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被引量:35
1
作者 曹剑 胡文 +4 位作者 姚素平 张义杰 王绪龙 张越迁 黄志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2-729,共8页
在准噶尔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西北缘和腹部地区,油气主要源于深部石炭系—二叠系。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水岩反应产物,即裂隙方解石脉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尝试讨论了油源流体运移的基本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5件方解石脉... 在准噶尔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西北缘和腹部地区,油气主要源于深部石炭系—二叠系。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水岩反应产物,即裂隙方解石脉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尝试讨论了油源流体运移的基本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5件方解石脉样品的δ13CPDB位于-21.5‰~5.2‰之间,δ18OPDB(δ18OSMOW)在-8.1‰~-22.3‰(22.6‰~6.9‰)之间;20个87Sr/86Sr比值分布在0.703896~0.706423之间。据此,结合样品地质产状和区域地质背景,提出本区含油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伴随着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它们在流经石炭—二叠系时,对火山岩层的溶蚀使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产物,即方解石脉的同位素组成反映出火山岩地层的地球化学标记。该认识表明,在今后的区域储层成岩演化和油气运移研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类深部热流体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 、锶同位素 方解石脉 储层成岩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坤 李伟 +1 位作者 陆进 张朝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62,共12页
利用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样品有效性作出了检验。在证明样品未受明显蚀变的前提下对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对比不同体系域、不同岩性的碳、氧同位素特征,87Sr/86Sr比值特征,Z值... 利用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样品有效性作出了检验。在证明样品未受明显蚀变的前提下对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对比不同体系域、不同岩性的碳、氧同位素特征,87Sr/86Sr比值特征,Z值与古温度特征,分析了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低位体系域以膏盐湖及萨巴哈环境为主,炎热干旱,陆源淡水对成岩作用影响有限,去膏化、去白云岩化作用导致次生灰岩和"鸡笼铁丝"构造的发育。海侵体系域以半局限—局限陆棚环境为主,锶同位素特征表明陆源淡水对成岩作用影响增强,广泛沉积白云岩。高位体系域仍以陆棚环境为主,沉积海相灰岩为主,幔源锶含量增加,表明海平面上升,陆源锶的注入明显降低。白云岩碳、氧、锶同位素值差异较大,主要存在4种沉积环境:(1)Z值较低的淡水沉积环境;(2)海相环境下的中—浅埋藏环境;(3)海相环境,温度较低的蒸发潟湖环境;(4)温度最高的高温环境。结合87Sr/86Sr比值特征与岩石学特征相,认为川东地区主要存在淡水、埋藏、准同生、热液等4种白云岩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碳、氧、锶同位素 样品有效性检验 成岩环境 白云岩化作用 川东地区
下载PDF
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穆呼锰矿含锰岩系沉积环境——来自[虫筳]类化石及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登辉 隋清霖 +3 位作者 郭周平 赵晓健 滕家欣 高永宝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共13页
穆呼锰矿是玛尔坎苏锰矿带东部重要的典型锰矿床,锰矿体主要产于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之中。含锰岩系顶部产出的类化石主要为似纺锤[虫筳]Quasifusulina属,其中包括最揉似纺锤[虫筳]Quasifusulina tennissima(Schellwien)、大豆形似纺锤[... 穆呼锰矿是玛尔坎苏锰矿带东部重要的典型锰矿床,锰矿体主要产于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之中。含锰岩系顶部产出的类化石主要为似纺锤[虫筳]Quasifusulina属,其中包括最揉似纺锤[虫筳]Quasifusulina tennissima(Schellwien)、大豆形似纺锤[虫筳]Quasifusulina phaselus(Lee)和拟紧卷似纺锤[虫筳]Quasifusulina paracompacta(Chang)3个种和2个未定种,指示含锰岩系为晚石炭世地层。锰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 C_(PDB)值为-2.06‰~3.99‰,δ^(18) O_(PDB)值为-13.35‰~-7.49‰,^(87)Sr/^(86)Sr值为0.70770~0.70797。菱锰矿δ^(13) C_(PDB)值为-16.60‰~-1.95‰,δ^(18) O_(PDB)值为-11.51‰~-4.48‰,^(87)Sr/^(86)Sr值为0.70764~0.70790。综合分析,认为穆呼锰矿含锰岩系为温暖、盐度正常、水动力相对较强的浅海陆棚沉积;水体清澈,但相对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水体要浑浊。碳酸盐岩和锰矿层在沉积过程中受到了陆表水的影响,菱锰矿的形成与有机质还原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石炭统 碎屑岩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虫筳]类 碳、氧、锶同位素 穆呼锰矿 西昆仑
下载PDF
陕西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C、H、O、S、Sr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7
4
作者 丁坤 王瑞廷 +5 位作者 秦西社 梁婷 杨秀清 栾燕 郑崔勇 樊新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5-366,共12页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B值范围-0.93‰~1.44‰,平均值为0.35‰,δ^(18)OV-SMOW值范围14.14‰~27.49‰,平均22.1‰,为沉积成因海相碳酸盐岩。脉石矿物白云石的δ^(13)CPDB范围在-0.53‰~-0.89‰,δ^(18)OV-SMOW值范围12.12‰~13.23‰,指示成矿流体中的CO_2主要来自岩浆水,少量CO_2来源于围岩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成矿流体中δD值范围-91‰~-72‰,δ^(18)OH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流体与围2岩的水-岩反应是导致该区铜铅锌2矿床中白云石和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矿物沉淀结晶的主要机制。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4.88‰~8.90‰,平均值为7.37‰,介于岩浆硫与海水硫之间,且与矿集区内典型的徐家沟铜矿床矿石矿物δ34S变化区间重叠,表明硫主要来自于岩浆硫,部分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矿石中黄铁矿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比值为0.72,高于赋矿围岩锶同位素比值,接近大陆地壳的87Sr/86Sr比值(0.719),指示了成矿流体流经了雪花太坪组地层,并与其中具有高87Sr/86Sr比值的白云岩进行水岩反应及同位素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碳、氢、氧、硫、锶同位素组成 成矿物质来源 陈家坝Cu-Pb-Zn多金属矿床 陕西
下载PDF
浙江璜山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好寿 徐步台 《浙江国土资源》 1996年第1期74-82,共9页
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两组矿石和含矿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数据和初始锶同位素组成及21个新测定的矿石、石英及围岩(石英闪长岩)的铅同位素组成,讨论了璜山金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物质来源等问题。 矿石及... 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两组矿石和含矿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数据和初始锶同位素组成及21个新测定的矿石、石英及围岩(石英闪长岩)的铅同位素组成,讨论了璜山金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物质来源等问题。 矿石及成矿流体包裹体的年龄分别为358±22Ma和396.9±34.5Ma,表明成矿时代为海西期,与该地区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325~399Ma)一致。初始锶同位素比值低,在0.7040~0.7042范围内,落在玄武岩(地幔锶)区内,且铅同位素具低μ值特征,落在岛弧铅与地幔铅演化曲线之间,说明成矿溶液及成矿物质均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源区,同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围岩(幔源型石英闪长岩)铅同位素一致,表明二者在来源上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时代 流体包裹体年龄 、锶同位素 金矿床 浙江璜山
下载PDF
渝北-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郑荣才 胡忠贵 +2 位作者 郑超 陈守春 戴荔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03-311,共9页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和淡水方解石与白云石两种胶结物类型。以基质岩为对比参照物,对各类岩溶岩和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溶蚀强度、结构和成分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明显受古地理背景、流体性质、流体来源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控制。依据岩溶岩系的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可总结出4个主要特征:(1)伴随岩溶强度加大,δ13C表现向低值方向弱偏移,而δ18O负偏移较强烈;(2)87Sr/86Sr比值出现由渗流-活跃潜流带的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3)对应古岩溶系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演化,古岩溶储层的物性出现由差变好至重新变差的对应变化关系;(4)淡水白云石结晶沉淀过程中可能具有对87Sr有很强"捕获"能力的锶同位素正偏移分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北—川东地区 黄龙组 古岩溶储层 碳、氧、锶稳定同位素 地球化学 岩溶流体
下载PDF
中国北方显生宙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和Nd、Sr、Pb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7
作者 阎国翰 牟保磊 +11 位作者 许保良 何国琦 韩宝福 王式洸 童英 任康绪 杨斌 洪大卫 乔广生 许荣华 张任祜 储著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9-76,共8页
本文根据笔者十几年来对中国北方显生宙富碱侵入岩的年代学和Nd、Sr、Pb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①中国北方显生宙富碱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而早古生代和新生代罕见;②在华北地台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富碱侵入岩... 本文根据笔者十几年来对中国北方显生宙富碱侵入岩的年代学和Nd、Sr、Pb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①中国北方显生宙富碱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而早古生代和新生代罕见;②在华北地台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富碱侵入岩的ε_(Nd)(t)均为负值;而兴蒙—北疆地槽区的ε_(Nd)(t)则为正值。在ε_(Nd)(t)-ε_(Sr)(t)图解上,前者投影点主要落在富集地幔演化趋势线附近,而后者投影点主要落在亏损地幔演化线附近。在地球不同区域铅模式图上,地台区钾长石铅投影点大部落在地幔演化线附近,而地槽区的则落在地幔与造山带演化线之间。以上事实说明华北地台区富碱侵入岩的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关系密切,而地槽区的则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同时也揭示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华北地台区上地幔具有富集性,而兴蒙—北疆地槽区上地幔则具亏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富碱侵入岩 年代学 、锶、铅同位素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葡萄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施泽进 梁平 +3 位作者 王勇 胡修权 田亚铭 王长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63-2271,共9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灯影组葡萄石的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灯影组葡萄石及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灯影组葡萄石的形成环境。灯影组葡萄石与基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和相对低的稀土总含量,说明了葡萄石并... 长期以来,人们对灯影组葡萄石的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灯影组葡萄石及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灯影组葡萄石的形成环境。灯影组葡萄石与基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和相对低的稀土总含量,说明了葡萄石并非是和基岩同时沉积而成;葡萄石中Na、K元素含量低而Mn、Fe含量较高,具有很低的Sr/Ba比值,同时具有碳、氧同位素明显偏负和87Sr/86Sr值偏高的特点,表明葡萄石是在淡水的作用下形成的。证实了灯影组在沉积过程中有过一次短暂暴露过程,这次沉积间断使灯影组暴露地表接受淡水淋滤,形成了小规模的岩溶现象,为葡萄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次短暂暴露过程对人们更好地理解葡萄石的成因及灯影组中部储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葡萄石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碳、氧、锶同位素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9
作者 于瑞莲 胡恭任 +1 位作者 袁星 赵元慧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9,共7页
重金属污染是大气降尘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治理污染首先要查明污染源。文章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的常用方法及其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点,重点阐述了铅、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溯源研究中的应用... 重金属污染是大气降尘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治理污染首先要查明污染源。文章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的常用方法及其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点,重点阐述了铅、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溯源研究中的应用,针对以往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的重点:采用Pb、Sr同位素示踪法结合元素地球化学追踪重金属污染源和评价污染程度;利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锶同位素示踪 污染源解析 大气降尘
下载PDF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不同壳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信息的保存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思静 卿海若 +3 位作者 胡作维 吴素娟 孙治雷 裴昌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4,共7页
测试了西藏南部岗巴剖面上白垩统宗山组上段地层中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Mn、A l、S i含量,以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厚壳蛤的不同壳层(包括柱状层、珍珠层和二者间的过渡层)的碳酸盐矿物均已新生变形为成岩低镁方解石(D... 测试了西藏南部岗巴剖面上白垩统宗山组上段地层中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Mn、A l、S i含量,以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厚壳蛤的不同壳层(包括柱状层、珍珠层和二者间的过渡层)的碳酸盐矿物均已新生变形为成岩低镁方解石(DLMC),各种原始碳酸盐矿物(沉积低镁方解石或文石)都已不同程度地发生重结晶;2)从壳的外层(柱状层)向内层(珍珠层)方向,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柱状层仍具有很好的柱状结构,其平均阴极发光强度明显弱于内部的珍珠层;3)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含量和δ18O值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靠外部的柱状层到内部的珍珠层,Sr含量和δ18O值都逐渐降低,同样说明内部的珍珠层丢掉的海水信息相对较多;4)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1δ8O值都显著低于前人报道的同期海水值,说明在新生变形过程中,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氧同位素都与大气水或其它成岩流体发生了交换,但柱状层的氧同位素与大气水(或其它成岩流体)的交换相对较少;5)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锶、碳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值接近,不同壳层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因而在矿物的新生变形过程中,厚壳蛤的锶、碳同位素与成岩流体间的交换相对较少,同时也说明,在氧、碳、锶三种同位素中,氧很容易与成岩流体发生同位素交换,而碳、锶同位素则更多地代表了海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 厚壳蛤 碳、氧、锶同位素 Sr、Mn含量 成岩蚀变
下载PDF
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中、上奥陶统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东 王国芝 +3 位作者 冉启贵 刘树根 胡九珍 张长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6-591,共6页
通过对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围岩及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对比研究表明,充填于中、上奥陶统和上寒武统的流体分属于2个不同来源的流体体系。充填于中、上奥陶统灰岩裂缝中方解... 通过对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围岩及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对比研究表明,充填于中、上奥陶统和上寒武统的流体分属于2个不同来源的流体体系。充填于中、上奥陶统灰岩裂缝中方解石脉的w(87Sr)/w(86Sr)介于0.7084~0.7088,它与早奥陶世海水的w(87Sr)/w(86Sr)相近;流体体系为CH4-H2O体系;充填物与围岩间具有明显的碳、氧同位素差异,表明上部流体体系中的流体来自于奥陶系地层本身。上寒武统白云岩裂缝中方解石脉的w(87Sr)/w(86Sr)为0.7138,明显地高于同时代海水的锶同位素值;流体体系为CO2-H2O体系;下部流体体系中的流体为外来富锶流体。上、下流体体系间互不连通暗示着上寒武统地层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奥陶系 流体 地球化学 塔东地区 古城4井 碳、氧、锶同位素
下载PDF
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是由峨眉山大火成岩省(LIP)引起的吗? 被引量:4
12
作者 韦雪梅 韦恒叶 邱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6-451,共16页
瓜德鲁普统末期生物灭绝是发生在二叠末期生物灭绝之前的一次独立的生物灭绝事件。该次生物灭绝事件对当时海洋底栖生物危害的严重性曾被认为可与五大生物灭绝事件对生物的影响程度相提并论。近年来,随着地层年龄数据的逐渐增多,地层的... 瓜德鲁普统末期生物灭绝是发生在二叠末期生物灭绝之前的一次独立的生物灭绝事件。该次生物灭绝事件对当时海洋底栖生物危害的严重性曾被认为可与五大生物灭绝事件对生物的影响程度相提并论。近年来,随着地层年龄数据的逐渐增多,地层的年代归属逐渐明朗,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的严重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同时,曾被认为是该次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峨眉山大火成岩省(LIP)也受到质疑。峨眉山LIP是否仍是该次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为了阐明上述问题,文章综述了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峨眉山LIP的喷发、卡匹敦阶碳、锶同位素变化以及引起该次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结合研究数据认为:1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事件对浅海底栖生物的影响不是特别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幅度比五大生物灭绝事件要小;2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附近碳同位素负偏受成岩作用和相变的影响较大,卡匹敦阶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存在两次负偏,第一次发生在卡匹敦中期(幅度约为1.0‰至1.5‰),第二次发生在G-L界线(幅度约为1.4‰至2‰);3该次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很可能不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而可能是大规模海退和海洋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德鲁普统 生物灭绝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锶同位素
下载PDF
海相高演化页岩裂缝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安彬 罗群 +6 位作者 代兵 李靖 王士琛 张景坤 安尊鹏 刘冬冬 姜振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采用全岩测试、微区原位元素、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海相高演化页岩中方解石脉成因,结合地质背景,探讨其对烃类活动和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方解石脉物质组成及成因机制分析,探讨流体成岩与烃类... 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采用全岩测试、微区原位元素、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海相高演化页岩中方解石脉成因,结合地质背景,探讨其对烃类活动和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方解石脉物质组成及成因机制分析,探讨流体成岩与烃类演化的示踪关系,明确方解石充填物可能对储层物性具有临界效应(以方解石质量分数5%为界)。结果表明研究区方解石脉普遍受深部热液与有机流体影响,高温包裹体和δ^(18)O偏负特征记录了深部热流信息,Mn^(2+)元素富集说明火山物质汇入,^(87)Sr/^(86)Sr高值反映壳源锶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3期方解石脉,存在生物氧化、油源改造和甲烷热化学3种成因机制,对应志留纪时期的地层流体、二叠纪以来的油源、侏罗纪以来的甲烷3类流体活动;一定含量的方解石可能有助于改善页岩空间结构,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和储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高演化 成因机制 方解石脉 碳、氧、锶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方解石脉成因、成岩模式与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安彬 张景坤 +3 位作者 王井伶 罗家国 罗群 姜振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100,共13页
富有机质页岩中方解石脉体普遍发育,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成烃储层和成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为例,采用显微岩相学、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电子探针、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中的方解石脉成... 富有机质页岩中方解石脉体普遍发育,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成烃储层和成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为例,采用显微岩相学、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电子探针、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中的方解石脉成因,并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成岩流体动态演化模式及其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三期方解石脉,第一期(Cal-1)近围岩或独立生长,形成于同生-准同生成岩阶段,是微生物还原作用的产物,具有富Fe、Mg、Al元素、贫Mn元素的特征,其δ13CV-PDB=0.06‰~4.53‰,δ18OV-PDB=-13.21‰^-10.79‰,n(87Sr)/n(86Sr)=0.719366~0.719689;第二期(Cal-2)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是有机质脱羧作用的产物,以相对富Fe、Mg、Mn、Al元素为特征,其δ13CV-PDB=-6.93‰^-0.08‰,δ18OV-PDB=-13.28‰^-10.05‰,n(87Sr)/n(86Sr)=0.719378~0.720688;第三期(Cal-3)远离围岩,形成于晚成岩阶段,是甲烷热氧化作用的产物,具有富Fe、Mg、Mn元素,不含Al元素的特征,其δ13CV-PDB=-19.00‰^-12.64‰,δ18OV-PDB=-9.08‰^-6.65‰,n(87Sr)/n(86Sr)=0.719855~0.721342。通过对方解石脉成因及流体来源刻画,结合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三期方解石脉的成岩演化对页岩的储集空间具有改善作用,有利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流体来源 成岩演化 微区元素 碳、氧、锶同位素 龙马溪组
下载PDF
Clay mineral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bottom sediments in the northwestern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5
15
作者 Jeungsu YOUN Shouye YANG Yong Ahn PARK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Clay minerals of 34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west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edim... Clay minerals of 34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west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 source and the dominant circulation pattern. The predominant clay mineral in our study area is illite comprising more than 67% of the whole clay fractio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illite (〉68%) is found in the southeastern offshore parts beyond the reach of terrigenous input from the Jeju Island. It means that these illites are largely transported by the Kuroshio Current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mectite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middle part and in the outer-shelf mud patch. It seems to be due to the high supply of smectite transported from China where fine-grained sediments are discharged from modern and ancient Huanghe (Yellow) River. The relatively high abundant kaolinite is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via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 contrast, large amounts of chlorite and high chlorite/kaolinite ratios occur in the northwestern area, reflecting the transportation by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from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e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clearly show that the sediments in the northwestern East China Sea are ultimately sourced from Chinese rivers, especially from the Huanghe River, whereas the sediment in the northeast part might come from the Jeju Island. The muddy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s submerged delta have much lower 87Sr/S6Sr ratios (0.716 2-0.718 0) than those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r mud wedge (0.721 6-0.724 9), which are supposed to be originated from the Huanghe River, suggest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87Sr/86Sr ratios as a new tracer to discriminate the provenance of shelf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87Sr/86Sr ratios of the outer-shelf muddy sediments ranged from 0.7169 to 0.7216 in a wide range and was between those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Changjiang River sediments, suggesting multiple sources of the sediment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strontium isotopic ratio PROVENANCE northwestern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Zircon U–Pb dating of Pubei granite and strontium isotope from sphalerite of the Xinhua Pb–Zn–(Ag) deposit,Yunkai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South China 被引量:2
16
作者 Minfang Wang Xubo Zhang +1 位作者 Daohui Pi Xiaonan Guo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56-171,共16页
The Yunkai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Block and is part of the Qinzhou Bay-Hangzhou Bay Metallogenic Belt, which is a famous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belt. The Xinhua Pb–Zn–(Ag)deposit is located... The Yunkai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Block and is part of the Qinzhou Bay-Hangzhou Bay Metallogenic Belt, which is a famous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belt. The Xinhua Pb–Zn–(Ag)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Yunkai Area, with an abundance of Pubei batholith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Pubei batholiths shows that crystallization age ranges from 251.9 ± 2.2 to 244.3 ± 1.8 Ma, thus belonging to Indosinian orogeny. Geochemistry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Pubei batholiths show that it is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large scale crustal melting during the stage of exhumation and uplifting of the lower-middle crust. In addition, strontium isotope of sphalerite from the Xinhua Pb–Zn–(Ag) deposit, has limited ranges in ^(87)Rb/^(86)Sr and ^(87)Sr/^(86)Sr, ranging from 0.4077 to 1.0449, and 0.718720 to 0.725245,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of sphalerite ranges between 0.718720 and 0.725245,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ubei batholiths, illustrating the fluid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mixing of Pubei pluton and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Strontium isotope XinhuaPb-Zn-(Ag) deposit Yunkai Area - South China
下载PDF
焦石坝-武隆构造带古流体活动差异及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姜磊 邓宾 +7 位作者 刘树根 叶玥豪 孙博 杨迪 梁霄 黄瑞 赖冬 何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4-538,共15页
焦石坝-武隆地区差异构造带发育,古流体活动复杂,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较为关键.以两类典型背斜(高陡背斜和箱状背斜)的裂缝脉为研究对象,基于裂缝分形理论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揭示出不同构造的古流体活动差异与页岩气保存... 焦石坝-武隆地区差异构造带发育,古流体活动复杂,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较为关键.以两类典型背斜(高陡背斜和箱状背斜)的裂缝脉为研究对象,基于裂缝分形理论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揭示出不同构造的古流体活动差异与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的耦合性.研究认为:(1)构造变形与古流体活动性存在耦合性.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如箱状背斜枢纽、隐伏断层)较构造其他部位具更强的流体活动性.(2)古流体示踪差异与页岩气保存条件存在耦合性.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出二叠系-下三叠统以内源流体活动为主,封闭能力较好,盆内高陡背斜带和盆外残余向斜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具备一定勘探前景;中寒武统-下奥陶统存在跨层流体活动的痕迹,封闭能力变差,盆外箱状背斜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风险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裂缝分形 碳、氧、锶同位素 古流体 页岩气
原文传递
洛南河口遗址出产绿松石产地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先怡衡 梁云 +5 位作者 樊静怡 李延祥 于春 包伟柯 段朝玮 温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4-291,共8页
陕西洛南河口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开采绿松石的古矿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探索河口古矿出产绿松石的去向,本文结合秦岭东部的其他现代绿松石产地矿样,利用铅和锶同位素比值法,试图初步建立我... 陕西洛南河口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开采绿松石的古矿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探索河口古矿出产绿松石的去向,本文结合秦岭东部的其他现代绿松石产地矿样,利用铅和锶同位素比值法,试图初步建立我国中原地区绿松石产地的判别模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利用TIMS技术对秦岭东部陕西白河、湖北郧县、湖北竹山、陕西洛南、河南淅川这5个产地的绿松石矿石样品中的铅、锶同位素进行了检测,从而为分析和探索这5个产地绿松石各自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数据。实验发现来自同一产地样品的铅、锶同位素比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绿松石的铅同位素比率(207Pb/208Pb)可以以比率值0.410为界分为2组。绿松石的锶同位素比率(87Sr/86Sr)可以按比率值0.7105、0.7145为界划分为3组。结合铅、锶同位素比值和锶含量数据,可以初步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原料。通过应用该模型测试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文物的原料产地,结果表明,洛南河口古代绿松石采矿遗址应是二里头绿松石的原料产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洛南河口采矿遗址 、锶同位素 区分模型
原文传递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variations and responses to sea-level fluctuations in the Ordovician of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江茂生 朱井泉 +2 位作者 陈代钊 张任祜 乔广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9期816-823,共8页
In the Ordovician, a carbonate platform system grading from the platformal interior eastwards to basin was developed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study column is located in the place where the paleo... In the Ordovician, a carbonate platform system grading from the platformal interior eastwards to basin was developed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study column is located in the place where the paleoslope occurred. The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carbonates there are thus considered as having reflected those of simultaneous sea waters in view of its good connection with the open seas. The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s in the Tazhong area are analyz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sea-level fluctuations are discussed as wel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s 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sea-level fluctuations, whereas an opposing situation occurs to the strontium isotope variation. Similar responses of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s to the sea-level fluctuations are reporte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suggesting that the Ordovician sea-level fluctuations of the Tarim Basin were of eustatic im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ORDOVICIAN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sea-level fluctuation
原文传递
Strontium isotop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fauna at the Erlitou site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O ChunYan YANG Jie +4 位作者 YUAN Jing LI ZhiPeng XU Hong ZHAO HaiTao CHEN GuoL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1255-1259,共5页
The Erlitou site is located at Yanshi City,Henan Province.This site is a large settlement site of Erlitou culture,and it is dated to 3800-3500 a BP.Five kinds of domestic animals,i.e.,dogs,pigs,sheep,goats,and cattle ... The Erlitou site is located at Yanshi City,Henan Province.This site is a large settlement site of Erlitou culture,and it is dated to 3800-3500 a BP.Five kinds of domestic animals,i.e.,dogs,pigs,sheep,goats,and cattle were found from the site.In this paper,two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studies involving the estimation of local isotope levels and the distinction of migrants from locals.Tooth enamel samples from 17 domestic animals individuals were analyzed for strontium isotope ratio(87Sr/86Sr),by the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including 10 pigs,5 sheep and 2 cattl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87Sr/86Sr ratios of 10 pigs enamel samples were 0.712078,Based on the local strontium isotopes ratio range determined by the mean 87Sr/86Sr ratios ±2 of 10 pig enamel samples(0.712256-0.711900),we found that five sheep and one cattle from the Erlitou site fell well outside the local strontium isotopes ratio range and were considered to be non-lo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litou site FAUNA strontium isotop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