;片麻岩山区土层浅薄,平均厚度15 cm,微地形的土层厚度多数高于原状坡,其中,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的土层厚度最大(23.1,21.3和21.8 cm),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P<0.05),坡顶、陡坎的土层厚度最小(4.2和7.9 cm);通过对土层厚度进行拐点探测分析,得出随着土层厚度的不断增加,植被生物量、平均高、盖度也逐渐增加,当土层厚度增加到12.5 cm时,生物量从201 g·m^(-2)跃迁到275 g·m^(-2),即当土层厚度小于阈值12.5 cm时,植被生物量增长缓慢,大于12.5 cm时则增长迅速;同理,当植物平均高从30 cm跃迁到40 cm时,土层厚度阈值为9.4 cm;当盖度从38%跃迁到51%时,土层厚度阈值为10.5 cm。【结论】片麻岩山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随着土层厚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P<0.05),表明土层厚度是限制片麻岩山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掌握片麻岩山区土层厚度的空间异质性及阈值,优先在土层厚度大于10.5 cm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个片麻岩山区植被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山区 微地形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土层厚度 异质性 拐点分析 阈值
下载PDF
河南桐柏地区麻粒岩和片麻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翠光 魏春景 +1 位作者 张阿利 邱林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69,共7页
 对河南桐柏地区麻粒岩及其周围以前被认为是片麻岩的岩石从野外特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峰期变质条件上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均相同。似层状、透镜状麻粒岩间以前被认为是高度风化片麻岩的岩石仍是麻粒岩,这是后期应力作用...  对河南桐柏地区麻粒岩及其周围以前被认为是片麻岩的岩石从野外特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峰期变质条件上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均相同。似层状、透镜状麻粒岩间以前被认为是高度风化片麻岩的岩石仍是麻粒岩,这是后期应力作用产生差异变形、退变质及风化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不能等同于麻粒岩退变质为片麻岩。因此,桐柏麻粒岩的北侧围岩是与其呈断层接触的大理岩,南侧围岩为郭庄组上段花岗质片麻岩,麻粒岩构成一个约0.5km~2.0km宽的变质带。这对探讨桐柏麻粒岩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片麻岩 岩石学特征 成因 桐柏地区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史东超 张金柱 郭素平 《河北林果研究》 2003年第1期13-19,共7页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观测试验,对太行山片麻岩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雨前土壤含水量越大,产流越早;土层越厚,土壤蓄水量越大;累积地表径流量与降雨时间的对数呈显著正相关,拟合方程为W=a+blnt,相关系数均大于0 92...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观测试验,对太行山片麻岩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雨前土壤含水量越大,产流越早;土层越厚,土壤蓄水量越大;累积地表径流量与降雨时间的对数呈显著正相关,拟合方程为W=a+blnt,相关系数均大于0 92;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拟合方程为Y=aebx,相关系数均大于0 95;径流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与30min最大降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对数曲线关系,坡度越大,土壤侵蚀量也越大,拟合方程为Y=a+blnx;相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量的增量随时间的增加趋于平缓;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侵蚀量为坡耕地>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荒坡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区 坡地 水土流失规律
下载PDF
藏北安多地区花岗片麻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 被引量:40
12
作者 解超明 李才 +3 位作者 苏黎 吴彦旺 王明 于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7-1744,共8页
安多花岗片麻岩出露于藏北安多县城以南约30km,构成聂荣微陆块上聂荣岩群的主体岩性。聂荣微陆块呈大透镜体夹持在藏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之间的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内。所采样品黑云母二长片麻岩锆石CL图像具... 安多花岗片麻岩出露于藏北安多县城以南约30km,构成聂荣微陆块上聂荣岩群的主体岩性。聂荣微陆块呈大透镜体夹持在藏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之间的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内。所采样品黑云母二长片麻岩锆石CL图像具明显的韵律环带,Th/U比值范围为0.63~1.04,平均为0.85,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特征。获得片麻岩中锆石LA-ICP-MSU-Pb原位同位素年龄488.0Ma±4.2Ma。定年结果表明,安多花岗片麻岩原岩侵位于泛非期,证实聂荣微陆块受到晚泛非热运动的影响,为解决聂荣微陆块基底性质和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安多地区 片麻岩 泛非期 锆石LA-ICP-MSU-PB定年
下载PDF
藏东类乌齐地区花岗质片麻岩锆石Cameca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曾庆高 王保弟 +2 位作者 强巴扎西 尼玛次仁 李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23-1128,共6页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Th/U>0.49),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韵律环带明显,具典型岩浆锆石成因的特征。Cameca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82.1Ma±0.9Ma,...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Th/U>0.49),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韵律环带明显,具典型岩浆锆石成因的特征。Cameca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82.1Ma±0.9Ma,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二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CamecaU-Pb年龄 花岗质片麻岩 澜沧江结合带 类乌齐地区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地质剖面的初步建立-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金波 郑桂森 +3 位作者 李良景 王海波 刘凯 王纯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889,共11页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青白口群)。1976年乔秀夫3分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1980年汪长庆等将十三陵剖面分为4系12组,1991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将十三陵剖面分为3系12组。本文初步建立平原区地层表,详细描述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剖面,在京南大兴区的榆垡(兴热-1井)和安定(兴热-2井)发现太古宙片麻岩,在京热-70井、京热-59井、京热-71井和京热-75井编录蓟县纪地层,利用亦庄小学钻孔厘定待建系下马岭组、青白口纪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剖面 太古宙片麻岩 中新元古代地层 北京平原区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4种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达 刘海翔 +3 位作者 王锦 徐学华 李玉灵 陈海鹏 《河北林果研究》 2016年第3期217-224,共8页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灌木层中,荆条是天然退化山地的绝对优势种,多花胡枝子和荆条是人工整地梯田坡面的优势种,其他物种主要有酸枣、臭椿,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草本层主要物种有中华隐子草、狗尾草、早熟禾、碱蓬、地梢瓜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灌草坡、荒草坡、梯田坡面,而均匀度指数略有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坡面,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草坡、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鲜有低矮乔木。不同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易植生袋坡面恢复技术措施在基岩裸露的陡坡上实施1a后,萌发生长的紫花地丁和二月兰的保存率低,恢复状况差,植生袋破损严重,坡面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恢复效果;灌草坡鱼鳞坑造林技术实施1a后,金叶榆、侧柏、黄栌、榆叶梅和樱花的存活率分别为99%、99%、85%、67%和48%,其中金叶榆、侧柏和黄栌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榆叶梅和樱花;荒草坡面撒播植被恢复技术实施1a后,紫苜蓿存活状况较好,紫花地丁和二月兰存活状况差,二月兰几乎无一存活;梯田坡面营养钵造林技术实施1a后,沙地柏成活率不足5%;梯田台面客土经济林营造技术实施结果表明:山桃、山杏、苹果、核桃都可以在片麻岩梯田台面上较好生长,经过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区 物种多样性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山地生态工程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保国 张金柱 +2 位作者 张丽娟 栾景仁 王金峰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41-46,共6页
李保国,张金柱,张丽娟,栾景仁,王金峰: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山地生态工程的水分效应,《生态农业研究》,3(3)1995:41—46 通过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山地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发现其蓄水保水能力较差,仅能拦蓄102.86毫米的降水量,有1/3—1/4时间土... 李保国,张金柱,张丽娟,栾景仁,王金峰: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山地生态工程的水分效应,《生态农业研究》,3(3)1995:41—46 通过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山地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发现其蓄水保水能力较差,仅能拦蓄102.86毫米的降水量,有1/3—1/4时间土壤的含水量在萎蔫点以下,因而生长季节中有1/2—1/3时间需对该地上的林木进行灌水。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可增加蓄水量2.1倍,再进行地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控制水分的蒸发,调节土壤水分含量,使中、上层土壤水分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 生态工程 水分特性 调控措施
下载PDF
华北片麻岩石质山地山杏幼林集水保墒措施选择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广德 章岳涛 +2 位作者 翟明普 谭飞理 贾黎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6,83,共7页
为了确定适宜的华北片麻岩石质山地山杏幼林集水保墒措施,以生长、生理、土壤水分等为评判指标,研究了河北平山片麻岩石质山区翼式鱼鳞坑+保水剂+石子(YY+B+S)、翼式鱼鳞坑+保水剂+秸杆(YY+B+J)、翼式鱼鳞坑+保水剂(YY+... 为了确定适宜的华北片麻岩石质山地山杏幼林集水保墒措施,以生长、生理、土壤水分等为评判指标,研究了河北平山片麻岩石质山区翼式鱼鳞坑+保水剂+石子(YY+B+S)、翼式鱼鳞坑+保水剂+秸杆(YY+B+J)、翼式鱼鳞坑+保水剂(YY+B)、翼式鱼鳞坑+石子(YY+S)、翼式鱼鳞坑+秸杆(YY+J)、翼式鱼鳞坑(YY)及对照(CK)处理对山杏幼树地径、树高、材积、新梢生长、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土壤水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翼式鱼鳞坑及翼式鱼鳞坑与石子、秸秆、保水剂等综合集水保墒措施可有效改善山杏土壤水分状况,一个生长季及一次大的降水后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4%~61.8%和28.53%~106.25%;(2)集水保墒措施能有效促进山杏地径、树高、材积及新梢的生长,处理平均较对照分别高26.07%,117.87%,443.83%,84.04%;(3)集水保墒措施可通过促进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来改善山杏光合作用等生理特性,处理后山杏叶片叶绿素含量、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一次大的降水后净光合速率平均较对照高25.24%~128.73%,22.18%~153.56%,3.16%~35.35%;(4)综合各种集水保墒措施对山杏生长、生理及土壤水分等指标的影响,结合经济因素考虑,翼式鱼鳞坑+石子(YY+S)和翼式鱼鳞坑+秸杆(YY+J)是华北片麻岩石质山地山杏两种方便、经济、适用的集水保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石质山地 翼式鱼鳞坑 集水保墒 山杏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庆格勒图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 被引量:23
18
作者 周红英 莫宣学 +1 位作者 李俊建 李惠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1-223,共3页
内蒙古阿拉善庆格勒图地区出露地层以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但其归属尚无确切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本文最近获得的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1826±13 Ma,这是迄今获得的较为可靠的直接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内蒙古阿拉善庆格勒图地区出露地层以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但其归属尚无确切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本文最近获得的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1826±13 Ma,这是迄今获得的较为可靠的直接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该区出露的主要变质岩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形成时代应为古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 黑云斜长片麻岩 内蒙古西部 庆格勒地区 阿拉善地块
下载PDF
聂荣微陆块花岗片麻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新元古代基底岩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明 李才 +3 位作者 解超明 吴彦旺 苏犁 胡培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01-4108,共8页
聂荣微陆块呈透镜体状夹持在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内,其上出露有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以及二长花岗片麻岩等不同类型的古老片麻岩,本文报道产出于聂荣微陆块上花岗片麻岩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样品锆石的岩浆震荡环带十分发育,多数... 聂荣微陆块呈透镜体状夹持在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内,其上出露有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以及二长花岗片麻岩等不同类型的古老片麻岩,本文报道产出于聂荣微陆块上花岗片麻岩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样品锆石的岩浆震荡环带十分发育,多数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的特征。所有测点中有16个测点的Th/U值较高,介于0.58~1.24之间,平均值为0.79,获得的206Pb/238U年龄基本一致,加权平均值为819.6±5.2Ma,笔者等认为该年龄代表了花岗片麻岩的原岩结晶时代为新元古代。我们在羌塘南部地区的碎屑岩中获得了同样的年龄峰值(809Ma)。此外,我们认为年龄中具有507Ma左右的信息反映了泛非事件之后另外一次强烈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在该区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安多地区 聂荣微陆块 花岗片麻岩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吉南板石沟地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传业 刘正宏 +2 位作者 李鹏川 关庆彬 陈旭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3期734-750,共17页
以吉南板石沟地区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例,探讨其成因及演化机制。研究表明该片麻岩具有富硅(SiO_2=66.61%~72.35%)高铝(Al_2O_3=13.56%~16.18%)富钠(Na_2O=3.65%~4.69%)贫钾(K_2O=1.13%~2.25%)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富集Ba、Rb... 以吉南板石沟地区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例,探讨其成因及演化机制。研究表明该片麻岩具有富硅(SiO_2=66.61%~72.35%)高铝(Al_2O_3=13.56%~16.18%)富钠(Na_2O=3.65%~4.69%)贫钾(K_2O=1.13%~2.25%)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富集Ba、Rb等大离子元素,亏损Ni、Ta等高场强元素,属于高铝TTG片麻岩,其与高硅埃达克岩特征相似。对该片麻岩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试,其形成年龄为(2 619±28)Ma,属于新太古代时期产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岩浆在形成演化过程中较少受到地幔物质混染,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 976~2675 Ma。板石沟地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可能是在俯冲环境下含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产生,认为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地区在新太古代时期可能存在一个由洋壳俯冲到弧陆碰撞造山带即吉—辽—冀弧陆碰撞增生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南 板石沟地区 TTG片麻岩 新太古代 锆石U-Pb年龄 洋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