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蔡永贵 余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136,共10页
本研究基于自建《论语》英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 Smith将《论语》的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通过多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行文... 本研究基于自建《论语》英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 Smith将《论语》的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通过多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行文都很地道流畅、语篇连贯、阅读难度不高、译语明晰化和简化特征明显。相较而言,理雅各译本用词更为灵活丰富,句子更加简洁流畅,篇幅较短,语体更加正式,可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论语》英译本 翻译风格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书妍 李振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0,共9页
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名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被深深的误解。人们多是把它归入政治学的范畴,认为孔子此语表 明了他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而实际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复... 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名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被深深的误解。人们多是把它归入政治学的范畴,认为孔子此语表 明了他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而实际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复"不是恢复或返回, 而应当解释为"实践"或"履行"。"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践履礼的规范。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看,他根本不是周礼 的维护者,而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他所提倡的"礼",已远远超越了周礼的藩篱,是在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奠基行为的规 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克己复礼 《论语》 周礼
下载PDF
从辜鸿铭《论语》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被引量:9
3
作者 车欢欢 罗天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使译作成功进入目的语文化,就要在两种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进行取舍,翻译规范便由此显现出来。在扼要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本质、分类后,本文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分析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关键词 论语 辜鸿铭 翻译规范 目的语文化
下载PDF
论孔子的内在亲证价值建构思想 被引量:13
4
作者 冷成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0,36,共8页
人的动物性的生本能是人要"活着"的生物性基础,人要"活着"是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的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内在亲证,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价值建构的原初动力。来源于历史实践的人类总体意识是价值... 人的动物性的生本能是人要"活着"的生物性基础,人要"活着"是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的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内在亲证,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价值建构的原初动力。来源于历史实践的人类总体意识是价值建构的依据,人的自证是价值建构的形式,悲剧意识的兴起是价值建构的净化和保障机制。这种价值建构思想可以在最彻底的意义上彰显中国文化的历史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论语》 内在亲证 价值建构
下载PDF
《论语》英译意译方法研究的功能句法视角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国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探讨的是《论语》的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意译"的翻译方法,研究的视角是系统功能句法。通过对一些《论语》英译文进行功能句法分析,对采用"意译"翻译方法的利弊做了一些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 本文探讨的是《论语》的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意译"的翻译方法,研究的视角是系统功能句法。通过对一些《论语》英译文进行功能句法分析,对采用"意译"翻译方法的利弊做了一些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论语》著名翻译者都采取了意译方法来翻译《论语》。本研究的启示是:句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也可帮助我们评估译本,同时揭示译者的语言选择及其意义表达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翻译 意译 释义
下载PDF
从话语基调角度看《论语》英译本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莹 俞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3-28,共6页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强解释力。在语域理论框架下,文章以三个《论语》英译本为语料,探讨了基调与《论语》英译本特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译本在角色关系、权势、社会距离三个次范畴方面,各具特色;同时,研究还揭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强解释力。在语域理论框架下,文章以三个《论语》英译本为语料,探讨了基调与《论语》英译本特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译本在角色关系、权势、社会距离三个次范畴方面,各具特色;同时,研究还揭示了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基调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域 翻译
下载PDF
功能语用分析与《论语》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国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学角度入手。本文采取功能语用的视角,探索翻译中发话人意义的确定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论语》中的"子见南子"进行功能分析和讨论。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典籍这类语篇,要确定发... 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学角度入手。本文采取功能语用的视角,探索翻译中发话人意义的确定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论语》中的"子见南子"进行功能分析和讨论。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典籍这类语篇,要确定发话人意义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译文的评估,应该看它是否传递了经过语内翻译的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用 发话人意义 翻译 《论语》
下载PDF
朱熹《论语集注》手稿的涂抹与成书过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传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79,共7页
朱熹《论语集注》的成书建立在《语孟精义》及更早的《论语要义》基础之上,而后者无论内容还是主旨都受其外兄丘义所编纂的《论语集训》影响颇大。束景南认为《四书集注》的首次合刻始于淳熙九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并谓之"宝婺刻... 朱熹《论语集注》的成书建立在《语孟精义》及更早的《论语要义》基础之上,而后者无论内容还是主旨都受其外兄丘义所编纂的《论语集训》影响颇大。束景南认为《四书集注》的首次合刻始于淳熙九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并谓之"宝婺刻本",且认为詹仪之在德庆印刻的《四书集注》为翻刻宝婺本。但所谓的宝婺本《四书集注》实际上并不存在,而詹仪之所刊既非翻刻宝婺本,亦非《四书集注》合刊,其中《论语集注》则是初次刊行,且并非朱熹之本意。此后,朱熹仍在对此书反复修改。存世的《论语集注》手稿残卷中涂抹处甚多,通过对相关涂抹文字的识别,可以窥见前后修改本内容差异及修改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集注 朱熹 论语要义 语孟精义
下载PDF
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春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1,共5页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己的主张、见解,发挥注者自己所认定的经文文本“义理”;而且在《论语》注内部,义理之学、训诂之学并存,建康经学与吴地经学交相震荡,从而更催生了东晋《论语》注的更多小派别。东晋《论语》注多元化特色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论语》 注释 多元化 儒玄双修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明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19,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道教、佛教的风行和兴盛,虽然打破了儒学的宗主地位,但是统治者尊孔重儒的措施、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新的解经方法的运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时期研究《论语》的专著大增,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道教、佛教的风行和兴盛,虽然打破了儒学的宗主地位,但是统治者尊孔重儒的措施、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新的解经方法的运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时期研究《论语》的专著大增,注训《论语》方法有所创新,因此,对于《论语》学来说,这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论语》学 儒学
下载PDF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功能语言学者新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旸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8-33,43,共7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见南子"一直以来颇受学界争议,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几年,功能语言学对《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继续以功...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见南子"一直以来颇受学界争议,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几年,功能语言学对《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继续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重点从小句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关系入手,探讨"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在原文(源语)以及不同今译、英译文(目的语)中的体现情况;考察其不同语言形式传递的意义内涵;探索功能语言学"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思想对评价《论语》及其今译、英译文质量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论语》 子见南子 今译 英译
下载PDF
动态顺应翻译策略——评析《论语》两译本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建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1-53,共3页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翻译 《论语》英译本 辜鸿铭 安乐哲
下载PDF
当代《论语》翻译研究的理论图景——兼评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记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2-27,共6页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翻译 跨语际诠释 语言学进路 文化研究进路
下载PDF
从《论语》“问孝”四章的英译看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尚延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文章以19世纪早期《论语》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来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 文章以19世纪早期《论语》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来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为正文本的补充,译者通过副文本向读者提供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和认同维度信息来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显性的信息共享来体现话语基调。译者如果在需要副文本的地方没有向读者提供副文本,就需在正文本增加此类信息,以达到显化话语基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基调 正文本 副文本 “问孝”四章
下载PDF
论孔孟仁政学说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宗范 朱文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33-38,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宣传“仁”,并主张将“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中去;孟子宣传、发展了“仁”的思想,并提出大力推行“仁政”。“仁”的思想始于东夷,我国首先推行仁政的是西周时夷族君主徐偃王。孔孟的仁政学说是夷华文化融合的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宣传“仁”,并主张将“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中去;孟子宣传、发展了“仁”的思想,并提出大力推行“仁政”。“仁”的思想始于东夷,我国首先推行仁政的是西周时夷族君主徐偃王。孔孟的仁政学说是夷华文化融合的成果。仁政学说是祖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古代及当今社会均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内涵 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融合 文化遗产 思想 推行 古代 社会
下载PDF
《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戴俊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8-60,共3页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传递东方智慧的《论语》和追求文化还原的《论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历史 文本形态
下载PDF
“解读”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国文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典籍的翻译过程涉及一些重要的步骤,其中之一就是对原文的解读。本文以《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为例子,探讨典籍翻译过程中解读的重要作用,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几个有影响的英译文来展示《论语》英译的复杂性,揭示典籍翻... 典籍的翻译过程涉及一些重要的步骤,其中之一就是对原文的解读。本文以《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为例子,探讨典籍翻译过程中解读的重要作用,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几个有影响的英译文来展示《论语》英译的复杂性,揭示典籍翻译过程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论语》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下载PDF
论语派小品文的闲适笔调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剑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论语派的小品文以其自然亲切的闲谈语气、平和舒徐的叙述节奏、清顺自然的口语化句法 ,构成了小品文娓语闲谈式的闲适笔调 ,使其具有与说理文匕首投枪式的笔调迥然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论语派 小品文 闲适笔调
下载PDF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旸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88-91,共4页
本研究引入语篇语言学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重点从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蕴含意义的解释五个方面入手,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旨在为《论语》复译者提供参... 本研究引入语篇语言学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重点从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蕴含意义的解释五个方面入手,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旨在为《论语》复译者提供参照;为语篇分析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语篇分析 语篇语言学 方法
下载PDF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韦汇余 张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51-54,共4页
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 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境为《论语》的基本情景语境的结论,进而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将教学情景语境应用于《论语》语篇翻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论语》 翻译 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